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相思千里:古典情詩中的美麗與哀愁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182
    26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玩味古典文學中的雋永感觸
解讀優美情詩中的詩與愛情
這是你與古典情詩之間最短,也最美的距離……

 
情難解,詩亙古,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不分古今,超越國界。打從詩三百、兩漢樂府以來,中國文學即不斷鋪敘著愛情故事,美麗而哀愁。

本書作者李瑞騰歷任臺灣文學館館長、中央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不論在古典或現代文學的領域皆具豐厚的學養,他在書中深入中國古典詩傳統,解讀詩歌與愛情,除〈導言〉洋洋灑灑總論古典情詩外,全書再分兩輯,共十八篇,從文類、主題、詩人等不同角度命題切入,首篇談《詩經‧國風》的愛情表現,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為題,之後再寫兩漢樂府詩中的愛情,繼而分析了定型的閨怨情詩〈自君之出矣〉,並討論了「鴛鴦」、寄衣情境、望夫石、息夫人故事、葉上題詩、商人婦等。不但替作品做了仔細詮解,引詩之後還加上艱難字詞的簡單注釋。除了細讀詩作,作者也詳閱詩人的傳記資料,輯二各篇中的動人故事因之描寫得更是歷歷在目,他以詩句為主標,副題則清楚呈現探討對象,如〈韋莊哭姬的哀痛之情〉、〈梅堯臣對髮妻的深情〉、〈陸游詩中所表現的愛之痛苦〉、〈吳偉業寫卞玉京〉、〈黃仲則對年少一段戀情的追憶〉等。

透過對這些古典愛情詩的賞讀,希望讓讀者或有心研究者能探觸社會文化背景,認識古詩之美、古代社會之男女關係、古代文人的愛情經驗等,也藉此了解一種狀況或情境下多種文本的不同寫法。

全書用詩來談情說愛,流暢動人的敘述,夾敘夾議,篇篇直探詩心與心之所愛,值得細讀品嚐。

本書特色

★以流暢淺白的語句,敘說中國各時代古典情詩的奧妙。
★兼採歷代詩人情詩佳句,深入解析詩人的詩心與愛情。

目錄

【序】寫在《相思千里》新版之前◎李瑞騰
【導言】
美麗的哀愁──關於中國的古典情詩
 
輯一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的愛情表現
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兩漢樂府詩中的愛情
自君之出矣──一種定型的閨怨情詩
比翼兩「鴛鴦」──古典愛情詩中的一個象徵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古典詩中的寄衣情境
妾身為石良不惜──望夫石的傳說與詩
看花滿眼淚──息夫人故事的幾種解釋
花落深宮鶯亦悲──葉上題詩的故事
青春常別離──從幾首唐詩看商人婦的悲情
有女懷春──釋李賀的〈懷春引〉
 
輯二
從〈琴歌〉到〈白頭吟〉──卓文君的愛情信念
殘燈伴曉霜──關盼盼絕食殉情始末
倚樓空綴悼亡詩──韋莊哭姬的哀痛之情
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梅堯臣對髮妻的深情
沈園柳老不飛棉──陸游詩中所表現的愛的痛苦
紅粉飄零我憶卿──吳偉業寫卞玉京
難換羅敷未嫁身──黃仲則對於年少一段戀情的追憶
相思千里──古典情詩九首賞析
 
【後記】

試閱

【導言】

美麗的哀愁──關於中國的古典情詩

愛情與詩

自有人類以來,愛情就一直是人類生命中的重大部分,不論是帝王卿相,或是販夫走卒,都有對於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渴望愛情的,不見得就敢去追求;去追求的,也不見得就如其所意,究竟有情人終成眷屬只是人們的想望罷了;而縱使能夠結髮為夫妻,也難說一定能夠恩愛兩不疑,或許外在的壓力逼使愛的雙方必得分離,分別能使人黯然銷魂,也或許對方負心或死亡了,都必得啃嘗愛情幻滅的苦澀滋味。因此,各類各型的表現就在人間世的許多地方隨時產生,誰都可能會碰上,至少會聽到或看到在朋友或親人之中曾發生過。

於是,愛情就成了古來文學作家最喜歡表現在作品中的主題之一。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它重要而且極具感染力,當我們閱讀一篇愛情小說,或是吟哦一首情詩,或是觀賞一齣愛情劇,很容易就受感動,彷彿這事兒便是肉眼所見,也或許自己的遭遇亦若是!

