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俞陛雲是清末文學家、教育家俞樾之孫,現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之父。他幼承家學,在文學、書法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尤其精於詩詞。
本書是俞陛雲先生為家中孫兒女學習作詩而特意編選的啟蒙讀物,凡聲調、格律、意義及句法、字法,細細剖析鑒賞,既啟發入門唐詩的徑途,又有品味唐詩的審美之效,實為學習與欣賞唐詩的一本上乘讀物。本書將《詩境淺說》和《詩境淺說續編》集於一冊,《詩境淺說》講律詩,《詩境淺說續編》專論絕句。
推廣重點
1.大家小作,經典讀物,觀點獨特,品評精到,頗能給人啟發。
2.俞陛雲是清末文學家、教育家俞樾之孫,現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之父。
3.可與作者的“兩宋詞境淺說”一起推廣。
試閱
序
丙子夏日,孫兒女自學堂暑假歸,欲學為詩。余就習誦之《唐詩三百首》,先取五言律,為日講一詩。凡聲調格律意義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俾略知徑途,經月積成一卷。老友章君式之見之,喜其便於初學,為署端曰“詩境淺說”。憶弱冠學詩,先祖曲園公訓之曰:學古人詩,宜求其意義,勿獵其浮詞,徒作門面語。余銘座勿諼。若云尚論古人,則余未敢也。德清俞陛雲識。
詩境淺說 甲編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處。先將本題敘明。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詞,一氣貫注,如娓娓清談,極行雲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詩,忌支節橫斷。唐人律詩,無不氣脈流通,此詩尤顯。作七律亦然。後半首言得一知己,則千里同心,何須傷別。推進一層,不作尋常離別語。故三四句言送別而況同是宦遊,極堪傷感,正以反逼下文,乃開合頓挫之法也。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起句言獄中聞蟬,題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蟬說到己身,層次井然。而玄鬢白頭,於句法流轉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蟬因露重而沾翅難飛,猶己之以讒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蟬因風多而響易沉,猶己之以毀積而辭不達。末二句慨然說明借蟬喻己之意。此詩取譬最為明切。大凡詠物詩,或見物興感,或借物自況,或借物寓意,方有題外之味,不拘拘跡相,《詩經》興賦比三體中之比體也。詠物用典能貼切固佳,能用典切題而兼有意則尤佳。昔人詩《過賈誼宅》云:寒林空見日斜時。用庚子鵩鳥事。《隋宮》云:終古垂楊有暮鴉。用隋堤栽柳事。《桃花》云:怪他去後花如許,記得來時路也無。用崔護重來事及《桃花源記》。雅切而又活潑。詠物數典者,可以此類推。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首二句言與友皆在客中逢春,非在故鄉,故因物候而驚心也。中四句賦“早春遊望”四字。雲霞句寫早之景,梅柳句寫春之景。五六句,一寫在陸而聞者,因春至而時鳥變聲;一寫在水而見者,因春至而渚蘋出水。一年容易,又值春光,正鄉心撩亂之際,況聞陸丞之歌詩,聲音感人,不覺歸思沾巾矣。此詩為遊覽之體,實寫當時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轉”字,用字之妙,可謂詩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確。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此為遊破山寺後院而作。為寺中深靜處,故首二句點題外,以下六句,愈轉愈靜。三四句在詩律亦可不作對語。由幽徑至禪房深處,惟有鳥聲潭影耳。鳥多山棲,而寫鳥性用一“悅”字;水令人遠,而寫人心用一“空”字。名句遂傳千古。末句惟聞鐘磬,所謂靜中之動,彌見其靜也。
破山寺即常熟興福寺,米襄陽所書詩碣,尚在禪堂,“照高林”作“明高林”。此詩“悅”字“空”字,其平仄不用諧律,則作“明”字為佳。余兩遊此寺,在空心亭憑闌小憩,山容鳥語,不異當年。洵千載名藍也。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姑取三首為讀者告,亦窺豹一斑也。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四句雖江行皆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後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近人凌霄詩:離情從此如春水,隨著扁舟日夜生。意境與此略同,但李詩以簡括出之,凌詩雖蘊藉多姿,而較弱矣。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此詩前半首,質言之,惟蜀僧為彈琴一語耳。學作詩者,僅此一語,欲化作四句好詩,幾不知從何下筆。試觀其起句,言蜀僧抱古琴,自峨嵋而下,已有“入門下馬氣如虹”之概。緊接三四句,如河出龍門,一瀉千里。以松濤喻琴聲之清越,以萬壑松喻琴聲之宏遠,句法動盪有勢。五句言琴之高妙,聞者如流水洗心,乃賦聽琴之正面。六句以霜鐘喻琴,同此清回,不以俗物為譬,乃賦聽琴之尾聲。收句聽琴心醉,不覺山暮雲深,如聞韶忘肉味矣。
