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無敵
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獎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獎
美國歷史圖書獎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獎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才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出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家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才,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才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家完整,並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才,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台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出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家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面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獎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獎
美國歷史圖書獎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獎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才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出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家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才,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才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家完整,並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才,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台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出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家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面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目錄
導讀 無敵於天下、無愧於千古的林肯
前言
第一部 競爭對手
1 等待結果揭曉的四名男子
2 出人頭地的欲望
3 政治的誘惑
4 「掠奪和征服」
5 飄搖動盪的一八五○年代
6 山雨欲來
7 提名倒數計時
8 決戰芝加哥
9 「自知之明」
10 「強化版的字謎遊戲」(組閣)
11 「現在我是人民的公僕」
第二部 全民領袖
12 「記憶的神祕和弦」 一八六一年,春
13 「開戰了」 一八六一年,夏
14 「我不想淪為犧牲品」 一八六一年,秋
15 「我的兒子走了」 一八六二年,冬
16 「他只是統率能力不如人」 一八六二年,春
17 「我們正處於深淵」 一八六二年,夏
18 「絕不食言」 一八六二年,秋
19 「後方失火」 一八六三年,冬─春
20 「大君康泰」 一八六三年,夏
21 「我嗅到了麻煩」 一八六三年,夏─秋
22 「依然在湍急的水流裡」 一八六三年,秋
23 「有人躲在裡頭操控!」 一八六四年,冬─春
24 「亞特蘭大是我們的了」 一八六四年,夏─秋
25 「一場神聖的演講」 一八六四年冬─一八六五年
26 時間最後倒數 一八六五年,春
尾聲
謝辭
註釋
插圖出處
前言
第一部 競爭對手
1 等待結果揭曉的四名男子
2 出人頭地的欲望
3 政治的誘惑
4 「掠奪和征服」
5 飄搖動盪的一八五○年代
6 山雨欲來
7 提名倒數計時
8 決戰芝加哥
9 「自知之明」
10 「強化版的字謎遊戲」(組閣)
11 「現在我是人民的公僕」
第二部 全民領袖
12 「記憶的神祕和弦」 一八六一年,春
13 「開戰了」 一八六一年,夏
14 「我不想淪為犧牲品」 一八六一年,秋
15 「我的兒子走了」 一八六二年,冬
16 「他只是統率能力不如人」 一八六二年,春
17 「我們正處於深淵」 一八六二年,夏
18 「絕不食言」 一八六二年,秋
19 「後方失火」 一八六三年,冬─春
20 「大君康泰」 一八六三年,夏
21 「我嗅到了麻煩」 一八六三年,夏─秋
22 「依然在湍急的水流裡」 一八六三年,秋
23 「有人躲在裡頭操控!」 一八六四年,冬─春
24 「亞特蘭大是我們的了」 一八六四年,夏─秋
25 「一場神聖的演講」 一八六四年冬─一八六五年
26 時間最後倒數 一八六五年,春
尾聲
謝辭
註釋
插圖出處
序/導讀
導讀
無敵於天下、無愧於千古的林肯∕林博文
歷史的巧合,莫過於林肯(Abraham Lincoln)和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都生於一八○九年(清嘉慶十四年)二月十二日。
林肯生於新大陸肯塔基州(Kentucky)一個窮困之家,一家四口(林肯、雙親及姊姊)擠在小木屋裡,三餐難得溫飽。達爾文則生於英國中上階層的醫生世家,他的成長背景及個人遭遇和林肯截然不同,但他們卻在不同的領域中為全人類點燃了耀眼的火炬,並照亮了後人前進的腳步。美國人因擁有黑奴解放者和國家統一擁護者林肯而感到光榮;英國人因出現創發人種起源論並改寫科學與宗教思維的達爾文而引以為傲。這兩位偉大人物的不朽貢獻歷久而彌新,經百世而長青!
