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寫給忙碌父母的育兒百事:一本搞定,專家認證有效,對孩子最重要!
嚴選「立即可做」、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教養資訊氾濫的時代,最有憑有據、能按表操課的劃時代教養書!
讓忙碌的父母快速掌握重點,化解育兒的各種焦慮!
教養沒有魔法,但有方程式。
本書嚴選「立即可做」、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不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更享受愉悅充實的人生。
由東大出身、移居美國、持續關注教養議題、家有兩個高中生的研究者加藤紀子,
歸納200篇以上權威研究,並透過訪談,精選出育兒方法「Best 100」,以及立即可執行的「超具體策略」。
協助你為3歲~高中生的孩子,配備最重要的未來六力:
「溝通力」「思考力」「自我肯定力」「創造力」「學力」「體力」。
‧蒙特梭利博士很早就發現孩子的心流傾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全神投入」?(Method 55)
‧美國教育部倡議21世紀最重要課題,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伯都重視的「恆毅力」該如何培養?(Method 27)
‧如何實踐因《被討厭的勇氣》而聞名的阿德勒教導: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並對孩子抱有「敬意」?(Method 29)
不論你重視的是學科成績,還是運動、藝術、情緒等非認知性能力,都能在本書中得到有效、具體的指引。
追隨專家驗證的研究成果,實踐立即可做的100件事!有你的陪伴和行動,孩子就能更出色、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得更自由。
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具體處理教養焦慮、安心陪伴小孩長大
◎解決教育痛點
‧小孩都自己玩(p. 050)
‧回家遲遲不寫作業(p. 265 )
‧手機、電動成癮(p. 066)
‧不會寫作文(p. 254、259)
‧孩子無動力、沒有幹勁(p. 308)
◎期待孩子出人頭地
‧打造「心流」的環境(p. 220)
‧讓孩子愛上閱讀(p. 237)
‧零用錢5守則(p. 116)
‧安排家族旅行(p. 180)
目錄
序 嚴選「對孩子最好的事」
SECTION1 如何培養溝通力?盡早讓孩子享受「語言浴」
01 跟孩子「對話」:透過提問、反駁,培養思考力
02 培養「傾聽力」:與學力有關的重要能力 03 聽孩子說話:不要否定孩子,引出他心裡的話
04 跟孩子玩「扮家家酒」:透過遊戲,培養多樣能力
05 重視「肌膚相親」:有益大腦和心靈的「溫柔刺激」
06 責備:指責的話語要具體簡潔
07 培養孩子「毫無緣由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強大的重要能力 08 「唸書」給孩子聽:就算孩子不專心,也要耐心唸完 09 度過「愉悅的週末」:透過週末交流,讓孩子接觸多樣化價值觀
10 解讀孩子的「肢體動作」:接收身體所傳遞的訊息 11 把話「清楚明確」講出來:哪種表達方式才是最恰當的?
12 當孩子吵架、打架時的「調解人」:吵架、打架也能成為學習的機會
13 控制「情緒」:溝通的核心之力
14 制定「使用手機的規矩」:保護孩子遠離成癮的風險
15 舉行「家庭會議」:創造與孩子對話的機會
16 懂得「打招呼」:不要當成義務,而是要樂在其中
17 鍛鍊孩子的「簡報力」:獲得讓口才變好的「範本」
18 成為孩子的「典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SECTION2 如何養成思考力?盡可能增加小孩「思考的機會」
19 找到「喜好」:沒有尋找的機會就找不到
20 磨鍊「觀察眼」:提升與生俱來的能力
21 使用「開放式問題」:靈活運用「WHY」「HOW」「IF」 22 創造「思考契機」:怎樣的說話方式才能促使孩子進行思考?
23 將「失敗」化為成長的食糧:懷抱信心,讓孩子自己重新振作 24 提升孩子「深入探索」的欲望:關注過程甚於成績
25 玩「不插電」的遊戲:讓孩子專注地沉浸在遊戲裡,一邊動腦筋 26 建立「金錢觀」:讓孩子體驗自我管理
27 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28 順應「男女差異」:明白特徵,提升能力 29 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什麼是對小孩抱有「敬意」?
