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樂於藝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記憶莎士比亞曾把詩人、畫家、情人和瘋子列為同一種族,瘋狂就是專一,這便是你要成為畫家遵守的信條。----劉其偉
劉其偉先生身兼工程師、畫家、人類學家、探險家、作家等多種身分,如此精彩的人生閱歷,至今鮮有人及,《樂於藝》一書記錄了他在早年作畫生涯中最富刺激的一段日子。書中這三十五篇散記,以自修知識、畫旅報導、論述評介為主,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
試閱
怎樣成為一個畫家
在課堂,或從讀者給我的來信中,常常向我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怎樣才能把畫畫好?
無疑地,才子無多,如果要把畫畫好,正如天下沒有一件事,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下一番苦功才能得來。
學畫水彩,讓我先強調一個概念,就是繪畫之中,水彩著實易學難精,最令人心灰意冷。多年之中,我看到同學跨出了校門,或畫友們過了一段歲月,中途卻步者就不知有多少。
學習水彩,在「入門」時期要比油畫難得多,往往一經下筆,其顯色之齷齪,真有令人不敢回頭。可是一幅水彩的成功,猶比做人。如你要有抱負,要看自己是否立下了決心。一件事情的成敗,全由自己塑造出來。
尤其是學藝術—繪畫與音樂,你該盡一切可能,首先學習「專心」;如你真正期望把畫畫好,除了養成這個習慣外,實別無他途。
養成專心的習慣,最好的開端,便是撇開無益的交遊,孤獨自處。版畫家秦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感人的話:「唯有在寂寞中完成的創作,才是真實的藝術。……藝術生於寂寞,而死於浮華。」即藝術家寧肯忍耐一生寂寞,不就一時浮華,才能踏入藝術的「真境」。
在寂寞中,你便可以經常專心作畫。除了默默不停練習而外,也得要有學養,以為輔助知識。
閱讀書籍,首先不可距主題太遠,必須把握問題的中心。開始之前,最好準備一冊厚厚的筆記本,遇到值得記錄的章節,立刻將它摘下來。筆記的好處,不僅是經過自己一次手寫,可以易於查考或記憶,且可藉以觸類旁通,啟發新知,這是讀書唯一有效,和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自己有了「系統性」的筆記以後,進一步便可以廣泛地追尋你的理想,涉獵和藝術關連的各種科目和試驗創作。
一幅成功的作品,大都從「思想」中創造出來。因為一幅最高貴的作品,給予觀眾的「美」,不是甚麼名勝之類的作品,即亦構圖、設色,猶為餘事;其最難能可貴者,實予人以一種難以言傳,只能神會的雅淡與空靈。
繪畫中的實際和理論,或技巧與精神,是必相輔而行;如果你要把生命賦予在你作品之中,它的力量,唯有從讀書中才能陶冶出來。在你學畫的茁壯時期,創作的思維雖可自由,但生活的戒條卻要遵守,自律就是獲取觀眾,尊重你的作品最先要求。
記憶莎士比亞曾把詩人、畫家、情人和瘋子列為同一種族,瘋狂就是專一,這便是你要成為畫家遵守的信條。
(原刊五十七年九月號《自由青年》)
畫家的全能時代
今日社會不論任何一門行業都是專業化,各幹各的一行;可是在中世紀,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幾乎全盤集中在畫家的一身。
即使在文藝復興期,上自偉大藝術家如達文西,下至不見經傳的畫匠,都是從過師匠,從師匠那裡學習五花八門的技能,然後社會才能承認他是個畫家。