愛情與文學的結合是那麼的自然而合理,詩是文類之一,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詩比其他文類都來得自然,因為詩的傳統含意即已透露出一些訊息了: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者心之所之也,之者往也。)

「詩緣情而綺靡」(緣者因也,緣情即因情而生,綺靡比喻文詞精妙。前者指詩的產生動因,後者指情的表現形式)

詩既是由心產生的,那麼它不外乎包括情(情緒、感情)、理(觀念、思想)了。愛情亦情,而且是情之大者,所以愛情入詩實是極其自然的事,問題是它們結合的方式如何呢?這很難一下子說明白,我想詩人體悟若深,不論他用直敘(白描)或經過幾層轉折(隱喻、象徵),皆能在他自己所抉擇的形式中去作合理的給出,讓情與事或情與景交契相融。

我想更進一步說明的是,那情可能是出於詩人自身,可能是所聞所見的事實,也可能純是想像,祇要是敘述愛情的,不論是表現片斷的愛情感受,或是愛情事件的始末,在我的觀念裡都是屬於「情詩」。中國的古典情詩

中國的詩,打從詩三百的時代開始,就不斷地重演著愛情,舉凡閨人思君(如召南〈草蟲〉、衛風〈有狐〉)、青春男女的歡愛之樂(如召南〈野有死 〉、齊風〈雞鳴〉)和相思之苦(如鄭風〈子衿〉)、怨女的悲情(如鄭風〈東門之墠〉、邶風〈日月〉),皆在樸實的文字和優美的旋律中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來。

漢代樂府詩中的相和歌和清商曲繼承了這個傳統,彈奏出多樣態的愛之樂章,表現了赤裸裸的真愛,也許我們的祖先們那時尚保存著純真浪漫的原始性格吧!

然而我們必須要了解,《詩經‧國風》以及樂府中的相和歌與清商曲最源頭之地是民間,它們的形態基本上都屬於《白雪遺音》一類的民歌,跳躍在青春草原上的可愛男女,他們內心的呼喚以及行動是組成這些詩的血肉,和文人創作的戀愛情詩是稍有不同的。大體說來,前者純是情感的直接宣洩,後者較為壓抑含蓄;前者調子輕快,後者較為緩重;前者多直敘,而後者曲折多變化。當然這樣的區別有些勉強,不過在比較下是可以這樣說的。

本文所謂古典情詩係以唐至清為斷,對象是古近體,不包括詞、曲在內,其中亦不乏與民歌性質相近者,甚至於有採樂府或民歌體裁的,但基本上皆屬於詩人的創作。

美麗的哀愁

原先我概念地以為我們的古典情詩不外包括下面四類:其一,男歡女愛,激情浪漫者;其二,因空間的遠隔而引起的兩地苦思;其三,因一方的絕情或死亡而生的幻滅情緒;其四,純屬於靈之嚮往的昇華型情詩。後來終於發現,第一類的作品極為罕見,我們很難得讀到像唐寅(伯虎)〈題拈花微笑圖〉那樣充滿喜悅與諧趣的作品,更不用說像六朝民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或者像關漢卿的散曲〈一半兒題情〉:

碧紗窗外靜無人,跪在床前忙要親。罵了個負心回轉身,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那樣出於天然的喜悅之音,在文人的筆下就有了淡淡的焦慮了,也許我們的詩人都比較多愁善感。

當我讀到清代女詩人席佩蘭的〈喜外歸〉時,原以為席氏會重在一個「喜」字,沒想到她的喜意雖濃,卻出之以濃濃的愛憐;憐他披星戴月趕路,憐他面容消瘦,渴望前去傾訴別後,卻欲言又止,「敢先兒女說離情?」哀愁,應該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情詩的主調吧!然而這種哀愁是美麗的,不僅是形式之美,而且其實質的美亦美得讓人為之心動!

空間的遠隔與兩心的牽繫

離合本是人際之常,但是對愛的雙方來說,由合而離是相當殘酷的,尤其對於中國古代的女性,那漫長歲月的空虛、寂寞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是那麼無情地吞噬她們的青春,祇得落淚,藉著回憶昔日的甜蜜來彌補心靈的空虛,讓希望支撐著生命繼續等待下去。

於是這便成了古來情詩的一個重要母題,而且不管是男性手筆抑或女性自吐哀音,詩中的敘述者有一大部分是女性,原因之一是傳統中國社會的男女關係極不平衡,男尊女卑,男人可以縱情聲色,而女人終其一生皆必須固守所謂的三從四德、動輒得咎;原因之二是男人往往出外遊學、經商或奉命出仕遠方(貶官是最常見的),空留下愛妻獨守寂寞家園;原因之三是一般來說女人較為脆弱,有許多人似乎被命定要備嘗煎熬,哀愁是易於感染的,再加上文人又往往喜歡將痛苦來誇張來渲染。

