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野草鑽出人行道裂縫,樹根恣意破開柏油路面,
這些就像風暴與雪花,都是野性的徵象。
城市邊緣林地一如山巔,可以讓人學到很多東西。
多數人長大後就忘了這些。
「我心裡始終有這樣一幅荒野景象:極北某處、寒冷、遼闊、荒僻、原始,對旅人極其嚴苛。對我來說,去到一片荒野,就是跨出人類歷史。」
於是作者麥克法倫走出閉塞的劍橋,去探尋尚存的荒野。他往極北走,前往凶險的激流之島,昔日僧侶隱居懺悔冥想的地方,他們在開闊海崖找到足以契合內在信仰的外部視野,抄寫拉丁文經文時,忍不住以蓋爾語寫道:「今天陽光在這頁緣閃耀,令我歡喜。」
他露宿荒原,午夜時分被水中石頭滾動的隆隆聲喚醒,看到一群鹿循獸徑穿越石楠荒原,正在數公尺外涉水過河,長腿踢動水中石塊。他前往偏遠石灰岩山谷,發現山谷已為水所淹沒,「數十株樹與自身倒影上下相依,彷彿紙牌上的國王。」
荒野出現在偏遠的島嶼、高地,也出現在斷壁上,這些垂直地貌不會出現在平面地圖,但若我們90度翻轉視角,就會發現這些地方不但面積廣闊,且有無數生物棲息,只是我們向來視而不見。
荒野也出現在狹小的溶溝中,在人類視線所及的數公尺內,數百種植物在石灰岩庇佑下欣欣向榮,和所有峽谷、海灣、山峰一樣美麗複雜,甚至猶有過之。很迷你,但野性奔放。
他逐漸領悟,「野」不僅是荒野,一種原始的景觀,也是野性,一種土地的永久屬性。這樣的野性,不用到遠赴千里外尋求。住家附近那株枝幹虯結的老樹、郊外無聲的動物移動、在岩石間自由奔流的溪澗,甚至只是入夜後一處隨意散步可達的地方,也都有奔放的野性。
他決定,「要在旅途中自製地圖,和道路地圖唱反調。我要製作一幅散文地圖,試圖重現不列顛群島僅存的一些荒野,或者紀錄荒野於永久消逝之先。我希望這地圖不連結城鎮、旅館與機場,而連結岬角、斷崖、海灘、山巔、突巖、森林、河口與瀑布。」
本書和《心向群山》、《故道》一同構成羅伯特.麥克法倫的生涯代表作「地景與人心三部曲」。也正是在本書,麥克法倫開始正式施展他全套的文學本領,讓讀者跟著他打開視覺、聽覺、觸覺,從難以言喻的荒野地景中,一一指認出自然的神奇及神袐性,並召喚出我們面對荒野時生出的種種情緒——希望、喜悅、驚奇、慈悲、寧靜、安穩等,我們統稱為幸福的情緒。
那些生物、現象、地形地質,大多已從我們的感知、談論中消逝,也因而逐漸從我們的語言、心智中消逝,甚至連名稱也漸漸佚失,以致我們受到觸動時,常陷入失語。而麥克法倫的文學本領,正是在為我們補足這份失語。他不只是在引路、在打開探照燈凝視意義深刻的細節,更是在重建我們描述感動的語言,從而重建人類與荒野的親密性。
走出房子吧,遠赴高山、海角也好,只是走到河濱、公園,甚至幾條街外那片雜草叢生蜜峰熙攘的廢地、那株有鳥築巢的老樹也好,以自己為中心,繪製野性地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活在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中,與遠古事件相連,也與其他生命相連。
「一旦思考土地時不再懷抱好奇,我們也就迷失了。」
得獎記錄
*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
*改編為BBC節目《The Wild Places of Essex》
目錄
【導讀】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1. 欅林
2. 島嶼
3. 谷地
4. 荒原
5. 森林
6. 河口
7. 海岬
8. 山巔
9. 葬地
10. 山脊
11. 沒徑
12. 風暴海灘
13. 鹽沼
14. 岩丘
15. 欅林
精選閱讀
序/導讀
導讀
摘自導讀/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浪漫地理學
回到麥克法倫的三部曲,特別是各位手上這本《野性之境》。這位劍橋大學教授的文字無疑地讓人熱情澎湃,讓人直想背起背包,跟著麥可法倫,走入群山、荒野與古道,探尋那些「不尋常」的地理學。且看《野性之境》中的這段話:
道路地圖集很容易讓我們忘記真實地形,那超過五千座島嶼、五百座山岳、三百條河流,那稱為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與威爾斯的國度。早在轉變為政治、文化和經濟實體之前,土地本是石頭、樹木與流水之地,道路地圖卻否認這一點。(頁26)
他接著說,為了探尋那些被道路地圖抹去、排除或以圖標輕易代言的森林、沼澤、洞窟與溼地,他展開一系列旅行。他認為,這些未被當代地圖涵蓋的地點即是「荒野」(wilderness)。他考察「wilderness」的語源學,認為此詞彙包含兩大含義:「自有主見之地,依照自身法則紀律行事」,以及「神奇、多樣、豐沛的領域」(頁44)。對他而言,麥可法倫表示:「我始終熱愛荒野,心中總強烈渴望荒野,卻說不上這始自何時。『野』這個字從小在我心裡喚起空間寬廣的形象,偏遠且單調。大西洋沿岸島嶼形單影隻,森林無邊無際,藍色雪光落上狼爪留痕的雪堆。山峰因霜凍破碎,冰斗坐擁深湖。」(頁22-23)
