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在美洲虎太陽下

極致短篇故事集,描寫人類嗅、味、聽三覺,感官的寓言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140
    2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卡爾維諾在世最後作品,中文版終於面世

極致短篇故事集,描寫人類嗅、味、聽三覺,感官的寓言
全球華人文學權威雜誌《聯合文學》七月號獨家專輯重量推薦!

最奇特,想像力無法揣度,
不斷替小說尋找新邊疆的小說家
卡爾維諾逝世時仍在書寫的精采作品

南方朔導讀-卡爾維諾的「現象學轉向」
附卡爾維諾年表資料,是研究這位大師生平軌跡的珍貴資料。

我正在寫一本談五感的書,以彰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方面的能力。我寫這本書的困難之處在於我的嗅覺不太發達,聽覺不夠專注,我不是老饕,我的觸覺很不敏感,而且我還有近視眼。 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掌握每一感一定程度的感覺和之間的細微差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辦到,不過這次跟以往一樣,我的目的不在於寫書,而是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類行為的目標吧。

在《在美洲虎太陽下》書中,卡爾維諾要把人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藉小說呈現。可惜的是,因為驟逝,他只寫完嗅、味、聽三覺,留下了無可彌補的遺憾。

〈名字 鼻子〉,花花公子、史前人類和被毒品腐蝕的音樂家,他們都在尋找一個迷人的女性香味。

〈在美洲虎太陽下〉,一對關係陷入困境、在墨西哥度假的夫妻,由異國食物和佐料以及早期活人獻祭的儀式,推論出愛慾的本質。

〈傾聽的國王〉,宮殿變成了一個巨大耳朵,國王因「害怕被背叛」不肯片刻離開王座,並且隨時以聽覺監視大家的思想。可是為了聽到一位女子真誠的愛之歌,國王心思暫時離開了大殿,遇上政變被迫下台,而走出了困坐的大殿,重獲自由。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

出生於古巴。 

二次大戰期間他加入抗德游擊隊,45 年加入共產黨、47 年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院,並出版小說《蛛巢小徑》。

1950 年代他致力於左翼文化工作,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和《義大利童話》(編著)。1960 年代中期起,他長住巴黎15年,與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有密切交往;1960年代的代表作為科幻小說《宇宙連環圖》,曾獲頒美國國家書卷獎。

1970 年代,卡爾維諾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陸續出版了《看不見的城市 》、《不存在的騎士 》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並受到全義大利人的敬愛。

1985年夏,他突患腦溢血,於 9 月 19 日辭世。1986 年,短篇小說集《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1988 年,未發表的演說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問世。1994 年,富有自傳性色彩的《巴黎隱士》結集成書。1995 年出版《在你說喂之前》。

譯者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文字工作。譯有《馬可瓦多》、《白天的貓頭鷹/一個簡單的故事》、《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魔法外套》、《巴黎隱士》、《在你說喂之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等。

目錄

卡爾維諾的「現象學轉向」 南方朔


前言

名字,鼻子

味道知道
(在美洲虎太陽下)

聆聽的國王


年表

序/導讀

前言

《在美洲虎太陽下》(Sotto il sole giaguaro),是第一本在卡爾維諾過世後出版的書,由米蘭的噶爾藏提出版社(Garzanti)於1986年5月出版。書中收錄三則短篇,在1972年至1984年間曾完整或部分發表,當時卡爾維諾即計畫將這三篇放入以五感為主題的書中,但關於視覺及觸覺的另外兩個短篇未及完成。

為了讓奧斯卡叢書 的讀者更了解《在美洲虎太陽下》,以下摘錄了卡爾維諾於1983年春天在紐約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做的一場演講講稿片段。這篇講稿的義大利文版(英文版於1983年在《紐約書評》發表)1985年刊登在《國際文學》雜誌 春夏號,標題為〈已書寫與未書寫的世界〉(Mondo scritto e mondo non scritto)。

