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大圓滿之歌(二版)

  • 38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八世紀時,蓮花生大士封藏了無數的大圓滿伏藏,
這些珍貴伏藏,只有透過伏藏師才能被發掘出來。
本書總集了歷代伏藏師和重要大圓滿成就者跨越時空的口授教導,
為你展露了悟心性的傳承,帶你進入覺醒之路的核心。

●這是一本向大圓滿成就者請求實修祕訣的書,透過簡單而有效的口訣教導,任何人不論從何處起步,都能從中掌握修持的關鍵。

●這更是一本重要的進階禪修手冊,內容全都來自祕密的伏藏教法和原始經典,提供給進階禪修者更深的修行層次和方法。

●本書總共集結了20位重要大圓滿成就者的證悟心得,他們是:
1. 龍欽.冉江(Longchen Rabjam)
2. 祖古.烏金(Tulku Urgyen)仁波切
3. 釋迦.師利.嘉那(Shakya Shri Jñana)
4. 無垢友(Vimalamitra)
5. 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
6.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
7. 巴楚(Paltrul)仁波切
8. 堪布噶旺.帕桑(Khenpo Ngawang Palzang)
9. 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10. 蔣貢.康楚(Jamgön Kongtrül)仁波切
11. 蔣貢.米龐(Jamgön Mipham)仁波切
12. 敦珠(Dudjom)仁波切
13. 師利.興哈(Shri Singha)
14. 喇嘛夏卡.措竹.讓卓(Lama Shabkar Tsokdrug Rangdröl)
15. 創古(Thrangu)仁波切
16. 策列.那措.讓卓(Tsele Natsok Rangdröl)
17. 紐舒.堪(Nyoshul Khen)仁波切
18. 確吉.尼瑪(Chökyi Nyima)仁波切
19. 楚西.阿帝(Trulshik Adeu)仁波切
20. 措尼(Tsoknyi)仁波切

【本書簡介】
蓮花生大士曾經預言:「當鐵鳥升空的時代,大圓滿法將傳遍南瞻部洲。」在這個時代,「大圓滿」跳脫修持道的概念與修持的形式,不僅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修行者的主要法教,也是其他各派和中、西方修學者心生嚮往的境界。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的大成就者以此方法認識心性,並以虹光身達到即身成佛的目標,而他們所遺留下來的了證心要,貫穿時空從不間斷。

◎跨越時空的大圓滿法教
大圓滿是佛法八萬四千深廣法門中的最究竟者,是已經覺醒而證得菩提的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證悟的心法。西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士、無垢友與毘盧遮那三位偉大的上師,將佛教密續和源自普賢王如來的大圓滿法教帶至西藏,為了讓法教適時且不受毀壞地延續,蓮花生大士將這些法教封藏在堅硬的岩石中、湖中,甚至天空中,此後,大圓滿法教主要就是透過伏藏的發掘而傳承千年。本書中,你將瞭解大圓滿傳承的歷史背景,以及那些偉大的法教持有者所給予的各種修行層次和方法。

◎代代傳承的祕密心要
大圓滿的伏藏法會在特定時期,以最適切的形式被發掘,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伏藏法不斷地被發掘出來。而這些珍貴的法教之所以得以延續,主要是來自蓮花生大士二十五位主要的弟子,他們不斷地轉世成為伏藏師,將埋藏的法教加以發掘、修持、保存與弘揚。本書總集二十位卓越的大圓滿成就者的證悟心要,它們來自古老的伏藏,以及上師傳給弟子的口授傳承。透過他們所給予的最簡單且有效的口訣教導,任何人不論從何處起步,都能從中掌握關鍵的信息,邁向圓滿了證的境地。

◎大圓滿法的核心究竟何在?
本書概述大圓滿整個修行之道,先後闡釋「基」(ground),「基」是我們的本性,它不僅是大圓滿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整個佛教之道的基本原則;接著是修「道」(path)的方法,它從蓮花生大士闡釋「直指教導」(pointing-out instruction)開始,繼以說明本初清淨之「立斷」的見地,然後是簡短地描述任運顯現之「頓超」禪修;最後,說明如何成就佛身和佛智的最終之「果」(fruition),提供修行者自我檢視修道進展的徵相與果位。此架構協助修行者以傳統的順序來實踐大圓滿。