牛渚夜泊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太白曠世高懷,於此詩可見。纖雲四捲,素月當空,正秋江絕妙之景。獨客停橈,提筆四顧,寂寥誰可語者?心儀追慕,惟有謝公。猶登峴首而懷叔子,涉湘水而弔靈均也。四五句言余亦登高能賦,不讓古賢。而九原不作,欲訴無人,何必長此流連。乃清曉揚帆而去,但見楓葉亂飛,江山搖落,益增忉怛耳。誦此詩如誦姜白石詞,扣舷長嘯,萬象皆為賓客也。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起筆即寫出春望傷亂大意。時經安史之變,州郡殘破,惟剩水殘山,依然在目。次句言春到城中,人事蕭條,而草木無知,依然欣欣向榮。煙戶寥落,益見草木深茂也。三四句言春望所見聞:春日好花悅目,而感時者見之,翻為濺淚;鳴鳥悅耳,而恨別者聽之,只覺驚心。五六句更從遠望,則烽火連綿,經三月而未息。家書句尤膾炙人口,望而不至,難得等於萬金。在極無聊賴之時,搔首躊躇,頓覺蕭疏短髮,幾不勝簪。於懷人傷亂之餘,更嗟衰老,愈足悲矣。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言兵後荒涼之夜,中野無人,戍鼓沉沉而外,惟聞長空一雁哀鳴耳。三句言空園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舉頭月色,與故鄉共此光明。後四句可分數層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無家,三也;生死皆不可問,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書,五也;奈書長不達,六也。結句言何況干戈未息,則音書斷絕,而生死愈不可知,將心曲折寫出,而行間字裡,仍浩氣流行也。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此與李白之《牛渚夜泊》,同一臨江書感。一則寫高曠之意,一則寫身世之感,皆氣象干雲,所謂李杜文章,光焰萬丈也。首敘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及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見。三四言江干遠眺,句極雄挺,與李白之“山隨平野盡”二句,大致相似,而狀以“垂”“湧”二字,則意境全換。蓋野闊則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見繁星之直垂天盡處,用一“湧”字,見高浪駕空,挾月光而起伏。煉字精警無匹。以下皆書懷之句,言雖善文章,名不加顯,況兼老病,官且應休。則聲譽功名,兩無所得。飄泊一身,直與江上沙鷗相等,宜懷抱難堪矣。沙鷗句兼有超曠之意,言身在天地間,如沙鷗飄然,一無繫戀。吳梅村詩“放懷天地本浮鷗”,即用此意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題宏大,讀者試思如何起筆。少陵即從本題直說,昔聞洞庭之名,今登樓親見之,開門見山。用對句起,雄厚有力。三句言洞庭為東南大澤,湖以南為楚地,北接大江,東下皆吳境,吳楚由此坼分。四句言巨浸接天,周環八百里。登樓四顧,似天地皆為浮動。二句包舉洞庭氣概。“坼”、“浮”二字,精煉而確。五六句寫登臨之感,亂離身世。親朋片札難通,而己則江湖孤棹,老病侵尋。況關山北望,戎馬生郊,但有憑闌雪涕耳。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前錄李杜詩,有磊落英多之氣。以下錄王孟詩,皆清微淡遠之音。天風海濤,一變而為吹花嚼蕊。作詩者心境不同,詩格隨之而異,各臻其妙也。此詩寫赴寺道中山景,在題前盤繞。先言行雲峰數里,尚未到寺。三四句言此數里中,古木夾道,寂無人跡,惟聞鐘聲出林靄間,而不知聞根在何處,有天際清都之想。與常建之“惟聞鐘磬音”,同一靜趣。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盤薄而下,以“咽”字狀之。六句言烈日當空,而萬松濃蔭,但覺清涼,以“冷”字狀之。非特善寫物狀,兼寫山中聞見,清絕塵寰。末句歸到山寺,言龍歸潭靜,見禪理高深也。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趣,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遊山寺者,可知所著想矣。
酬張少甫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前半首頗易了解,言老去閉門,視萬事如飄風過眼,不為世用,亦不與世爭,既無長策,惟有歸隱山林。四句縱筆直寫,如聞揮麈高談。五六句言松風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帶彈琴,皆適意之事。得松風吹帶,山月照琴,隨地隨事,咸生樂趣,想見其瀟灑之致。末句酬張少甫,言窮通之理,只能默喻,君欲究問,無以奉答,試聽浦上漁歌,則樂天知命,會心不遠矣。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見摩詰之天懷淡逸,無住無沾,超然物外。言壯歲即厭塵俗,老去始卜宅終南,無多同調,興到惟有獨遊。