我所屬的族群 ─ 如果以全球角度來說是少數,但就我的讀者群來說是多數 ─ 清醒時會花非常多時間待在一個獨特的世界裡,那是ㄧ個橫排文字的世界,在那裡話語接踵而來,在那裡每句話每個段落都有它們固定的位置:那可以是一個很豐富的世界,而且說不定比未書寫的世界更豐富,不過仍然需要某些特別妥協才有辦法安居其中。當我要離開書寫的世界,在另一個有三度空間、有五感、有數十億同類,我們習慣稱之為全世界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棲身之處時,每一次對我而言都形同再度經歷出生的衝擊,得在所有混沌的感覺中理出一個清楚的輪廓,選定策略,才能面對這意想不到的世界而不至被毀滅。

這個「重生」每次都會用一些特別的儀式來宣告我進入了另一個人生:舉例來說,戴上眼鏡就是一個儀式,因為我近視眼,而我看書的時候不戴眼鏡,大部分有老花眼的人則剛好相反,這時候他會拿掉閱讀用的眼鏡。

……。

數百年來,閱讀習慣將智人(Homo sapiens)轉變為閱讀人(Homo legens),但這並不意味著閱讀人比智人更有智慧。不閱讀的智人能夠看見跟聽到許多東西,而我們今天已不具備這類感知能力:追蹤獵捕動物的足跡,觀察風或雨即將來襲的徵兆,從樹影和夜空星星的高度來判斷時辰。智人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能力優於我們也是無庸置疑的。
話雖如此,但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是為了鼓吹文盲,以重拾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智慧。我們失去的固然值得惋惜,但我並沒有忘記這個結果其實得大於失。我只是試圖了解我們今天能做什麼。

……。

我正在寫一本談五感的書,以彰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方面的能力。我寫這本書的困難之處在於我的嗅覺不太發達,聽覺不夠專注,我不是老饕,我的觸覺很不敏感,而且我還有近視眼。 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掌握每一感一定程度的感覺和之間的細微差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辦到,不過這次跟以往一樣,我的目的不在於寫書,而是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類行為的目標吧。

你們會抗議說你們比較喜歡能傳遞實實在在擁有過的真實經驗的書,好吧,我也是。可是在我的經驗裡,促使我寫書的動力始終是某個你很想認識並擁有,而你卻沒有或遺漏掉的東西。我對這一類動力知之甚詳,我在那些看似站在高處向我們傳遞絕對經驗的偉大作家身上也看到了這樣的動力。其實他們傳遞給我們的是接觸某個經驗的感覺,而不是已經獲得的經驗值。他們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永保渴望的力量。

話說回來,我相信我們所寫的往往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之所以書寫是為了讓未被書寫的世界透過我們得以表達。當我的注意力從橫排書寫的制式規範中轉移到沒有任何句子可以容納或說盡的多變複雜性的時候,我覺得更能看出在話語的另一面有某個東西敲打著監獄的牆壁,想要掙脫沉默跳出來,試圖透過言語說點什麼。

味道知道 (在美洲虎太陽下)*

* 此一短篇與書名同,1982年6月1日刊登於FMR雜誌 時標題為〈味道知道〉(Sapore Sapere)。後依據作者說明,皆以〈在美洲虎太陽下〉(Sotto il sole giaguaro)為名。

品嘗,一般是指運用味覺,接收感覺,尚無需深思或熟慮。嘗味比較是以品嘗為目的,知道品嘗的是什麼;或表明我們對感受到的感覺有一個知覺的反應,一個想法,一個經驗法則。也就是拉丁文的Sapio,是隱喻直覺,也就是義大利文知的意思,本指直接的知識,而且該知識凌駕於科學之上。

托馬瑟歐 同義詞辭典

Oaxaca發音是瓦哈卡。我們那時住的旅館前身是聖凱特琳娜修道院。我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一幅畫,掛在通往咖啡廳的一個小廳室裡。咖啡廳叫「靜修廳」。那是一幅深色油畫,畫中有一個年輕的隱修修女跟一位年老的司鐸並肩站著,雙手微微懸在身側,僅差咫尺就會碰觸到自己。就十八世紀的繪畫而言,這兩個人像略顯僵硬,是典型殖民藝術中未臻成熟的恩典畫,但散發出讓人不安的感覺,彷彿蘊含了深刻的苦痛。