女子因思念遠方的郎君而哀而愁的詩,像金昌緒的〈春怨〉、范成大的〈春思〉、吳偉業的〈古意〉、黃景仁的〈別意〉等等,諸如此類的詩,落淚是常有的現象,如:

半晌不抬頭,羅衣淚沾濕。──黃景仁〈別意〉
前年花開憶湘水,
今年花開淚如洗。──范成大〈春思〉

潮中有妾相思淚,
流到樓前更不流。──韓駒〈為亞卿作〉

欲製寒衣下剪難,
幾回冰淚灑霜紈。──席佩蘭〈寄衣曲〉

淚中有怨而無恨,往往她們仍然關心著對方的生活起居,擔心著他受風受寒,也因此而在詩中出現了「寄衣」的情境,像上引席佩蘭的〈寄衣曲〉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他如: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李白〈子夜吳歌〉

一別隔炎涼,君衣忘短長。
裁縫無處等,以意忖情量。
畏瘦宜傷窄,防寒更厚裝。
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誰將?──孟浩然〈閨情〉

此身儻長在,敢恨歸無日?
但願郎防邊,似妾縫衣密。──羅與之〈寄衣曲〉

這樣的情意,恁是鐵石心腸亦應為之感動,然而仍有未歸人浪跡他鄉異縣,如果是不得不如此還情有可原,但假若心已隨人而遠去,就令人痛恨了!當有朝一日,那女子真成了「望夫石」,在山頭,日日夜夜受風吹雨打,縱使行人歸來,他能彌補這天大的過錯嗎?當然,男人遠離所親所愛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李白的〈長相思〉、杜甫的〈月夜〉、李商隱的〈無題〉(來是空言去絕 )、蘇東坡的〈贈別〉等都呈現一幅男子相思的畫面,和女子同樣的斷腸傷魂。

愛情的消失與幻滅

我們委實不願意看到人間世有愛情破滅的現象發生,然則那無論如何都難以避免,理由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謂愛情的破滅,指的是愛不可能再繼續下去,縱使相愛,亦不能長相左右,這種情況不少,以下所舉的三類是古典詩中常見的。

一、愛情破滅的訊息

王建〈望夫石〉中的夫之所以未歸,很可能是無可奈何,因為傳說中他是去了前線,說不定已可憐成為河邊之骨了。而陳造〈望夫山〉中的君,雖然亦因行役而離去,但對敘述者來說,她知道不管江南或江北,紅樓酒館林立,其中有的是傾國傾城的絕色美女,「妾身為石良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如若君心是石,滯留聲色場所之中,狠心不顧髮妻,那還得了!王安石的〈君難託〉是這種情況的最好寫照,可憐她雖已了悟君實難託終身,卻仍「不忘舊時約」,宋朝江湖派詩人許棐有題為〈樂府〉的兩首小詩,對於如此的一種郎妾關係有深刻的描述:

妾心如鏡面,一規秋水清。
郎心如鏡背,磨殺不分明。

郎心如紙鳶,斷線隨風去。
願得上林枝,為妾縈留住。

兩個簡單的譬喻把郎心刻畫得細膩,縱使郎心已隨風而去,她卻仍盼望有某種東西能夠將他留住。但是希望歸希望,男人如在外頭有得享受,像袁枚「千金盡買群花笑,一病才徵結髮情」(〈病中贈內〉),總還算有點良心,多少人至死都不能體悟髮妻的深情呢。

這些詩傳達了愛情破滅的訊息,但都還是詩中女性一己的情緒表現,至於像「情僧」蘇曼殊先生以有舊恨而入沙門,因入沙門而不言婚娶,所以面對著深愛他的女子,祇能「還卿一 無情淚,恨不相逢未 時」(〈本事詩〉),正如同張籍〈節婦吟〉的「妾」,因為自己已是羅敷有夫,對於贈她雙明珠的男子,祇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情況一樣,自己不能接受此愛,對方的愛情當然破滅了。二、外在的壓力迫使愛的雙方不得相愛

男女相悅,兩心相許,原是美滿而和諧的,然而人是群性的,個人的行為是在所生存的空間呈現,自然會和這空間中的其他人發生關係,像父母、朋友以及群眾等,由於利益的互相衝突,觀點的差異,或是其他可能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個人行為,愛情與婚姻當然也不能免於此,所以一樁原本可能完滿的愛情在這些因素或其中之一的影響下,很容易就質變或者發生意外。