在中世紀的這種師徒制度下,一般習藝的人從十多歲便離鄉背井,獨自跑到城市,跟隨師匠學習,如是學習了三五年修業完畢以後,從此一城市又跑到另一城市,好比我們今日求學一樣,多方涉獵。
古時,這個學習時期叫「遍歷時代」,跟從每一位師匠學習一種技能,就不知要跑遍了多少地方。最後當他學成,必須把自己的作品先送到聖路加工會(St. Luke Union)—一個畫師的組合,經過工會的審查,認為作品夠得上水準,而且承認他是一名組員,而後才能藉繪畫為生,或自設工房。古時的工房,就是今天的畫室。
達文西(1452~1519)十八歲開始進工房做學徒,學習的不僅是繪畫,其他如建築、數學、天文、鍛冶、銀器以至鑲工,都在學習之列。自從他被工會承認為組合中的一員,他便向宮廷自薦,為貴族設計建築、雕刻和繪畫。而建築和繪畫,早在中世紀已是一種綜合藝術,其情形和今世的包浩斯(Bauhaus)教育制度相似。
造形的祕密
在師徒制度的時代中,師匠在作畫上許多造形祕密,只有最得意的門生,才傳授給他們。
杜利亞(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是德意志在文藝復興期一個巨匠,傳說他有一次前往意大利覲見女皇,陪座的畫家們曾要求他公開他的一本筆記簿—有關構圖的比例;由此可知數學或理論,當時是畫家們最高的祕密。
類似這種例子的人不僅限於杜利亞,譬如達文西的師匠威咯可,即在中世紀末葉的時候,能以畫師身分而享有選修數學特權者,並無幾人。由於繪畫和建築有密切的關連,故數學對藝術之重要,一如今日之工程學識。數學在當時有似煉金術,如果學徒不是師匠特別賞識,是不能輕易繼承這門學問的。關於畫家和妻子還有一段逸事,當烏茲羅躺在寢蓆,欣賞他自己的一幅作品,曾自言自語地讚嘆著:「遠近法是多麼美妙的東西啊!」這句話竟使坐在旁邊的妻子聽了妒火中燒。比例、造形和測量術,在中世紀時是屬於畫師們的最高祕密,畫師們傾其畢生的精力去發現這些定理,其苦心不亞於科學家的知物窮理的精神。
聖路加組合
根據典籍的記載,早在十一世紀時期,意大利已開始有同業工會。迨至中世紀時期,不只是藝術家,其他許多職業也有類似的組織。
藝術家們為甚用聖路加做組合的名字,原因是當日繪畫和雕刻多屬於宗教,尤以聖母像最多,而《聖經》之中描寫聖母乃以《聖路加福音》最詳,畫師們都是根據它的故事作畫,故用聖路加做工會的稱呼。
《聖經》中記載,聖路加是一個醫生;但在中世紀文學中則說他是一個畫師。人們相信聖路加的畫好比十字架,它具有降魔、消災、辟邪和祈福的力量,而且確實發生過這些奇蹟。由於聖路加的事蹟,當日人們便視醫師和畫師為同一職業。因此在聖路加的組員中,包納著畫師、石匠、醫師和藥劑師各種人物,甚至繪畫的顏料也視同藥物,要到藥材店裡才能買到顏料和畫筆。
人們相信繪畫的神力可以驅除瘟疫的觀念,此不僅限於歐洲,其實我國民間以符咒化灰作為治病(符咒也可以視同繪畫之一),溯源至古。如果從史前的洞窟繪畫中,還可以看到畫師和巫師可能是同一人物。
宗教是從古代的咒術演變而來,而藝術又是基於宗教思想而發展,因此,部分學者堅信巫師就是畫師。
畫師的尊稱
中世紀的畫家們,都是出身於修道院的學校,因此許多僧侶都是神學者兼畫家。畫師的工作除了為《聖經》繪製插圖外,還學習科學、建築、教育、農業以至於經商等種種技能。故凡畫師,也就是建築師或科學家。
迨至中世紀末葉,由於封建制度的嬗變,社會漸次進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而藝術的工作,也由僧侶轉入民間,這些民間畫師,為了求生,最初是由一個城市轉移到另一城市,慢慢地則由一國跑到另一國,而成為一種漂泊的藝人。
這個時期的畫師,專事教堂的設計和裝飾,精通數學和石工。以前保持的「藝術祕密」,這時也公之於世而成當時的「建築術」。這些偉大的科學者—畫師,大多數都從雕刻出身,因此「石工師」(Minster Stonemason)的一個名詞,便是中世紀的最高尊稱。後 話
