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公元550年)譯。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自唐代開始,出現質疑,認為此論是在中國所寫作,非由馬鳴所造。學者望月信亨、梁啟超、歐陽竟無、呂澂等人皆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境野黃洋、宇井伯壽、湯用彤等人則主張是由印度傳入,在中國譯出。
本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序/導讀
序
大者包含之義。乘有運載之功。起則對境發心。信則忍可印定。論乃假立賓主。問答發揮。決擇正理。破除邪見。揀非經律。故以論名。○題中應分通別。上四字別題。別在當部。下一字通題。通於論藏。○題者頭也。如人頭目為五官之總。觀其頭目。便知此人。為忠奸賢否。論題亦爾。為一論之總。略釋宗要。便知此論權實頓漸。○大有三義。曰體相用。夫一心之理。為諸法所依。即體大。具足恒沙稱性功德。即相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乘者以本覺為所乘。始覺為能乘。究竟覺為乘所至處。故下文云。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沈滯化城。外道不信此理。終無實果。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輪迴。蓋不信者,實非不具而不信也。人人有心。本來等具。良由五陰所覆。二執所障。此理不得現前。迷而不信。故菩薩愍物沈迷。宗百部大乘。特造此論。普令眾生發起信心。○問。何以獨言發起信心。答。大乘之理。雖眾生等具。實眾生同迷。迷則不信。菩薩闡揚此理。能令從聞生解。破迷起信。信此理已。一切道法。任運而生。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行之本。行無信不立。是起信者。急先務焉。○若約七種立題。大乘是所信之理。信為能信之心。能信乃即理之心。所信亦即心之理。能所不二。惟一心法。則單法立題。若乘字就喻為稱。亦可法喻立題。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義則兼人。亦可文義雙收。具足立題。一略釋論題竟。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