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追求卓越
-
441元
-
預計最高可得金幣20點 ? 可100%折抵
活動加倍另計 -
HAPPY GO享100累1點 4點抵1元折抵無上限
-
分類:電子書>財經企管>領導/管理>領導/帶人追蹤?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湯姆.畢德士(Thomas J. Peters) 、 羅勃.華特曼(Robert H. Waterman Jr.) 追蹤
- 出版社: 樂金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2/07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全球熱銷超過1,000萬冊的管理經典★
★華倫.巴菲特、查爾斯.韓第、華倫.班尼斯推薦必讀★
★媒體讚譽「有史以來最棒的商業書籍!」「20世紀頂尖的三大商業書籍之一!」★
「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如何建構高效組織方面,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書。」
──華倫.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1982年,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和企管顧問羅勃.華特曼出版這本經典鉅作,此書榮登《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長達兩年半,全美銷售超過450萬冊,全球熱銷超過1,000萬冊,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稱之為「20世紀頂尖的三大商業書籍之一」,2000年英國的Bloomsbury出版社調查顯示,本書是「有史以來最棒的商業書籍」。
本書是基於針對消費性商品、科技、服務等不同領域的43家全美經營得最成功的企業進行研究,從中萃取出八大造就這些公司邁向卓越不凡道路的管理特質:
1. 先做再說(A bias for action):
不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是學不到東西的。卓越企業偏好起而行,而不是透過一再分析、 提問題和撰寫報告。
2. 貼近顧客(Close to the customer):
貼近顧客很難。企業內部有太多事情需要關注,實在沒有時間關心顧客。但寶鹼公司卻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和顧客保持密切聯繫,成為卓越企業。
3.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
把集團分割為小型的公司,並且鼓勵這些公司獨力思考、彼此競爭。即使規模龐大,也要表現得如同小型企業。
4.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
讓全體員工了解到,他們對工作全力以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們也能分享公司成功的果實。在組織中,還有什麼比員工更重要的呢?
5.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Hands-on, value-driven):
找出什麼事會讓員工最引以為傲。然後積極地朝著那個價值體系發展。但要記住,獲利對企業的重要性,猶如呼吸之於生命。卓越企業不光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
6. 專注於本業(Stick to the knitting):
堅守公司最熟悉的業務。誰不想一加一等於三呢?可是大型併購案很少成功。而且,最容易毀掉成功企業的,就是過度快速擴張。
7.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Simple form, lean staff):
雖然組織本身相當複雜,但用不著透過複雜的組織安排使其變得更複雜。設置一套簡單可行的結構,盡量降低員工人數,把大部分工作委外處理,或者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
8. 寬嚴並濟(Simultaneous loose-tight properties):
任何經營良善的企業既不是集中式組織,也不是分權化組織,而是巧妙融合兩者。一方面堅守公司秉持的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只要是接受這些價值觀的員工,都能容許他們個別的差異性。
▎從管理技術到管理藝術
《追求卓越》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大公司執行長、商學院學生和全球商務人士必讀書籍,數十年來持續影響當今全球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思維。
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儘管許多被介紹的公司後來失去優勢(或完全消失),但這八項使企業卓越的管理特質(每一條都在書中另闢一章論述)直至今日,仍然適用。
本書是一本開創性的商業書籍,值得任何想要了解一家企業走向衰頹或繁盛之關鍵因素的讀者珍藏。
★華倫.巴菲特、查爾斯.韓第、華倫.班尼斯推薦必讀★
★媒體讚譽「有史以來最棒的商業書籍!」「20世紀頂尖的三大商業書籍之一!」★
「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如何建構高效組織方面,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書。」
──華倫.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1982年,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和企管顧問羅勃.華特曼出版這本經典鉅作,此書榮登《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長達兩年半,全美銷售超過450萬冊,全球熱銷超過1,000萬冊,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稱之為「20世紀頂尖的三大商業書籍之一」,2000年英國的Bloomsbury出版社調查顯示,本書是「有史以來最棒的商業書籍」。
本書是基於針對消費性商品、科技、服務等不同領域的43家全美經營得最成功的企業進行研究,從中萃取出八大造就這些公司邁向卓越不凡道路的管理特質:
1. 先做再說(A bias for action):
不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是學不到東西的。卓越企業偏好起而行,而不是透過一再分析、 提問題和撰寫報告。
2. 貼近顧客(Close to the customer):
貼近顧客很難。企業內部有太多事情需要關注,實在沒有時間關心顧客。但寶鹼公司卻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和顧客保持密切聯繫,成為卓越企業。
3.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
把集團分割為小型的公司,並且鼓勵這些公司獨力思考、彼此競爭。即使規模龐大,也要表現得如同小型企業。
4.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
讓全體員工了解到,他們對工作全力以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們也能分享公司成功的果實。在組織中,還有什麼比員工更重要的呢?