林肯於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上在華盛頓福特戲院遭二十六歲的知名莎劇演員兼南方偏激分裂分子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狙擊殞命後,一百四十多年來,林肯已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有關林肯生平的著作已多達一萬六千多種,每年繼續有新作問世,其數量之多,僅次於耶穌和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林肯頒布「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以及領導國家度過四年慘烈內戰(南北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七十萬人,比美國在一戰、二戰、韓戰、越戰和伊戰戰死總數還多),固然是他名垂千古並獲得美國人民尊崇的主因,然而,出身寒微的林肯,一生力爭上游、不屈不撓的奮鬥經歷,非但鼓舞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民,同時也是林肯雖居巍峨歷史殿堂,卻是最獲美國人民認同的一介平民總統。
林肯僅受過一年正式教育,二十歲學通英文文法,四十歲始學會幾何。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努力向上,白天打工,晚上在一盞油燈下讀書進修,熟讀聖經、古典文學和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達爾文於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林肯亦曾細加閱讀。最令史家讚嘆不已的是,林肯的英文寫作才華與造詣,非但傲視所有美國總統(包括最有學問並起草獨立宣言的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且在美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林肯的「分裂之家」(House Divided)演說、兩次就職演講和蓋茨堡(Gettysburg,又譯蓋提斯堡)演說,已成為西方政治與文學典範。一百四十多年來,風行於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都以能背誦蓋茨堡演說(包括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為榮。孫中山在建構三民主義時,亦以林肯所揭櫫的「民有、民治、民享」為藍本。
年輕時做過許多不同粗活的林肯,受到一名律師的鼓勵,開始有系統地勤讀法律書籍,並考取了律師執照,亦為從政生涯做好準備工作。林肯曾任伊利諾州八年州議員、聯邦眾議員兩年(一任)、兩度競選聯邦參議員失敗。不少史家認為身高六呎四吋(約一百九十二公分)、名不見經傳的林肯,能夠成為全美焦點人物的轉捩點,乃是他在一八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於紐約市庫伯聯合學院(Cooper Union,或稱庫伯學會)發表長達兩小時的競選演講。紐約媒體競相報導這篇精彩而又有內容的演說,其中名句:「正義創造力量」(Right Makes Might),尤為膾炙人口。林肯於一八五八年競選參議員時所發表的:「我相信一個政府不能永遠存在於一半奴役和一半自由的狀態」,更是震古鑠今的名言。
林肯嘗言,奴隸制度乃是「道德上、社會上和政治上的罪惡」。但林肯並不是一個廢奴論者(abolitionist),他主張漸進式的縮小蓄奴地區,甚至提議讓黑人自願移民到海地、巴拿馬或返回非洲。他堅決反對南方七州(後又加四州)脫離聯邦而自成聯盟,內戰乃於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爆發。林肯於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就任總統,力邀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黨內政敵入閣,而組建所謂「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其中包括做過聯邦參議員和紐約州長的威廉.蘇爾德(William H. Seward)出任國務卿、俄亥俄州長塞蒙.蔡斯(Salmon P. Chase)擔任財政部長、曾做過法官的密蘇里政壇大老愛德華.貝茲(Edward Bates)主管司法部、賓州的西蒙.卡麥隆(Simon Cameron)出任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亦可譯為國防部長或陸軍部長)、蒙哥馬利.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做郵政部長、基迪恩.威爾斯(Gideon Welles)擔任海軍部長。
林肯是個氣度恢宏、心胸寬厚的政治家,他完全清楚一八六○年五月和他一起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其他候選人(蘇爾德、蔡斯、貝茲)都藐視他,從未把他看在眼裡,他們的政治閱歷亦比「草原律師」林肯豐富。林肯對提名並未抱厚望。但在芝加哥舉行的提名大會中,高潮迭起、緊張萬分,第一輪投票,蘇爾德以一百七十三又二分之一票領先,林肯得一百零二票居次,無人超過半數。第二輪投票,林肯幾乎和蘇爾德拉平,但仍無人奪魁。第三輪投票,林肯贏了,全場歡聲雷動,但失望的人亦不少。蘇爾德、蔡斯和貝茲尤其不平和不滿。林肯就任時,全國已充滿了戰爭氣氛,南方執意要和北方分道揚鑣,他們堅持要實行蓄奴政策。面臨國難當前的林肯,知道他必須網羅一批一流人才,大家貢獻心力,團結奮鬥,才能渡過難關。林肯放下了身段,誠懇地邀請蘇爾德等對手加入團隊,一起為國家打拚。