30 深入「思考」:體驗「設計思考」 SECTION3 3如何產生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善於適應變化的「堅定之心」
31 擁有「優質睡眠」:小孩睡眠不足怎麼辦?
32 獲得「各種不同的視角」:不要只著眼於1個正確答案 33 讓孩子擁有「自制力」:知道克制自己的方法
34 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能夠堅強活下去的「心靈肌肉」 35 培育「感謝之心」:使心靈富裕的感謝技能
36 營造出「什麼都能說出口的環境」:鼓起勇氣寵孩子
37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1份戰力」:交給我吧,感謝你 38 上「才藝班」①:選擇才藝班
39 上「才藝班」②:從容安排行事曆 40 上「才藝班」③:金錢上的調配與安排
41 接納:給予無條件的認同
42 不做主觀的判斷:不因「評價」而限縮孩子的可能性
43 不強迫孩子: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44 安排「家族旅行」:這是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非日常體驗 45 品嘗「小小的喜悅」:儲備戰勝痛苦的「樂趣資本」 46 關注孩子的「優勢」:關注他們就能使其成長 47 飼養「生物」:透過「照顧」來培養溫柔之心 SECTION4 如何擁有創造力?大量「刺激」靈活的大腦
48 學習「樂器」:愉快地發揮創造力 49 「體驗」實物:活動身體,刺激五感
50 不被定「型」:大人努力忍住不脫口而出 51 和「電玩遊戲」打交道:讓電動產生溝通交流
52 發揮「好奇心」:父母本身要追求「興奮期待感」 53 用「肯定句型」說話:轉換負面消極的思考 54 接觸「藝術」:用輕鬆的心情,講述各種感想 55 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56 製作和試驗:一邊動手,一邊找答案
57 豐富孩子的「想像力」:現在的「沒有意義」會成爲將來的力量
58 進行「冥想」:親子一起來,就能做得很開心 59 讓孩子「發發呆」:孩子其實意外地累 60 用「書」包圍孩子:閱讀是使地頭力變好的萬能習慣
61 讓孩子「塗鴉」:用大腦的分心模式,提高創造力 SECTION5 如何培養學力?透過有效的回饋,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62 知道小孩的「類型」:配合類型,選擇學習方法
63 建立「數學能力」:快樂地親近數字 64 親子一同擬定「計畫」:透過制定計畫來提高執行功能
65 書寫 ①:讓孩子「喜歡」上寫東寫西
66 書寫 ②:寫「日記」
67 書寫 ③:明白「文章的格式」 68 把認真學習變成「習慣」:不勉強小孩、愉快持續下去的方法
69 學習「程式設計」:不斷從錯誤中摸索,鍛鍊頭腦 70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71 增加「詞彙」:輕鬆理解各種資訊的基本功力 72 削減「浪費」:使學習合理化,創造「餘裕」 73 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74 跟小孩學習:指導別人後,自己會記住「知識」 75 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76 讚美孩子:給出讚美會帶來大幅轉變
77 進行「回饋」:用正向積極的方式,告知課題 78 決定「優先順序」:用代辦事項清單來整理行動 79 進行「朗讀」:弄錯發音也無妨,讓孩子「快樂」朗讀
80 給孩子「獎勵」:提升動力的報酬 81 創造「幹勁」:激發孩子「主動去做」的欲望
82 「支持」孩子:不會過度干涉的支持方式 83 一起決定「學校」:不要只依實績做選擇 84 擁有「自己的空間」:何謂能發展潛力的環境?
