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個推崇個性與多元的世界,正在喪失美感與品味?
演算法的深層影響,現在才要浮現……
一切,開始變得又平、又扁、又無聊,
原來,臉書、抖音、YT、Spotify、Netflix,不只改寫網路上的遊戲規則,
還有可能摧毀你我在線下世界的文化活力!
AI世代最犀利的科技人,最深刻的文化反思
在今日社會中,演算法可說無所不在。從滑過的臉書和IG動態、Youtube的推薦影片到串流平臺的登入首頁,都是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喜好篩選後的結果。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能更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再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自行鑽研。然而情況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
對當代數位文化具有獨到觀察與見解的作家切卡,對演算法的作用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看法與批評。他認為這些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會使人們只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而這些被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或特徵,創作者們為了流量,只好趨之若鶩地製作同樣類型的作品,人們的偏好於是變得越來越一致,文化也變得越來越無趣扁平,可以快速理解享受的產品大行其道,需要時間心力細細品味的作品則逐漸消失。曾經網路造就了多樣化的交流和社群,如今演算法卻將一切都輾成同質同調的事物──但這種現象並非不可逆轉。
透過《扁平時代》,我們將理解演算法的推薦機制、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開始懂得掌握演算法,甚至設想一個沒有它的文化圖景。
★扁平時代,立體揭密──
➢演算法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說法竟然是場騙局?推薦機制藏了什麼讓人沉迷的陷阱?
➢社群媒體與串流平臺上的爆紅作品為何總是千篇一律?這些套路是怎麼形成的?
➢策展為什麼是扁平時代的希望與指引?我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策展?
本書特色
★市面上第一本全面分析演算法對影視作品、文學著作、音樂與建築設計等文化領域之深遠影響的重要作品
★作者為長年觀察數位文化的作家與評論人,文風犀利幽默。《扁平時代》結合社會觀察、文化分析和專欄筆法,帶我們分析從未多想的數位現實,並刺激我們對由演算法主宰的現狀做出反思。
演算法的深層影響,現在才要浮現……
一切,開始變得又平、又扁、又無聊,
原來,臉書、抖音、YT、Spotify、Netflix,不只改寫網路上的遊戲規則,
還有可能摧毀你我在線下世界的文化活力!
AI世代最犀利的科技人,最深刻的文化反思
在今日社會中,演算法可說無所不在。從滑過的臉書和IG動態、Youtube的推薦影片到串流平臺的登入首頁,都是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喜好篩選後的結果。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能更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再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自行鑽研。然而情況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
對當代數位文化具有獨到觀察與見解的作家切卡,對演算法的作用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看法與批評。他認為這些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會使人們只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而這些被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或特徵,創作者們為了流量,只好趨之若鶩地製作同樣類型的作品,人們的偏好於是變得越來越一致,文化也變得越來越無趣扁平,可以快速理解享受的產品大行其道,需要時間心力細細品味的作品則逐漸消失。曾經網路造就了多樣化的交流和社群,如今演算法卻將一切都輾成同質同調的事物──但這種現象並非不可逆轉。
透過《扁平時代》,我們將理解演算法的推薦機制、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開始懂得掌握演算法,甚至設想一個沒有它的文化圖景。
★扁平時代,立體揭密──
➢演算法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說法竟然是場騙局?推薦機制藏了什麼讓人沉迷的陷阱?
➢社群媒體與串流平臺上的爆紅作品為何總是千篇一律?這些套路是怎麼形成的?
➢策展為什麼是扁平時代的希望與指引?我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策展?
本書特色
★市面上第一本全面分析演算法對影視作品、文學著作、音樂與建築設計等文化領域之深遠影響的重要作品
★作者為長年觀察數位文化的作家與評論人,文風犀利幽默。《扁平時代》結合社會觀察、文化分析和專欄筆法,帶我們分析從未多想的數位現實,並刺激我們對由演算法主宰的現狀做出反思。
目錄
推薦序 當時代的噪音被撫平,琴瑟和鳴是機械的虛妄(翟翺)
開場 歡迎光臨扁平時代
第一章 演算法推薦系統是如何崛起的?
第二章 演算法如何壞了你的品味?
第三章 演算法如何影響了全球化?
第四章 演算法如何捧紅了網紅?
第五章 生在扁平時代,我們還能怎麼辦?
第六章 策展的力量
結語
致謝
開場 歡迎光臨扁平時代
第一章 演算法推薦系統是如何崛起的?
第二章 演算法如何壞了你的品味?
第三章 演算法如何影響了全球化?
第四章 演算法如何捧紅了網紅?