5.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Hands-on, value-driven):
找出什麼事會讓員工最引以為傲。然後積極地朝著那個價值體系發展。但要記住,獲利對企業的重要性,猶如呼吸之於生命。卓越企業不光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
6. 專注於本業(Stick to the knitting):
堅守公司最熟悉的業務。誰不想一加一等於三呢?可是大型併購案很少成功。而且,最容易毀掉成功企業的,就是過度快速擴張。
7.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Simple form, lean staff):
雖然組織本身相當複雜,但用不著透過複雜的組織安排使其變得更複雜。設置一套簡單可行的結構,盡量降低員工人數,把大部分工作委外處理,或者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
8. 寬嚴並濟(Simultaneous loose-tight properties):
任何經營良善的企業既不是集中式組織,也不是分權化組織,而是巧妙融合兩者。一方面堅守公司秉持的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只要是接受這些價值觀的員工,都能容許他們個別的差異性。
▎從管理技術到管理藝術
《追求卓越》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大公司執行長、商學院學生和全球商務人士必讀書籍,數十年來持續影響當今全球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思維。
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儘管許多被介紹的公司後來失去優勢(或完全消失),但這八項使企業卓越的管理特質(每一條都在書中另闢一章論述)直至今日,仍然適用。
本書是一本開創性的商業書籍,值得任何想要了解一家企業走向衰頹或繁盛之關鍵因素的讀者珍藏。
目錄
【新版序】 再探卓越企業
【引 言】 罕見,但合理、可行
【前 言】 卓越企業的文化
Part 1 卓越企業
第 1 章 深入研究卓越管理
Part 2 從管理技術到管理藝術
第 2 章 停止過度追求理性
第 3 章 強化「非理性」的企業文化
Part 3 卓越企業八大特質
第 4 章 矛盾的管理之道
第 5 章 先做再說
第 6 章 貼近顧客
第 7 章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
第 8 章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
第 9 章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
第10章 專注於本業
第11章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
第12章 寬嚴並濟
致謝
【引 言】 罕見,但合理、可行
【前 言】 卓越企業的文化
Part 1 卓越企業
第 1 章 深入研究卓越管理
Part 2 從管理技術到管理藝術
第 2 章 停止過度追求理性
第 3 章 強化「非理性」的企業文化
Part 3 卓越企業八大特質
第 4 章 矛盾的管理之道
第 5 章 先做再說
第 6 章 貼近顧客
第 7 章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
第 8 章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
第 9 章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
第10章 專注於本業
第11章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
第12章 寬嚴並濟
致謝
序/導讀
【新版序】再探卓越企業
回顧《追求卓越》出版以來的數十年,我們最大的感受是喜悅。很高興有這麼多人喜愛這本書,而且我們認為大部分論點都說對了。
雖然批評者指出我們書中介紹的一些公司後來走向衰落,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那些公司長期以來的成功紀錄如同處於巔峰狀態的運動員,都有值得學習之處。我們當初寫的並不是《永恆的卓越》,這就好像期望偉大的運動員都不會衰老一樣不合理。(不過,寶鹼公司〔P&G〕的成功歷久不衰確實耐人尋味。)在這方面,我們要奉告精明務實的批評者:如果你在我們出版時買進了「卓越指數」(excellence index),並一直持有到 2002 年,那麼你的總投資報酬率可達到1300%,相比之下,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的報酬率也不過分別為800%和600% 。
我們最開心的是堅持把幾個理論章節放在前面:「理性模型」,「等待激勵的人」和「管理模糊與矛盾」。過去我們告訴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章節,但現在我們認為不該這麼做。這幾章的內容值得閱讀,時至今日仍與當初發行時一樣重要。
簡而言之,我們的重點如下(但不要略過這些章節)。首先,人員和組織在戰略、商業和組織的典型教學方式中通常不「理性」。如果硬要將簡化、誤導的理性主義套用在管理的方式會很危險。你不能光靠「數字」來管理,連想都別想。
其次,大多數管理系統將人員視為「生產要素」,就像工業機器裡頭的齒輪,本身就會讓人失去動力。人是奇妙且複雜的。領導者需要放手讓人員自由發揮,而不是試圖駕馭他們。
第三,這個世界令人困惑,充滿模糊不清的地帶。管理最難之處在於「軟性事務」,尤其是文化。如果不認真關注所謂的軟性事務,領導者就會失敗。
我們非常清楚,其他研究人員如果看到同樣的統計資料,可能會選出不同的卓越要素,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會更動這八大卓越特質。以下這八大特質非常清楚說明了卓越企業的獨特之處:
先做再說(A bias for action)。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去嘗試」。就像在科學上不進行實驗就學不到東西一樣,在商業上如不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是學不到東西的。訣竅在於建立共同文化理解,知道什麼樣的失敗是可以接受的,而什麼樣的失敗會導致災難,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別自欺欺人,再多的分析,尤其是市場研究,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創新。
