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朝聖.覺旅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相距一萬公里的心靈共振
真正的朝聖之路,或許不在遠方壯麗的景點,
而在於我們是否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當一條路同時是信仰的追尋、歷史的刻痕、自我的映照,
以及歸心的方向——它就不再只是一條路,
而是一趟走向內在的覺察之旅。
--------------------------------------------------------
✨為什麼現代人需要「朝聖」?
有人為了信仰而上路,有人為了擺脫焦慮而行走。
有人想要修復關係,有人只想逃離日常。
而這本書的作者,自稱「不愛旅行的人」,
卻因種種巧合,踏上了一趟洗滌靈魂的旅程。
在這條路上,腳下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探索。
--------------------------------------------------------
旅行 × 信仰 × 文化 × 哲思
一場超越觀光打卡的靈魂遠行。
本書是獨特的雙重朝聖,不僅是兩段徒步紀實,更是橫跨歐亞、從外在風景走向內在心靈的盼望之旅。
▌在Camino與自我對話
在西班牙的道路上,朝聖者的行腳化為一幅靈魂地圖:從庇里牛斯山腰的荊棘谷啟程,在「洋蔥式」城鎮中感受時光流轉,循著神奇的扇貝與黃箭頭前行。旅途中一路相伴的〈My Way〉歌聲,彷彿在告訴我們──走路只是形式,認識「道路」才是關鍵。
▌於風沙之島見證人間天堂
當視野轉回台灣,澎湖的風與沙則揭示另一種朝聖:傳教士以生命書寫的「天堂路」、廢墟裡殘缺的聖像、移民與新住民的故事、痲瘋病患與奉獻者的足跡、海邊墓園的生死哲學,以及外來物種銀合歡與天人菊的對比,引導我們思考「天堂之路」的真正意義。
▌獻給所有尋求生命意義的旅人
透過這本書,你將看見如何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困境中尋得力量,如何在喧囂中回歸簡樸。同時也邀請每一位讀者,無論是否踏上「朝聖路」,都能在日常中開啟屬於自己的內心朝聖之旅,在生活中發現神聖。
✨特別推薦給──
→ 希望在朝聖路上獲得靈性啟發的教友
→ 鍾情深度文化旅行、探索在地故事的旅人
→ 正在人生十字路口,需要「路標」的尋路者
→ 渴望在日常中發現神聖的現代人
✨各界齊聲肯定──
謝哲青 | 陳建仁 | 王儷瑾 | 郭約瑟 | 蕭玉芬 | 黃浩然神父 | 盧俊義牧師………………感悟推薦
「這不只是地域的移動,更是靈魂的轉化。他在步行中放下日常的忙碌與醫者的身分,單純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和聖神的呼喚。」──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
「旅程的終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抵達,更是一堂學習分享愛與恩典的生命課。」──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一本很好的社會學考指南,對我們提出生活與生命的提醒與建言。」──蕭玉芬.台灣西班牙人之家協會監事
「他讓我們看見一個醫者、一位信仰者,如何把行腳化為祈禱,把醫療化為信仰的實踐。」──黃浩然.天主教靈醫會會長
「不只是記錄朝聖路上所看到的各種美麗風景,而是透過走上朝聖之路,帶出信仰和生命的反省。」──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真正的朝聖之路,或許不在遠方壯麗的景點,
而在於我們是否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當一條路同時是信仰的追尋、歷史的刻痕、自我的映照,
以及歸心的方向——它就不再只是一條路,
而是一趟走向內在的覺察之旅。
--------------------------------------------------------
✨為什麼現代人需要「朝聖」?