85 早睡早起:為了大腦,要保持充足睡眠
86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人類最多只能專注15分鐘
SECTION6 如何培養體力?透過「營養與運動」,強化大腦與身體
87 均衡攝取「營養」:良好飲食的單純本質 88 給孩子吃「點心」:比起糖分,更要注意脂質 89 吃「早餐」:創造簡單的類型
90 享受「外食」的樂趣:親子可以共同放鬆的寶貴機會 91 消除「好惡」:有討厭的東西很自然
92 與孩子一起「下廚」:孕育五感的刺激體驗 93 做「便當」:一邊傾注愛情,一邊簡化製作過程 94 活用「當季盛產」的食物:將大自然的循環納入飲食 95 善用「熟食」:留意鹽分與油脂並靈活運用
96 獲得「免疫力」:打造不易生病的強健身體 97 活動「身體」:塑造不易受傷的身體 98 做「運動」:悠閒享受形形色色的競賽
99 培養孩子的「咬合力」:常常咀嚼可以增強大腦和身體
100 保護「眼睛」:在手機時代更應該好好保養 結語
試閱
我育有一兒一女,除了教養孩子,同時也在雜誌《PRESIDENT Family》、網站「ReseMon」「Diamond Online」等多家媒體撰寫與教育有關的文章,或是負責企畫、製作相關的單元。 我也採訪了在各個領域表現卓越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人、學校、補習班、學習營隊的老師和學生,還有位居研究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因此有機會聽到這些人的真實故事,且親自在現場驗證,因此能跟大家分享最新資訊。
包括我本人在內,當今關心教育的人士都有下述共同的看法:「現代父母身處於『育兒資訊』過度氾濫的環境中」。 在網路世界裡,有太多人發表了許多奠基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成功案例或建議,而雜誌、書籍、教育等媒體也推出以「○○家的祕訣」「╳╳媽媽的智慧」為標題的報導或文章。 以前我們僅能從自己的祖父母、親戚或鄰居獲得與教養有關的資訊,然而現在則可以從全國,甚或是全世界取得相關資訊,因為當今已是資訊氾濫的時代,情況變成這般也是無可奈何。 因應瞬息萬變的時代所誕生的「全新育兒教科書」 此外,2020年春天開始實施的《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中,涵蓋了「創造力」「表達力」「主體性」等的「非認知能力」(無法透過考試測得的能力)元素。 為了現代孩子的未來,大家認為培養孩子具有「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與同儕合作思考解決對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養成孩子「正確解答課題的能力」還重要,而且非認知能力被視為是培養前者能力的基礎。 基於這樣的趨勢,學校或補習班逐漸開始讓學習的型態變得更為多樣化。 為了因應這樣的時代潮流,本書把重點擺在「面對未來世界必備的能力」,並以此為基準來架構內容。 從龐大的「研究成果」中,尋找最有用的資訊 在以心理學、教育學、精神醫學、腦科學為首的各個學術領域中,一直以來對於「該如何讓孩子保有其與生俱來的能力,又能促進其成長?」的課題,進行過無數的研究。
儘管已有家喻戶曉的共同說法,但不見得適用在所有孩子身上,而且常常有顛覆舊常識的新研究出現。 儘管如此,在你為教養的事傷腦筋或感到不安、擔憂的時候,前人所留下來的龐大研究成果,不失為讓你有所倚靠的強心劑。 然而很遺憾地,充斥於世上的資訊實在常有魚目混珠的情況出現。雖然有許多資訊是站在孩子的觀點上,真心為孩子著想,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資訊會造成孩子過度負擔,阻礙孩子的成長,像這種純粹以大人為主的想法或以大人為優先的觀點,並沒有顧慮到孩子的感受。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在這個有許多父母會擔心「我到底該讓孩子學習什麼才好」的時代,是不是該有人站出來將這些氾濫的資訊重新整理呢?我不是教育專家,也不是媽媽界的權威,但因為如此,是不是更能以一般父母的觀點整理出淺顯易懂、客觀有用的資訊呢? 基於這個想法,我執筆寫了這本書。 以「3個OK」為原則,人人都可輕鬆展開閱讀的最佳具體對策 本書嚴選最佳的「100個方法」,從促進「溝通力」「自我肯定感」「創造力」等非認知能力養成的方法,到「家庭學習」「遊戲」「才藝」「讀書」「飲食」「運動」「睡眠」等領域也涵蓋在內。 尤其著重於「該培養孩子哪種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提供在無壓力中養成孩子行為的方法,以及提出「父母或身邊的大人該如何做」的具體對策,書中的每個祕訣全都可以讓你現學現賣。 請遵照以下的「3個OK」原則,放下肩膀的重擔,心情愉悅地開始閱讀吧① 從哪1頁開始閱讀都OK 你不需要從頭依序閱覽本書。可以從六大項目中,只挑選喜歡的部分閱讀,或者是瀏覽目次,單純閱讀你感興趣的單元也沒關係。閱讀方法隨個人喜歡。