選勝怡情,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心會其趣耳。五六句即言勝事自知,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結句言心本悠然,偶值鄰翁,即流連忘返。如行雲之在太虛,流水之無滯相也。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漁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蒼涼。凡登臨懷古之作,無能出其範圍。句法一氣揮灑,若鷹隼摩空而下,盤折中有勁疾之勢,洵推傑作。劉長卿之“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近人沈歸愚之“微茫欲沒三山影,浩蕩還流六代聲”;高念東之“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帶夕陽”,同一臨江書感,孟詩尤百讀不厭也。五六句言天寒水落,寫峴首所見之景。洞庭浩瀚無涯,至冬而泛溢之水,悉歸於槽,益見其深。余曾涉洞庭,知其“深”字之確。收筆追懷羊祜,乃本題應有之義也。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寫田家閒適之境,誦之覺九衢車馬,塵起污人矣。舊雨相招,雞黍即田家之盛饌。通首皆紀實事,以韻語寫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樹則四面合圍,遠岫則一行斜抱,乃莊外之景。余昔年行役數千里,每於平疇浩莽中,遙見綠樹成叢,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五六句言場圃即在門前,桑麻皆資談助,乃莊中之事。更留後約,同賞菊花,益見雅人深致,滌盡塵襟也。先祖詩集首篇《蘭陵菊花歌》有句云:“誰人解賞花真面,此花不如城外好。”蓋花入城中,栽以瓷盆,閉諸華屋,全失籬邊之天趣矣。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因仕宦未成,乃謀歸計,臨歧別友,不盡低徊。全首詩清空旋折,如聞長亭話別之聲。首二句意謂每日惘惘而出,寂寂而歸,一無成就,留此何為。三句以芳草喻田野,言不如歸去。四句言去此他無所戀,所惜者與故人別耳。五六句承上言之,京華冠蓋,知我者惟有故人。結句謂歸老田園,此後寂寥誰語,但有閉門,流水高山,牙琴罷鼓矣。襄陽懷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淵明之詩,則委心去留,絕無憤世語也。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起句飄空而來,非特得勢,且情韻悠然,既以江風落木,寫出早寒;三四句即說到懷鄉,隨筆寫來,自成對偶,句法生動。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遠入天際,是我還鄉之路。與溫飛卿之“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相似。同是臨江悵望,一則羨他人之歸帆,一則望來舟而不至也。末句從早寒說到漫漫永夕,則竟日之低徊不置,自在言外。
丙子夏日,孫兒女自學堂暑假歸,欲學為詩。余就習誦之《唐詩三百首》,先取五言律,為日講一詩。凡聲調格律意義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俾略知徑途,經月積成一卷。老友章君式之見之,喜其便於初學,為署端曰“詩境淺說”。憶弱冠學詩,先祖曲園公訓之曰:學古人詩,宜求其意義,勿獵其浮詞,徒作門面語。余銘座勿諼。若云尚論古人,則余未敢也。德清俞陛雲識。
詩境淺說 甲編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處。先將本題敘明。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詞,一氣貫注,如娓娓清談,極行雲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詩,忌支節橫斷。唐人律詩,無不氣脈流通,此詩尤顯。作七律亦然。後半首言得一知己,則千里同心,何須傷別。推進一層,不作尋常離別語。故三四句言送別而況同是宦遊,極堪傷感,正以反逼下文,乃開合頓挫之法也。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起句言獄中聞蟬,題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蟬說到己身,層次井然。而玄鬢白頭,於句法流轉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蟬因露重而沾翅難飛,猶己之以讒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蟬因風多而響易沉,猶己之以毀積而辭不達。末二句慨然說明借蟬喻己之意。此詩取譬最為明切。大凡詠物詩,或見物興感,或借物自況,或借物寓意,方有題外之味,不拘拘跡相,《詩經》興賦比三體中之比體也。詠物用典能貼切固佳,能用典切題而兼有意則尤佳。昔人詩《過賈誼宅》云:寒林空見日斜時。用庚子鵩鳥事。《隋宮》云:終古垂楊有暮鴉。用隋堤栽柳事。《桃花》云:怪他去後花如許,記得來時路也無。用崔護重來事及《桃花源記》。雅切而又活潑。詠物數典者,可以此類推。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首二句言與友皆在客中逢春,非在故鄉,故因物候而驚心也。