貼近顧客(Close to the customer)。這可能是最難實現的一點,也可能是我們的卓越企業案例(如IBM、惠普〔HP〕、凱瑪特〔Kmart〕,甚至麥當勞)走錯路線的地方。貼近顧客很難。企業內部有太多事情需要關注,實在沒有時間關心顧客,尤其是當顧客群包括經銷商和極不理性的最終使用者時,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寶鹼卻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和顧客保持密切的聯繫,加上強大的創新能力,也許這樣的技巧可以解釋該公司不可思議的悠久成功歷史。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即使規模龐大,也要表現得像小型企業。組織只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人們很難與龐大、抽象的實體建立良好關係。如果想了解嬌生、3M、沃爾瑪和原來的惠普怎麼成功,只要看看它們是如何組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單位,並由共同的目標和文化規範來整合,即可明白。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正如年輕人所說的,「廢話!」在組織中還有什麼比人員更重要的呢?每個人都嘴巴說重視他們的員工,但真正會把員工當作資產的公司卻沒有幾家。我們見過的最好案例是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的「家庭感」(family feeling):1982年,達美航空員工團結起來,自願從工資扣繳來募集總計3,000萬美元,好讓公司可以買下第一架波音 767客機「達美精神號」(Spirit of Delta)。可惜的是,達美航空後來與西部航空合併之後,就失去了這種家庭感。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Hands-on, value-driven)。這個想法很簡單,找出公司應該代表什麼,什麼事會讓員工最引以為傲,然後積極地朝著那個價值體系發展。要記住,獲利對企業的重要性猶如呼吸之於生命。而卓越企業不光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
專注於本業(Stick to the knitting)。除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和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的奇異電子(GE)等少數一、兩個特例之外,業務多元化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尤其要特別警惕聽起來不錯的協同效應(synergy)—誰不想一加一等於三呢?可是根據我們當時和現在的觀察,大型併購案很少成功。而且,最容易毀掉成功企業的,就是過度快速擴張。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 Simple form, lean staff)。雖然組織本身相當複雜,但我們用不著透過複雜的組織安排讓它變得更加複雜。設置一套簡單可行的結構,人員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盡量降低員工人數,把大部分工作委外處理,或者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 另一種線型組織的形式)。龐大的團隊和大多數注重職業生涯的員工,似乎總是妨礙組織內部真正在工作的人。
寬嚴並濟( Simultaneous loose-tight properties)。這個標題可能讓人困惑,但確實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任何經營良善的企業既不是集中式組織,也不是分權化組織,而是巧妙融合兩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卓越企業在大多數層面都是寬鬆的。他們提供員工極大的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2 與此同時,卓越企業在少數幾個關鍵層面卻又是高度集中式: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一、兩個( 不超過)戰略重點和關鍵的財務指標。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八大特質,在過去和現在都適用。自從《追求卓越》出版以來,我們兩人寫了很多東西,並以不同的術語表達我們所見。可是沒有任何一本書比這部作品寫得更精闢。特質只是特質,並不是原則。在有更好的敘述出現之前,我們會堅持使用這八大特質。
回顧《追求卓越》出版以來的數十年,我們最大的感受是喜悅。很高興有這麼多人喜愛這本書,而且我們認為大部分論點都說對了。
雖然批評者指出我們書中介紹的一些公司後來走向衰落,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那些公司長期以來的成功紀錄如同處於巔峰狀態的運動員,都有值得學習之處。我們當初寫的並不是《永恆的卓越》,這就好像期望偉大的運動員都不會衰老一樣不合理。(不過,寶鹼公司〔P&G〕的成功歷久不衰確實耐人尋味。)在這方面,我們要奉告精明務實的批評者:如果你在我們出版時買進了「卓越指數」(excellence index),並一直持有到 2002 年,那麼你的總投資報酬率可達到1300%,相比之下,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的報酬率也不過分別為800%和600% 。
我們最開心的是堅持把幾個理論章節放在前面:「理性模型」,「等待激勵的人」和「管理模糊與矛盾」。過去我們告訴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章節,但現在我們認為不該這麼做。這幾章的內容值得閱讀,時至今日仍與當初發行時一樣重要。