【推薦】
  「《大圓滿之歌》闡釋我們的迷惑如何能夠顯露為智慧。這些口訣教導為單純的禪修者而設計安排,藉由解釋如何認識和修持自己的證悟心性,擊中佛陀教法的核心。

《大圓滿之歌》是一本無價的手冊,充滿原始資料,提供給尋求進一步指引的讀者。在過去和現代最偉大的上師所寫的四十二篇文章,以及最甚深經典的節錄之中,清楚地解釋藏傳佛教最重要教法的整個「基」、「道」、「果」。

對許多人而言,佛陀教法的主要重點不過是了解認識心性和不認識心性之間的差異。不認識心性是輪迴,而認識心性是涅槃或解脫。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所有佛陀的教法都關乎「心」。」──祖古.烏金(Tulku Urgyen)仁波切

「本書用極大的努力和奉獻,把大圓滿最殊勝、根本之見,以及它的修道、證得之果銘記於其中。本書充滿大圓滿黃金傳承眾多證悟上師的溫暖氣息,是所有開放心胸接納它的人學習和加持的巨大來源。」──祖古.東杜(Tulku Thondup)仁波切

作者

祖古.烏金(Tulku Urgyen)仁波切:在一九二○年藏曆四月十日出生於西藏東部,於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三日在尼泊爾圓寂。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噶瑪巴(Karmapa)認證他為轉世喇嘛,他研習和修持藏傳佛教噶舉派(Kagyü)和寧瑪派(Nyingma)的教法。

在寧瑪派的傳統中,祖古.烏金持有上個世紀三位偉大上師的完整教法,即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和康楚.羅卓.泰耶。他擁有一個特別的《新伏藏》(Chokling Tersar,又稱《秋林岩藏》)的近傳。《新伏藏》彙編蓮花生大師教法的所有灌頂、口傳(textual authorizations)和口頭教導,並且由祖古.烏金仁波切偉大的祖父秋吉.林巴重新掘取出來。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尼泊爾興建數座寺院和閉關中心。最重要的幾座寺院和閉關中心位於加德滿都的波大那佛塔(Boudhanath Stupa)附近,以及蓮花生大師展現大手印持明果位的阿修羅洞穴(Asura Cave)和在斯瓦揚布(Swayambhu)佛塔,而他主要是居住在加德滿都河谷上方的納吉寺關房。他是確吉.尼瑪仁波切、慈克.秋林(Tsikey Chokling)仁波切、竹旺.措尼仁波切和詠給.明就(Yongey Mingyur)仁波切等四位祖古的父親。

仁波切教導人數日增的佛法弟子從事禪修。他以其甚深的禪修證量,用精練、明晰和幽默的風格傳授佛教教法之精髓而聞名。他傳法的方法是「透過個人經驗的教導」,這種使用隻字片語的傳法方式指出心性,揭顯覺醒之本然離戲,能夠使弟子真正地觸及覺醒心的核心。

譯者

【英譯∕彙編者簡介】
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瑪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
瑪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從過去十八年以來,一直是金剛乘佛教文獻的編輯和出版人。她和她身兼作者與譯者的丈夫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已經出版許多佛教書籍與英譯書籍。【中譯者簡介】
項慧齡
譯有《修行百頌》、《蔣貢康楚閉關手冊》、《你可以更慈悲》、《如是》、《穿越六道輪迴之旅》、《空性》等書。目前定居西雅圖。

目錄

序言/瑪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

大圓滿入門教法
反映至要之鏡/龍欽.冉江
大圓滿教法要點/祖古.烏金仁波切
大圓滿修行精要/釋迦.師利.嘉那

第一部 背景
第1章 大圓滿傳承簡史/無垢友
第2章 無垢友和毘盧遮那的故事/耶喜.措嘉
第3章 空行母心要簡史/蓮花生大士
第4章 大圓滿的歷史背景/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5章 大圓滿的直接指引/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6章 勸閱《七寶藏》之歌/巴楚仁波切
第7章 勝妙遍知者著作暨無上密《十七續》之祈願文/堪布噶旺.帕桑
第8章 大圓滿經典摘錄/堪布噶旺.帕桑