原始時代兼做巫師的畫人,由於文明的進展,自然不會再存在;古代兼做工匠的畫師,由於工業革命的專業化,不得不放棄過去的兼職。畫師由狹窄的僧侶門戶擴展至民間,教育也由師徒制度而變為學校,可是,不管時代如何地演變,而階級與階級之間,或者科學和科學之間,它的精神和知識還是永遠關連而貫通著的。
(原刊《藝粹》一卷十期)
怎樣欣賞水彩畫
繪畫之中,如果以油畫譬作一部長篇小說,那麼,水彩畫該是一篇雋永的散文或者一首詩歌。
水彩這部門,過去許多人認為是繪畫入門的一種習作,或者是油畫的底稿。其實水彩畫在歐洲,早已獨樹一幟。水彩的繪畫和油畫不同,它的特性是具有明快幽遠之美,最能予人以輕快和潤澤的感覺;它不會將色像隱晦在表面而顯出不自然的毛病,對於人們,確富有快慰和希望性。
水彩的用具雖甚便捷而普遍,可是技巧在繪畫中卻是最難。它和國畫相似,下筆以後便沒法重加修改,同時它的作畫程序,往往受著時間、季節和氣溫的變化而受莫大的影響。故水彩畫要比其他繪畫困難得多。
水彩畫雖發展於英國,但今日的水彩,則包括著中國、印度和比利時的繪畫技巧。較古的水彩畫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以前,文藝復興初期希臘和羅馬的蠟畫、鮮畫和膠彩。蠟畫所用的原質好似一種蟲蠟和樹膠,溶化後和入顏料,乘其熱時作畫。
鮮畫是在石壁上先塗上了一層石灰和細砂,再調合一種漆泥作襯底,然後再用石灰和以顏料,趁未乾涸時作畫。這種繪畫的遺跡,今日在邦貝的廢墟中還可以看到。
最初的膠彩繪畫,是以無花果樹膠、蛋白和顏料為媒劑,續經數百年逐漸改進,直至十八世紀的末葉,才自英國放出了一道光芒,成為今日的水彩。最近數十年間,由於煤焦工業的發達,色相的種類,已及百餘種之多。
近代的水彩畫,略可分為「透明性水彩」和「不透明水彩」,這兩種水彩,都可以畫在畫紙,或畫於專用於水彩的畫布和石膏板上,水彩除了用畫筆而外,也可以用畫刀和竹枝,我國藍蔭鼎,就用蔗渣來畫竹樹。水彩的技巧繁多,在顏料中加入小量的爽身粉,可使畫面在乾涸後產生龜裂的花紋。在紙上塗上漿糊,可使顯色發生斑漬。如果在水中加少許酒精或甘油,可以產生極奇妙的效果。有些畫家用煙燻黑,有些用橡泥留白,有些用油霧噴在著色的紙面上,甚至有些用香來燒,方法之多,不勝枚舉。因此水彩的技巧,是繪畫中變化最多的一門。
欣賞一幅水彩畫,我們必需最先習得一些基本知識,它猶似欣賞一支交響曲,同樣地要從樂器、故事和時代的背景研究起,有了理解,然後傾聽起來,才能領悟它的內容一樣。
我們今日對繪畫的理念,完全和音樂與詩歌同義,譬如音樂中有拍子、音量和時間三種要素,但繪畫的形成,則有韻律、色相和空間。即音樂的韻律係用時間劃分,繪畫的韻律則用空間來表示。在藝術理論中,繪畫和音樂、舞蹈以至詩歌,許多地方都是相通。
在美術史中,權宜上我們將繪畫劃分為「古典繪畫」和「近代繪畫」兩大類,一百年前的印象派,即在一八六三年以前的繪畫,叫它做古典繪畫,印象派以後的繪畫叫它做近代繪畫。
古典繪畫對於自然的觀摩,係以畫家們「所知」或自「經驗」所得的世界,浮泛地將對象的外形表現出來,結果乃有透視、確切的輪廓、明暗的烘托和具有優雅而嚴肅的主題,他們的描寫,是屬於自然的模倣。
現代繪畫則反之,即近代的畫家們,大多數是在企圖擺脫前人模倣外表的束縛,而隨著作者自身的靈感,作個性的發揮,所謂具有思想的自由和視感上的自由,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是現代繪畫給予觀眾的不是「知識」,而是「喚起共鳴」,即予欣賞者以刺戟,使人人由於激賞而產生生命。
而且,百年以前的畫家,他們生長在農業的時代,生活較現在安定,同時又為宗教和貴族們繪畫,因此生活也都由宗教或宮廷予以維持。可是現代畫家就和從前不同,我們是生長在工業時代,畫家們必須配合工業環境的要求而謀生,同時也要為人類提高生活方式,因是一切繪畫的題材,也比昔日複雜。