畫的下方有一首很長的訓世詩,有稜有角的草寫體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幾行,黑底白字,帶著崇拜頌揚兩個人的生與死,他是本堂神父而她是隱修院院長(她出身貴族,十八歲就進隱修道院靜修)。他們之所以會一起入畫是因為一份無與倫比的愛(這個字在西班牙經文裡充滿了對非俗世的渴望),讓隱修院院長跟她的聽告解的神父三十年來連結在一起,因為這份偉大的愛(這個字在宗教的詞義上有所昇華但並未排除肉體的歡愉)使得比司鐸小二十多歲的院長在神父過世一天後開始生病,並在愛(這個字彰顯一種真理,讓所有意義都得以集結)的鼓舞下到天上去與他相聚。

歐莉薇亞的西班牙文比我好,就某些語意艱澀的字給了我翻譯上的提示,幫助我解讀故事,這也是我們兩個在閱讀期間及之後唯一的交談,彷彿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齣戲,或一種幸福,任何評論都多此一舉。那幅畫有某樣東西讓我們覺得膽怯,或應該說,讓我們覺得恐懼,讓我們不舒服。我現在試著形容當時的感受:那是一種失去的感覺,一種淹沒人的空虛。至於歐莉薇亞那時候在想什麼,她都不說話,我也無從得知。

然後歐莉薇亞開口了。她說:「我想吃核桃醬辣椒(chiles en nogada)」。然後踏著夢遊者的步伐,有點不太確定腳有沒有踩在地上的感覺,我們往餐廳方向走去。

夫妻生活中最美的時刻莫過於,什麼都不用多說,我立刻就重建了歐莉薇亞的思路:這是因為在我腦中也展開了同樣的聯想,儘管比較遲鈍混沌,而且我要是沒有她也不會有此覺悟。(未完)