② 不用全部方法都照做也OK 本書的方法不需要全部都照做。比方說「孩子現在是惱人的反抗期,是否要改變對待方式?」或「孩子看起來似乎很不安,我是否該跟他溝通看看?」等問題,請配合孩子當時的情況,找出適當的方法實踐即可,因為孩子時刻都在改變。
③ 沒有立即見效也OK 育兒沒有所謂的萬能魔法。本書的方法也可能因孩子個性不同或當下狀況而有行不通的時候。不過,千萬不要慌,只要堅持下去,耐心以對,或是參考本書的其他做法,嘗試使用別的方式來改善。
當孩子沒有改變時,不妨反向思考:「難不成是這樣?我的孩子不適用於一般的方法,看來他會是個大人物。」 對象以「3歲兒~小6生」為主,但其實所有年紀都適用 本書是以3歲兒至小6生為假想對象而撰寫的,不過國中以上的孩子也適用。
我家有兩名高中生,在寫這本書時我就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能早點用在他們身上該多好(淚)。」但同時我也深深覺得:「很意外地,這些方法其實我的孩子仍舊適用。」
所以不要認為「我家的孩子來不及了」,如果能讓更多的父母、跟孩子有關的人士閱讀本書,我會非常開心。 希望透過本書,讓您的教養生活更輕鬆愉悅。◤Method27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英文中的「grit」是指對目標保持興趣,即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不輕言放棄,且能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指「恆毅力」。 美國教育部認為這是21世紀教育的最重要課題,包括前總統歐巴馬、微軟公司的蓋茲、Facebook的祖克柏在內,各行各業的領袖們都很重視恆毅力。
身為恆毅力研究的最高權威,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教授已經以科學方式實證,人類想要立下豐功偉績,恆毅力比天賦更加重要。 而且,她獨自設計出測量恆毅力的方法時,發現在社會上表現出色的人所得到的恆毅力數值都很高。
有恆毅力的人,比較容易一路貫徹自己該做的事。此外,研究結果也發現,恆毅力也與幸福感和健康成正比。 雖說恆毅力的高低受遺傳影響,不過達克沃斯教授認為,恆毅力是一種「可以增強的能力」(出自《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要如何增強「恆毅力」呢?
‧找到喜好 達克沃斯教授表示,「就連精通一門技能的專家,剛開始也是無憂無慮的新手」,並說過「在拚命努力之前,首先必須先享受其中」。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隆姆(Benjamin Samuel Bloom)博士的研究也顯示,無論學什麼,初期能遇到親切、會照顧人的指導者至關重要。態度強勢且太過嚴厲的父母與老師反而會削弱小孩的幹勁。 首先,大人要仔細觀察小孩對哪種類的事物有熱情,對什麼有興趣。(參考第88頁,METHOD 19:找到「喜好」)
‧設定「稍微高一點的目標」 找到可以傾注熱情的事物之後,就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為了目標而練習。可以的話,把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進行的練習當成「日課」看待。就算還沒找到自己的喜好,也可以用每天要做的事或運動,來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不斷練習,養成勤勉不懈。 休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艾森伯格(Robert Eisenberger)從研究中得到此項結論:練習可以養成勤勉,而人若能正面迎戰難關的話,就有辦法迎戰其他的難關。 ‧不要馬上放棄 協助小孩不要因為「被老師痛罵一頓」「比賽輸了」「晨練太辛苦」這種一時情緒所左右,既然已經開始學習,就讓小孩全心全意地專心學到一個段落為止。
‧父母要當典範
布隆姆博士針對全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及藝術家的研究顯示,對小孩們來說,父母是他們「努力的典範」。 達克沃斯教授認為,父母也可以為自己設定困難的目標,且必須去思考「自己能用多少的熱情及耐力去努力完成」,以及「自己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會讓孩子想當成典範」。
‧留意讚美的方式 比起評論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成果與成績,倒不如讚美他們努力的過程,對他們說「只要再花一點時間,你就能學會」,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才能促使小孩發揮繼續努力的能力(參考第292頁,METHOD 76:讚美孩子)。