中四句賦“早春遊望”四字。雲霞句寫早之景,梅柳句寫春之景。五六句,一寫在陸而聞者,因春至而時鳥變聲;一寫在水而見者,因春至而渚蘋出水。一年容易,又值春光,正鄉心撩亂之際,況聞陸丞之歌詩,聲音感人,不覺歸思沾巾矣。此詩為遊覽之體,實寫當時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轉”字,用字之妙,可謂詩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確。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此為遊破山寺後院而作。為寺中深靜處,故首二句點題外,以下六句,愈轉愈靜。三四句在詩律亦可不作對語。由幽徑至禪房深處,惟有鳥聲潭影耳。鳥多山棲,而寫鳥性用一“悅”字;水令人遠,而寫人心用一“空”字。名句遂傳千古。末句惟聞鐘磬,所謂靜中之動,彌見其靜也。
破山寺即常熟興福寺,米襄陽所書詩碣,尚在禪堂,“照高林”作“明高林”。此詩“悅”字“空”字,其平仄不用諧律,則作“明”字為佳。余兩遊此寺,在空心亭憑闌小憩,山容鳥語,不異當年。洵千載名藍也。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姑取三首為讀者告,亦窺豹一斑也。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四句雖江行皆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後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近人凌霄詩:離情從此如春水,隨著扁舟日夜生。意境與此略同,但李詩以簡括出之,凌詩雖蘊藉多姿,而較弱矣。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此詩前半首,質言之,惟蜀僧為彈琴一語耳。學作詩者,僅此一語,欲化作四句好詩,幾不知從何下筆。試觀其起句,言蜀僧抱古琴,自峨嵋而下,已有“入門下馬氣如虹”之概。緊接三四句,如河出龍門,一瀉千里。以松濤喻琴聲之清越,以萬壑松喻琴聲之宏遠,句法動盪有勢。五句言琴之高妙,聞者如流水洗心,乃賦聽琴之正面。六句以霜鐘喻琴,同此清回,不以俗物為譬,乃賦聽琴之尾聲。收句聽琴心醉,不覺山暮雲深,如聞韶忘肉味矣。
牛渚夜泊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太白曠世高懷,於此詩可見。纖雲四捲,素月當空,正秋江絕妙之景。獨客停橈,提筆四顧,寂寥誰可語者?心儀追慕,惟有謝公。猶登峴首而懷叔子,涉湘水而弔靈均也。四五句言余亦登高能賦,不讓古賢。而九原不作,欲訴無人,何必長此流連。乃清曉揚帆而去,但見楓葉亂飛,江山搖落,益增忉怛耳。誦此詩如誦姜白石詞,扣舷長嘯,萬象皆為賓客也。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起筆即寫出春望傷亂大意。時經安史之變,州郡殘破,惟剩水殘山,依然在目。次句言春到城中,人事蕭條,而草木無知,依然欣欣向榮。煙戶寥落,益見草木深茂也。三四句言春望所見聞:春日好花悅目,而感時者見之,翻為濺淚;鳴鳥悅耳,而恨別者聽之,只覺驚心。五六句更從遠望,則烽火連綿,經三月而未息。家書句尤膾炙人口,望而不至,難得等於萬金。在極無聊賴之時,搔首躊躇,頓覺蕭疏短髮,幾不勝簪。於懷人傷亂之餘,更嗟衰老,愈足悲矣。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言兵後荒涼之夜,中野無人,戍鼓沉沉而外,惟聞長空一雁哀鳴耳。三句言空園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舉頭月色,與故鄉共此光明。後四句可分數層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無家,三也;生死皆不可問,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書,五也;奈書長不達,六也。結句言何況干戈未息,則音書斷絕,而生死愈不可知,將心曲折寫出,而行間字裡,仍浩氣流行也。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此與李白之《牛渚夜泊》,同一臨江書感。一則寫高曠之意,一則寫身世之感,皆氣象干雲,所謂李杜文章,光焰萬丈也。首敘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及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見。三四言江干遠眺,句極雄挺,與李白之“山隨平野盡”二句,大致相似,而狀以“垂”“湧”二字,則意境全換。蓋野闊則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見繁星之直垂天盡處,用一“湧”字,見高浪駕空,挾月光而起伏。煉字精警無匹。以下皆書懷之句,言雖善文章,名不加顯,況兼老病,官且應休。則聲譽功名,兩無所得。飄泊一身,直與江上沙鷗相等,宜懷抱難堪矣。沙鷗句兼有超曠之意,言身在天地間,如沙鷗飄然,一無繫戀。吳梅村詩“放懷天地本浮鷗”,即用此意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題宏大,讀者試思如何起筆。少陵即從本題直說,昔聞洞庭之名,今登樓親見之,開門見山。用對句起,雄厚有力。