今日的繪畫,它牽連的學科也比昔日為廣;舉凡哲學、心理以至於物理和化學,也都成為今日繪畫的基本學問。由於現代繪畫牽涉各種學科太廣,這不僅使畫家們在創作上發生了磨折,即觀眾在欣賞上,也同樣地發生很大的困難。現代繪畫之中,略可分為兩大主流,即「抽象繪畫」和「超現實繪畫」兩種。
抽象繪畫是從大自然的形象或從自己的經驗中而來,而超現實繪畫則否,它完全是由作者下意識靈魂深處所起的一種反應,從新發掘出來,再以具體的形象畫成的一種呈現。因此,他們在性格方面的表現,遠較抽象畫家們所表現者為強烈。
抽象畫之中,又可分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兩種。合理的抽象畫,在作畫上的造形是有科學上的根據和分析的,它供觀賞而外,還可以作為工業設計和建築雛型之用,即使不懂的人,有時還可猜出作者作畫的畫因。但是非合理抽象畫則是作者描寫內心的情緒,他並不是從自然界對象的感受而來,因是很難令欣賞者看出他的主題。不過,這種畫完全是屬於直觀,欣賞者只要在直覺上感到舒適和美感就是了,而非叫觀賞者追求所畫的是甚麼。
現代繪畫的派別很多,且正在隨追著時代而日新月異。欣賞者對於同樣的一件藝術品,在五十年前,認為是醜惡荒謬的東西,到了五十年後,也許很自然地欣然接受,再過了五十年下一代可能把它懸在藝術之宮奉為經典,及至再過百年,第三代恐怕要唾之為古董也說不一定。一部藝術史就是這種好惡的交替著。
為了要使讀者了解近代藝術,即寫數部鉅著也難以說明。我願讀者如果要欣賞近代的繪畫,最好用你直覺去體驗,不要用你的理性去了解它;有了經驗,自然會領悟。
藝術的欣賞等於生命的再經驗,畫家將他對生命的感受用色彩和點、線、面保存在畫面上,讓欣賞者透過這些媒介再經驗到他原來的那種感受。故這種媒介的效用成功與否,乃視觀賞者感受的能力程度而定。
畫家的工作和欣賞者的工作恰恰相反,即畫家將性靈的經驗變為物質的符號,而觀賞者將物質的符號還原為性靈的經驗。因此,你必須用直覺去欣賞它;而直覺的世界又是開始於常識世界的邊境。故凡畫家的背景、技巧的說明、創作的動機等,如果讀者對他們這些形式的秩序、創作的原則加以研究的話,則今天的水彩畫,自然容易體會和欣賞的。
(原刊五十二年二月號《中學生》八五期)
在課堂,或從讀者給我的來信中,常常向我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怎樣才能把畫畫好?
無疑地,才子無多,如果要把畫畫好,正如天下沒有一件事,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下一番苦功才能得來。
學畫水彩,讓我先強調一個概念,就是繪畫之中,水彩著實易學難精,最令人心灰意冷。多年之中,我看到同學跨出了校門,或畫友們過了一段歲月,中途卻步者就不知有多少。
學習水彩,在「入門」時期要比油畫難得多,往往一經下筆,其顯色之齷齪,真有令人不敢回頭。可是一幅水彩的成功,猶比做人。如你要有抱負,要看自己是否立下了決心。一件事情的成敗,全由自己塑造出來。
尤其是學藝術—繪畫與音樂,你該盡一切可能,首先學習「專心」;如你真正期望把畫畫好,除了養成這個習慣外,實別無他途。
養成專心的習慣,最好的開端,便是撇開無益的交遊,孤獨自處。版畫家秦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感人的話:「唯有在寂寞中完成的創作,才是真實的藝術。……藝術生於寂寞,而死於浮華。」即藝術家寧肯忍耐一生寂寞,不就一時浮華,才能踏入藝術的「真境」。
在寂寞中,你便可以經常專心作畫。除了默默不停練習而外,也得要有學養,以為輔助知識。