第二部 基:理論基礎
第9章 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普賢王如來
第10章 阿底瑜伽/蓮花生大士與蔣貢.康楚
第11章 文殊師利大圓滿祈願文/蔣貢.米龐仁波切
第12章 岡波巴第四法/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三部 道:修持方法
第13章 用拐杖指著老人的教導/蓮花生大士
第14章 給予命定弟子的珍寶/敦珠仁波切
第15章 勸誡的十個甚深要點/師利.興哈
第16章 佛陀教法的傳承/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17章 大圓滿前行/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18章 「審視」之道歌/喇嘛夏卡.措竹.讓卓
第19章 把直接覺知當作道路/創古仁波切
第20章 止與觀/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21章 「立斷」之真實見地/策列.那措.讓卓
第22章 佛不在他處/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23章 讚頌空性之信函/紐舒.堪仁波切
第24章 解脫三要/確吉.尼瑪仁波切
第25章 三虛空法/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26章 熟悉「非禪修」/確吉.尼瑪仁波切
第27章 大手印與大圓滿之對照/策列.那措.讓卓
第28章 大手印與大圓滿之關連/楚西.阿帝仁波切
第29章 維繫本覺/措尼仁波切
第30章 無有中心或邊際的虛空/龍欽.冉江
第31章 「如是」的狀態/祖古.烏金仁波切
第32章 殊勝的行止/策列.那措.讓卓
第33章 頓超/策列.那措.讓卓

第四部 果:成果
第34章 最終之「果」/蓮花生大士與蔣貢.康楚
第35章 修行之徵相與果位/蓮花生大士
第36章 「果」之道歌/喇嘛夏卡.措竹.讓卓
第37章 果/策列.那措.讓卓

吉祥結行
中陰祈願文/龍欽.冉江

序/導讀

【序言】
我們得以和豐沛、引人敬畏的大圓滿傳統結緣,
是多麼不可思議!
我們能身處一個可遇見這些教導和弘揚這些教導之傳承上師的時代,
是多麼吉祥!
我們得以真正地修行和了證教法,
是多麼不可置信地幸運!
我們隨喜自己能夠有機會分享這珍貴的智慧,
願如此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利益!

在《大圓滿精要》(Quintessential Dzogchen)裡的教法,屬於龍欽巴(Longchenpa)和岡波巴(Gampopa)的第四法「迷惑顯露為智慧」(confusion dawns as wisdom,即「願惑顯智」),其中包括認識和修學我們本具的佛性。「當我們的迷惑被淨化,我們本初覺醒的智慧就會變得明顯。」一旦我們被引見了這個本初覺醒(basic wakefulness;藏rigpa),並透過虔敬心的力量和之前的修學,而能夠直接且明確地認識本初覺醒之後,藉由修學本覺,我們就進入了真正的大圓滿修行者之列。當回顧過往,我們便會了解到自己之前所從事的所有修行,儘管是認認真真的,而且在奠定基礎方面具有極大的利益,但它們都僅僅是奠基於理論上的了解。

為了進入金剛乘(Vajrayana)之道,我們需要透過灌頂來使自己成熟。對修行而言,成熟灌頂、解脫教導和受持口傳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開始修行,而未透過領受灌頂來成熟身、語、意,那麼加持將不會進入我們的心續流之中。四種灌頂是寶瓶灌頂、祕密灌頂、智慧灌頂和文字灌頂,《大圓滿精要》的內容涵蓋大圓滿修道之中,與珍貴的第四灌頂(文字灌頂)有關的部分。

在大圓滿之道上,我們在一個真正的大圓滿傳承持有者的引導下修行,並且與其關係密切。這樣的上師必須擁有成熟灌頂、口傳和解脫教導,以及在這些修行上的成就。為了讓了證的加持在自己的覺受中生起,我們的上師必須是正統且具格的。《大圓滿精要》是一本教法手冊,讀者可以根據本書來向這樣的大師們請法;它也是一種鼓勵,藉由提供原始資料,讓修行者在尋求口訣教導時使用,並且加以實修。

本書架構
如同這一系列書籍的前兩本書《大圓滿入門》(The Dzogchen Primer)和《大圓滿精要》(Dzogchen Essentials)的作法,在《大圓滿精要》中的教法也是以蓮花生大士和蔣貢.康楚(Jamgön Kongtrül)之《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所使用的先後順序來安排:闡釋「基」(ground)和有情眾生何以迷妄;修「道」(path)的方法;以及如何成就最後的「果」(fruition)。此架構是設計來協助修行者以傳統的順序實踐這些修行。

為了幫助讀者對修行生起信心,我們先從三個入門的教法開始,概述整個修行之道,繼此之後,是歷史背景和大圓滿教法的來源。在從事這些修行時,依靠真正的法本是必要的,如同祖古.東杜(Tulku Thondup)所說的:

依止密續和龍欽.冉江(Longchen Rabjam)的著作等正統經典作為基礎,擁有上師的教導作為祕訣,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一些人仰賴上師的口頭教導,對教法的來源──經典──卻一無所知。這些經典除了傳遞傳承諸佛、諸持明(Vidyadhara)和諸上師的加持之外,也以詳細且精練的形式來包含各種修行的層次和方法。

堪布噶旺.帕桑(Khenpo Ngawang Palzang)的傳記也強調這點的重要性。堪布噶旺.帕桑是近代最偉大的大圓滿堪布之一,他的上師紐舒.隆托(Nyoshul Lungtok)告訴他:

從現在開始,以龍欽巴《七寶藏》(Seven Treasuries)和《母子心要》(The Mother and Son Heart Essences)的意義來提煉、昇華你的心。有人只聽從老喇嘛的話語,並把《七寶藏》和《四部》(Four Volumes,即《四部心髓》)擱在一旁,而說:「這些書是原文逐字的闡釋。某某喇嘛(上師)傳授我無與倫比的口耳傳統」,他們為安住、行動和覺知、寂止是否具有特相(characteristics)等,賦予新的意義。這些(習性)欺瞞上等和下等根器的大圓滿修學者,這些(習性)是受到邪惡勢力影響的教法。

紐舒.隆托的話把幼稚、思慮不周的「大圓滿修行者」的習性總結為:傲慢地相信他們所了解之本覺的覺醒狀態。祖古.烏金仁波切常常說,當一個人過早「拍板定案」(settles the case),而仍然受限於學習和修持經驗的不足時,他的本覺通常不過是一種感覺如無二明覺(nondual awareness)之無色界「止」(shamatha,奢摩他)的狀態。為了斬除這個惡魔,我們需要誠實和謙遜,同時研習原始經典,結合口耳教導和實際修行的覺受。

在本書第一部提供的背景資料之後,我們於第二部回到在《大圓滿入門》的起始點──關於「基」的教法。《智慧之光》從一開始就把整個觀點帶到我們面前,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就需要它。「基」是我們的本性(basic nature),它不僅是大圓滿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整個佛教之道的基本原則。然而,我們因為某些緣故而和本具自性失去直接的連繫。在此,我們再度引用祖古.烏金仁波切的話:

一個表面的迷惑遮蔽我們對「基」的認識,幸運的是,這表面的迷妄是暫時的。未認識「基」就類似作夢,作夢不是本初的,而是暫時的,它可以被淨化,「清淨」是透過在道上修學而產生。我們已經偏離「基」,而成為有情眾生。為了讓「基」離於障蔽它的事物,我們必須修學。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在「道」之上,但是尚未證「果」;當我們離於障蔽時,「果」(法身)就會顯現。解脫的「基」、「道」、「果」都在本覺相續的一性(single essence)中圓滿。

事實上,「基」和「果」之間並無差別。在「基」的狀態之中,證悟的品質尚未被認識,但它們卻在「果」的時期展現。這些品質不是突然顯現的新品質,而是如同一朵花的特質一般,原本就存在於種子之中。在種子之內的是花本身的特徵,它保有花的顏色、氣味、花苞和葉子的潛能。然而,我們可以說種子是花的「果」嗎?不,我們不可以如此說,因為花尚未完全綻放。如同這個比喻一般,「果」的特質包含在「基」的狀態之中,但是它們尚未明顯或展現,這是「基」和「果」之間的差別。在「道」的時期,如果我們不努力精進,「果」將不會顯現。

第三部構成本書的大部分,涵蓋「道」的面向。它從蓮花生大士闡釋「直指教導」(pointing-out instruction)開始,繼以本初清淨之「立斷」(Trekchö)的見地,然後以簡短地描述任運顯現之「頓超」(Tögal)禪修作結。而見(view)、修(meditation)、行(conduct)是在「道」這個標題之下的主題。據說在「基」的時期,修行者需要區分「總基」(all-ground,即「阿賴耶」)和法身之本初狀態間的差別;在「道」的時期,修行者要區分「心」(藏sem)和本覺之間的差別;在「果」的時期,修行者要區分「識」(consciousness)和覺醒之間的差別。本書以談論「果」的第四部作結,最後為龍欽.冉江的〈中陰祈願文〉(Bardo Aspiration)。

