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義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公元550年)譯。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自唐代開始,出現質疑,認為此論是在中國所寫作,非由馬鳴所造。學者望月信亨、梁啟超、歐陽竟無、呂澂等人皆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境野黃洋、宇井伯壽、湯用彤等人則主張是由印度傳入,在中國譯出。
本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序/導讀
序
大者包含之義。乘有運載之功。起則對境發心。信則忍可印定。論乃假立賓主。問答發揮。決擇正理。破除邪見。揀非經律。故以論名。○題中應分通別。上四字別題。別在當部。下一字通題。通於論藏。○題者頭也。如人頭目為五官之總。觀其頭目。便知此人。為忠奸賢否。論題亦爾。為一論之總。略釋宗要。便知此論權實頓漸。○大有三義。曰體相用。夫一心之理。為諸法所依。即體大。具足恒沙稱性功德。即相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乘者以本覺為所乘。始覺為能乘。究竟覺為乘所至處。故下文云。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沈滯化城。外道不信此理。終無實果。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輪迴。蓋不信者,實非不具而不信也。人人有心。本來等具。良由五陰所覆。二執所障。此理不得現前。迷而不信。故菩薩愍物沈迷。宗百部大乘。特造此論。普令眾生發起信心。○問。何以獨言發起信心。答。大乘之理。雖眾生等具。實眾生同迷。迷則不信。菩薩闡揚此理。能令從聞生解。破迷起信。信此理已。一切道法。任運而生。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行之本。行無信不立。是起信者。急先務焉。○若約七種立題。大乘是所信之理。信為能信之心。能信乃即理之心。所信亦即心之理。能所不二。惟一心法。則單法立題。若乘字就喻為稱。亦可法喻立題。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義則兼人。亦可文義雙收。具足立題。一略釋論題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