第五章 生在扁平時代,我們還能怎麼辦?
第六章 策展的力量
結語
致謝
試閱
探索扁平時代
本書叫作《扁平時代》(Filterworld)。我用「扁平時代」這個詞,來形容演算法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演算法早已無處不在,和我們的人生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演算法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驚人的衝擊,徹底改變我們接觸和消費文化產品的模式。雖然在政治、教育與人際關係以及其他許多社會層面,演算法都帶來了改變,但本書將會聚焦於文化領域。我們不管是觀賞視覺藝術、聆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文學作品,還是欣賞舞蹈,都是透過演算法餵給我們的各種內容來接觸到它們的,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那些最符合數位平臺結構的東西上。換言之,演算法已經成為我們接觸文化產品的媒介。演算法推薦是一種過濾機制,篩選出受關注與被忽略的內容,並巧妙地扭曲它們的面貌,就好像IG濾鏡那樣,突顯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淡化處理其他面向。演算法的這種好比濾鏡一般的作用,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功十分清楚可見。相關的現象包括讓二○一八年納斯小子(Lil Nas X)的歌曲〈鄉村老街〉(Old Town Road)風靡全球的土氣TikTok舞蹈;IG上充斥的陳腔濫調設計趨勢,例如極簡風的室內設計,以及時尚品牌近年來常使用的、單調的無襯線字體標誌;還有推特上搞得大家怒氣沖沖的大量無聊爭議。
演算法推薦系統支配文化類型的方法是,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二○一八年,作家佩利(Liz Pelly)將那些特意迎合潮流、期待能夠爆紅的文化產品,統稱為「誘餌式作品」(streambait),就像你會在Spotify上聽到的那些「中等速度、安靜又帶點憂鬱的流行歌曲」。二○一九年,另一位作家托倫提諾(Jia Tolentino)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說法,她指出IG上有某一種臉孔特別容易受到演算法青睞,她把這種臉孔稱為「IG臉」(Instagram face),其特色為:「看起來明顯是個白人,但又模模糊糊具備了某些少數族群的特徵」,例如「貓一般的眼睛、又長又誇張的睫毛、小巧玲瓏的鼻子,以及豐厚飽滿的嘴唇」。這種臉孔在IG上如此流行,以至於甚至有人去動了整容手術,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像IG臉。TikTok上也流行所謂的「TikTok語調」,這指的是許多網紅喜歡使用的一種旁白配音,這種配音語速很快,而且語氣缺乏高低起伏。每一個網路平臺都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流行風格。每個平臺的風格,不僅會受到使用者美學偏好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們的種族、性別、政治傾向,以及擁有這些平臺的企業的基本商業模式的影響。
在演算法所塑造的「扁平時代」裡,能夠得到關注、持續走紅的文化產品,通常都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複製與參與,且很輕易就能融入環境之中。廣大的視聽大眾隨手就能分享這一類的產品,而不同的群體接觸到這一類的產品之後,也都能夠不費力氣地幫它做一點些微的改造,使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在扁平時代裡,一切事物都是迷因;例如一個可以自己改編的笑話,或是一張經過改良後傳遍全網的圖片)。它也足夠宜人或普通,以至於可以被忽略,悄然融入背景之中,通常直到你刻意尋找時才會注意到。然而,當你一旦注意到它時,你往往會發現它無所不在,例如二○一八年冬天時,有一款叫「亞馬遜大衣」的、鼓鼓囊囊的羽絨夾克因為亞馬遜在自家的線上商城——又一個由演算法主宰的空間——推薦給亞馬遜Prime的會員而突然風行起來。在接下去的幾年裡,這款由歐絨萊公司出品的羽絨夾克,讓許許多多的仿製品和看起來很像亞馬遜大衣的產品紛紛出籠,其中一款還是亞馬遜自己生產的。扁平時代的文化最終是同質性的,即使其產物並非完全相同,也散發出一種無處不在的相似感。它不斷自我延續,直到令人感到無聊。
