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

  • 31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
「我雖然不同意本書的許多結論,但卻得同意它指出了自由民主國家的弊病。」

 

挑戰政治秩序的理論框架,打破自由主義的基本預設
難以用「進步」與「保守」定義的顛覆讀本
會讓「左派」跟「右派」都跳腳的基進批判作品

 

不管是左傾的進步自由主義,還是右傾的古典自由主義
他們是當代問題的罪魁禍首,該攜手退場的難兄難弟

 

自由主義,當代影響最深遠的政治理論與意識形態,在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接連倒台之際,政治學家福山宣稱自由主義已然勝利,人類將走向歷史終結,自由+民主這套政治體制卻面臨諸多問題,正當性搖搖欲墜,人們難免會問:我們的自由(或民主)出了什麼問題?但本書作者迪寧認為:不是自由主義出了什麼問題,而是自由主義本身就是個問題。

 

自由主義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症狀?其中包括:

 

一、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日益加劇。
二、人民團體、工會、家庭等傳統機構衰落。
三、政治、宗教、科學、媒體都逐漸失去威信,公民彼此互不信任。
四、社會日益極化,進步派與保守派對立更加嚴重。

 

上述的每一項都是當代自由民主社會遇到的困境,而迪寧認為,自由主義就是製造這些問題的根源,自由主義摧毀了既有的家庭、社群、宗教的規範和制度,卻沒有建立新的依歸。迪寧認為解決之道唯有回歸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尊重歷史傳統,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所言:「每個人都用更好的方式生活,整個制度就會變得更好。」我們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港灣。

 

此外,無論是進步派還是保守派的讀者,都會發現《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挑戰了你我的既定看法,因此本書很難用傳統的左右派光譜來分類。作者迪寧在打破現存政治秩序的框架,批判自由主義的預設時,也訴請讀者不要輕易為本書分類,這是政治兩極化時代的病,也是我們現在要閱讀本書的理由。

 

作者

派翠克.迪寧(Patrick J. Deneen)


美國羅格斯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聖母大學政治系教授,專研民主體制、自由主義、古典和現代政治思想,以及美國政治思想。迪寧的治學偏向保守主義、天主教社群主義,針貶自由主義弊病的《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譯者

劉維人


專職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並從事相關寫文和演講。譯有《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譯稿指教:warren1_liu@hotmail.com。

盧靜


過度自由,熱衷策略與敘事遊戲,關心一切事務的「為什麼」與「然後呢」。譯有《妖風》、《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遊戲設計的藝術》、《西方的自殺》、《大幻象》等書。

 

目錄

導讀一(邱師儀)
導讀二(蕭育和)
耶魯大學「政治與文化」叢書序
作者新序
作者序
引言 自由主義的終結
第一章 自由主義的強弩之末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
第三章 自由主義是一種反文化
第四章 科技侵蝕自由
第五章 毀壞全人教育的自由主義
第六章 新貴族階級
第七章 劣化的公民意識
結語 自由主義衰退之後的自由
誌謝
參考書目