以四法融入生命之流
如同此一系列書籍的前兩本《大圓滿入門》和《大圓滿精要》一般,本書的教法是為了「瑜伽士」(梵kusulu,音譯為「庫蘇盧」)──單純的禪修者──所呈現。「對這種人而言,佛陀教法的主要重點無他,差別只在於對是否認識心性的了解。不認識心性即是輪迴,認識心性即是涅槃或解脫。正是從這個觀點,我們才說所有佛陀的教法都關於『心』。」

研習(聞)幫助我們清除常常困擾自己修行的疑慮,我們要確實地知道應如何從事這些修學。如果未思考(思)教法,了解它們所有的面向,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加迷惑。在這條修道之路上,我們要避免許多陷阱,在「立斷」之中,常見的偏差是生起一個心造(mind-made)版本的空性,並把禪修視為持續地重新創造這種空性的任務。至於「頓超」方面,其主要的偏差是陷入希望擁有特殊的覺受,且恐懼欠缺特殊的覺受。我們總是有必要在自己的了解、覺受和教導手冊之間作一個比較,而且最重要的是去請教上師。

在最後,你是自己最能夠誠實對待的人。你要坦白率直地探究:「我的修行是否與我所受教的、所閱讀的內容相符?我是否有所進展?我需要做些什麼?」真正地檢視自己,去看看是否有把以下的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流當中:「我是否已經把心轉向佛法(願心向法)?我的佛法修行是否已經成為真正的道路(願法循道)?我正在修持的道路是否能釐清迷惑(願道斷惑)?迷惑是否真正地顯露為智慧(願惑顯智)?」在第四部裡的文摘,提供這種自我檢視的準則,有助於讀者從事這個重要的練習。為了作出這些評估,我們需要仰賴自己的誠實正直和聰明才智,以及上師的監督。有時,想要成為大圓滿修行者的人發現,即使在投入數年時間,師從偉大的大圓滿上師的足下,且精進地修行,但是修行的進展似乎仍然難以捉摸。像這樣的修行者不乏必要的聰明才智或堅持不懈,但是他們似乎仍然無法融入本然狀態,而在修行上有所進展。根據教導,我們必須擁有修持大圓滿的「業」的習性,如果我們現在尚未準備就緒,那麼可以努力地藉由生起功德、淨化障蔽,以及祈願往後能夠修持大圓滿,來使準備工作就緒。事實上,使準備工作就緒的修學,全都以前行法的形式融入大圓滿的經典之中。

在彙編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納入本書的資料限制是一個重要考量。我們希望使用的許多法本都受到管束限制,不能供一般讀者閱讀。怙主頂果.欽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和祖古.烏金仁波切清楚地限定哪些法本可以公開或需要保密,雖然不同的喇嘛和譯者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遵從個人私底下所受的囑咐。然而,這些受限的法本原本就是要給眾多認真的修行者來使用,而修行者可以在一個具格上師的引導下,透過佛法中心取得這些法本。如果我們想要納入的法本受到限制,我們就盡可能地使用類似的資料來代替。鑑於題材內容的敏感度和修行者、上師之間密切關係的必要性,我們在本書中並未收納任何指引者的指導方針,沒有什麼可以代替修行者和具格上師生動話語之間的直接連繫,我們鼓勵大圓滿瑜伽士和上師們保持緊密的連繫。最後,請讀者蒞臨我們的網址(www.rangjung.com),尋找詞彙解釋和建議的閱讀書單。

致謝
我們衷心地感謝貢獻這三本書素材的所有上師、譯者和編輯,尤其要感謝凱利.摩仁(Kerry Moran)、瓦德.布利斯克(Ward Brisick)、敏.考斯達(Mim Coulstock)和麥可.特維德(Michael Tweed)。再次誠摯地感謝祖古.東杜懷著充滿慈悲的真知灼見,來支持這項計畫。感謝我的丈夫、合著者和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這項工作如果沒有他就無法完成。感謝史提芬.古曼(Steven Goodman)提供他精彩的翻譯。再次感謝麥可.特維德編輯多篇內文,以他充滿詩意的筆調來柔飾本書的語言。感謝極具天賦的排版兼設計者拉菲爾.歐特(Rafael Ortet)、忠誠仁慈的柴克.比爾(Zachary Beer)從事校對,才華洋溢的編輯崔西.戴維斯(Tracy Davis),使本書的每個面向更趨完善。

願迷惑盡退,讓所有在修行道路上掙扎奮鬥的瑜伽士的智慧顯露。

瑪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
二○○六年二月五日寫於納吉寺隱居所(Nagi Gompa Hermitage)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60443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8
    • 商品規格
    • 17*22*2.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