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這老天忘了眷顧的人生,一定要讀曾國藩:硬是延長清朝國祚六十年,曾國藩怎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內容簡介
	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了解滿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平、為人處事的最詳盡作品。
	
	◎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要讀曾國藩,漢人書生曾國藩怎麼從滿人手裡拿到兵權?
	◎為了打太平軍倉促組建的湘軍為何這麼強?靠幫手,讓理念不合的人也點頭合作。
	◎曾國藩建完水師後就連吃兩場敗仗,他為何還推行「減兵」計畫?
	◎《曾國藩家書》,連毛澤東都推崇。更被後世喻為最佳教子書。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16年),原名子城,
	家境不好,進京赴考的錢還得跟親戚借,考了三次才中進士,
	天資不聰穎,也沒有顯赫家世,但有救國大志,自己改名「國藩」。
	
	1850年,太平天國在西南崛起,橫掃江南富庶地區,
	太平軍在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大將的統領下,
	只差兩百里遠就可以攻抵北京,滿清危在旦夕。
	
	沒想到清朝最後竟靠文人出身的曾國藩操辦的湘軍,打敗太平軍,
	讓即將崩潰的政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
	
	作者蔣星德為民國時期歷史學者、曾氏侄兒,
	本書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最詳盡的考據,
	書寫他從被鄉里嘲笑的落榜考生到一代名將,
	在老天不眷顧、官場沒人脈的際遇下逆襲成功。
	
	◎高齡才成為官場新人,他卻不急著累積金錢
	進京當官,多數人的唯一希望是放外缺,比較可以撈錢,
	但曾國藩不想外放,寧願窮守著在北京讀書,
	他苦讀官制、財用、鹽政、漕務,軍國大事了然於胸,當權後馬上應用。
	
	◎出師不利,輸到想死,他如何找出致勝策略?
	漢人掌握兵權,是滿清大忌,曾國藩如何將地方團練兵一路帶成湘軍?
	他重整毫無紀律、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並向地方仕紳、官員籌軍餉,
	咸豐3年(1853年)獲准在衡州練兵,從零開始創建水師。
	
	沒想到首次率水師出戰,就在岳州、靖港連吃兩敗仗,當地百姓頗有不滿,
	羞憤之下他投水以死明志負責,幸好被幕僚章壽麟撈起來救活。
	但戰敗之恥也讓他得到實戰經驗,理解「兵貴精不貴多」,
	規劃出「減兵省食」計畫,湘軍的嚴厲營規從此建立。
	
	後來,他重整軍隊、造船,繼續招募各地兵勇,並在弟弟曾國荃的協助下,
	以地雷轟破安慶城,隔年又死守南京城外46天,
	等太平軍彈盡糧絕,挖地道、埋炸藥攻破南京,最終滅了太平天國。
	
	◎官場人緣不佳,他如何辦成大事?
	曾國藩曾在長沙設立「審案局」,清查土匪,
	依情節輕重,要不立斬,要不處以鞭刑(成立前四個月,便處決104人),
	當地人背後稱他是「曾剃頭」,地方官也因功勞被搶而討厭他。
	
	但他發掘塔齊布、羅澤南等名將,重用學生李鴻章、弟弟曾國荃領兵,
	還將與他不合的左宗棠推薦給朝廷。
	他自述:「成功之道,物色幫手而已。」
	
	◎不甚聰明,但讀書勤、有耐心終成大業
	曾國藩認為學問之道在於有恆,不論再忙,他每天至少看書20頁,
	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收穫與疑惑──這個方法,胡適也推崇。
	
	此外,曾國藩講究寫字,不僅幾十年日記全以楷書寫就,
	他在家閒暇時也臨帖百字,收斂自己的浮躁、練忍耐的工夫。
	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後人更把曾國藩的家書,當成是最好的教子書與成功學。
	
	本書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看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目錄
	推薦序一 從人格特質的角度,重新看待曾國藩/李郁琳
	推薦序二 複雜之人,反而貼近你我的人生/羊咩老師
	曾國藩嘉言錄
	作者序 拙誠,一生克己不放肆
	三版序
	
	第一部 生平與功業
	
	第一章 借錢買書的平凡少年
	1 讓快斷氣的清朝,又多活了60年
	2 耕讀傳家,形塑曾國藩的性格
	3 5歲啟蒙,6歲入家塾
	4 考三次才當上進士,改名「國藩」
	
	第二章 京官窮活,只為打下事業基礎
	1 做京官第一為難的,便是窮
	2 14件軍國大事,他一一熟讀
	3 成功第一要務:物色幫手
	4 拙誠的力量,改變朝廷風氣
	
