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
自然謝幕絕非難事
如願往生操之在我
作者慧開法師不只是關照生命的宗教師,更是專業的「生死學」教授學者,數十年來不僅揚名於專業學術領域,更親身實證分享自身的經驗,讓文字學術成為實際運用於生命課題的助力。
二○一四年慧開法師著作《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以來,讀者們迴響不斷,從跨越畏懼生「死」的懵懂,更進一步重建對生死的認知觀念。
最新著作《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三冊,除了延續探討「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外,對於末期病人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病人自主權利法、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死刑存廢問題、安樂死、植物人等等議題,乃至有關乎「生死」、「生命」的各種疑難解惑,皆有詳盡的說明與解套之方。這些不只是對「生死學」有志趣的人所需悉知的,更是生存在現代社會裡的我們必須了解、面臨的問題。
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磨礪。
人不只在「生」之時要規劃,好好的安排生命,對於如何不要抱憾而終,而做好往生的準備,也是極其重要的「人生規劃」。
人生如何自然謝幕?這些問題與做法不只是直接衝擊著正在面對死亡的當事人,更影響圍繞在當事人周遭還活著的親友們。
生命永續經營的內涵,講得明確一點,就是不要將生跟死切開來,看成截然不同、毫無關聯的兩個世界,而是將生與死連結起來,視作連續的整體。就像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從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到成年、壯年、老年等,會經歷不同的時期。我們整體無盡的生命,也是從前一生過渡到下一生,經歷一期又一期的生命輪迴。
一旦我們理解「生命永續」的道理,確實信受「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看穿「死亡」的面紗,透析「死亡」的實相,破除對「死亡」的恐懼與抗拒,就能跳脫「放棄」或者「堅持」救治兩難困境,超越克服生死的侷限,歡喜自在地邁向生命的未來。
慧開法師「生死自在四千萬」的叮嚀:
一.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的賞味期。
二.千萬不要變成個人生命的延畢生。
三.千萬要保留自己的精神與體力,做為善終及往生佛國淨土(或上升天界或轉生善道)的能量。
四. 千萬及早成立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以確保自己的善終與往生權益。
⭐封面設計意涵: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
銀河星雲顯示宇宙的浩瀚,橫遍十方,無窮無盡。
DNA雙螺旋代表生命的永續,豎窮三際,無始無終。
本書特色
當我們終究會面對生命終極課程時,每個人都應該提早閱讀的一本生死學祕笈。
目錄
推薦序
走進生命永續經營殿堂/心定和尚
瀟灑去來 生命更從容/楊朝祥
磅礡的交響樂是由單調的樂音所組成/林聰明
生死並論尊嚴謝幕/黃榮村
直指生命的實相/李嗣涔
好好說再見/楊志良
自序
從「生死自在」到「生命永續」
第五章 生死的解法
現代人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
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
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
「植物人」困境的佛法解套之方
「生死」問題與「生命」疑難解惑
兒童的生死探索與自覺以及其象徵性的語言
第六章 生命的謝幕
從老布希總統的喪禮追悼辭看生死文化
末期臨終病患通訊往生輔導實例
大阪佛光山寺忠犬來喜往生記
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
序/導讀
推薦序
生死並論尊嚴謝幕
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 黃榮村
慧開師父眷村世家子弟出身,從小對聲音高頻反應有缺陷但有絕對音感,而且聽聞講話學習過程順利正常,他從臺大數學系畢業後,在普門中學任教,之後披剃出家,到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從生死學研究權威傅偉勳教授門下修習,一九九六年獲博士學位後返回佛光山,一九九七年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擔任專任教職,中途短暫轉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嗣後擔任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已有二十幾年的大學教研經驗。