簡而言之,我們的重點如下(但不要略過這些章節)。首先,人員和組織在戰略、商業和組織的典型教學方式中通常不「理性」。如果硬要將簡化、誤導的理性主義套用在管理的方式會很危險。你不能光靠「數字」來管理,連想都別想。
其次,大多數管理系統將人員視為「生產要素」,就像工業機器裡頭的齒輪,本身就會讓人失去動力。人是奇妙且複雜的。領導者需要放手讓人員自由發揮,而不是試圖駕馭他們。
第三,這個世界令人困惑,充滿模糊不清的地帶。管理最難之處在於「軟性事務」,尤其是文化。如果不認真關注所謂的軟性事務,領導者就會失敗。
我們非常清楚,其他研究人員如果看到同樣的統計資料,可能會選出不同的卓越要素,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會更動這八大卓越特質。以下這八大特質非常清楚說明了卓越企業的獨特之處:
先做再說(A bias for action)。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去嘗試」。就像在科學上不進行實驗就學不到東西一樣,在商業上如不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是學不到東西的。訣竅在於建立共同文化理解,知道什麼樣的失敗是可以接受的,而什麼樣的失敗會導致災難,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別自欺欺人,再多的分析,尤其是市場研究,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創新。
貼近顧客(Close to the customer)。這可能是最難實現的一點,也可能是我們的卓越企業案例(如IBM、惠普〔HP〕、凱瑪特〔Kmart〕,甚至麥當勞)走錯路線的地方。貼近顧客很難。企業內部有太多事情需要關注,實在沒有時間關心顧客,尤其是當顧客群包括經銷商和極不理性的最終使用者時,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寶鹼卻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和顧客保持密切的聯繫,加上強大的創新能力,也許這樣的技巧可以解釋該公司不可思議的悠久成功歷史。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即使規模龐大,也要表現得像小型企業。組織只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人們很難與龐大、抽象的實體建立良好關係。如果想了解嬌生、3M、沃爾瑪和原來的惠普怎麼成功,只要看看它們是如何組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單位,並由共同的目標和文化規範來整合,即可明白。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正如年輕人所說的,「廢話!」在組織中還有什麼比人員更重要的呢?每個人都嘴巴說重視他們的員工,但真正會把員工當作資產的公司卻沒有幾家。我們見過的最好案例是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的「家庭感」(family feeling):1982年,達美航空員工團結起來,自願從工資扣繳來募集總計3,000萬美元,好讓公司可以買下第一架波音 767客機「達美精神號」(Spirit of Delta)。可惜的是,達美航空後來與西部航空合併之後,就失去了這種家庭感。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Hands-on, value-driven)。這個想法很簡單,找出公司應該代表什麼,什麼事會讓員工最引以為傲,然後積極地朝著那個價值體系發展。要記住,獲利對企業的重要性猶如呼吸之於生命。而卓越企業不光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
專注於本業(Stick to the knitting)。除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和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的奇異電子(GE)等少數一、兩個特例之外,業務多元化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尤其要特別警惕聽起來不錯的協同效應(synergy)—誰不想一加一等於三呢?可是根據我們當時和現在的觀察,大型併購案很少成功。而且,最容易毀掉成功企業的,就是過度快速擴張。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 Simple form, lean staff)。雖然組織本身相當複雜,但我們用不著透過複雜的組織安排讓它變得更加複雜。設置一套簡單可行的結構,人員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盡量降低員工人數,把大部分工作委外處理,或者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 另一種線型組織的形式)。龐大的團隊和大多數注重職業生涯的員工,似乎總是妨礙組織內部真正在工作的人。
寬嚴並濟( Simultaneous loose-tight properties)。這個標題可能讓人困惑,但確實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任何經營良善的企業既不是集中式組織,也不是分權化組織,而是巧妙融合兩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卓越企業在大多數層面都是寬鬆的。他們提供員工極大的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2 與此同時,卓越企業在少數幾個關鍵層面卻又是高度集中式: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一、兩個( 不超過)戰略重點和關鍵的財務指標。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八大特質,在過去和現在都適用。自從《追求卓越》出版以來,我們兩人寫了很多東西,並以不同的術語表達我們所見。可是沒有任何一本書比這部作品寫得更精闢。特質只是特質,並不是原則。在有更好的敘述出現之前,我們會堅持使用這八大特質。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