我從二○一五年左右開始在世界各地的咖啡店察覺到「扁平時代」的種種跡象。在二○一○年代,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使我去到許多不同的城市,京都、柏林、北京、雷克雅維克、洛杉磯,而無論去到哪裡,我總能找到一間咖啡店,看起來和世界各地許多其他咖啡店極其相似,因此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既視感。我把這種咖啡店統稱作「通用咖啡店」,其特色是:牆壁上永遠會貼著一排地鐵站式的白色磁磚,店內往往擺放著又寬又大、用回收木材製成的工業風桌子,椅子用的則是世紀中期現代風格的細腳椅,再加上裝著愛迪生燈泡的懸掛式吊燈(也就是很IG的美學風格)。而且,無論在哪個城市,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通用咖啡店」裡無一例外,總是擠滿了像我這樣的自由工作者,一個個都抱著一台筆記型電腦在那兒敲敲打打,經常是在瀏覽社群網頁。究竟為什麼,這些相隔如此遙遠的「通用咖啡店」,內部裝潢和功能都如此相似呢?這種高度的一致性超越了全球化的常見作用。我想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
我認識一位名叫史瓦茲曼(Igor Schwarzmann)的商業顧問,他來自柏林,是千禧世代的人,而且和我一樣在世界各地到處跑。他告訴我,他也注意到了「通用咖啡店」的興起,並且稱之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品味同質化」現象。近年來,隨著IG、Yelp和Foursquare這類使用演算法的數位平臺崛起,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享受並尋求類似的產品和體驗。無論他們住在哪裡,網路平臺推播給他們的東西總是相似的,因此他們總在消費著相似的內容,其品味偏好也就被塑造成了相似的樣子。演算法是一種具有操控性的存在。這些應用程式引導用戶穿越實體空間,前往採用數位流行美學的處所,藉此贏得其他用戶的關注與評價。評分愈高,就獲得愈多的演算法推薦,進而吸引更多訪客。然而,儘管這是一種國際現象,那些鞏固演算法的網路平臺,卻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的企業手裡。這些企業幾乎都位在美國的矽谷,而掌控著它們的人,則是屈指可數的超有錢白人男性──這可真是「多元化」的相反啊。
印度的文學理論家史碧瓦克(Gayatri Spivak)在二○一二年時寫道:「所謂全球化,其實只是資本和數據資料的全球化。除此之外就只是災害控制而已。」在扁平時代裡,像臉書、IG和TikTok這樣的數位平臺透過用戶活動累積並散播數據,並藉由伺服器農場和演算法技術擴展資本,席捲全球,吸引數十億用戶。文化同質化的現象便是對這種散播所帶來的傷害無可避免的反應,是人們應對和適應災害的方式。曾有段時間,我以為通用咖啡店的美學風格只是一股短暫的熱潮,終有一天會退燒。然而,這樣的美學卻變得愈來愈根深蒂固。隨著數位平臺逐步擴張,它們所造成的同質化現象也跟著蔓延不止。
本書叫作《扁平時代》(Filterworld)。我用「扁平時代」這個詞,來形容演算法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演算法早已無處不在,和我們的人生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演算法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驚人的衝擊,徹底改變我們接觸和消費文化產品的模式。雖然在政治、教育與人際關係以及其他許多社會層面,演算法都帶來了改變,但本書將會聚焦於文化領域。我們不管是觀賞視覺藝術、聆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文學作品,還是欣賞舞蹈,都是透過演算法餵給我們的各種內容來接觸到它們的,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那些最符合數位平臺結構的東西上。換言之,演算法已經成為我們接觸文化產品的媒介。演算法推薦是一種過濾機制,篩選出受關注與被忽略的內容,並巧妙地扭曲它們的面貌,就好像IG濾鏡那樣,突顯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淡化處理其他面向。演算法的這種好比濾鏡一般的作用,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功十分清楚可見。相關的現象包括讓二○一八年納斯小子(Lil Nas X)的歌曲〈鄉村老街〉(Old Town Road)風靡全球的土氣TikTok舞蹈;IG上充斥的陳腔濫調設計趨勢,例如極簡風的室內設計,以及時尚品牌近年來常使用的、單調的無襯線字體標誌;還有推特上搞得大家怒氣沖沖的大量無聊爭議。
演算法推薦系統支配文化類型的方法是,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二○一八年,作家佩利(Liz Pelly)將那些特意迎合潮流、期待能夠爆紅的文化產品,統稱為「誘餌式作品」(streambait),就像你會在Spotify上聽到的那些「中等速度、安靜又帶點憂鬱的流行歌曲」。二○一九年,另一位作家托倫提諾(Jia Tolentino)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說法,她指出IG上有某一種臉孔特別容易受到演算法青睞,她把這種臉孔稱為「IG臉」(Instagram face),其特色為:「看起來明顯是個白人,但又模模糊糊具備了某些少數族群的特徵」,例如「貓一般的眼睛、又長又誇張的睫毛、小巧玲瓏的鼻子,以及豐厚飽滿的嘴唇」。這種臉孔在IG上如此流行,以至於甚至有人去動了整容手術,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像IG臉。TikTok上也流行所謂的「TikTok語調」,這指的是許多網紅喜歡使用的一種旁白配音,這種配音語速很快,而且語氣缺乏高低起伏。每一個網路平臺都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流行風格。每個平臺的風格,不僅會受到使用者美學偏好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們的種族、性別、政治傾向,以及擁有這些平臺的企業的基本商業模式的影響。