閱讀書籍,首先不可距主題太遠,必須把握問題的中心。開始之前,最好準備一冊厚厚的筆記本,遇到值得記錄的章節,立刻將它摘下來。筆記的好處,不僅是經過自己一次手寫,可以易於查考或記憶,且可藉以觸類旁通,啟發新知,這是讀書唯一有效,和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自己有了「系統性」的筆記以後,進一步便可以廣泛地追尋你的理想,涉獵和藝術關連的各種科目和試驗創作。
一幅成功的作品,大都從「思想」中創造出來。因為一幅最高貴的作品,給予觀眾的「美」,不是甚麼名勝之類的作品,即亦構圖、設色,猶為餘事;其最難能可貴者,實予人以一種難以言傳,只能神會的雅淡與空靈。
繪畫中的實際和理論,或技巧與精神,是必相輔而行;如果你要把生命賦予在你作品之中,它的力量,唯有從讀書中才能陶冶出來。在你學畫的茁壯時期,創作的思維雖可自由,但生活的戒條卻要遵守,自律就是獲取觀眾,尊重你的作品最先要求。
記憶莎士比亞曾把詩人、畫家、情人和瘋子列為同一種族,瘋狂就是專一,這便是你要成為畫家遵守的信條。
(原刊五十七年九月號《自由青年》)
畫家的全能時代
今日社會不論任何一門行業都是專業化,各幹各的一行;可是在中世紀,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幾乎全盤集中在畫家的一身。
即使在文藝復興期,上自偉大藝術家如達文西,下至不見經傳的畫匠,都是從過師匠,從師匠那裡學習五花八門的技能,然後社會才能承認他是個畫家。
在中世紀的這種師徒制度下,一般習藝的人從十多歲便離鄉背井,獨自跑到城市,跟隨師匠學習,如是學習了三五年修業完畢以後,從此一城市又跑到另一城市,好比我們今日求學一樣,多方涉獵。
古時,這個學習時期叫「遍歷時代」,跟從每一位師匠學習一種技能,就不知要跑遍了多少地方。最後當他學成,必須把自己的作品先送到聖路加工會(St. Luke Union)—一個畫師的組合,經過工會的審查,認為作品夠得上水準,而且承認他是一名組員,而後才能藉繪畫為生,或自設工房。古時的工房,就是今天的畫室。
達文西(1452~1519)十八歲開始進工房做學徒,學習的不僅是繪畫,其他如建築、數學、天文、鍛冶、銀器以至鑲工,都在學習之列。自從他被工會承認為組合中的一員,他便向宮廷自薦,為貴族設計建築、雕刻和繪畫。而建築和繪畫,早在中世紀已是一種綜合藝術,其情形和今世的包浩斯(Bauhaus)教育制度相似。
造形的祕密
在師徒制度的時代中,師匠在作畫上許多造形祕密,只有最得意的門生,才傳授給他們。
杜利亞(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是德意志在文藝復興期一個巨匠,傳說他有一次前往意大利覲見女皇,陪座的畫家們曾要求他公開他的一本筆記簿—有關構圖的比例;由此可知數學或理論,當時是畫家們最高的祕密。
類似這種例子的人不僅限於杜利亞,譬如達文西的師匠威咯可,即在中世紀末葉的時候,能以畫師身分而享有選修數學特權者,並無幾人。由於繪畫和建築有密切的關連,故數學對藝術之重要,一如今日之工程學識。數學在當時有似煉金術,如果學徒不是師匠特別賞識,是不能輕易繼承這門學問的。關於畫家和妻子還有一段逸事,當烏茲羅躺在寢蓆,欣賞他自己的一幅作品,曾自言自語地讚嘆著:「遠近法是多麼美妙的東西啊!」這句話竟使坐在旁邊的妻子聽了妒火中燒。比例、造形和測量術,在中世紀時是屬於畫師們的最高祕密,畫師們傾其畢生的精力去發現這些定理,其苦心不亞於科學家的知物窮理的精神。
聖路加組合
根據典籍的記載,早在十一世紀時期,意大利已開始有同業工會。迨至中世紀時期,不只是藝術家,其他許多職業也有類似的組織。
藝術家們為甚用聖路加做組合的名字,原因是當日繪畫和雕刻多屬於宗教,尤以聖母像最多,而《聖經》之中描寫聖母乃以《聖路加福音》最詳,畫師們都是根據它的故事作畫,故用聖路加做工會的稱呼。
