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創傷與黑暗,重拾韌性的療癒練習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252
    36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面對壓力與傷痛,是讓它打敗你,還是利用它推動你成長?

這個世界沒有不帶著傷的人,困境和痛苦也是人生過程的一部分。無論是疾病、霸凌、暴力、意外事故、家庭創傷、背叛……,這些負面遭遇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撼動了人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對世界的信念受到衝擊、對自身的認同與看法也不再如以往那般穩固。
我們或許無法忘記經歷過的一切,但可以重置、重啟,並重建一個更堅強的人生。不再執著受過的傷,而是讓自己開始好好療傷,才有復原向前走的機會。
如何處理痛苦和困惑,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作者克里斯多夫?威拉德博士,以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等實證,加上真實故事,以及充滿關愛與慈悲的實踐練習,告訴我們在面對痛苦時,如何從內到外,從身體、大腦和心靈三方面培養韌性,邁向療癒與重生。
本書是讓你在挑戰與傷痛中打造復原力的實用指南。當你發現,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再也無法打倒你時,你就真正成長了。

善待身體:藉由調整呼吸和改變身體姿勢,讓身體充滿能量。
【療癒練習】七種正念步行法、CALM平靜練習、擺出權力姿勢、海浪呼吸法
讓大腦不再隨時拉警報:重新設定大腦的隱形警鈴,並讓感恩成為從創傷裂縫透進的光。【療癒練習】正念四R心法、SEAT正念靜坐練習、聲音接地練習
讓別人拉你一把:打破孤立,透過人際關係修復身心,重建信任。
【療癒練習】ACE三大技巧、三思而後言的THINK練習、設立界限

療癒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羅志仲 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鐘 穎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作者

克里斯多夫?威拉德博士Christopher Willard, PsyD
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國際演說家與正念教育工作者。
著有《正念成長》、《培養復原力》(Raising Resilience,暫譯)等逾十八部以兒童或成人為讀者群的出版作品。

譯者

郭庭瑄
生於望海的城市,現為文字手工業者。譯有《夜行大腦》、《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有毒姻親》、《被剝削的童年》等書及各類型小說作品。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創傷之後,能療癒心靈傷口的敷料會是什麼? 蘇益賢
序言

第1章 傷痛過後,你仍能重新拼回自己
01.我們天生就有復原力
02.本能的「四F求生策略」
【練習1】四F反思練習
03.擁抱內在的馴獸師:讓「關懷」與「善待」成為你的超能力
【練習2】利用「關懷」與「善待」,改變身體感受

第2章 打造有韌性的身體
01. 掌控身體反應,就能掌控壓力開關
02. 呼吸是神經系統的遙控器
【練習3】海浪呼吸法
03. 提升自信,從改變姿勢開始
【練習4】支持性碰觸
04. 步行:讓自己動起來的正念法
05.吃出復原力
06.睡眠是加速康復的良藥
【練習5】CALM平靜練習--身體掃描法

PartⅢ 打造有韌性的大腦
01.重新設定大腦的隱形警鈴
【練習6】讓大腦靜下來
02.用言語安撫內心,即是正念
【練習7】正念四R心法
03.用身體駕馭大腦
【練習8】 聲音接地
04.活在當下,尋得安全感
【練習9】SEAT正念靜坐練習
【練習10】不要相信你所認為的一切
05. 感恩,是從創傷裂縫透進的光
【練習11】 感受美好
【練習12】感謝自己的優點
06.照顧自己的身心
【練習13】HALT停看聽

PartⅣ 打造有韌性的心靈
01.從孤獨到共鳴:如何透過與人連結修復身心
【練習14】四朵玫瑰、一根刺和一個花蕾
02.來自他人的療癒力
03.你的韌性,就是最好的抵抗力
04.想要改變,先學會別苛責自己
【練習15】ACE自我疼惜法
05.設立剛剛好的界限
【練習16】設立時間界限,找回時間感
06.找到懂你的人
07.同理心對話:先思考,再開口
【練習17】三思而後言的THINK練習
08.慈悲的感染力
09.讓善良基因代代相傳
【練習18】行車禮讓練習
10.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

結語
謝辭

試閱

01.我們天生就有復原力
創傷會改變一切,從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到我們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無一例外。遭受嚴重的心理、情緒或身體傷害時,我們會用洞察力、成長與學習的機會來換取自身安全--至少暫時會這樣。