試閱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是一體兩面(節錄)
由主義從理論到實踐,都強調讓國家來保障個人自由。在這種方法下,個人愈是獲得解放,就愈是脫離社會,愈是需要國家來打造,於是自由主義就進入了無盡的自我強化。從自由主義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卻是自由主義最深的病灶之一。
上一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發現,這種思維讓人們與社會愈來愈脫節,身分認同愈來愈仰賴國家。鄂蘭(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佛洛姆(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尼斯比(Robert Nisbet)《追尋共同體》(The Quest for Community)這些經典,各自以不同的角度與學術領域指出,人們的孤立與寂寞帶來了現代極權主義。地方社群與集會失去力量之後,人們為了填補心中的空洞,便很容易瘋狂認同一個遙遠而抽象的國家。在納粹垮台、共產崛起之後的幾年內,這類分析曾經盛極一時,但之後便逐漸衰落。看來當代的思想家並不認為這種說法找到了自由主義的問題,但它描述的是基本的政治心理學,似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目前與過去不同
所以尼斯比的說法依然值得一看。他在一九五三年的《追尋共同體》分析現代意識形態如何興起,認為傳統社群與制度的瓦解,讓「追尋共同體」的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原子化的個人需要依歸,於是大力轉向了國家主義。人類天生就是政治動物與社會動物,需要各種強大的紐帶,才能順利活成完整的人。個人一旦失去了核心家庭和親戚的深層關係,失去了地方、社群、區域、宗教、文化上的支持,甚至一旦把這些連結當成妨礙他自主生活的限制,他的歸屬感和認同,就只能連到地面上唯一正當的組織:國家。尼斯比認為,在小型連結與社群被自由主義削弱之後,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本來就會興起。這類意識形態用各種意象與聯想,提供一種新形態的歸宿,讓國家成為一種教會,每個國民都是信徒。它讓無數同胞形成單一「共同體」,效忠於抽象的政治實體,藉此緩解所有的孤獨、寂寞、疏離。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忠於國家,捨棄個人與國家間的所有中介團體,國家就會滿足我們的所有欲望與需求。當然,要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中央政府就必須擁有更大的權力。所以尼斯比說:「在經濟與道德都歷經了一百五十年的個人主義之後,二十世紀的人不可能理解為什麼政治權力會朝相反方向大規模集中。但如果回頭梳理整個十九世紀,看個人主義與國家權力如何亦步亦趨共同擴張,看兩者之間的中介組織如何被削弱,政治權力的集中就變得可想而知。」
而且在自由主義下,個人心理不僅失去寄託,現實中需要一個效忠的對象。個人主義的擴張,使人們失去了中介體制的龐大支撐網絡,無法求助於傳統的支援場所。國家中的每個人愈是彼此分離,動盪時刻愈容易出現大批求助浪潮。托克維爾在更早之前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個人主義不是國家主義的替代品,而是國家主義的成因。當代無論保守派或進步派,很多人都認為中央政府日益集權的問題,可以用個人主義來解決。但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指出,政府的權力集中正是來自個人主義:
所以現在出現了兩個條件……每個人都沒有義務把權力交給他人支配;每個人也都沒有權利求取其他同胞的實質支援。每個人雖然獨立,卻都軟弱。這兩種雖然彼此相關,卻不能混為一談的條件,使民主國家的公民產生極為矛盾的直覺。他雖然為自己的獨立極為自信自豪,但需要外部協助時,卻無法獲得任何同伴的支援,因為每個人都同樣軟弱無力、同樣冷淡無情。於是他在一籌莫展之中,便自然望向那唯一矗立於無數草民之間,監看一切的巨大國家。他的需求甚至歸屬感,都使他不斷想到這個實體,最後便將這個實體,視為脆弱的自己唯一能夠依賴的守護。
從自由主義的哲學與實作中誕生的個人主義,不但沒有從根本對抗國家的日益集權,反而仰賴了這樣的政府,使其權力更加壯大。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強力聯盟,幾乎已經摧毀了自由主義出現之前的社群,那些社群的思想與做法都與個人主義、國家主義大異其趣,經常也違反自由主義。當下的古典自由主義者和進步自由主義者,依然為了推動他們眼中的美好未來而互鬥;依然爭論著要讓每個人完全不受拘束,自己決定所有事情,還是要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全球「共同體」。但兩派目標完全相同,只有手段上的差異,兩派各自左右夾擊,摧毀了他們共同鄙視的古典文化與美德教育。
自由主義的散播來自一個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國家的力量增強,更能保障人們分崩離析之後的正常生活,於是社會原本的規範、習俗、信仰逐漸消失,留下的真空地帶就更需要國家來補足。所以自由主義勢必擴張法律與行政的權力,這樣才能在各種不自由的組織消失之後,繼續維持學校、醫療、慈善這類重要機能;但如此一來,人們也就不再相信流傳已久的共同命運。當各種行政命令、政策、法律授權,取代了人們之間的非正式關係,削弱了自發性的公民參與,就必須不斷擴大國家機器,藉此維繫社會正常合作。當人們不再遵守社會規範,就得設法集中監督不當行為,使警察變得隨處可見,以嚴刑峻法維持秩序。但如此一來,公民也就不再信任彼此,不再共同承擔義務。
人們經常沒有發現,古典自由主義者爭取的個人主義,和進步自由主義者推動的國家主義,其實一直在彼此增強。雖然保守派說他們不僅捍衛自由市場,也捍衛傳統家庭價值和聯邦制度,但他們近來唯一能夠持續實施的政見,一直只有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例如放鬆管制、全球化、維護巨大的經濟不平等。進步派也一樣,雖然他們說自己要讓全國人民了解自己在同一艘船上脣齒相依,降低經濟的自由放任、縮小收入不平等,但唯一成功的政見卻只有個人自主,尤其是性自主。這真的是巧合嗎?為什麼左右兩派會一邊說自己正在與對方殊死纏鬥,一邊卻讓每個人的決定愈來愈自主、社會的不平等愈來愈嚴重?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23484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