《聖經》中記載,聖路加是一個醫生;但在中世紀文學中則說他是一個畫師。人們相信聖路加的畫好比十字架,它具有降魔、消災、辟邪和祈福的力量,而且確實發生過這些奇蹟。由於聖路加的事蹟,當日人們便視醫師和畫師為同一職業。因此在聖路加的組員中,包納著畫師、石匠、醫師和藥劑師各種人物,甚至繪畫的顏料也視同藥物,要到藥材店裡才能買到顏料和畫筆。
人們相信繪畫的神力可以驅除瘟疫的觀念,此不僅限於歐洲,其實我國民間以符咒化灰作為治病(符咒也可以視同繪畫之一),溯源至古。如果從史前的洞窟繪畫中,還可以看到畫師和巫師可能是同一人物。
宗教是從古代的咒術演變而來,而藝術又是基於宗教思想而發展,因此,部分學者堅信巫師就是畫師。
畫師的尊稱
中世紀的畫家們,都是出身於修道院的學校,因此許多僧侶都是神學者兼畫家。畫師的工作除了為《聖經》繪製插圖外,還學習科學、建築、教育、農業以至於經商等種種技能。故凡畫師,也就是建築師或科學家。
迨至中世紀末葉,由於封建制度的嬗變,社會漸次進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而藝術的工作,也由僧侶轉入民間,這些民間畫師,為了求生,最初是由一個城市轉移到另一城市,慢慢地則由一國跑到另一國,而成為一種漂泊的藝人。
這個時期的畫師,專事教堂的設計和裝飾,精通數學和石工。以前保持的「藝術祕密」,這時也公之於世而成當時的「建築術」。這些偉大的科學者—畫師,大多數都從雕刻出身,因此「石工師」(Minster Stonemason)的一個名詞,便是中世紀的最高尊稱。後 話
原始時代兼做巫師的畫人,由於文明的進展,自然不會再存在;古代兼做工匠的畫師,由於工業革命的專業化,不得不放棄過去的兼職。畫師由狹窄的僧侶門戶擴展至民間,教育也由師徒制度而變為學校,可是,不管時代如何地演變,而階級與階級之間,或者科學和科學之間,它的精神和知識還是永遠關連而貫通著的。
(原刊《藝粹》一卷十期)
怎樣欣賞水彩畫
繪畫之中,如果以油畫譬作一部長篇小說,那麼,水彩畫該是一篇雋永的散文或者一首詩歌。
水彩這部門,過去許多人認為是繪畫入門的一種習作,或者是油畫的底稿。其實水彩畫在歐洲,早已獨樹一幟。水彩的繪畫和油畫不同,它的特性是具有明快幽遠之美,最能予人以輕快和潤澤的感覺;它不會將色像隱晦在表面而顯出不自然的毛病,對於人們,確富有快慰和希望性。
水彩的用具雖甚便捷而普遍,可是技巧在繪畫中卻是最難。它和國畫相似,下筆以後便沒法重加修改,同時它的作畫程序,往往受著時間、季節和氣溫的變化而受莫大的影響。故水彩畫要比其他繪畫困難得多。
水彩畫雖發展於英國,但今日的水彩,則包括著中國、印度和比利時的繪畫技巧。較古的水彩畫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以前,文藝復興初期希臘和羅馬的蠟畫、鮮畫和膠彩。蠟畫所用的原質好似一種蟲蠟和樹膠,溶化後和入顏料,乘其熱時作畫。
鮮畫是在石壁上先塗上了一層石灰和細砂,再調合一種漆泥作襯底,然後再用石灰和以顏料,趁未乾涸時作畫。這種繪畫的遺跡,今日在邦貝的廢墟中還可以看到。
最初的膠彩繪畫,是以無花果樹膠、蛋白和顏料為媒劑,續經數百年逐漸改進,直至十八世紀的末葉,才自英國放出了一道光芒,成為今日的水彩。最近數十年間,由於煤焦工業的發達,色相的種類,已及百餘種之多。
近代的水彩畫,略可分為「透明性水彩」和「不透明水彩」,這兩種水彩,都可以畫在畫紙,或畫於專用於水彩的畫布和石膏板上,水彩除了用畫筆而外,也可以用畫刀和竹枝,我國藍蔭鼎,就用蔗渣來畫竹樹。水彩的技巧繁多,在顏料中加入小量的爽身粉,可使畫面在乾涸後產生龜裂的花紋。在紙上塗上漿糊,可使顯色發生斑漬。如果在水中加少許酒精或甘油,可以產生極奇妙的效果。有些畫家用煙燻黑,有些用橡泥留白,有些用油霧噴在著色的紙面上,甚至有些用香來燒,方法之多,不勝枚舉。因此水彩的技巧,是繪畫中變化最多的一門。