‧讓孩子被恆毅力高的人包圍 如果周遭都是恆毅力高的人,小孩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某種類似連帶的關係,想和別人一樣。據說達克沃斯教授的家庭裡,所有家人都要各自挑戰困難的事物,不屈不撓地堅持、實踐下去。而恆毅力也可以讓群體更團結。 ◤Method55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所謂全神投入,就是幾乎已經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忘了時間、注意力深入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稱之為「心流體驗」。據說,這一般發生在做自己喜愛之事的時候。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調查後發現,像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選手之類活躍在各種世界舞台上的人,都毫無例外在進行「心流體驗」。
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既是幼兒教育家,也是醫生,她在心流這個概念尚未存在的時候開始,便已經關注起孩子全神投入的模樣,並持續進行觀察,能夠全神投入的體驗也被當成「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支柱。 此外,哈佛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泰瑞莎.阿馬比爾(Teresa M. Amabile)名譽教授表示,比起周圍的人給予的獎項、金錢及評價之類的東西,興趣、樂趣、滿足感和行為價值這些從內心湧出的動機愈大,一個人就愈具創造力。
孩子什麼時刻才會處於心流狀態呢?仔細觀察的話,便能看出是孩子做想的與擅長的事的時候。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體驗「全神投入」呢?
‧營造簡單的環境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臨床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家夏洛特.瑞斯尼克(Charlotte Resnick)表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就應該把環境變「簡單」。 環境簡單的話,注意力就不會分散,可以全神貫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也能發揮想像力,動腦筋思考。只要用布蓋住架子或玩具籃也有同樣效果。
‧關閉螢幕 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教授說,98%的人「無法一心多用」,想要集中精神,就該阻斷四周的刺激和噪音。尤其智慧型手機的誘惑力很大,孩子總是被來自螢幕的刺激牽著鼻子走。 要全神投入某件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必須遠離身邊的手機、電玩和電視。
‧增加積極活動的時間 在度過自由時間的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積極度過」與「被動度過」的差異。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說,他並不否定一邊看電視一邊放鬆休息,或者去購物中心閒逛,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行為是否適量。 用被動的休閒娛樂來度過自由時間的話,消耗的精力就會比較少,卻很難有心流體驗。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等人的研究顯示,比起進行被動式的活動,在自由時間進行積極性的活動,像是運動或從事個人興趣,更能擁有大約3倍的心流體驗。 此外,在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報告也指出,愈常閱讀書籍,體驗心流的次數就愈頻繁,但看電視的話,結果卻是相反的。
‧不要催促 好萊塢鬼才史蒂芬.史匹柏無法坐下來好好用功讀書,一心沉迷於用8mm的相機,把玩具火車頭對撞的場景拍攝下來。但據說,他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從旁溫柔守護著這個兒子。 孩子一旦開始沉浸於某件事之中,大人就要重視他們全神投入的狀態,盡可能不要催促他們「下一次是做○○的時間,動作快一點」,或是說「該結束了」並中途強行打斷的舉動。
‧父母找到自己可以全神投入的事物 如果父母一臉開心地做著某件事,孩子便會對其產生興趣,並且馬上模仿父母開心的神情。看到父母雙眼發光、全心投入某件事的模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興起期待的興奮感受。
◎該怎麼學習「英語」呢?