慧開師父人生一路走來,頗有傳奇味道,因此在撰寫本書《生命的永續經營》三冊時,經常流露出作者博學多聞的一面,在多元題材上面帶來很多趣味,他也藉此機會講講談談自己的成長與體驗,非常有趣也很有參考價值,可說很有一點小自傳的味道。我與他都在一本由臺大出版的「生命教育」刊物編委會當委員,他一向直言無諱觀點獨具,也很樂意與人論辯。所以不要將這本書看成只是一本正經八百講生論死的著作,因為本書隱藏有各種有趣的觀點與內容,而非只是談生論死而已。
慧開師父在書中提出主要問題,認為人不只在生之時須規劃,死亡亦同。死亡是生命的結束或是生命的轉換?如何平順又尊重生命的走完生命末期與臨終?如何知道不只尊重生命也要尊重死亡,做好往生的準備,不要抱憾而終?人生如何自然謝幕?這些問題與做法不只是針對正在面對死亡的當事人,也直接衝擊著活在當事人周圍團團轉的親友在內,整體而言,面對死亡的背後主軸就是一種生命的永續經營。作者如此立論,不只因為他本人就曾實際深入經歷家人的生老病死,對醫療與急救都有基本了解,而更因為是他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往生到佛國淨土」的基本框架之故,基督教也說回返天家,因為那都是無上恩典。有了這類哲學基礎,就能一步步緩慢而踏實的找出法門依此而行。但對一般人的思考慣性而言,因為還未建立中心思想,所以這種話在初聽之時,處處不精準、樣樣不踏實,連思考都跟不上遑論找到落實的法門,確有困難啊!所以對生命的掌握應該要有一套系統性的教育,以便發展出清楚的信仰,之後才比較能發展出真正能夠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自然方式,這是生命教育可著力之處,本書已經做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示範。
本書針對喪葬禮俗儀節中的宗教儀軌,敘說詳細,讓我們對「慎終追遠」的各項「喪祭之禮」有所了解,這也是生命如何以極簡與優雅方式謝幕的必經過程。作者對安易死(安樂死)、預立醫囑、持續植物人狀態、尊嚴死、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等項的相關立法與政策,觀點獨具,也有各類深入的批判,更認為佛法當中自有遠比安樂死高明的解套法門,希望在人生謝幕的緊要過程中,能夠停止不當的醫療干預,而一心一意積極「求往生」。書中也以輕鬆的筆法談及生死輪迴觀、前世記憶與遺忘等有趣的內容,這些都是信仰與科學之間可以依證據互相攻防的課題,讀者們倒是不必太過執著。
一般人可能更在意人的一生如何過得有意義,但這是勵志書籍的主體內容,本書所談則是屬於更難的,如何優雅面對死亡的問題。孔老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過在人類確有其人口學上的死亡極限下,人的一生不管活得怎麼樣,總會走到盡頭,慧開師父反過來應該會說:「未知死,焉知生?」而且主張生死並論可也。不過作者在本書中所提出,花開處處的「慧開心法」,則是須修練的,好在書中雖然玄機不斷,但也留下很多可操作的具體法門,我想讀者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他/她靜下心來心領神會的思考方向。
自序
從「生死自在」到「生命永續」
自從二○一四年六月《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以來,至今(二○二○年)已經整整六載。這六年來我仍然筆耕不斷,持續在《人間福報》「生死自在」專欄,與讀者們分享及探討現代社會中有關生死大事的各個方面課題,每週日出刊一篇文章,於今累積了有三百餘篇系列文章,將近五十萬言,再次集結成書,題名為《生命的永續經營》,分為三冊。
在過去這六年當中,我遭逢了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我敬愛的父親(開爸爸)於二○一四年八月往生,以及生涯中的一些轉折──就是我終於能夠卸下將近二十年的各項行政職務,專心於教學、研究、弘法及寫作,這些經歷對於我在生死課題的探索以及生命意義的實踐上,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與領悟。
二○一四年六月下旬,就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後不久,我的父親開始出現無力用拐杖站立的情況,而且吃東西時吞嚥有困難,喝水會嗆到。在此之前,他在持誦《金剛經》時,常常念到一半時,經本還捧在手上就睡著了,顯示他的精神和體力明顯地下降,綜合這些情況,顯示了父親老化而且人生賞味期將盡的徵兆。
六月二十三日,父親突然發高燒,小弟緊急送他到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經診斷為急性肺炎,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症狀。那時我們兄弟已經有了共識,爸爸年事已高,壯年時受盡醫療的折磨,一條腿撐了將近四十年,虔誠持誦《金剛經》也將近四十年,如今已邁入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面臨人生的畢業考,我們千萬不能再讓他遭受到醫療的不當干預及折磨,破壞他往生佛國淨土的機緣。
我們兄弟有了兩年前(二○一二年)陪伴照顧母親,一直到她安詳往生的寶貴經驗,所以這次陪伴照顧父親,更為信心堅固與篤定。基於我們兄弟的一致共識,以及同心協力地陪伴照顧,父親身心安適,沒有遭受到醫療的不當干預,而且能夠預知時至。在最後九天,我們將他從醫院接回家中,大家一心念佛,積極旁助開爸爸求生佛國淨土。八月十八日清晨,爸爸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沐浴在佛號聲中,注視著前方的阿彌陀佛像,安詳地捨報往生,享壽九十一歲。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開爸爸的人生最後一哩路〉刊在《人間福報》以悼念父親,此文也收錄在本系列書之中。
