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漫遊藝術史套書【經典版】】(二冊)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7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套書組合:《漫遊藝術史:在地作者群談經典命題,用讀者視角寫出我們按讚、分享的藝術故事》、《怪奇藝術史:在地作者帶你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共二冊


翻新想法的非典型藝術史
漫遊藝術史網站人氣文章

在地作者群帶路
用讀者視角,打開藝術好奇&視野
▌好奇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別本不講的有趣內容,這裡都有
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將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漫遊藝術史》——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
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分享他們不為人知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
●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
●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
●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
●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
●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
●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家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怪奇藝術史》——
佛陀頭頂突起是什麼?
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新聞浮世繪,比X果日報更精彩?
韓劇鬼怪家中的梅瓶,很厲害?

●最好奇的藝術冷知識●
讓我們從怪奇小路、條條秘徑,走進藝術史的驚嘆號!

▌這些怪奇故事,大家按讚分享,不知不覺走入藝術世界
●佛陀頭頂突起到底是什麼?藝術界也有魯蛇?
●確定是蘋果嗎?夏娃到底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魯本斯的女神身體,為何充滿橘皮?!
●中國失意文人,如何從編輯出版另尋出路?浮世繪如何成為報紙新寵兒,報業促銷全靠它?
●杜勒的版畫《男子浴場》,是充滿同志情慾的男體春色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何常見美麗的瘋狂女子?
●19世紀的電影特效特愛玩斷頭梗?林肯遇刺身亡,妻子委託拍攝亡夫的靈魂照?
●中國大芬村如何成為複製畫的產地,創下數十億人民幣的交易額?
●精靈為何是藝術史上難以忽視的一族?韓劇鬼怪裡,有最值得認識的韓國藝術國寶?
●用動漫元素創作的攝影家,創意無極限,超乎你想像?

▌條條大路通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認識藝術就該先好奇再開始
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有興趣嗎?哪一則po文臉書200多個按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這確實是大家看佛像時的大哉問,文章留言處有好多讀者回應,他 / 她們自己的經驗提問,大家都共鳴滿滿。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原來大家對藝術家都有超多OS,非常好奇他們作畫背後的小祕辛。如同〈為何竇加最愛畫芭蕾舞?〉一樣,這些我們熟知的西洋藝術大師,除了偉大,更想知道他們特殊的想法與故事,那些一般藝術史不說的故事。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這篇文章從大家每天手機中會看到的長輩早安圖出發,文章甚至曾被三民教科書放入模擬試卷作為閱讀題組。文中更分享到印度早安圖現況,也有讀者轉貼相關文章印證。不少文章,也有讀者會分享一些延伸閱讀,沒想到早安圖跟藝術也有關吧!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就是這篇觸及了臉書的高按讚率,在年輕世代中,人氣居高不下。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熱議主題
●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
●接著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
●接下來的「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
●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匯流」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前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作者

2016年9月誕生,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以平易近人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作者群網羅台灣及海內外華人圈的藝術學者及愛好者。

目錄

《怪奇藝術史》序

1 解謎線索
1-1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竹下由
1-2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吳方正
1-3聽你在吹 □ □ 盧穎、吳方正
1-4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 程郁雯

2 影像幻術
2-1達蓋爾的最後幻景 裝探員
2-2眼見為實?號稱能拍到靈魂的攝影師威廉・穆勒 林晏
2-3鬼影幢幢世紀末:以梅里葉作品看早期電影與視覺文化 陳雅雯
2-4 複製畫和他們的產地:談攝影集《真實的偽作》 張慈彧

3 版畫藏奇聞
3-1 漫談失意文人、儒商與晚明出版業 林麗江
3-2你所不知道的浮世繪:新聞浮世繪的暴力美學 蘇文惠
3-3 18-19世紀的倫敦版畫店 宋美瑩
3-4藝術界的魯蛇?騎豪豬的小丑!漫談法國19世紀諷刺畫家定位的轉變 楊尹瑄