	第三章 文官撕了辭職信,組建一支軍
	1 創辦湘鄉團練
	2 一開始,他根本無意要對抗太平天國
	3 湘軍成形第一步,建水師
	
	第四章 屢戰屢敗屢自殺,敗局中找勝算
	1 湘勇第一次交戰失利
	2 太平軍三次占領武昌
	3 坐困南昌,無勝算
	4 回鄉奔喪,仍舊重回戰場
	
	第五章 困圍城寫遺書,薦人才留退路
	1 騎虎之勢已成,勝負之數未定
	2 祈門之急,寫遺書表明死而後已
	3 弟弟曾國荃的成功
	4 重用李鴻章
	5 花11年帶兵打仗,功成思退
	
	第六章 亂世做大官,功高不震主
	1 請辭兩江總督,清廷不准
	2 在任一日,盡一日責任
	3 曾國藩看「洋務」與外交政策
	4 患病與逝世
	5 曾國藩的遺聞軼事
	
	第二部 思想與領導哲學
	
	第七章 權力看很輕,欲望看很淡
	1 律己以嚴,而能得人心
	2 勤儉八字訣
	3 埋頭苦幹,不說大話
	4 找自己的過失,也請朋友直言以告
	5 論功推於人,論過引為己責
	
	第八章 政治要清明,先要有明主
	1 致力於成為「賢臣」
	2 曾國藩與太平天國思想上的衝突
	
	第九章 為官的貢獻
	1 處處是人才,唯須留心造育
	2 整頓官員,有四招
	3 財政首重節流
	4 曾剃頭的由來
	5 開啟留學制度
	6 政治之首:民生
	7 擴充器械製造產業,規畫軍工廠
	
	第十章 帶兵,要像父母帶孩子
	1 文人帶兵,要懂馭將之法
	2 軍中有歡欣之象,必敗
	3 戰術講究謹慎,絕不用險招
	4 創立水陸軍制
	5 辦理團練的作用
	6 重用地方仕紳
	7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第十一章 讀書與寫字的妙用
	1 讀書法:有恆心、不勉強、做筆記
	2 勤寫字,練忍耐
	3 家書與日記,詳細且誠懇
	4 崇拜韓愈、杜甫、陶淵明
	5 喜作楹聯,給自己也給別人
	6 曾國藩的幽默感
	
	第十二章 對後世的影響
	1 重振岌岌可危的清帝國
	2 簡樸自勵,形成風氣
	3 曾國藩日記,最佳教子書
	
	附錄一 曾國藩年表
	附錄二 文獻中的曾國藩
序/導讀
	作者序
	
	拙誠,一生克己不放肆
	
	1850年至1864年間,中國遭遇了一次重大的變亂。一股革命勢力,以推翻滿清的政權為目的,形成一個具有極大威力的組織,這便是太平天國的崛起。
	
	自從洪秀全、楊秀清起兵廣西金田村,到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按:今南京)被攻破為止,前後共歷時15年之久,直接、間接受戰爭威脅的,達17省之廣。在太平軍銳氣正盛時,兵力直達今日的河北省,離滿清政府的所在地──北平(按:今北京)──只有200里遠。兵結禍連,內憂外患,當時清朝滅亡,只在呼吸之間。
	
	但滿清政府最終靠了某個人的力量死裡逃生,居然使行將崩潰的皇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這人是誰?大家都知道,他便是滿清的中興名臣曾國藩。
	
	在清軍和太平軍對峙之中,雙方都出了不少的人才。太平天國有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人,而滿清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十多年的血戰,太平天國失敗了,清軍獲得最後的成功,原因是什麼?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人,在智勇才略上難道不能和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比擬?乃是因為曾國藩等人克己唯公、崇尚氣節,標榜武力身體力行,造成一時風氣,獲得民心愛戴,因而獲得最後的勝利。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自從道光晚年他在北京做「京官」起,便觀察人才、留心時務,後來在咸豐初年曾任「在籍侍郎」,掌管軍務講究「拙誠」,刻苦自勵,當時湘軍中人才輩出,形成一股新興勢力;晚年他做了總督,對於自己的操守和刻苦的生活,仍不肯稍稍放肆,這種堅持的精神,便是他一生成功的原因。所以,曾國藩的一生,除了遺憾他選擇為皇室效力之外,他的個人品行、行事方法,都值得後人欽佩和效法。
	
	自從民族革命的高潮侵入中國以後,一般人對曾國藩多帶有深切的反感。提起他名字的人,似乎便成為革命的叛徒,其實這種態度並不正確。曾國藩的功罪是另一個問題,因為時代的不同,我們很難加以批判。但曾國藩的時代誠然是過去了,他的勤儉克己、知人善任的美德,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應付事後的手段、事業成敗的過程,即使在現代,也不失其價值。
	
	因國民道德的低落,社會風氣似乎改變了,被遺忘的曾國藩,又慢慢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在中國著作界和出版界俱告貧乏的今日,除了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清朝官書之外,簡直找不出一部比較新的、敘述曾國藩的書籍,因此我才決意用現代的目光和系統性方法,將曾國藩的一生事業編輯成書,這便是撰寫本書的動機。
	
