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日本的那些鬼怪:從陰陽師、桃太郎到鬼滅之刃,鬼的形象及其變遷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 從羅剎、疫神、桃太郎中的惡鬼、再到二次大戰的鬼畜米英,當代動漫《鬼滅之刃》,近代人不盡信鬼,卻仍愛聽鬼故事!追溯日本「鬼」的系譜,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 自然災害、傳染病、外國人、忌恨的男女、可恨的敵國,人類世界所有的糟糕事,都能成為鬼的代名詞!
本書的主軸是講述鬼在整個日本歷史上的定位與意涵,從古代中國傳入「鬼怪」的概念談起,一直到現代太平洋戰爭為止,日本鬼怪的意涵融合了中國元素、佛教概念、印度傳說,最後化成和式的鬼怪意象。作者蒐羅爬梳許多歷史記載與話本故事,探究鬼是如何從令人敬畏的存在,轉變為所有恐懼、厭惡事物的代名詞,例如掌瘟疫的「疫神」,也被視同鬼的等級,用種種「追儺」「調伏」儀式,加以驅逐之。
在日本的中世,還相信有「百鬼夜行」日,而避開當晚出行,避免撞鬼以外,當時人也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可能就是被鬼纏上,所以會去找陰陽師、「方相士」(法師)這類擁有異能的人來驅邪,或找和尚來誦經,而不是去找藥師尋求解藥。
此外,鬼的形象也套用在外來的威脅上,如外島的「野人」、海外的異國人士;甚至畸形兒、忌妒的女性,也被比擬成鬼。如在描繪蒙古入侵日本的繪卷上,蒙古人的形象就被畫成皮膚黝黑、怒目猙獰、頭上長角的存在。這點在現代太平洋戰爭中,也看得到同樣的情形,日本就曾經製作過兩部「桃太郎打鬼」的電影,片中的美國與英國士兵頭上都長出了鬼角。也有報紙的諷刺漫畫專欄,把羅斯福和邱吉爾畫成鬼怪。從此處可看出早年社會不乏排外與排擠弱勢者的心態。
當然,鬼除了作為令人畏懼和厭惡的對象,也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題材。不僅出現在小說、繪卷等媒介,近代的報章雜誌也時常刊登與鬼有關的新聞,如有人收藏疑似鬼的骨頭,或是用酒醃漬的鬼乾屍。可知大眾雖不盡信鬼,仍舊以獵奇的心態看待鬼怪。
鬼怪史相當有趣,作者期許,藉由觀察這些黑歷史,可以從中學到教訓,並化為未來的成長。
好評推薦
歷史作家|謝金魚
龍貓大王通信
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 版主|梅用知世
(依來函為序)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鬼的登場──古代
1 來自中國的鬼概念
2 可怕的忌夜行日
3 散播疫病的鬼
第二章 鬼島的起源──中世
1 對付鬼的方法
2 鬼的棲息之地
3 地圖上的鬼島
第三章 被擊退的鬼──中世
1 撒豆這項習俗的由來
2 女性與鬼
3 降伏鬼的物語
第四章 在現實與想像的狹縫之間──近世、近代
1 妖怪化的鬼
2 大眾新聞的娛樂
3 侵略、歧視、迫害
結語
後話
主要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鬼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鬼來電」這個APP呢?當小孩不聽話時,父母只要按下這個APP,生氣的赤鬼就會打電話來問:「你為什麼不聽話?」然後不斷說教。大部分的孩子在看到智慧手機裡跳出來的赤鬼之後,都會嚇到乖乖聽話。姑且不論這個APP有沒有教育功能,但是小孩子真的會沒來由地害怕鬼,因為當他們看到全身都是肌肉的赤鬼揮舞著狼牙棒時,也會害怕自己被可怕的赤鬼撕成數塊,吞進肚裡吧。
自古以來,人們就害怕鬼。鬼不只會嚇人,還會帶來疾病,甚至吃人。比方說,過去有許多貴族都避免夜間出門,以免撞上神出鬼沒的鬼集團。有些貴族的日記也提到,搭著船漂流到岸邊的鬼怪殺了人,或是人類生出了宛如鬼怪的嬰兒。此外,在中世紀到近代的日本地圖註記著,日本的南方是「羅剎國」,也提到不管是誰,只要去了羅剎國,肯定是有去無回。所謂的「羅剎國」就是指會吃人的羅剎鬼居住的地方。此外,古代人認為瘟疫是由一種疫鬼散播的疾病,所以天皇的皇宮會在除夕夜舉辦「追儺」(讀音「挪」)這種驅逐疫鬼的儀式。當時的人們認為,疫鬼都是來自外國,所以鬼也有「外來者」的屬性。
尤其是從古代到中世紀前期這段期間,鬼不只是故事裡的虛構人物,更是真實的存在,所以才為人所畏懼,這意味著,不只是小孩才怕鬼。
不過,鬼除了會害人,有時也會報恩。比方說,西元九世紀的佛教話本《日本靈異記》第二十四節就如此描述閻羅王的鬼使。
在奈良之都,有位名叫楢之磐島的人。來自閻羅王宮殿的三名鬼使為了將磐島帶到閻魔王面前,找了好幾天都遍尋不著,三名鬼使的肚子都餓到受不了了。於是鬼使就問磐島,能不能請鬼使吃他們最喜歡的牛肉。沒想到磐島反問鬼使,如果把他養了很久的兩頭牛送給鬼使,能不能不要帶他回閻羅殿。鬼使為了感謝磐島給它們肉吃,便帶著與磐島同年出生的另一個人回去交差了。鬼使也提到,它們回到閻王面前後,應該會因為被請吃牛肉而遭受杖責之刑,所以拜託磐島幫它們助念《金剛般若經》,讓它們得以免罪。三天後,鬼使再次現身感謝磐島為其助念《金剛般若經》。
換言之,只要給鬼使愛吃的牛肉,就能不用被帶到閻羅殿。若真是如此,鬼使還真是好打發啊。其實這種把鬼塑造成貪吃鬼,給其食物,它們就會報恩的故事非常多。
由此可知,「鬼」其實分成很多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的風土民情也吸納了中國人對鬼的看法,以及鬼與疾病有關的概念,並接受了佛教的神鬼觀念。雖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與朝鮮的影響,但不可能照單全收,還是會經過一些篩選,只取想接受的文化,有時候甚至還會自行加油添醋,所以日本對於鬼的觀念雖然主要源自中國與佛教,但最終還是改造成日本人容易接受的型態。
此外,每個時代的鬼都有不同的樣貌與特質。其實從古代到中世紀前期,鬼擁有許多面貌,而且都很可怕。到了中世紀後期之後,人們開始懷疑鬼的存在,鬼也只於故事之中存在。進入近代之後,雖然日本地圖還是記載了「羅剎國」這個地名,但鬼已經變成妖怪。由此可知,大部分人雖然越來越不相信鬼真的存在,但是鬼的樣貌卻不斷改變,直到現代仍未完全消失,而且許多有關鬼的習俗或故事也仍膾炙人口。
為什麼我們會對鬼有興趣呢?從古代到現代,人們口中的鬼又是如何改變樣貌型態的呢?追溯鬼的系譜,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書將根據史料,從古代開始,依序探討「鬼」究竟為何物。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