麥克法倫也注意到,包括當代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人們不時宣稱「荒野已死」;他引述美國作家摩恩(William Least-Heat Moon) 之語:「不列顛是『玩具王國的整潔花園,荒野幾乎蕩然無存,對荒野的記憶也付之闕如』。」(頁24)即便如此,麥克法倫表示「我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野地已死。這說法言之過早,甚至很危險,就像哀悼未逝之人,暗示著過早承認無助,或不合宜地渴求結局」(頁26-27)。於是,他把流行的道路地圖放在一邊,前往「不列顛極北或極西,位於蘇格蘭或威爾斯的高地或偏遠海岸」。他「與道路地圖唱反調」,自製「散文地圖」,「重現不列顛群島僅存的一些荒野,或者記錄荒野於永久消逝之先。我希望這地圖不連結城鎮、旅館與機場,而連結岬角、斷崖、海灘、山巔、突巖、森林、河口與瀑布。」(頁32)
地景與人心
不過,仔細推敲,麥克法倫的浪漫地理學還是不同於段義孚的浪漫地理學。關鍵在於,與其說他關心的是「浪漫地理學」,倒不如說是「浪漫的地理學」,以英文表達為「geography of romanticism」。我的意思是,相較於段義孚,麥克法倫不打算勾勒一個不同於尋常地理學的地理學,並以「浪漫」為此類地理學的形容詞;他想要回答的是,那種浪漫的情緒是從何而來,又是從那裡來。
例如,在《心向群山》中,他想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是,為何高山讓人魂牽夢縈,不僅衣帶漸寬終不悔,甚至還以身相殉。不同於段義孚,對麥克法倫來說,這種迷戀並非來自文化中二元對立的概念,而是「地景與人心」的反覆對話。這裡有必要釐清麥克法倫所稱的地景(landscape)。當文化地理學者不時強調地景為文化的投射,是人類社會的建構,麥克法倫在意的是高山、湖泊、沼澤、草原的「物質性」。人類窮盡各種詞彙,難仍以形容這些「地質事件」的龐大、堅硬、柔軟、執拗、險峻、深邃、荒涼、孤寂、異質、繽紛於萬一。在《心向群山》中,麥克法倫寫道:
我們如今所稱的「山」,實際上是自然的型態加上人類的想像所合力構成——是一座心目中的山,而且人對山的所作所為與岩石和冰那樣實際的物體沒有多大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山只是地質的偶發事件,山不存心殺人,也不存心討好人。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頁41)
他強調,不管人們如何訴說,山就在那兒,拒絕回應,但卻「激發了我們的驚奇感受」。麥克法倫認為,「高山真正的恩賜並不是提供一道挑戰或一項競賽,靜待人類來克服或掌控(固然有許多人是以這種態度去登山),而是提供某種更溫和且極其強大的體驗,使我們心悅誠服地讚嘆造物之奇」(頁364)。
在《野性之境》,麥克法倫俯身在一處岩溝,見識到「另一種野性」:「植被繁盛、生機勃勃、紊亂無序又充滿活力」。他表示,他一度以為,追尋荒野就是要走出人類的歷史,「與岩石、高海拔和冰凍的災禍密不可分」(頁179)。但實際上,他指出,荒野往往存在於邊緣地帶,因為土地遭到破壞,「自然被擠壓到地域邊緣近乎滅絕」。問題是,他指出,那些在邊緣滋生出來的「荒野」,正證明其「任性」——「不可抑制,且有復甦的本能」。就他而言,荒野實際上與人類世界「交織」,「而非畸零角落支離破碎的存在,如國家公園或遙遠的半島與山峰。」當我們以這樣的見解重新看待荒野,麥克法倫認為,我們才能「終結文化與自然的對立,花園與荒野的對立,最終認識到我們在這兩者中都能自在」(頁226)。
走過千山萬水,乃至於探索那些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荒野後,在《故道》中,麥克法倫完整地提出他對地景與人心的看法:
長久以來,我著迷於人之利用地景以認識自己,著迷於我們內在的自我地誌,也著迷於這些我們所創造、賴以航行於內心地帶的地圖。我們以取自地方的隱喻來思考,有時候這些隱喻不僅為我們的思想增色,也主動地產生思想。(頁42)
他表示,「地景映入我們內在,並非像防波堤或半島那樣有其盡頭且受限於體積和所及範圍,而是像一種陽光,搖曳閃爍,不可量測,時時加速,往往散發靈光。」對「尋常的」地理學者而言,麥克法倫的下一句話可說是種挑釁:「我們很善於大聊自己如何創造地方,卻不太善於討論自己如何為地方所塑造」(頁42-43)。若從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路,麥克法倫的見解為「新物質主義」,主張物本身就活蹦亂跳(vibrant),內蘊生機(vitality)。以托馬斯(Edward Thomas)為例,麥克法倫清楚地點出新物質主義的核心關懷:「自然和地景頻頻以此種方式影響托馬斯,樹木、飛鳥、岩石和道徑不再只是被思考的對象,卻轉變成生動的、歡快的存在。」(頁406)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