當今美國文化界不乏第一流的通俗史家和傳記作家,如曾獲普立茲獎的桃莉絲.基恩絲.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以及做過《時代》(Time)週刊總編輯並寫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傳的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都是佼佼者。一九四三年出生、哈佛博士、做過詹森(Lyndon Johnson)總統助理的古德溫,不但擅長寫作,口才亦好,常在各大電視台當名嘴,從歷史的角度評析時事,頗有見地。她的成名作是一九九五年推出的《非凡時代》(No Ordinary Time),這本書是講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及其妻子伊蓮娜(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在二戰期間的治國表現,是一部上乘的通俗史著,使她獲得了普立茲歷史著作獎的殊榮。
保守派雜誌《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又譯標竿或標準週刊)和其他刊物,於二○○二年揭露古德溫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費茲傑羅家族與甘迺迪家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涉嫌抄襲與剽竊他人著作。古德溫坦承在寫作過程中,她和助理不夠嚴謹和謹慎,而把別人作品的段落植入自己的著作裡,她不但賠錢道歉,電視台亦取消她的露面。這位能說會寫的通俗史家兼傳記作家有三年時間銷聲匿跡,名聲亦大受打擊。但她並不是一個容易被擊敗的人,她的丈夫李查.古德溫(Richard Goodwin,曾為甘迺迪總統和詹森總統撰寫講稿)不斷地為她打氣,她沉潛於圖書館和書房,終在二○○五年推出亮麗而又扎實的綜合性傳記:《無敵》。這部著作在史學界和書評界佳評如潮,被公認為美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大學榮休講座教授詹姆士.麥佛森(James M. McPherson),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週刊上,盛讚此書寫得「典雅而又深刻」,而使得古德溫獲得平反,名聲再度顯揚。古德溫的這本《無敵》,即以林肯為主角,蘇爾德、蔡斯、貝茲以及後來取代卡麥隆為戰爭部長的史坦頓(Edwin M. Stanton)等四人為主要配角,深入描述這批政敵在政治運作中如何互動,以及他們的矛盾、齟齬、牽制、扞格和妥協。
事實上,蘇爾德等人入閣之後,照樣看不起林肯,身為首席內閣閣員的蘇爾德,在內戰初起時,還不斷扯林肯的後腿,經常提出反動而又不合情理的政策,林肯一再容忍。政敵所組成的團隊,不僅不是一帆風順,反倒是驚濤駭浪,險境迭起。蘇爾德和貝茲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後,始了解林肯的雍容大度,才認清林肯的膽識,蘇爾德成為林肯最親密的政友之一,另一個就是戰爭部長史坦頓。史坦頓是個著名的大律師,他在法庭上根本不看同行人林肯一眼,甚至在背後罵林肯「鄉巴佬」(backwoods bumpkin)。但在首任戰爭部長卡麥隆胡搞之後,林肯決定砍掉他,而請史坦頓主持軍事。林肯果然識人識才,史坦頓每天工作十五小時,精明幹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國防部長之一,他也和林肯建立了真正的友誼。林肯死時,史坦頓在病榻旁說了一句傳誦至今的歷史名言:「他現在屬於千古了!」(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
林肯在殫精勞神之際,還得處理內閣閣員之間的不和(如蔡斯與郵政部長布萊爾之鬥、蔡斯與蘇爾德之爭),並要耐心解決北軍總司令喬治.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顢頇無能的大問題。麥克萊倫後來代表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於一八六四年競選總統,遭林肯痛懲(選舉人票為兩百一十二比二十一)。林肯的好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總編輯約瑟夫.梅迪爾(Joseph Medill)曾經問林
無敵於天下、無愧於千古的林肯∕林博文
歷史的巧合,莫過於林肯(Abraham Lincoln)和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都生於一八○九年(清嘉慶十四年)二月十二日。
林肯生於新大陸肯塔基州(Kentucky)一個窮困之家,一家四口(林肯、雙親及姊姊)擠在小木屋裡,三餐難得溫飽。達爾文則生於英國中上階層的醫生世家,他的成長背景及個人遭遇和林肯截然不同,但他們卻在不同的領域中為全人類點燃了耀眼的火炬,並照亮了後人前進的腳步。美國人因擁有黑奴解放者和國家統一擁護者林肯而感到光榮;英國人因出現創發人種起源論並改寫科學與宗教思維的達爾文而引以為傲。這兩位偉大人物的不朽貢獻歷久而彌新,經百世而長青!
