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代重量級哲學&漢學家思想大師
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1951-
最多著作被譯成外文的當代思想家之一
出版49部著作,26部中譯作品,28種語言譯本
2010年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獎
2011年法蘭西科學院哲學大獎
最後的漢學力作,解答歐美思想的未思之處
以求找出該思想的出路,長遠影響之作
▎享譽國際的哲學漢學家
獲獎等身、名揚國際的哲學家暨漢學家朱利安,不同於一般西方漢學家,師出於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沙特與羅蘭巴特的學校),主修希臘哲學與文獻。畢業後,1974年取得法國大學教師資格,隨後1975-1977年去了北京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思想。他隻身遠赴四人幫時期的北京,當時的氛圍沒人敢與他交談,他只能默默閱讀大量報紙;在此靜默觀察期間,他有了極深刻的感受。
▎於香港,師從牟宗三、徐復觀等大師
三年的沉潛期:朱利安於1978-1981年赴香港,設立法國漢學研究中心香港分部,在香港新亞研究所隨牟宗三、徐復觀等新儒家學習,這時期自稱終於遇到真正的「中國文人」。回顧朱利安自身的經歷,他有如貴族一般的學歷,為何要到遙遠的北京學習中文?第二個奇特之處,他身受嚴格訓練的希臘哲學,最後竟是在華洋雜處的香港遇到真正的新儒家,展開了他人生大半輩子歐洲哲學與中國古典思想的「間距」對談。
▎中西俱優的古典文獻功力
朱利安的漢學成就,除了涉及面非常宏闊,也是極少數能運用東方漢學的「虛位」態度,去面對學問。已出版的49本著作中,前15本多從中國經典對話開始,例如在《迂迴與進入》(1995)中處理《左傳》、《史記》、《論語》、《莊子》及中國古詩詞曲折蜿蜒的隱喻筆法。在《中庸》內詮釋「中」的意涵;《勢》內有處理政治戰略中的勢、山水與詩內空間布置的勢。這些前期回應中國經典的作品,涉及詩學、外交、政治、兵法、書畫、美學。他先透過嚴謹的考據、引用,再捻出他個人的哲思。在「間距」概念應用之下,這些古老文字變得深具當代意涵。
▎最後的信仰之書,解答歐洲(和西方)思想未思之處
朱利安發揮優異古典文獻功力寫就的最後一本漢學書──《摩西或中華》。書中一、二、三章,多有神學的著墨;四、五、六、七章,朱利安自儒家經典內的《詩》、《書》、《易》的文字,在西方的神學史旁邊,我們將讀到這些古書內容,穿越三千年時間發出的全新意義。書中將《聖經》神學如何演變到「現代性」,中華《易經》對天的理解如何累積成我們「內在性」觸動的語言,寫就了最激烈的東西方信仰交錯版,釋放歐洲神學與中華傳統天意的力量,去解答歐洲(西方)思想未思之處,以求找出該思想的出路。
目錄
導言「神」可以摸到嗎?──《摩西或中華》導讀 翁文嫻
一· 攤開文件
二·「神」或西方的主要大事
三· 最早的間距
四· 從懼到敬
五· 祈禱或禮
六· 既非神言亦非敍事
七· 天──自然
八· 道或通暢無窮
九· 當(相)信沒被發展時
十· 神之「死」?
序/導讀
導讀
「神」可以摸到嗎?──《摩西或中華》導讀 (節錄)
翁文嫻
一、西方哲學並漢學的奇特經歷
朱利安這本《摩西或中華──文化間距論》,據稱將是最後一本涉及漢學的書,他希望「我」,能夠為這書寫導言,如此任務算是文章歷程中最大的難題。
不斷回顧朱利安自身的經歷,他有如貴族一般的學歷,為什麼一畢業要到遙遠荒蕪的北京中文學習?第二個奇特,他嚴格訓練的希臘哲學,最後是在華洋雜處的香港,才遇到真正的新儒家,開啓了大半輩子與中國古典的哲學「間距」對話?
