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不是故意不打招呼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 蒙特梭利理念 × 正向教養原則 ~
AMI國際蒙特梭利認證教師攜手打造,
寬容言語與溫柔陪伴,讓孩子感到被支持,
找到自己的練習步調,放心勇敢飛!
小默最喜歡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玩耍、聊天的時光了,然而,每當她跟隨爸媽出門拜訪親友時,常常因為怕生而緊張得說不出話。
當小默感到不安時,爸爸媽媽總是陪伴著她,示範如何與人打招呼,耐心跟她解釋打招呼的意義、每個人的稱謂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雖然有許多次,小默緊張得說不出一個字,但爸爸媽媽總是願意等待她,並告訴她:「緊張也沒關係喔!爸爸媽媽都會陪著你,等你準備好的時候再說。」
有一天,小默終於感覺自己準備好了,她用盡力氣,心怦怦怦的跳……
「當孩子還說不出口的時候,他只是還沒準備好。他可能已經用盡全力在努力了,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只要等待他準備好。」——AMI蒙特梭利教師培訓師 Ginni Sackett
★特別收錄【親戚關係圖鑑】+【孩子安心開口指南】
~溫柔相伴,陪孩子探索人際互動的每一步!
本書特色
◩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故事情境真實,繪畫風格貼近生活,由AMI國際蒙特梭利認證教師親自執筆和繪製,從用詞到畫風皆根據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而設計,讓孩子在閱讀中潛移默化蒙特梭利的精神。
◩ 正向教養原則:書中對話依循正向教養的原則,父母以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與小默互動,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她,示範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向教養。
◩ 融入臺灣本土文化:故事基於真實生活,反映出臺灣節慶文化中,孩子經常遇到的社會互動。書末還收錄臺灣常用的「親戚稱謂圖」,讓孩子在閱讀過程學習人際關係,並更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與傳統。
◩ 親子互動良好示範:書中展示了父母在教養與陪伴孩子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們的耐心、支持與鼓勵,是小默勇敢成長的重要力量。這種親子互動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
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行閱讀,有注音。
六大領域分類:社會、情緒
六大核心素養分類:表達溝通、覺知辨識、自主管理
閱讀關鍵字:內向、個人特質、打招呼、蒙特梭利、正向教養
AMI國際蒙特梭利認證教師攜手打造,
寬容言語與溫柔陪伴,讓孩子感到被支持,
找到自己的練習步調,放心勇敢飛!
小默最喜歡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玩耍、聊天的時光了,然而,每當她跟隨爸媽出門拜訪親友時,常常因為怕生而緊張得說不出話。
當小默感到不安時,爸爸媽媽總是陪伴著她,示範如何與人打招呼,耐心跟她解釋打招呼的意義、每個人的稱謂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雖然有許多次,小默緊張得說不出一個字,但爸爸媽媽總是願意等待她,並告訴她:「緊張也沒關係喔!爸爸媽媽都會陪著你,等你準備好的時候再說。」
有一天,小默終於感覺自己準備好了,她用盡力氣,心怦怦怦的跳……
「當孩子還說不出口的時候,他只是還沒準備好。他可能已經用盡全力在努力了,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只要等待他準備好。」——AMI蒙特梭利教師培訓師 Ginni Sackett
★特別收錄【親戚關係圖鑑】+【孩子安心開口指南】
~溫柔相伴,陪孩子探索人際互動的每一步!