三句言洞庭為東南大澤,湖以南為楚地,北接大江,東下皆吳境,吳楚由此坼分。四句言巨浸接天,周環八百里。登樓四顧,似天地皆為浮動。二句包舉洞庭氣概。“坼”、“浮”二字,精煉而確。五六句寫登臨之感,亂離身世。親朋片札難通,而己則江湖孤棹,老病侵尋。況關山北望,戎馬生郊,但有憑闌雪涕耳。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前錄李杜詩,有磊落英多之氣。以下錄王孟詩,皆清微淡遠之音。天風海濤,一變而為吹花嚼蕊。作詩者心境不同,詩格隨之而異,各臻其妙也。此詩寫赴寺道中山景,在題前盤繞。先言行雲峰數里,尚未到寺。三四句言此數里中,古木夾道,寂無人跡,惟聞鐘聲出林靄間,而不知聞根在何處,有天際清都之想。與常建之“惟聞鐘磬音”,同一靜趣。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盤薄而下,以“咽”字狀之。六句言烈日當空,而萬松濃蔭,但覺清涼,以“冷”字狀之。非特善寫物狀,兼寫山中聞見,清絕塵寰。末句歸到山寺,言龍歸潭靜,見禪理高深也。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趣,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遊山寺者,可知所著想矣。
酬張少甫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前半首頗易了解,言老去閉門,視萬事如飄風過眼,不為世用,亦不與世爭,既無長策,惟有歸隱山林。四句縱筆直寫,如聞揮麈高談。五六句言松風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帶彈琴,皆適意之事。得松風吹帶,山月照琴,隨地隨事,咸生樂趣,想見其瀟灑之致。末句酬張少甫,言窮通之理,只能默喻,君欲究問,無以奉答,試聽浦上漁歌,則樂天知命,會心不遠矣。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見摩詰之天懷淡逸,無住無沾,超然物外。言壯歲即厭塵俗,老去始卜宅終南,無多同調,興到惟有獨遊。選勝怡情,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心會其趣耳。五六句即言勝事自知,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結句言心本悠然,偶值鄰翁,即流連忘返。如行雲之在太虛,流水之無滯相也。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漁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蒼涼。凡登臨懷古之作,無能出其範圍。句法一氣揮灑,若鷹隼摩空而下,盤折中有勁疾之勢,洵推傑作。劉長卿之“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近人沈歸愚之“微茫欲沒三山影,浩蕩還流六代聲”;高念東之“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帶夕陽”,同一臨江書感,孟詩尤百讀不厭也。五六句言天寒水落,寫峴首所見之景。洞庭浩瀚無涯,至冬而泛溢之水,悉歸於槽,益見其深。余曾涉洞庭,知其“深”字之確。收筆追懷羊祜,乃本題應有之義也。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寫田家閒適之境,誦之覺九衢車馬,塵起污人矣。舊雨相招,雞黍即田家之盛饌。通首皆紀實事,以韻語寫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樹則四面合圍,遠岫則一行斜抱,乃莊外之景。余昔年行役數千里,每於平疇浩莽中,遙見綠樹成叢,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五六句言場圃即在門前,桑麻皆資談助,乃莊中之事。更留後約,同賞菊花,益見雅人深致,滌盡塵襟也。先祖詩集首篇《蘭陵菊花歌》有句云:“誰人解賞花真面,此花不如城外好。”蓋花入城中,栽以瓷盆,閉諸華屋,全失籬邊之天趣矣。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因仕宦未成,乃謀歸計,臨歧別友,不盡低徊。全首詩清空旋折,如聞長亭話別之聲。首二句意謂每日惘惘而出,寂寂而歸,一無成就,留此何為。三句以芳草喻田野,言不如歸去。四句言去此他無所戀,所惜者與故人別耳。五六句承上言之,京華冠蓋,知我者惟有故人。結句謂歸老田園,此後寂寥誰語,但有閉門,流水高山,牙琴罷鼓矣。襄陽懷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淵明之詩,則委心去留,絕無憤世語也。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起句飄空而來,非特得勢,且情韻悠然,既以江風落木,寫出早寒;三四句即說到懷鄉,隨筆寫來,自成對偶,句法生動。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遠入天際,是我還鄉之路。與溫飛卿之“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相似。同是臨江悵望,一則羨他人之歸帆,一則望來舟而不至也。末句從早寒說到漫漫永夕,則竟日之低徊不置,自在言外。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