4 性別視角
4-1情慾澡堂?審視杜勒的《男子浴場》 游量凱
4-2瘋狂而美麗:維多利亞時期的OPHELIA形象與精神醫學 黃桂瑩
4-3 南.戈丁公開的私密日記:《性依賴的敘事曲》 許玉昕
4-4凝視盒子中的西施:談瀨戶正人的《檳榔》攝影 彭靖婷

5 身體和存在
5-1 魯本斯:女神與橘皮 盧穎
5-2 見證愛人存在:波納爾攝影與繪畫的關係 吳家瑀
5-3 以鮭魚之名:身份識別的歷史 裝探員
5-4 無頭而立的殘酷身體:從巴塔耶的「阿塞弗勒」概念談起 王聖閎

6 視覺敘事
6-1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問題畫」 倪明萃
6-2 精靈出籠,藝術史上邊緣卻難以忽視的一族 應聿甯
6-3讓動物發笑的藝術:拉比葉的《拉封登寓言》漫畫插圖 郭書瑄
6-4 明星、英雄與大眾文化:李小龍電影片頭設計 黃猷欽

7 流行風潮
7-1 韓劇藝術史:聽說鬼怪家的梅瓶非常厲害! 姜又文
7-2藝術史與酷文化:從藝術社會學談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的興起 賴嘉玲
7-3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田敬暘
7-4 女子.夢:攝影師鏡頭下的動漫世界 木土土

8 跨界合作
8-1 細節的奢華感:欣賞和服之美 蘇文惠
8-2 時尚/藝術:波烈與他的「潮流幫派」 江祐宗
8-3台灣當代藝術與電影的交會 黃猷欽
8-4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 張慈彧

《漫遊藝術史》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

序/導讀

序/導讀 走進生活化、在地化的藝術史

文/曾少千

當你翻閱這本書,便開始踏上了藝術史的漫遊旅程。這本書是「漫遊藝術史」寫作群獻給所有讀者的禮物,從過去五年累積的300多篇網站文章,再加上9篇首次露面的特邀文章,我們精心選編成兩冊專輯,邀請你一同漫遊藝術史的世界。當你仔細閱覽內容,會發現這本書的架構蠻特別,打破了一般常用的藝術家、國族、風格、媒材或斷代史框架,而改從主題出發,交織東西方的藝術史經緯,橫越古今時空,鋪陳立體化、生活化、在地化的藝術史。

校友回娘家提議成立藝術數位平台
從2016年開設「漫遊藝術史」網站至今,我們有緣結識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讀者粉絲,他們在不同的時區點閱每週上線的新文章,給予我們持續前進的勇氣。我們深感有幸得到眾多漫遊者的支持鼓勵,不吝按讚分享,也對於內容給予指正建議,督促我們努力不懈更上一層樓。話說這個共筆部落格的由來,是在一場校友回娘家的聚會開始醞釀的,當時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畢業生回校參加校慶活動,餐後敘舊之餘,大夥兒提到成立數位平台的想法,向社會大眾傳播有趣的藝術史知識和故事。在場的老師和校友們莫不對這提議感到興致盎然,覺得這件事富有意義又充滿挑戰。自2008年起,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大藝研所的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部落格正式開張了。

回顧一路經營網站的過程,其中不免有跌撞顛簸、徬徨迷失的時刻,也碰到經費和稿源短缺的窘境,所幸「漫遊藝術史」編輯部仍抱持著散佈知識的熱忱,一一克服難關,也十分感謝作者群不計酬勞的熱血相助,讀者的耐心陪伴,以及中央大學奧援經費,終於讓「漫遊藝術史」平台穩定成長。如今我們一方面繼續耕耘部落格,一方面集結文章推出套書。這個出版計畫,是為了想符合紙媒讀者的需求,推廣藝術史這門學科的裡裡外外,讓不同背景的讀者,能輕鬆認識藝術史是什麼?藝術史有哪些研究方法?藝術史如何連結社會脈動、周遭生活?藝術史如何增進我們對於世象人性的了解?

