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戰爭是癮?和平不好嗎?我們為何擺脫不了戰爭?
對於這項困擾全人類的大哉問,當今世界究竟有哪些答案?
全球戰爭史權威、《二戰》作者 李察‧奧弗里 寫下人類歷史的診斷證明
綜觀人類歷史,戰爭為何一再發生?是天性,還是後天環境?
生物、心理、文化、生態、資源、信仰、權力、安全:8大面向分析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Waterstones書店‧年度選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曾寫信詢問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平不好嗎?人類為什麼非得要發動戰爭?面對愛因斯坦的提問,佛洛伊德認為答案很簡單,既是生物本能,也是人性使然。愛因斯坦並不滿意這個答案,他認為戰爭並非天性,而是人類的政治與社會選擇,因此人類最終可能選擇廢除戰爭,一如廢除奴隸制度。
將近一百年之後,今日世界依舊烽火連天。不僅內戰與族群衝突未解,大規模戰爭更是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戰爭為什麼一再發生?為什麼我們明知故犯?戰爭是人類歷史的常態還是例外?
繼《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改寫我們對二戰的認識之後,享譽全球的戰史學家李察‧奧弗里決定接續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當年的挑戰。奧弗里根據自己對戰爭歷史長達四十年的研究,綜合了過去一百年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研究對戰爭成因的解釋,從新石器時代至二十一世紀當代的戰爭,分別就生物、心理、文化、生態、資源、信仰、權力、安全等八大面向進行分析探討。
人類為何好戰?戰爭是如佛洛伊德所說的人類天性嗎?還是像愛因斯坦認為的是後天環境所致呢?對於這項大哉問,奧弗里教授有他的答案,但他也鼓勵讀者們跟隨本書腳步,找出自己的答案。我們或許無法完全擺脫戰爭的陰影,卻可以把這團迷霧撥開一點,找到動盪世局下看待戰爭、歷史及人性的方法。
目錄
臺灣版序
前言與致謝
序章 人類為何戰爭?
第一部
第一章 生物學
第二章 心理學
第三章 人類學
第四章 生態學
第二部
第五章 資源
第六章 信仰
第七章 權力
第八章 安全
結論
附錄一 愛因斯坦致佛洛伊德的公開信
附錄二 佛洛伊德的回信
註釋
參考書目
試閱
二十世紀知識界的兩大巨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與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都曾試圖破解「人類為何戰爭」這個攸關人類過去與未來的大哉問,甚至於1932年為此魚雁往返。1931年末,愛因斯坦受國際聯盟的國際知識合作研究所之邀,選擇通信對象討論一項由他選定的主題。當時愛因斯坦早已積極與反戰組織合作,於是決定邀請佛洛伊德作為通信對象,討論「有沒有方法能讓人類免於戰爭威脅?」他認定佛洛伊德對於「人類意志與情感中的黑暗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兩人的交流成果被編纂成一本短篇小冊,並推出了德文、法文、荷蘭文及英文版,書名就叫做《人類為何戰爭?》
佛洛伊德的答案讓愛因斯坦大失所望:他堅信暴力是全動物界(包括人類在內)的特徵,因此沒有方法可以有效抑制人類遂行戰鬥與毀滅的衝動。佛洛伊德將這股衝動稱為「死亡驅力」,認為這是一種存在於每個生物體心中的破壞欲望。
從那時候開始,時不時就有人動筆探討佛洛伊德的病態結論,希望找出導致歷史上人類不斷發動戰爭的生物、心理、文化及環境機制。以《人類為何戰爭?》為名的書籍就至少有五本,探討戰爭成因者更是為數眾多。然而,經過近一百年來的科學和歷史爭論,這個問題的答案仍是撲朔迷離,不僅爭議不斷,更沒有令人滿意的完美答案。
考慮到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對組織化且「相互結盟」戰爭的偏好,人類不發動戰爭或許才是更令人感到稀奇的事。事實證明,人類就是不斷戰爭的物種。正如英國發展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在一九三九年針對戰鬥和殺戮衝動的研究所示:「沒有動物比成年人類更具侵略性或更加無情。」當然,人類並非不間斷地四處發起戰爭,否則智人可能早已滅絕。戰爭是人類演化的一部分,是以色列學者加特(Azar Gat)所謂「人類生存工具包」裡的工具之一,但僅僅是其中之一。我們時常以為人類只有戰爭與和平這兩種選項,但綜觀人類歷史,兩者其實都從屬於一套更複雜的生存策略。
解釋戰爭為何發生,就是在解釋和平為何瓦解。唯一不變的是,當需求、恐懼、野心、偏見乃至於超自然力量促使戰爭爆發時,人類總是會集體訴諸暴力來毀滅彼此,從最古早的暴力至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和內戰皆是如此。
本書旨在檢視相關學科自佛洛伊德和愛因斯坦討論未果之後,是如何解釋戰爭,以及種種解釋是否合理。許多見解都很獨到,但眾學門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解釋是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生態學,這類學科視戰爭是演化適應、文化或生態壓力導致的結果。從這些觀點出發,人類是受到自然或文化力量的影響,才會在演化過程中屢屢發生戰爭。這類解釋也是本書前半部的主題。這類觀點不只應用於分析現代戰爭,更涵蓋過往幾千年的戰事。
第二類解釋則是歷史學、社會學及政治科學家(還有部分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他們更傾向於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探討戰爭。第二種解釋認為,導致戰爭持續發生的其實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文化,以及人類對特定目標的有意識追求(儘管目標為何因時空不同而有極大差異)。這種觀點以「積極動機」的角度來解釋戰爭,可以簡單歸納為四大類別:資源、信仰、權力和安全,這也是本書後半部的主題。第二種解釋顯然更符合現代戰爭的情境,因為各國皆已發展出遂行強權戰爭的能力。即便如此,信仰、權力、安全和資源競爭等解釋依舊適用於尚未形成國家的群體與歷史上的早期衝突。畢竟,戰爭有可能是這四種動機的綜合結果。最後還要補充的是,前述解釋方法並非互不相容,卻有助於我們在探索歷史上的線索時,將不同的思路分門別類。
本書並不是一本單純的戰史之書。畢竟我並不打算深入討論古今戰爭的發動方式,或者是戰爭的後果。無庸置疑,社會文化背景、戰爭打法、武器技術及戰爭後果都會有助於解釋歷史上戰爭為何不斷發生,但每場戰爭都有其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歷史解釋。因此我接下來無意詳述人類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若後續提到戰爭也僅是作為解釋說明的案例。
我書寫這本書,是希望藉由我們漫長的暴力史,回顧各學科如何解釋人類發動戰爭的原因。自從愛因斯坦寫信給佛洛伊德,請他解釋「人與人之間最典型、最殘酷、最揮霍浪費的衝突形式」為何不斷發生以來,兩位思想家留給我們的難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