林肯於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上在華盛頓福特戲院遭二十六歲的知名莎劇演員兼南方偏激分裂分子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狙擊殞命後,一百四十多年來,林肯已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有關林肯生平的著作已多達一萬六千多種,每年繼續有新作問世,其數量之多,僅次於耶穌和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林肯頒布「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以及領導國家度過四年慘烈內戰(南北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七十萬人,比美國在一戰、二戰、韓戰、越戰和伊戰戰死總數還多),固然是他名垂千古並獲得美國人民尊崇的主因,然而,出身寒微的林肯,一生力爭上游、不屈不撓的奮鬥經歷,非但鼓舞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民,同時也是林肯雖居巍峨歷史殿堂,卻是最獲美國人民認同的一介平民總統。
林肯僅受過一年正式教育,二十歲學通英文文法,四十歲始學會幾何。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努力向上,白天打工,晚上在一盞油燈下讀書進修,熟讀聖經、古典文學和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達爾文於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林肯亦曾細加閱讀。最令史家讚嘆不已的是,林肯的英文寫作才華與造詣,非但傲視所有美國總統(包括最有學問並起草獨立宣言的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且在美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林肯的「分裂之家」(House Divided)演說、兩次就職演講和蓋茨堡(Gettysburg,又譯蓋提斯堡)演說,已成為西方政治與文學典範。一百四十多年來,風行於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都以能背誦蓋茨堡演說(包括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為榮。孫中山在建構三民主義時,亦以林肯所揭櫫的「民有、民治、民享」為藍本。
年輕時做過許多不同粗活的林肯,受到一名律師的鼓勵,開始有系統地勤讀法律書籍,並考取了律師執照,亦為從政生涯做好準備工作。林肯曾任伊利諾州八年州議員、聯邦眾議員兩年(一任)、兩度競選聯邦參議員失敗。不少史家認為身高六呎四吋(約一百九十二公分)、名不見經傳的林肯,能夠成為全美焦點人物的轉捩點,乃是他在一八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於紐約市庫伯聯合學院(Cooper Union,或稱庫伯學會)發表長達兩小時的競選演講。紐約媒體競相報導這篇精彩而又有內容的演說,其中名句:「正義創造力量」(Right Makes Might),尤為膾炙人口。林肯於一八五八年競選參議員時所發表的:「我相信一個政府不能永遠存在於一半奴役和一半自由的狀態」,更是震古鑠今的名言。
林肯嘗言,奴隸制度乃是「道德上、社會上和政治上的罪惡」。但林肯並不是一個廢奴論者(abolitionist),他主張漸進式的縮小蓄奴地區,甚至提議讓黑人自願移民到海地、巴拿馬或返回非洲。他堅決反對南方七州(後又加四州)脫離聯邦而自成聯盟,內戰乃於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爆發。林肯於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就任總統,力邀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黨內政敵入閣,而組建所謂「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其中包括做過聯邦參議員和紐約州長的威廉.蘇爾德(William H. Seward)出任國務卿、俄亥俄州長塞蒙.蔡斯(Salmon P. Chase)擔任財政部長、曾做過法官的密蘇里政壇大老愛德華.貝茲(Edward Bates)主管司法部、賓州的西蒙.卡麥隆(Simon Cameron)出任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亦可譯為國防部長或陸軍部長)、蒙哥馬利.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做郵政部長、基迪恩.威爾斯(Gideon Welles)擔任海軍部長。