集結出書,如何精選文章?
你眼前的書篇,是怎麼從經年累月的文章,挑選收錄而來呢?
●首先,考慮文章是否為首次刊登在「漫遊藝術史」網站,或者專為本站讀者撰寫而成。
●再來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
●以及文章上線後,是否得到讀者的關注和共鳴?
我們從網站後台的統計資料觀察到,標體有清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文章,吸引較多人想一覽究竟,例如:〈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什麼是藝術史?寫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這類高人氣文章,常激發讀者想吸收新知或驗證已知的興趣。「漫遊藝術史」開站以來,點閱率前十名的文章中,便有八篇是以淺顯易懂的疑問句作為標題,這似乎意味著現今許多的讀者,想從藝術史當中得到知識的啟迪,一同加入尋求答案的過程。
而關注日常生活的視覺文化主題,這類文章也令讀者眼睛一亮,例如〈臥遊水中山色〉談水族箱造景和山水畫論之間的關聯,〈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談手機常用的長輩圖和早安圖如何傳達情感和訊息,這類文章深獲讀者喜愛,甚而被選錄為高中教科書內容,表示社會大眾越來越想提升視覺文化的素養,同時亦印證藝術史是一門活的學問,能與時俱進地應用在常民生活之中。

藝術史動詞化、去中心化、多元的藝術書寫
不同作者文章之間的關聯性,也是選編成冊的要點之一。本書採取主題作為分類原則,每個主題單元之內有四至五篇文章,縱橫不同時代和地區的藝術史,使之產生對照和比較的思辨空間,讓讀者能拓展視野、觸類旁通。這樣的安排讓藝術史成為一個動態的網絡和關係的場域,而不是一線性發展和絕對權威的架構,或是一串恆久固定的事件和名單。

如此的主題企劃,也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同時,主題式的構想也呼應著當前許多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走向,例如泰特現代(Tate Modern)、蓋提博物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無不運用靈活的主題分類策略,融匯來自不同文化的典藏品,跨越了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簡言之,這套書將藝術史視為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我們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

拓展視野、觸類旁通的凡人視角內容
本書共八單元,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接著,我們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接下來的「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匯流」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透過圖文並茂的頁面,本書期望引發讀者探索藝術史的興趣和好奇心,以深入淺出的解說,帶領讀者進入感性和知性交融的藝術史。我們用凡人的視角觀看和談論藝術史,而不是歌功頌德永垂不朽的天才傑作。換言之,我們不願神格化藝術史,也不想自抬藝術史研究者的身價。而所謂的凡人,是指生活在這時代的市井小民兼藝術史愛好者,具備藝術史的素養和視野,懷有研究和書寫藝術史的熱情。雖然凡人沒法全知全能,其講述的是局部的、小寫的藝術史個案,也沾染今日的眼光看待歷史,但篇篇短文卻是實實在在經過跋涉和錘鍊而成的知識結晶。

罕見來自本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集體發聲
坊間藝術史書籍大多是翻譯外國出版品,罕見來自本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集體發聲。這本書是由台灣作者群用心打造的難得成果,用道地直白的語言講解藝術史的重要課題。為了呈現作者群的具體面貌,我們在每篇文章末特別開闢「快問快答」專欄,讓幕後的作者走到幕前,回應一些簡單有趣的問題,例如:最打動你心的藝術作品是什麼?最想和哪位藝術家聊天?藝術史讓你最開心或最痛苦的地方?你最想成立什麼樣的美術館?從作者們的回答,可以瞥見人人都有令他/她心跳加快的藝術作品和心靈發熱的神馳時刻,人人也有為藝術史憂煩的難眠理由。當你讀到「快問快答」專欄,便能撫觸到每個作者的喜悅和掙扎,知曉他們關於未來美術館的奇思妙想。原來,藝術史這門學科並不是冷硬枯燥的,它的知識生成和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是互相交織的,富含人性的溫度和韌性。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66926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12
    • 商品規格
    • 17*23*3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