有人為了信仰而上路,有人為了擺脫焦慮而行走。
有人想要修復關係,有人只想逃離日常。
而這本書的作者,自稱「不愛旅行的人」,
卻因種種巧合,踏上了一趟洗滌靈魂的旅程。
在這條路上,腳下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探索。
--------------------------------------------------------
旅行 × 信仰 × 文化 × 哲思
一場超越觀光打卡的靈魂遠行。
本書是獨特的雙重朝聖,不僅是兩段徒步紀實,更是橫跨歐亞、從外在風景走向內在心靈的盼望之旅。
▌在Camino與自我對話
在西班牙的道路上,朝聖者的行腳化為一幅靈魂地圖:從庇里牛斯山腰的荊棘谷啟程,在「洋蔥式」城鎮中感受時光流轉,循著神奇的扇貝與黃箭頭前行。旅途中一路相伴的〈My Way〉歌聲,彷彿在告訴我們──走路只是形式,認識「道路」才是關鍵。
▌於風沙之島見證人間天堂
當視野轉回台灣,澎湖的風與沙則揭示另一種朝聖:傳教士以生命書寫的「天堂路」、廢墟裡殘缺的聖像、移民與新住民的故事、痲瘋病患與奉獻者的足跡、海邊墓園的生死哲學,以及外來物種銀合歡與天人菊的對比,引導我們思考「天堂之路」的真正意義。
▌獻給所有尋求生命意義的旅人
透過這本書,你將看見如何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困境中尋得力量,如何在喧囂中回歸簡樸。同時也邀請每一位讀者,無論是否踏上「朝聖路」,都能在日常中開啟屬於自己的內心朝聖之旅,在生活中發現神聖。
✨特別推薦給──
→ 希望在朝聖路上獲得靈性啟發的教友
→ 鍾情深度文化旅行、探索在地故事的旅人
→ 正在人生十字路口,需要「路標」的尋路者
→ 渴望在日常中發現神聖的現代人
✨各界齊聲肯定──
謝哲青 | 陳建仁 | 王儷瑾 | 郭約瑟 | 蕭玉芬 | 黃浩然神父 | 盧俊義牧師………………感悟推薦
「這不只是地域的移動,更是靈魂的轉化。他在步行中放下日常的忙碌與醫者的身分,單純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和聖神的呼喚。」──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
「旅程的終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抵達,更是一堂學習分享愛與恩典的生命課。」──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一本很好的社會學考指南,對我們提出生活與生命的提醒與建言。」──蕭玉芬.台灣西班牙人之家協會監事
「他讓我們看見一個醫者、一位信仰者,如何把行腳化為祈禱,把醫療化為信仰的實踐。」──黃浩然.天主教靈醫會會長
「不只是記錄朝聖路上所看到的各種美麗風景,而是透過走上朝聖之路,帶出信仰和生命的反省。」──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目錄
推薦序 走在信仰與療癒同行的路上—尋回初心的生命筆記 陳建仁
推薦序 橫跨東西文化朝聖之路的心靈映照 郭約瑟
推薦序 希望的朝聖之旅 黃浩然
推薦序 人人可以追尋的恩典之路 蕭玉芬
推薦序 有如跟作者走了一趟朝聖之旅 盧俊義
寫在前面
第一部 Camino: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
01 離開你的故鄉
02 扇貝和黃箭頭
03 時光隧道
04 橄欖枝與白鴿
05 憂愁與痛苦
06 小教堂與大教堂
07 白鸛與麻雀
08 客人與病人
09 信心與行動
10 朝聖客與背包客
11 目的地抵達了,但是祢在哪裡?
第二部 澎湖:風與沙的朝聖之旅
12 往那風沙之島去
13 真正的澎湖天堂路
14 被出賣的耶穌
15 家、祠堂與修女院
16 誰是原住民,誰是新移民?
17 海邊的墓園
18 蔡進士和唐寶寶
19 化沙粒為珍珠
20 海邊的廢物和心裡的垃圾
21 夕陽無限好,即使近黃昏
推薦序 橫跨東西文化朝聖之路的心靈映照 郭約瑟
推薦序 希望的朝聖之旅 黃浩然
推薦序 人人可以追尋的恩典之路 蕭玉芬
推薦序 有如跟作者走了一趟朝聖之旅 盧俊義
寫在前面
第一部 Camino: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
01 離開你的故鄉
02 扇貝和黃箭頭
03 時光隧道
04 橄欖枝與白鴿
05 憂愁與痛苦
06 小教堂與大教堂
07 白鸛與麻雀
08 客人與病人
09 信心與行動
10 朝聖客與背包客
11 目的地抵達了,但是祢在哪裡?
第二部 澎湖:風與沙的朝聖之旅
12 往那風沙之島去
13 真正的澎湖天堂路
14 被出賣的耶穌
15 家、祠堂與修女院
16 誰是原住民,誰是新移民?
17 海邊的墓園
18 蔡進士和唐寶寶
19 化沙粒為珍珠
20 海邊的廢物和心裡的垃圾
21 夕陽無限好,即使近黃昏
序/導讀
推薦序
走在信仰與療癒同行的路上──尋回初心的生命筆記
文/陳建仁(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與宗座科學院院士)
二〇二五年是天主教的希望禧年,前教宗方濟各邀請教友以「希望的朝聖者」的身分、重新出發邁向成聖的未來道路。這不是一次短暫的慶典,而是一段激發內在更新、走向人群與信仰核心的旅程。在這充滿恩典的禧年,很榮幸能先睹為快地閱讀到陳仁勇醫師的《朝聖.覺旅》新書,深刻感受到呼應禧年精神的生命見證,真是天主賞賜的恩典!