林肯是個氣度恢宏、心胸寬厚的政治家,他完全清楚一八六○年五月和他一起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其他候選人(蘇爾德、蔡斯、貝茲)都藐視他,從未把他看在眼裡,他們的政治閱歷亦比「草原律師」林肯豐富。林肯對提名並未抱厚望。但在芝加哥舉行的提名大會中,高潮迭起、緊張萬分,第一輪投票,蘇爾德以一百七十三又二分之一票領先,林肯得一百零二票居次,無人超過半數。第二輪投票,林肯幾乎和蘇爾德拉平,但仍無人奪魁。第三輪投票,林肯贏了,全場歡聲雷動,但失望的人亦不少。蘇爾德、蔡斯和貝茲尤其不平和不滿。林肯就任時,全國已充滿了戰爭氣氛,南方執意要和北方分道揚鑣,他們堅持要實行蓄奴政策。面臨國難當前的林肯,知道他必須網羅一批一流人才,大家貢獻心力,團結奮鬥,才能渡過難關。林肯放下了身段,誠懇地邀請蘇爾德等對手加入團隊,一起為國家打拚。
當今美國文化界不乏第一流的通俗史家和傳記作家,如曾獲普立茲獎的桃莉絲.基恩絲.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以及做過《時代》(Time)週刊總編輯並寫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傳的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都是佼佼者。一九四三年出生、哈佛博士、做過詹森(Lyndon Johnson)總統助理的古德溫,不但擅長寫作,口才亦好,常在各大電視台當名嘴,從歷史的角度評析時事,頗有見地。她的成名作是一九九五年推出的《非凡時代》(No Ordinary Time),這本書是講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及其妻子伊蓮娜(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在二戰期間的治國表現,是一部上乘的通俗史著,使她獲得了普立茲歷史著作獎的殊榮。
保守派雜誌《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又譯標竿或標準週刊)和其他刊物,於二○○二年揭露古德溫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費茲傑羅家族與甘迺迪家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涉嫌抄襲與剽竊他人著作。古德溫坦承在寫作過程中,她和助理不夠嚴謹和謹慎,而把別人作品的段落植入自己的著作裡,她不但賠錢道歉,電視台亦取消她的露面。這位能說會寫的通俗史家兼傳記作家有三年時間銷聲匿跡,名聲亦大受打擊。但她並不是一個容易被擊敗的人,她的丈夫李查.古德溫(Richard Goodwin,曾為甘迺迪總統和詹森總統撰寫講稿)不斷地為她打氣,她沉潛於圖書館和書房,終在二○○五年推出亮麗而又扎實的綜合性傳記:《無敵》。這部著作在史學界和書評界佳評如潮,被公認為美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大學榮休講座教授詹姆士.麥佛森(James M. McPherson),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週刊上,盛讚此書寫得「典雅而又深刻」,而使得古德溫獲得平反,名聲再度顯揚。古德溫的這本《無敵》,即以林肯為主角,蘇爾德、蔡斯、貝茲以及後來取代卡麥隆為戰爭部長的史坦頓(Edwin M. Stanton)等四人為主要配角,深入描述這批政敵在政治運作中如何互動,以及他們的矛盾、齟齬、牽制、扞格和妥協。
事實上,蘇爾德等人入閣之後,照樣看不起林肯,身為首席內閣閣員的蘇爾德,在內戰初起時,還不斷扯林肯的後腿,經常提出反動而又不合情理的政策,林肯一再容忍。政敵所組成的團隊,不僅不是一帆風順,反倒是驚濤駭浪,險境迭起。蘇爾德和貝茲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後,始了解林肯的雍容大度,才認清林肯的膽識,蘇爾德成為林肯最親密的政友之一,另一個就是戰爭部長史坦頓。史坦頓是個著名的大律師,他在法庭上根本不看同行人林肯一眼,甚至在背後罵林肯「鄉巴佬」(backwoods bumpkin)。但在首任戰爭部長卡麥隆胡搞之後,林肯決定砍掉他,而請史坦頓主持軍事。林肯果然識人識才,史坦頓每天工作十五小時,精明幹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國防部長之一,他也和林肯建立了真正的友誼。林肯死時,史坦頓在病榻旁說了一句傳誦至今的歷史名言:「他現在屬於千古了!」(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
林肯在殫精勞神之際,還得處理內閣閣員之間的不和(如蔡斯與郵政部長布萊爾之鬥、蔡斯與蘇爾德之爭),並要耐心解決北軍總司令喬治.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顢頇無能的大問題。麥克萊倫後來代表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於一八六四年競選總統,遭林肯痛懲(選舉人票為兩百一十二比二十一)。林肯的好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總編輯約瑟夫.梅迪爾(Joseph Medill)曾經問林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