‧每天讓孩子開心地接觸英語 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不過,據說聽2,000到4,000個小時的英語,就能讓人具備可以聽懂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然而,即使小孩在學校每星期1次1個小時接觸英語的時間,1年總共也才35個小時,換算下來,想聽足3,500個小時的話,大概要花上100年的時間。與其只依賴學校和英語教室,不如每天一點一滴地在家中創造機會給小孩聽英語,效果更好。
只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讓小孩樂在其中,不必在乎他們是否正確聽懂。重要的是讓小孩可以一邊自由發揮想像力、類推、模仿,一邊體驗用英語這個語言玩遊戲。
‧不去指導正確答案 小孩如果處於「說錯話該怎麼辦」的壓力裡,便很難湧現想嘗試說英文的心情,妨礙他們進步。 大人不必堅持小孩能否正確說出在學校學到的對話,或能不能好好理解內容,甚至在小孩說錯時也不要糾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說出口了!」「我懂了!」的成功經驗,可以促使小孩產生「說不定我已經學會英語!?」的自信,從而降低對說英語的不安感。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芬‧克瑞申(Stephen Krashen)名譽教授說:「不安感愈低,語言學習愈順利。」 嬰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但隨著年齡成長,會自然而然逐漸變得正確。小孩學習英語的時候,就跟那段過程一樣。父母不要著急,也不要過度期待,帶著長遠的眼光從容守護小孩至關重要。
‧用英語鑽研喜好 狩野教授建議,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研究,小孩感興趣的領域要如何用英語表達,譬如小孩喜歡棒球的話,就研究各球員的位置、規則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名字等等,若喜歡公主或哈利波特的話,就研究城堡資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孩喜歡的事物,像是魚類、昆蟲、恐龍、花。 舉例來說,在Google上搜尋「恐龍 名稱 英語」,會找到各式各樣恐龍的英語名稱或單字卡。乍看之下,昆蟲的名稱或城堡的備品單字實在看不出能派上什麼用場,不過對喜歡它們的小孩來說,那是最有趣的知識。 懷著好奇心所調查的知識,會在記憶中停留很久,而那些知識也會成為小孩對英語產生興趣的第1步。
‧父母享受溝通樂趣 狩野教授說,父母所能做的事情中,最直接了當且具有效果的是擔任享受溝通交流的「範本」。即使自己不擅長溝通、講得結結巴巴,也要表現享受溝通交流的態度給小孩看。 比如說,路上看到有外國人遇到困難的話,縱使對話中夾雜著母語和外文也無妨,大人要試著主動開口說「我來幫你吧」。據說,即使對方使用的語言不同,但只要表現出想和對方交流的欲望,就能帶來很大的教育效果。小孩知道「講錯也沒關係,有表達出來就夠了」,便可以進入下一步的「我用英語說說看吧」。 ◤Method75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羅迪格三世教授說:「如果習慣了一口氣塞滿腦袋的學習方式,下一個學期的成績可能會一落千丈。」
雖然在遇到緊急關頭時,所謂的「臨陣磨槍」會起一定的效果,但用那種方式記住的知識卻無法長久停留在記憶裡。 縱使背誦的分量一樣,不過若分散學習時間,知識停留在腦中的時間會長上更多倍。 那麼,如果想讓學過的東西停留在記憶的時間更久,再接觸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
2008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美樂蒂‧懷絲哈特與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洛德‧帕許勒攜手合作,以1,354位廣大年齡層的人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從其結果可看出,因應考試前的準備期間,改變複習間隔的成效會比較好(《最強大腦學習法》),如下所述。
◎哪種時機進行「複習」比較好呢? ‧逐漸拉大「每次複習的間隔」 假設考試就在1星期後,應考之前如果有「90分鐘」可以使用,與其今天讀書90分鐘,不如今天讀30分鐘,第2次讀書訂在第2天(或是後天)的30分鐘,然後考試前一天讀書30分鐘,這樣反覆學習同樣的東西,能讓記憶牢牢地留在腦海中。 假如考試日期在1個月之後,研究結果可看出,最佳方法是今天讀書學習,一星期後進行複習,第3次讀書學習則在考試前一天進行。 除此之外,跟眼前的考試無關,如果想讓知識長期留在大腦中,可以參考波蘭學者彼歐茲‧沃茲涅克(Piotr Wozniak)的研究。
沃茲涅克指出,如果今天已經讀書、學習過,就在1~2天後進行複習,下次複習則是1星期後,再下一次則是1個月後(下下一次則是更久之後),以這樣的形式逐漸拉開複習的間隔,就能幫助記憶用力刻印在大腦裡。 在腦部醫學領域也一樣,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於2018年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內部機能是「有間隔地反覆學習,可讓記憶長時間停留在腦海裡」。
‧間隔學習有助於「背誦」 間隔學習是讓自己學到的事物停留在記憶裡的有效方法。 倘若能長時間記住很多東西,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加深,所以理科科目也在研究這個方法。只不過,現階段能肯定的是,這個方法適合外語、特殊術語和需要背誦的知識。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