試閱

前言
《在美洲虎太陽下》(Sotto il sole giaguaro),是第一本在卡爾維諾過世後出版的書,由米蘭的噶爾藏提出版社(Garzanti)於1986年5月出版。書中收錄三則短篇,在1972年至1984年間曾完整或部分發表,當時卡爾維諾即計畫將這三篇放入以五感為主題的書中,但關於視覺及觸覺的另外兩個短篇未及完成。
為了讓奧斯卡叢書 的讀者更了解《在美洲虎太陽下》,以下摘錄了卡爾維諾於1983年春天在紐約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做的一場演講講稿片段。這篇講稿的義大利文版(英文版於1983年在《紐約書評》發表)1985年刊登在《國際文學》雜誌 春夏號,標題為〈已書寫與未書寫的世界〉(Mondo scritto e mondo non scritto)。
我所屬的族群 ─ 如果以全球角度來說是少數,但就我的讀者群來說是多數 ─ 清醒時會花非常多時間待在一個獨特的世界裡,那是ㄧ個橫排文字的世界,在那裡話語接踵而來,在那裡每句話每個段落都有它們固定的位置:那可以是一個很豐富的世界,而且說不定比未書寫的世界更豐富,不過仍然需要某些特別妥協才有辦法安居其中。當我要離開書寫的世界,在另一個有三度空間、有五感、有數十億同類,我們習慣稱之為全世界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棲身之處時,每一次對我而言都形同再度經歷出生的衝擊,得在所有混沌的感覺中理出一個清楚的輪廓,選定策略,才能面對這意想不到的世界而不至被毀滅。
這個「重生」每次都會用一些特別的儀式來宣告我進入了另一個人生:舉例來說,戴上眼鏡就是一個儀式,因為我近視眼,而我看書的時候不戴眼鏡,大部分有老花眼的人則剛好相反,這時候他會拿掉閱讀用的眼鏡。
……。
數百年來,閱讀習慣將智人(Homo sapiens)轉變為閱讀人(Homo legens),但這並不意味著閱讀人比智人更有智慧。不閱讀的智人能夠看見跟聽到許多東西,而我們今天已不具備這類感知能力:追蹤獵捕動物的足跡,觀察風或雨即將來襲的徵兆,從樹影和夜空星星的高度來判斷時辰。智人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能力優於我們也是無庸置疑的。
話雖如此,但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是為了鼓吹文盲,以重拾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智慧。我們失去的固然值得惋惜,但我並沒有忘記這個結果其實得大於失。我只是試圖了解我們今天能做什麼。
……。
我正在寫一本談五感的書,以彰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方面的能力。我寫這本書的困難之處在於我的嗅覺不太發達,聽覺不夠專注,我不是老饕,我的觸覺很不敏感,而且我還有近視眼。 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掌握每一感一定程度的感覺和之間的細微差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辦到,不過這次跟以往一樣,我的目的不在於寫書,而是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類行為的目標吧。
你們會抗議說你們比較喜歡能傳遞實實在在擁有過的真實經驗的書,好吧,我也是。可是在我的經驗裡,促使我寫書的動力始終是某個你很想認識並擁有,而你卻沒有或遺漏掉的東西。我對這一類動力知之甚詳,我在那些看似站在高處向我們傳遞絕對經驗的偉大作家身上也看到了這樣的動力。其實他們傳遞給我們的是接觸某個經驗的感覺,而不是已經獲得的經驗值。他們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永保渴望的力量。
話說回來,我相信我們所寫的往往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之所以書寫是為了讓未被書寫的世界透過我們得以表達。當我的注意力從橫排書寫的制式規範中轉移到沒有任何句子可以容納或說盡的多變複雜性的時候,我覺得更能看出在話語的另一面有某個東西敲打著監獄的牆壁,想要掙脫沉默跳出來,試圖透過言語說點什麼。
味道知道 (在美洲虎太陽下)*
* 此一短篇與書名同,1982年6月1日刊登於FMR雜誌 時標題為〈味道知道〉(Sapore Sapere)。後依據作者說明,皆以〈在美洲虎太陽下〉(Sotto il sole giaguaro)為名。
品嘗,一般是指運用味覺,接收感覺,尚無需深思或熟慮。嘗味比較是以品嘗為目的,知道品嘗的是什麼;或表明我們對感受到的感覺有一個知覺的反應,一個想法,一個經驗法則。也就是拉丁文的Sapio,是隱喻直覺,也就是義大利文知的意思,本指直接的知識,而且該知識凌駕於科學之上。
托馬瑟歐 同義詞辭典
Oaxaca發音是瓦哈卡。我們那時住的旅館前身是聖凱特琳娜修道院。我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一幅畫,掛在通往咖啡廳的一個小廳室裡。咖啡廳叫「靜修廳」。那是一幅深色油畫,畫中有一個年輕的隱修修女跟一位年老的司鐸並肩站著,雙手微微懸在身側,僅差咫尺就會碰觸到自己。就十八世紀的繪畫而言,這兩個人像略顯僵硬,是典型殖民藝術中未臻成熟的恩典畫,但散發出讓人不安的感覺,彷彿蘊含了深刻的苦痛。
畫的下方有一首很長的訓世詩,有稜有角的草寫體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幾行,黑底白字,帶著崇拜頌揚兩個人的生與死,他是本堂神父而她是隱修院院長(她出身貴族,十八歲就進隱修道院靜修)。他們之所以會一起入畫是因為一份無與倫比的愛(這個字在西班牙經文裡充滿了對非俗世的渴望),讓隱修院院長跟她的聽告解的神父三十年來連結在一起,因為這份偉大的愛(這個字在宗教的詞義上有所昇華但並未排除肉體的歡愉)使得比司鐸小二十多歲的院長在神父過世一天後開始生病,並在愛(這個字彰顯一種真理,讓所有意義都得以集結)的鼓舞下到天上去與他相聚。
歐莉薇亞的西班牙文比我好,就某些語意艱澀的字給了我翻譯上的提示,幫助我解讀故事,這也是我們兩個在閱讀期間及之後唯一的交談,彷彿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齣戲,或一種幸福,任何評論都多此一舉。那幅畫有某樣東西讓我們覺得膽怯,或應該說,讓我們覺得恐懼,讓我們不舒服。我現在試著形容當時的感受:那是一種失去的感覺,一種淹沒人的空虛。至於歐莉薇亞那時候在想什麼,她都不說話,我也無從得知。
然後歐莉薇亞開口了。她說:「我想吃核桃醬辣椒(chiles en nogada)」。然後踏著夢遊者的步伐,有點不太確定腳有沒有踩在地上的感覺,我們往餐廳方向走去。
夫妻生活中最美的時刻莫過於,什麼都不用多說,我立刻就重建了歐莉薇亞的思路:這是因為在我腦中也展開了同樣的聯想,儘管比較遲鈍混沌,而且我要是沒有她也不會有此覺悟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35400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76
    • 商品規格
    • 21*13.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