本書特色
◩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故事情境真實,繪畫風格貼近生活,由AMI國際蒙特梭利認證教師親自執筆和繪製,從用詞到畫風皆根據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而設計,讓孩子在閱讀中潛移默化蒙特梭利的精神。
◩ 正向教養原則:書中對話依循正向教養的原則,父母以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與小默互動,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她,示範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向教養。
◩ 融入臺灣本土文化:故事基於真實生活,反映出臺灣節慶文化中,孩子經常遇到的社會互動。書末還收錄臺灣常用的「親戚稱謂圖」,讓孩子在閱讀過程學習人際關係,並更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與傳統。
◩ 親子互動良好示範:書中展示了父母在教養與陪伴孩子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們的耐心、支持與鼓勵,是小默勇敢成長的重要力量。這種親子互動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
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行閱讀,有注音。
六大領域分類:社會、情緒
六大核心素養分類:表達溝通、覺知辨識、自主管理
閱讀關鍵字:內向、個人特質、打招呼、蒙特梭利、正向教養
序/導讀
作者的話
愛與理解,是孩子最安心的後盾
文◎潘芷琳(Jocelyn)
回想你的童年,打招呼這件事,在你心裡是什麼模樣的呢?我的童年裡,打招呼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片大烏雲,壓得我喘不過氣。我很羨慕別的孩子,很輕易就能開口,跟不同的親戚朋友聊天。
我的父母期待我是一個懂禮貌、好喙(臺語:嘴巴甜)的孩子,所以在過年過節走訪親戚前,總是一遍又一遍的跟我在家複習,百般叮嚀我見到人時,一定要叫人。然而,在真正見到親戚時,我卻一個字都吐不出來,即使我已經用盡全身的力氣,我仍然說不出口,然後默默看著父母失望的眼神,聽著父母和親友們說道,我是一個閉俗、驚生份(臺語:怕生)、嘴不甜的小孩。我一直認為我就是這樣的孩子,甚至視這為自己的缺點,直到二十六歲,上了一堂從此解開心結的課。
二〇一四年我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Montessori Northwest就讀AMI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期間,有一堂課談到「是否應該逼迫孩子打招呼」,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培訓師Ginni Sackett堅定又溫柔的說:「不,我們不逼迫孩子打招呼,當孩子還說不出口的時候,他只是還沒準備好。他可能已經用盡全力在努力了,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只要等待他準備好。」
聽到這裡,滾燙的淚水從我臉頰滑落、全身顫抖。從那以後,我與自己和解,用力的抱了抱自己,跟自己說一聲:「你沒有錯,你是好孩子。」
完成培訓課程後,我開始到學校任教,然後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小時候的我,他們的父母經常督促他們要有禮貌,要跟我說早安、說午安、說再見,但是……他們都沒有說出口。每當這個時候,我喜歡蹲下來,握著他們的手說:「沒關係,下次等你準備好再說」或者「我知道你也很想說出來,但這次我們先握握手、揮揮手就好」。
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小時侯,能有一個人這麼對我說話、這樣接納我,該有多好。但是抱怨父母,並不會讓我繼續往前走,我也深知我的父母,已經盡力做最好的父母,因此,我選擇與父母及自己和解。
但這還不夠,我想用我的故事,帶給更多的家庭,一個理解孩子、陪伴孩子的機會。沒錯,繪本中的小女孩小默,其實就是我自己,故事中的每一個親戚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翻轉了故事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選擇了尊重、鼓勵與陪伴的方式來回應小默。
我找到我的妹妹Vivian,成為本書的繪者,她的專長是古典油畫,亦同為蒙特梭利教師,我們一起走過童年,沒有比她更適合繪製這本書的人了。
繪者的話
畫筆寫童年,描繪渴望被理解的心
文◎潘唯安(Vivian)
姊姊Jocelyn和我為相差八歲的姐妹,我們生在相同的家庭背景,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卻同樣的愛家、同樣的愛彼此,在下筆前,我們倆不斷在回想許多兒時記憶中的細節,「叔公家的農場有幾種動物?種的是芒果樹嗎?還是香蕉樹?」「阿祖的家旁邊有田嗎?還是其實是大馬路?」光是在腦中回憶這些畫面碎片,都足夠讓我們倆嘴角上揚、哈哈大笑。