尤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個人的愛情往往受到家庭或社會規範的牽制而破滅,白居易的〈潛別離〉和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最明顯的例證。
白居易的〈潛別離〉描寫一對暗地裡相愛的青年男女,受了環境的逼迫,不得不忍痛分離的情況。

愛情應是神聖的,相愛絕非可恥,但他們為什麼連要分手都要「潛離與暗別」呢?很簡單,心有所顧忌,不是顧忌著家長的反對,就是顧忌社會大眾的指責。李商隱的〈無題〉亦然,要來見一次面都困難,待要分離焉能不難過?所謂「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非是暗喻沒有其他力量的支撐,愛之華就此受到摧殘了,誰的摧殘?很簡單,也是外來的壓力,和白詩不一樣的是,白詩中的男女後會無期,充滿著絕望感,而此詩中的男女雖亦是難再相會,但分手時彼此心意甚堅,願如春蠶吐絲(絲與思諧音),願如蠟炬燒成灰,愛就愛到底,直至生命枯竭。別後兩心的難熬自是意料中事,卻又不得相見,祇有託付青鳥去探看對方了。

被迫不得相愛,讀來最令人酸鼻的莫過於雙雙殉情了,膾炙人口的〈孔雀東南飛〉用敘述的方式將焦仲卿和劉蘭芝相愛被迫的始末寫出來,最後女的「攪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男的「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讀來生悲,也為這雙男女喊冤抱屈!然則孔尚任筆下的殉情男女更奇特感人:年輕寡婦和小叔偷偷相戀,直到小叔奉命即將完婚,他「心急口懦無奈何」,祇有「兩人私誓同沈水」而成了「水底鴛鴦」。他們的愛在傳統社會中太不尋常了,難容於所生存的空間,又無法忍受潛離暗別的痛苦,終於抉擇以投水同赴黃泉,向社會宣告他們堅持的愛情。叔嫂相戀原非正常,但嫂既已寡,以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祇要他們相愛,結合的可能性很大,但古代不一樣,所以關於他們的殉情我們很難評騭,然而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個難以令人忘懷的悲劇,其愛也美,其結局是悲慘的。

三、死其所愛的悲痛

見棄於所親所愛當然傷心難過,同樣的,所親所愛死亡,當事者的痛苦是難以形容的,表現在詩中就成了所謂的「悼亡詩」。然而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說明白,所謂悼亡,可以悼妻或夫亡,亦可以悼其他人之亡,我們今天往往把它認定是悼夫或妻之亡,可能是因為晉朝的大詩家潘岳曾寫過三首哀其妻之亡的〈悼亡詩〉,後人遂有起而效之者,其實我們不必過於拘泥的說:悼亡詩即喪偶之作。

喪偶的詩顯然是愁雲籠罩,敘述者與死者生前的恩愛很容易就被取來和敘述者此刻的形單蕭條做對比,其中必然愛恨交集,感人肺腑,我們讀元稹的〈遣悲懷〉、梅堯臣的〈悼亡〉、陸游的〈沈園〉、吳偉業的〈追悼〉、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就可以感受到詩中那種濃烈的哀愁,以下舉出吳偉業的〈追悼〉來看看:

秋風蕭索響空幃,酒醒更殘淚滿衣。
辛苦共嘗偏早去,亂離知否得同歸?
君親有媿吾還在,生死無端事總生。
最是傷心看 女,一窗燈火照鳴機。

我試圖用散文覆述如下:

秋風蕭瑟,吹襲著空蕩蕩的床帳,更已殘,我從醉中醒來,那聲響竟牽引我淚流滿衣襟!親親,可曾記否?我們共同嘗過千辛萬苦,而妳偏偏這麼早就離我而去!知否?亂離之後,我多麼迫切和妳雙雙歸去!

妳愛我,我多麼慚愧如今我還活著,生生死死,這些事要問也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但妳走了,卻非我所願,最傷心的莫過於當我看著我們幼小的女兒,她多麼像妳呀!究竟誰來養育她呢?親親,更已殘了,窗外投射進來的燈火正照耀著妳日夜讓它發出聲響的織布機啊!

昔日縱使「亂離」,縱使「辛苦」,總還是兩人「共嘗」啊!患難夫妻更容易見出真感情,而如今呢?生死之間,如何說個明白,這種傷心,豈是「節哀」、「人死不能復生」一類的話所能安慰的?

愛的對象之死,並不表示愛意的消失,但是愛的實際作為已經沒有,我也就視之為愛情的破滅了。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50025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