百分之六十的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
幾乎所有人與天地間的萬物生靈都會在某個時刻經歷某種創傷,而其反應與療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研究報告指出,男性遭遇創傷的機率高於女性,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創傷而產生併發症,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弱勢族群(指在不平等社會中的邊緣人或被排擠者)更有可能受到創傷及其複合效應衝擊,獲得療癒資源的管道也比較少。此外,對某些人來說,身體對創傷的反應會逐漸消失;對另一些人來說,這類反應則會刻進骨子裡,久久無法平復。但無論經歷過什麼,我們都有能力成長和改變。
令人訝異的是,研究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會遭遇創傷,但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二的人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百分之六十的人則會經歷創傷後成長。這是相當不錯的比例。更棒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創傷後成長可以同時發生,兩者並不互斥。神經科學的觀點就跟大多數靈性與哲學傳統所主張的一樣:成長與痛苦是並存的。
有一點必須先說清楚,創傷及之後的復原過程充滿磨難和煎熬,不僅步調極為緩慢、難以預測,而且絕非線性發展,沒有任何事物能持續且完全緩解及撫慰我們的傷痛。朋友提供的小撇步、心理師的建議或迷因梗圖,可能永遠都無法「修復」我們,讓我們回復到之前的狀態。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痛苦,但我們可以認同並見證這些傷痛。
也就是說,我們無須修復創傷,或希望創傷被修復,更不是試圖修復自己,而是看見、並與我們的痛苦同在。當我們擁有適當的工具來管理與調節創傷的反應時,更能輕鬆接納自己,在他人需要時給予支持,也能做到全然地陪伴與關注。
你可能會自問,你的痛苦是否嚴重到足以稱為創傷?「創傷是對異常事件的正常反應」,這個說法雖是陳腔濫調,卻再正確不過。由於「正常」與「異常」都是主觀概念,因此,創傷對各人的影響不盡相同。

創傷隱藏在神經系統裡
我們內建的壓力和創傷反應系統,會在經歷痛苦時與事過之後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將來再度受創。而期間接收到的感官訊息,也會儲存在大腦裡,每當遇上那些依舊被神經系統視為「危險」的地方或人事物,就會觸發創傷記憶與感受。一旦這種反應隨著時間逐漸失靈,變成無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就會被貼上「失調」的標籤。但事實上,我們的神經系統只是嘗試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罷了。
與其爭論何謂創傷,不如將這本書當成一種工具或方法,能用來關注、善待、重置與重新調節你失調的神經系統。
我們在面對威脅時會啟動防禦機制,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也是演化而來的結果,這些反應幫助了我們的祖先,也是我們得以生存的關鍵。然而,威脅越嚴重,或持續的時間越長,大腦受這些機制影響和重塑的程度就越高。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類反應。
我再強調一次: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些反應。

02.本能的「四F求生策略」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面對壓力和創傷時的典型反應。這些反應都是人類祖先留下的遺緒。
遠古的生活環境乍看單純,但其實比現代世界危險多了。在人類尚處於逐漸進化的動物狀態時,對我們的祖先而言,什麼會是創傷?想像有隻獅子正在追你,為了生存,你能怎麼做?
我曾在德州問過觀眾這個問題,那時台下恰巧有位訓練獅子的馴獸師。說真的,她的自我調節能力都強到可以讓她進籠和猛獅待在一起了,我不懂她幹嘛還來上我的正念課!如果你也是馴獸師,或許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繼續往下讀。

過度警醒V.S低度警醒
面對獅子的攻擊,我們可以用四種方式來回應,每一種都會讓神經系統趨於活躍,採取過度警醒(hyperarousal)或低度警醒(hypoarousal)的求生策略。

過度警醒
一、戰鬥(Fight):抵抗,與攻擊者正面對決。
遇到野生動物窮追不捨,這種反應的確有嚇阻的效果。但若所謂的「威脅」是塞車、討厭的同事,或某個讓你想起心中「內在獅子」的事物,這種反應就沒那麼管用了。
一旦進入戰鬥狀態,我們會變得暴躁易怒,甚或發動肢體或言語攻擊。有時,如果對抗的是自己(自責),這種反應可能會轉化成自我攻擊,進而出現自傷或其他危險行為。

二、逃跑(Flee):躲避或逃離攻擊。
如果那隻獅子動作很慢,或是你跑得很快,那這種反應就很棒。
不過,要是每次遇到令人不舒服或不安的情況,我們都選擇逃避,那就不太妙了。逃避可能會隨著時間演變成持續焦慮、恐慌、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等,抑或表現為追求強烈刺激、癮症和強迫行為。

低度警醒
三、僵住不動(Freeze):隱藏或偽裝自己,盡量不引起對方注意,例如裝死或放棄抵抗,默默等待攻擊結束。
低度警醒狀態可能會隨時間逐漸發展成蓄意逃避或無意識的解離。對許多弱勢族群來說,引人注目可能讓人覺得、或的確會格外危險,而僵住不動的反應,確實有助於保護身體、情緒,甚至是財物安全。

四、管他去死(Fuck it):好吧,我承認,其實目前臨床上還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說法!
這種反應亦可稱為「昏厥或放棄」(faint or flop)。放棄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自我保護不致持續受創傷所苦。這種「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自覺無法掌控或凌駕命運的無力感,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大腦陷入憂鬱,讓我們慢慢放棄自己、放棄世界,或是採取逃避策略,例如濫用物質成癮,藉此淡化創傷經驗等等。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419231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