為符合「家」給予人溫暖及安全感的意象,我在整體畫面及色調設定上運用大量的暖色,角色形象及人物線條上也使用較圓潤的方式描繪,蒙特梭利原則秉持「趨於真實」,所以在繪製過程中一直緊貼這項原則,並同時加入懷舊的傳統元素,如燈籠、大圓桌、祖母家的老舊櫥櫃等,藉由這些物件和設定,帶出兒時記憶中的場景和情感的寄託。
除了上述設定外,我也在大多畫面中加入不同程度的光源,如午後映在大地中的暖陽、由側窗投入家中的徐徐陽光,以及家中室內燈泡投照出的暖色光源,運用光源的差異性展現在不同的畫面氛圍。
特別於第17頁及22頁中,我為室內安置了「燈泡的光源」來襯托主角小默內心動盪起伏最大的兩種情緒變化,前者以小範圍的白強光源投射於小默上方,以此烘托她極度緊張的心理狀態及僵硬的肢體,後者以大範圍的暖檯燈光,投射於小默的所處空間,以此來隱喻小默身邊的成人及環境,反映出小默在歷經一連串的緊張後放鬆下來的心理狀態。
希望爸爸媽媽能跟孩子,一起走進記憶中那份溫暖、樸實的家和曾經那個喜愛單純、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愛與理解,是孩子最安心的後盾
文◎潘芷琳(Jocelyn)
回想你的童年,打招呼這件事,在你心裡是什麼模樣的呢?我的童年裡,打招呼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片大烏雲,壓得我喘不過氣。我很羨慕別的孩子,很輕易就能開口,跟不同的親戚朋友聊天。
我的父母期待我是一個懂禮貌、好喙(臺語:嘴巴甜)的孩子,所以在過年過節走訪親戚前,總是一遍又一遍的跟我在家複習,百般叮嚀我見到人時,一定要叫人。然而,在真正見到親戚時,我卻一個字都吐不出來,即使我已經用盡全身的力氣,我仍然說不出口,然後默默看著父母失望的眼神,聽著父母和親友們說道,我是一個閉俗、驚生份(臺語:怕生)、嘴不甜的小孩。我一直認為我就是這樣的孩子,甚至視這為自己的缺點,直到二十六歲,上了一堂從此解開心結的課。
二〇一四年我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Montessori Northwest就讀AMI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期間,有一堂課談到「是否應該逼迫孩子打招呼」,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培訓師Ginni Sackett堅定又溫柔的說:「不,我們不逼迫孩子打招呼,當孩子還說不出口的時候,他只是還沒準備好。他可能已經用盡全力在努力了,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只要等待他準備好。」
聽到這裡,滾燙的淚水從我臉頰滑落、全身顫抖。從那以後,我與自己和解,用力的抱了抱自己,跟自己說一聲:「你沒有錯,你是好孩子。」
完成培訓課程後,我開始到學校任教,然後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小時候的我,他們的父母經常督促他們要有禮貌,要跟我說早安、說午安、說再見,但是……他們都沒有說出口。每當這個時候,我喜歡蹲下來,握著他們的手說:「沒關係,下次等你準備好再說」或者「我知道你也很想說出來,但這次我們先握握手、揮揮手就好」。
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小時侯,能有一個人這麼對我說話、這樣接納我,該有多好。但是抱怨父母,並不會讓我繼續往前走,我也深知我的父母,已經盡力做最好的父母,因此,我選擇與父母及自己和解。
但這還不夠,我想用我的故事,帶給更多的家庭,一個理解孩子、陪伴孩子的機會。沒錯,繪本中的小女孩小默,其實就是我自己,故事中的每一個親戚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翻轉了故事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選擇了尊重、鼓勵與陪伴的方式來回應小默。
我找到我的妹妹Vivian,成為本書的繪者,她的專長是古典油畫,亦同為蒙特梭利教師,我們一起走過童年,沒有比她更適合繪製這本書的人了。
繪者的話
畫筆寫童年,描繪渴望被理解的心
文◎潘唯安(Vivian)
姊姊Jocelyn和我為相差八歲的姐妹,我們生在相同的家庭背景,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卻同樣的愛家、同樣的愛彼此,在下筆前,我們倆不斷在回想許多兒時記憶中的細節,「叔公家的農場有幾種動物?種的是芒果樹嗎?還是香蕉樹?」「阿祖的家旁邊有田嗎?還是其實是大馬路?」光是在腦中回憶這些畫面碎片,都足夠讓我們倆嘴角上揚、哈哈大笑。
為符合「家」給予人溫暖及安全感的意象,我在整體畫面及色調設定上運用大量的暖色,角色形象及人物線條上也使用較圓潤的方式描繪,蒙特梭利原則秉持「趨於真實」,所以在繪製過程中一直緊貼這項原則,並同時加入懷舊的傳統元素,如燈籠、大圓桌、祖母家的老舊櫥櫃等,藉由這些物件和設定,帶出兒時記憶中的場景和情感的寄託。
除了上述設定外,我也在大多畫面中加入不同程度的光源,如午後映在大地中的暖陽、由側窗投入家中的徐徐陽光,以及家中室內燈泡投照出的暖色光源,運用光源的差異性展現在不同的畫面氛圍。
特別於第17頁及22頁中,我為室內安置了「燈泡的光源」來襯托主角小默內心動盪起伏最大的兩種情緒變化,前者以小範圍的白強光源投射於小默上方,以此烘托她極度緊張的心理狀態及僵硬的肢體,後者以大範圍的暖檯燈光,投射於小默的所處空間,以此來隱喻小默身邊的成人及環境,反映出小默在歷經一連串的緊張後放鬆下來的心理狀態。
希望爸爸媽媽能跟孩子,一起走進記憶中那份溫暖、樸實的家和曾經那個喜愛單純、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