	倘若人們認為,整理歷史人物生平的工作並非無窮無盡,那麼我這本書的編制,也許就是有意義的事。
	
	1935年於南京
	
	推薦序一
	
	從人格特質的角度,重新看待曾國藩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在歷史的軌跡中,英雄造時勢,時勢亦造英雄。隨著物換星移,曾經的千古風流人物,在後世的眼光,透過不同視角、關係的親疏遠近、行為影響的範圍及解讀等,都可能有不同評價,其一生的功過,總留予後人說。
	
	本書作者蔣星德為歷史學者,也是曾氏侄兒,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及考據,書寫其生平。我認為,讀者可以結合過去歷史課程中所了解的曾國藩,對應本書作者的觀察,能看見斯人更多樣的面貌。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有興趣的部分是其識人、用人之法及家書。
	
	書中提及「古人認為將領要有諸多長項,而不得有一缺點,曾國藩對此表示深切的懷疑」,因此曾國藩的選將標準雖嚴格,但也不苛求對方毫無缺點,只是會特別注意其操守。他知人善任,能看出某人的才略,給予對方發揮才能的機會和工作,也能體恤部屬,同理對方。若能將曾國藩「用將」、「恤將」的核心精神,延伸運用至企業主管的組織管理與人資選拔人才之上,應該也能收穫不錯的成效。
	
	「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此段描述曾國藩帶兵時很注重仁愛,認為長官對士兵也應該以仁愛相待,他認為施以同理及情感,比一味的威嚴更有力量。這個想法對照我在臨床實務工作的觀察,有其相近之處。在接觸個案時,建立信任關係、正確的同理與接納,而非僅有批判或權威式的建議,是我認為在諮商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在家書、日記的篇章中,作者提到:「曾國藩的家書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篇幅長,第二是內容詳細,第三是誠懇……平均都在一千字左右,長信甚至多到三千字……」 、「寫日記的重點:誠實面對自己……曾國藩寫日記,有兩點值得效仿:第一是『有恆』,第二是『誠實』。」
	
	我認為,「誠實面對自己」很不容易。接納自己的一切,不論好事、壞事,不論他人看得到或看不到,亦不論他人的褒貶,能自我覺察與面對,方有機會梳理、調整自己的情緒,也意味著比較不容易讓情緒過分凌駕於理性,是很棒的人格特質。
	
	推薦讀者可以試著在閱讀過程中,不要僅從歷史的功過角度看待曾國藩,而能從人格特質、人際互動的視角學習,相信會有一番收穫。
	
	推薦序二
	
	複雜之人,反而貼近你我的人生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是一個極難定義、極其複雜的人。他的複雜之處如下:
	
	其一,處境難。
	
	曾國藩夾於滿、漢之間,雖受滿清重用,但漢臣身分手握軍權,亦為滿清所忌。清末列強入侵,無論是推行洋務,或是處理天津教案,又讓他夾於「洋化」或是「媚外」的爭論之中。
	
	曾國藩曾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不只是他的自述,恐怕更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共同困厄。自古以來,權臣、功臣最難的就是平安下崗,全身而退。曾國藩處境之難,以他家書所言可用四字概括:「戰戰兢兢。」他畢生臨淵履薄、嚴以律己,亦嚴格教導規訓曾家子弟,在艱難夾縫中求全。
	
	其二,功過難。
	
	曾國藩不只在軍事有功,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同時也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理學家、書法家、思想家、文學家、實業家,如此多方斜槓,卻非他天縱英才。曾國藩並非天生聰敏,甚至自言「鈍拙」。他在學術、理學等各方實績,皆來自他奉行一生的「勤拙」,光是早起、寫日記兩件事,他躬自克己,一生奉行自律。他的多方成就,實為每日自律躬行而成。現今流行的「原子習慣」理論,曾國藩應該就是最好的代言者。
	
	但如此勤儉謙敬之人,亦有狠辣果決之時。攻破太平天國後屠城,造成南京城嚴重死傷,南京父老稱之為「曾剃頭」(按:有另一說是因他執法嚴格而得此稱號),也是他難以抹滅的紀錄。讀他的政治家風度與個人修養,再看他對待敵人時的狠辣,其功過難評。
	
	其三,定位難。
	
	曾國藩的歷史評價,隨時局、政府意識形態改變,亦是大好大壞。近代史中,毛澤東和蔣中正都對曾國藩高度評價。但自中共建國以來,又視曾國藩為封建時期劊子手,大加斥責。文革後,曾國藩的評價又開始上升,不乏讚譽之聲。
	
	如此複雜的人物,反而越是貼近你我的複雜人生。曾國藩並非聖賢,亦非超群絕倫的天才謀士,甚至在同時期名臣將領之間,他也顯得比較鈍拙。但他奉行謹慎、忠、信、篤、敬,終其一生,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功業。
	
	他的人生信念是什麼?他在驚滔駭浪的人生起伏中,得以保全曾氏家族的哲學是什麼?我想,讀完《這老天忘了眷顧的人生,一定要讀曾國藩》,我們這些也夾在各種為難處境、不見得被老天眷顧的凡夫俗子,會有各自冷暖品味的收穫。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