回想這位名揚國際的哲學漢學家,「學經歷」較特殊。大學時是很硬的哲學系,在有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沙特與羅蘭巴特的學校)主修希臘思想文獻。一畢業即隻身遠赴當年四人幫時期的北京,沒人敢與他說話,這樣的靜默觀察期間(1975-1977),給朱利安極深刻的感受(他居然同時法譯兩本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1978-1981年到香港,在香港新亞研究所隨牟宗三、徐復觀等新儒家學習,自稱遇到真正「中國的文人」,他承著西方傳統嚴格的文學、哲學訓練,常常整個下午,得以單獨地到牟宗三、徐復觀等老師家對話,並準備他的法國國家博士論文,主題:「含蓄在中國文學中的價值」,研究了賦、比、興,其中對「興」這觀念特別有著力,這時便展現他不自覺的「間距」方法。
二、間距與之間開展的「未來」
朱利安已出版的49本著作中,前15本多從中國的經典對話開始,例如在《迂迴與進入》(1995)中處理《左傳》、《史記》、《論語》、《莊子》及中國古詩詞曲折蜿蜒的隱喻筆法。在《中庸》內詮釋「中」的意涵:「『中』是做此做彼都能做得『一樣好』的能力,也就是說,能成為任何極端」;《勢》內有處理政治戰略中的勢、山水與詩內空間布置的勢。這些前期回應中國經典的作品,涉及詩學、外交、政治、兵法、書畫、美學。他是先透過嚴謹的考據、引用,再出現他的哲思。在「間距」的方法下,那些古老文字變得非常具當代意涵。
最具東西方「間距」撞擊力的是,2004年林志明譯的《本質或裸體》,我們真的難接受攝影作品內,人體的恥毛、大腿夾著的凹入線條,是如何可以美至本質世界?感受上帝造物的莊嚴?而中國古畫內的石頭,可以乘著大氣,與天上的雲影呼吸?這不是「比較」出來,而是你看我,我看你,面對面互相映襯的效果。
朱利安詮釋中國經典,有一個歐洲哲學的思考背景,他運用「間距」,將中國經典,放在當今世界思潮脈絡中呈現。如《山水之間》對風景的描述:「風景引動了我與世界的『共源性』,令我們感受更內部深層的自己,揭示了我的隱密。觸及風景的時候,「情」不會任自己個別化,而是保留了模糊和不可圈定性,關乎一種感性狀態。」這樣的詮釋,很清楚揭示中國詩歌內「物」與「我」交融的關係,在當代的評論運用中,幾乎可取代王國維「境界」一詞。
朱利安的漢學,除了涉及面宏闊,是極少數真能運用東方的「虛位」態度,來面對手中處理的學問。2015年出版《從存有到生活》,此書由二十組詞語,用「間距」彼此互看方式組成。《從存有到生活》,有如一本預告未來的書,是我們思考或生活態度選取時,可能的未來。
三、最後的信仰之書──
信仰,是最能令人內心安穩的力量。「我相信」、「我願意」、「喜歡哪!」這些話語,說出來剎那間,神情美極了。
只是,我們處於一個文化衝擊的年代,從外在建築屋宇交通,以致個人身體、打扮、醫療、心靈性向,全部可以是這個又或者完全另一個,怎麼選擇決定呢?有哪些可以陪伴我,繼續走下去?有這樣的可能嗎?神哪!
小小一片台灣,神明總是數不完。以前愛過那些像燙滿小圈頭髮的神廟,後來才搞清楚原來是民間道教。各種佛門聖地也在台灣:佛光、慈濟、法鼓、中台、淨土、靈鷲……。另一種同樣遍佈莊嚴深入民心的,天主基督各派長老,西方的摩西幾千年後,來到從未聽過釘十字架故事的華人社會。於是這位哲學漢學家朱利安將西方《聖經》神學如何演變「現代性」,東方《易經》對天的理解,又如何累積成我們「內在性」觸動的語言,寫就《摩西或中華》──最激烈的東西方信仰交錯版,一本目前能令我每日願意思考的書。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