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AI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
戴上非認知鏡頭,看見孩子的潛力與韌性內容簡介
	✨漫畫輕鬆學!陪伴孩子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最佳入門書✨
	
	100頁生活漫畫X20個圖表說明X140頁清晰解說,
	在AI時代裡,讓這本書陪你開啟「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從日常對話開始,與孩子一起建立「讓人生更幸福」的能力!
	
	包含「內在情緒調適X自我動機提升X社交人際連結」的非認知能力,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學者率先提出,在日本已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核心!
	
	隨著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可被量化的「認知能力」,
	如大量、快速、準確處理資訊的能力,AI的表現已遠遠超過人類。
	
	那麼,什麼是人類獨有的優勢呢?答案,就是「非認知能力」!
	這些無法被數值衡量的「隱形超能力」,
	正是孩子在未來社會中,面對變動與挑戰的關鍵。
	
	在日本,中山芳一是推廣&倡議「非認知能力」不遺餘力的代表人物。
	身為3個孩子父親的他,曾在日本岡山縣擔任第一線學童保育指導員長達9年;
	奠基於早年厚實的教育現場經驗,以及後來大學任教期間致力於教育實踐方法學,
	可說是深入淺出介紹「非認知能力」的不二人選,
	一年受邀的演講場次,甚至可高達340場!
	
	作者不空談艱澀理論,
	全書以輕鬆有趣且貼近日常場景的方式切入(制訂生活作息表、做料理、露營、遊戲⋯⋯)
	加上清晰、步驟化的具體建議,
	為你揭開「培養軟實力」的神秘面紗。
	
	
	雖然「非認知能力」的內涵多元且複雜,但作者為讀者梳理並概分為三大類型:
	● 自我提升力(主動積極類):激發孩子追求進步、充滿自信、積極樂觀,培養勇於面對挑戰的內在動機。
	● 內在調適力(堅韌抗壓類):幫助孩子在面對困難、沮喪時,仍能保持冷靜、耐心,並快速恢復的彈性與毅力。
	● 社交連結力(人際互動類):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同理心、社交與協調能力,讓他們能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
	其中,與「內在調適」與「社交連結」相關的軟性技能,
	剛好與台灣教育現場近年重視的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不謀而合。
	書中觀念不僅可落實於家庭、親子,
	透過「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同樣是教育工作者發現孩子潛質的利器!
	
	➢ 如何練習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 怎樣可以不必天天耳提面命,讓規則變成是「孩子自己的事」?
	➢ 該怎麼給孩子稱讚和提醒,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 讓孩子願意主動產生改變的對話方式,有什麼技巧?
	➢ 「接納孩子的意見」等於「順從孩子的要求」嗎?
	➢ 要怎麼做到「重新框架」,幫助自己看到孩子的優勢與強項?
	
	現在,就讓這本書帶你輕鬆入門,學習建立「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孩子的努力與特質,更全面的觀察與理解孩子,
	也引導孩子朝更健全的方向發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韌性,為幸福人生打下穩固基礎!
	
	本書特色
	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適合不愛長篇大論、喜愛漫畫的你!
	情境切入,貼近日常,適合不打高空,喜愛即學即用的你!
	步驟拆解,易於實踐,適合希望循序漸進開啟第一步的你!
	
	溫暖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蘇明進|資深國小教師、臉書專頁「老蘇的教育隨想」&Podcast「K歌Su房」主持人
	
	很喜歡書中對非認知能力的具體整理:自我提升力、內在調適力、社交連結力,這些無法量化的能力,才是我們孩子重要的關鍵力。作者還提醒我們另一個重要觀點:這三種能力不是越高越好,過與不及都可能產生問題;而接納孩子的意見,不代表是照單全收,而是達成共識,這更是我很認同的觀點。
	大力推薦這本好讀又好用的教養漫畫書!
	——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父母們若更多瞭解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並掌握有效教導的技巧,會有更多孩子從心裡真正的健康成長,能快樂、能自我調節,這真是再重要不過的能力了!
	能出版這本書很棒,我非常樂意推薦!
	——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
	
	動機、毅力、同理心、溝通能力⋯⋯對兒童臨床心理師而言,這些詞彙都是該孩子內在閃閃發光的。如果你也認同這些「非認知能力」很重要,那麼,這本書或許很適合你!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
目錄
	寫在前面 
	人物登場介紹 
	
	序章 全球關注的「非認知能力」 
	story0:不當的教養方式
	解說:非認知能力是什麼?
	1 「非認知能力」是什麼? 
	2 非認知能力是怎樣的能力? 
	3 為何最近開始受到關注? 
	4 要怎麼培養非認知能力? 
	
	第1章 培養控制自己內心的力量 
	story 1:和孩子一起制訂規則!
	解說:與孩子建立對等的關係
	1 建立共識很重要! 
	2 在對等的關係中建立共識! 
	3 讓孩子遵守達成共識的規則與約定 
	4 讓規則與約定成為孩子「自己的事」! 
	