在演算法所塑造的「扁平時代」裡,能夠得到關注、持續走紅的文化產品,通常都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複製與參與,且很輕易就能融入環境之中。廣大的視聽大眾隨手就能分享這一類的產品,而不同的群體接觸到這一類的產品之後,也都能夠不費力氣地幫它做一點些微的改造,使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在扁平時代裡,一切事物都是迷因;例如一個可以自己改編的笑話,或是一張經過改良後傳遍全網的圖片)。它也足夠宜人或普通,以至於可以被忽略,悄然融入背景之中,通常直到你刻意尋找時才會注意到。然而,當你一旦注意到它時,你往往會發現它無所不在,例如二○一八年冬天時,有一款叫「亞馬遜大衣」的、鼓鼓囊囊的羽絨夾克因為亞馬遜在自家的線上商城——又一個由演算法主宰的空間——推薦給亞馬遜Prime的會員而突然風行起來。在接下去的幾年裡,這款由歐絨萊公司出品的羽絨夾克,讓許許多多的仿製品和看起來很像亞馬遜大衣的產品紛紛出籠,其中一款還是亞馬遜自己生產的。扁平時代的文化最終是同質性的,即使其產物並非完全相同,也散發出一種無處不在的相似感。它不斷自我延續,直到令人感到無聊。
我從二○一五年左右開始在世界各地的咖啡店察覺到「扁平時代」的種種跡象。在二○一○年代,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使我去到許多不同的城市,京都、柏林、北京、雷克雅維克、洛杉磯,而無論去到哪裡,我總能找到一間咖啡店,看起來和世界各地許多其他咖啡店極其相似,因此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既視感。我把這種咖啡店統稱作「通用咖啡店」,其特色是:牆壁上永遠會貼著一排地鐵站式的白色磁磚,店內往往擺放著又寬又大、用回收木材製成的工業風桌子,椅子用的則是世紀中期現代風格的細腳椅,再加上裝著愛迪生燈泡的懸掛式吊燈(也就是很IG的美學風格)。而且,無論在哪個城市,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通用咖啡店」裡無一例外,總是擠滿了像我這樣的自由工作者,一個個都抱著一台筆記型電腦在那兒敲敲打打,經常是在瀏覽社群網頁。究竟為什麼,這些相隔如此遙遠的「通用咖啡店」,內部裝潢和功能都如此相似呢?這種高度的一致性超越了全球化的常見作用。我想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
我認識一位名叫史瓦茲曼(Igor Schwarzmann)的商業顧問,他來自柏林,是千禧世代的人,而且和我一樣在世界各地到處跑。他告訴我,他也注意到了「通用咖啡店」的興起,並且稱之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品味同質化」現象。近年來,隨著IG、Yelp和Foursquare這類使用演算法的數位平臺崛起,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享受並尋求類似的產品和體驗。無論他們住在哪裡,網路平臺推播給他們的東西總是相似的,因此他們總在消費著相似的內容,其品味偏好也就被塑造成了相似的樣子。演算法是一種具有操控性的存在。這些應用程式引導用戶穿越實體空間,前往採用數位流行美學的處所,藉此贏得其他用戶的關注與評價。評分愈高,就獲得愈多的演算法推薦,進而吸引更多訪客。然而,儘管這是一種國際現象,那些鞏固演算法的網路平臺,卻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的企業手裡。這些企業幾乎都位在美國的矽谷,而掌控著它們的人,則是屈指可數的超有錢白人男性──這可真是「多元化」的相反啊。
印度的文學理論家史碧瓦克(Gayatri Spivak)在二○一二年時寫道:「所謂全球化,其實只是資本和數據資料的全球化。除此之外就只是災害控制而已。」在扁平時代裡,像臉書、IG和TikTok這樣的數位平臺透過用戶活動累積並散播數據,並藉由伺服器農場和演算法技術擴展資本,席捲全球,吸引數十億用戶。文化同質化的現象便是對這種散播所帶來的傷害無可避免的反應,是人們應對和適應災害的方式。曾有段時間,我以為通用咖啡店的美學風格只是一股短暫的熱潮,終有一天會退燒。然而,這樣的美學卻變得愈來愈根深蒂固。隨著數位平臺逐步擴張,它們所造成的同質化現象也跟著蔓延不止。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