如今回憶雙親都能夠年享高壽,也都是預知時至,而且都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正念現前,安詳地捨報往生,內心覺得十分安慰。我們兄弟心中雖然難過與不捨,但是也因為他們都沒有遭受現代醫療的不當干預及摧殘,這一生圓滿地謝幕,而覺得沒有遺憾。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探索生死課題、推廣臨終關懷,以及靈性照顧的最大回報,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將我們兄弟陪伴照顧父親的心得與切身經驗,分享給關心生死大事的讀者朋友。
回顧這二十多年來,不論是在臺灣或者世界各地,我經常有緣應信眾、聽眾及讀者之請託,到醫院或其家中為末期與臨終的病人開示,以及協助與指導家屬如何陪伴照顧末期與臨終親人的原則與要領,也因此累積了許多實際的案例與故事。也因為經常有聽眾及讀者向我提問有關臨終關懷的各種問題,我就將那些值得參考的真實案例,整理之後陸續寫在專欄文章裡面與大眾分享,如今也收錄在本書之中。
我最早在二○○九年六月開始公開提倡「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此一理念,而這一系列書以《生命的永續經營》為題,就表示「生命永續」以及「生命的永續經營」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思想,前者「明理」──闡明「生命永續」之道理,後者「顯事」──開顯「生命永續經營」之實踐。我們面對生死大事,不能「執理廢事」,或者「執事昧理」,而要「理事兼備」,還要進一步「理事圓融」。
師父上人在他講述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針對人間佛教的一般誤解與疑義,提出了二十則要義,希望將人間佛教真正的原意還復回來。在這二十則要義中,有關「生命不死」的闡述就占了七則,超過三分之一,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生命不死」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我所提倡的「生命永續經營」,充分呼應師父上人的「生命不死」之人間佛教理念。
《生命的永續經營》這三冊書的內容,涵蓋了現代社會中「生、老、病、死」的各方面課題,除了探討「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末期病人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之外,還包括「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病人自主權利法」、「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的議題,乃至「死刑存廢問題的探討」以及「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還有〈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以及〈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的探討等等,都是現代人生活在現代社會裡,不得不面臨而想要探索與了解的重要課題,我提出個人的一點心得供各位讀者參考。
我的人生早已經過了耳順之年,原本希望在二○一九年八月,能夠屆齡(年滿六十五歲)從學校退休,回歸佛光山常住。其實,身為佛門僧眾的一員,是沒有「退休」的,佛門的說法是「盡形壽」,也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身為教授的一員,是可以從教職退休的。不過,林聰明校長與本山的長老師兄們都不同意我從學校退休,所以我就繼續留在學校延長服務。
也正好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博士班經歷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在二○一九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於二○二○學年度開始招生。這不只是南華大學以及生死學系的喜訊,甚至於對整個臺灣的高等教育而言,都是意義十分重大的里程碑。這樣的時節因緣也讓我覺得,我的留校延長服務有了新的意義與使命,希望經由生死學系博士班的成立,讓生死學的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以及整個臺灣社會的生命教育與生死關懷,根扎得更深,樹長得更高,枝葉更茂盛,果實更豐碩,影響更深遠。
最後,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夠藉由閱讀書中的內容,開展出更為寬廣深遠的生死視野,培養更為瀟灑自在的生死態度,落實更為前瞻宏觀的生命規劃與永續經營,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利益家人與親朋好友,慈悲喜捨,生死自在,盡未來際。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