欣賞一幅水彩畫,我們必需最先習得一些基本知識,它猶似欣賞一支交響曲,同樣地要從樂器、故事和時代的背景研究起,有了理解,然後傾聽起來,才能領悟它的內容一樣。
我們今日對繪畫的理念,完全和音樂與詩歌同義,譬如音樂中有拍子、音量和時間三種要素,但繪畫的形成,則有韻律、色相和空間。即音樂的韻律係用時間劃分,繪畫的韻律則用空間來表示。在藝術理論中,繪畫和音樂、舞蹈以至詩歌,許多地方都是相通。
在美術史中,權宜上我們將繪畫劃分為「古典繪畫」和「近代繪畫」兩大類,一百年前的印象派,即在一八六三年以前的繪畫,叫它做古典繪畫,印象派以後的繪畫叫它做近代繪畫。
古典繪畫對於自然的觀摩,係以畫家們「所知」或自「經驗」所得的世界,浮泛地將對象的外形表現出來,結果乃有透視、確切的輪廓、明暗的烘托和具有優雅而嚴肅的主題,他們的描寫,是屬於自然的模倣。
現代繪畫則反之,即近代的畫家們,大多數是在企圖擺脫前人模倣外表的束縛,而隨著作者自身的靈感,作個性的發揮,所謂具有思想的自由和視感上的自由,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是現代繪畫給予觀眾的不是「知識」,而是「喚起共鳴」,即予欣賞者以刺戟,使人人由於激賞而產生生命。
而且,百年以前的畫家,他們生長在農業的時代,生活較現在安定,同時又為宗教和貴族們繪畫,因此生活也都由宗教或宮廷予以維持。可是現代畫家就和從前不同,我們是生長在工業時代,畫家們必須配合工業環境的要求而謀生,同時也要為人類提高生活方式,因是一切繪畫的題材,也比昔日複雜。
今日的繪畫,它牽連的學科也比昔日為廣;舉凡哲學、心理以至於物理和化學,也都成為今日繪畫的基本學問。由於現代繪畫牽涉各種學科太廣,這不僅使畫家們在創作上發生了磨折,即觀眾在欣賞上,也同樣地發生很大的困難。現代繪畫之中,略可分為兩大主流,即「抽象繪畫」和「超現實繪畫」兩種。
抽象繪畫是從大自然的形象或從自己的經驗中而來,而超現實繪畫則否,它完全是由作者下意識靈魂深處所起的一種反應,從新發掘出來,再以具體的形象畫成的一種呈現。因此,他們在性格方面的表現,遠較抽象畫家們所表現者為強烈。
抽象畫之中,又可分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兩種。合理的抽象畫,在作畫上的造形是有科學上的根據和分析的,它供觀賞而外,還可以作為工業設計和建築雛型之用,即使不懂的人,有時還可猜出作者作畫的畫因。但是非合理抽象畫則是作者描寫內心的情緒,他並不是從自然界對象的感受而來,因是很難令欣賞者看出他的主題。不過,這種畫完全是屬於直觀,欣賞者只要在直覺上感到舒適和美感就是了,而非叫觀賞者追求所畫的是甚麼。
現代繪畫的派別很多,且正在隨追著時代而日新月異。欣賞者對於同樣的一件藝術品,在五十年前,認為是醜惡荒謬的東西,到了五十年後,也許很自然地欣然接受,再過了五十年下一代可能把它懸在藝術之宮奉為經典,及至再過百年,第三代恐怕要唾之為古董也說不一定。一部藝術史就是這種好惡的交替著。
為了要使讀者了解近代藝術,即寫數部鉅著也難以說明。我願讀者如果要欣賞近代的繪畫,最好用你直覺去體驗,不要用你的理性去了解它;有了經驗,自然會領悟。
藝術的欣賞等於生命的再經驗,畫家將他對生命的感受用色彩和點、線、面保存在畫面上,讓欣賞者透過這些媒介再經驗到他原來的那種感受。故這種媒介的效用成功與否,乃視觀賞者感受的能力程度而定。
畫家的工作和欣賞者的工作恰恰相反,即畫家將性靈的經驗變為物質的符號,而觀賞者將物質的符號還原為性靈的經驗。因此,你必須用直覺去欣賞它;而直覺的世界又是開始於常識世界的邊境。故凡畫家的背景、技巧的說明、創作的動機等,如果讀者對他們這些形式的秩序、創作的原則加以研究的話,則今天的水彩畫,自然容易體會和欣賞的。
(原刊五十二年二月號《中學生》八五期)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