	第2章 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story 2:充滿驚喜與刺激的親子露營!
	解說:採取非認知能力視角
	1 遊戲能培養非認知能力 
	2 試著以非認知能力視角觀察理解孩子!
	3 想好好觀察理解孩子,第一步便是「發現」!
	4 試著回饋觀察到的內容吧! 
	
	第3章 讓孩子成長的稱讚與責備方式 
	story 3:提升非認知能力的練習課
	解說:引導孩子「建立自覺」
	1 重點不是強加於人,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自覺! 
	2 稱讚與提醒的重點 
	3 把負面轉換為正面! 
	4 與孩子共享價值觀! 
	
	第4章 透過親子對話培養非認知能力 
	story 4:和 孩子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解說:讓孩子產生改變的對話技巧
	1 從大人提出建議開始也沒關係 
	2 擁有目標真的很重要! 
	3 與孩子一起朝目標邁進 
	4 回顧自己的嘗試與努力 
	5 未來,主動學習能力將愈來愈重要 
	
	結語 讓人生更加豐盛的非認知能力 
	story 5:大人也能培養非認知能力!
	解說:為了建構幸福的未來
	1 重新探討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方式 
	2 擁有夢想真的很重要! 
	3 大人改變,孩子也會改變! 
	4 正向的放手吧!
試閱
	【試閱文01:非認知能力是什麼?】(摘錄)
	大家小時候是否曾聽大人說過:「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人生中,學習之外的事情也很重要」這類的話語呢?
	
	這種對話也常出現在電視劇或漫畫中。
	
	對孩子來說,學習確實很重要。畢竟一旦落後了,就無法考到好成績,也會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影響升學,進而打亂人生規劃。
	
	如果學得好,就能考上好高中或大學,有機會進入人人稱羨的企業或政府機關工作,一路做到退休,享受安心、安全、安定的人生。這就是所謂的「學力至上社會」。
	
	在一九七〇年代,為了提升學力而出現的填鴨式教育十分盛行,導致能適應的人與無法適應的人之間產生巨大的鴻溝,甚至爆發所謂的「校園暴力潮」。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進入社會後,發現光是解決被交付的問題,並不足以應對更多的挑戰。因此,「光靠學習(學力)還不夠」的聲音開始出現。
	
	這種情況並非我們獨有。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的問題,於是人們開始思考:「該怎麼稱呼學力以外的能力呢?」
	
	在美國稱之為EQ(情緒智商),或者是軟實力、生活技能、人際技能等,在日本則稱為「人類力」,一直以來人們不斷對其探索與命名,每次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但遺憾的是,這類風潮總是起起落落,最終往往只成為當時的「流行語」,隨後就不了了之。
	在這樣的脈絡下,最近「非認知能力」一詞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彷彿迎來新一波的熱潮(?)。
	
	
	在日本,我們將不是常識的事物稱為「非常識」,將不屬於日常的事物稱為「非日常」。同理,不屬於「認知能力」的能力,就稱為「非認知能力」。
	
	我將非認知能力分為三個主要類別:
	●「內在調適力」:包含自制心、忍耐力、心理韌性(復原力)等屬於堅韌抗壓的類別。
	●「自我提升力」:包含動機、向上心、自信、自尊感、樂觀等偏向主動積極的類型。
	●「社交連結力」:包含溝通力、同理心、社交性、協調性等與人際互動相關的領域。
	
	認知能力,是指可以用分數來衡量(認知)的能力,典型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學力。
	在認知能力前加上了「非」,就是指無法透過分數來衡量(認知)的能力,亦即本文開頭提到「比學習更重要的事」的總稱。
	
	
	【試閱文02:在對等的關係中建立共識!】(摘錄)
	你知道嗎?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二條中,寫到「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權利」。
	孩子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意見,並且可以清楚的表達出來。
	而大人們正是透過接納孩子的意見,以此實踐並守護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
	有些人會把「接納孩子的意見」誤解為「完全順從孩子的要求」。
	這種情況正好與前面提到「用高姿態壓制孩子」的家長完全相反,
	但是這也同樣會造成困擾。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說想玩遊戲,就讓他玩到過癮;
	或者孩子在商店裡想大聲說話,就讓他說個夠等,
	像這樣的行為如果對孩子的健康或生活習慣有害,或是會造成他人困擾,
	即使是孩子的請求,大人也有必要堅定的加以制止。
	
	接納孩子的意見,並不等同於對孩子言聽計從,
	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是要對孩子的主張照單全收。
	所謂的「接納」是:為了理解孩子的心情與想法而傾聽他們。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說:「那傢伙一直說惹我生氣的話,超煩的啦!」
	我們會明白他有多生氣。
	這時我們可以說:「原來是這樣啊。」「那真的讓你很不舒服呢。」
	透過這樣的回應,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了。
	
	但如果孩子說:「所以我現在要去揍那傢伙一頓!」你會怎麼做呢?
	這時父母若說:「既然那是你的願望,那就去打個夠吧!」
	那這位家長就真的有點問題了(汗)。
	我們可以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憤怒,但不能認同(接受)孩子「想打人」的要求。
	這就是「接納」與「接受」之間的明確區別。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立場,有時彼此的意見也會產生衝突,
	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希望建立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