仁勇既是一位醫者,也是一位朝聖者。他以溫潤的筆觸,記錄自己從西班牙聖雅各之路,走到台灣澎湖群島的成聖旅程。這不只是他地域的移動,更是靈魂的轉化。他在步行中放下日常的忙碌與醫者的身分,單純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和聖神的呼喚。每一段路途、每一次迷路與回頭的片刻,都與基督信仰重新相遇。
在書中,仁勇以醫者的眼觀看朝聖路上的風景與人群,也以信徒的心感受與人邂逅互動的恩典。他沒有誇耀旅途的辛苦困難,反而以圍爐夜話般的溫暖,分享朝聖途中的學習與領悟:放下控制、放慢腳步、重新體會「陪伴」的價值與「同行」的意義。他為陌生人貼上藥布、聆聽異鄉人的故事,讓他領悟醫療的本質,不僅是治病,更是同行與分擔。
看到澎湖篇章時,我深深感動於仁勇醫師對信仰與使命的毅然回應。他帶領我們走過被遺忘的老教堂,以及傳教士的殉道之地,在風沙中的愛裡,尋找信仰曾經播種過的麥粒痕跡。無論是仁愛修女遺留下來的托兒所、荒廢教堂中依然張開雙臂的聖像,或是夕陽光輝下的面海墓園,都讓讀者體會到「朝聖,不在路上,而在心上」,是一段與近人、與天主一路同行的生命歷程。澎湖以往的所有朝聖者,讓我們看見在荒涼中永不燃盡的信仰火花!
仁勇定義的「醫院,是為旅人與傷者而設的庇護之地」,不僅是對醫療空間的最佳注解,也是對醫療人員的生活見證,更是一次次選擇同理與陪伴的具體實踐。讓我更加欽佩仁勇的悲天憫人、不畏艱難的仁愛與勇氣,他是一位穿上基督的善醫!希望台灣的健康工作者,都有同樣的智慧、仁慈與勇敢!
《朝聖.覺旅》不只是旅途筆記,更是一本生命陪伴書,一盞靈魂明燈。讀者們會在其中看見自己,曾經面對的生活中的迷惘、疲憊、懷疑;但也會在字裡行間,重新拾起信心看到希望的方向、光明的未來,就像書中的黃箭頭一樣,提醒著我們仍然「有光可尋,有人同行」。
我特別感佩書中致敬的靈醫會會士,七十多年前,從海外遠赴澎湖的神父、修士與修女們,以生命、青春和心血在風沙飛揚之地努力耕耘福音與醫療,仁勇醫師更是全力承傳著靈醫會的真美善,實際參與澎湖惠民醫院的重建,讓信德、愛德與望德攜手前行,展現活躍的行動與使命。
合上書卷後的再三品味,我彷彿也與仁勇醫師一同走在朝聖之路,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熱淚盈眶。這一本平實卻深刻的《朝聖.覺旅》,邀請每一位讀者,不論身處人生的哪一階段,都要勇敢啟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真理與生命的道路。願讀者們在這本書中,找回初心,找到力量,學習愛與陪伴的語言,成為彼此的提燈者、偕行者、互相守護的天使、成聖的夥伴。
推薦序
橫跨東西文化朝聖之路的心靈映照
文/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朝聖,是一趟用雙腳丈量、也用心靈記錄的旅程。陳仁勇醫師的《朝聖.覺旅》,從西班牙聖雅各之路啟程——起於未知,卻始終朝向清楚的方向:敬神、愛人。沿途的教堂,有的宏偉壯麗,有的樸素簡約;它們在對比中映照出人性的傲慢與謙卑,也讓人想起那句古老格言:凡事皆有美善。
以教堂為核心、層層展開的洋蔥式城鎮,啟發我們: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祈克果)。橄欖枝與白鴿象徵和平,提醒我們:真正的正義,不在武力或革命,而在心靈的更新與仁愛的行動。書中的筆觸,有時引領我們進入哲人的沉思,有時捕捉飛鳥輕盈的身影,讓人明白——喜樂,原來是一種選擇。
對作者而言,旅程的終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抵達,更是一堂學習分享愛與恩典的生命課。
當足跡轉向菊島(澎湖),海風與浪聲延續了這條心靈之路。群島的風景與人情,包括散布其間的教堂與歷史遺跡,都在提醒我們:福音並未消失,只是暫被遺忘。即使身處恐懼與痛苦之中,仍能尋得平安與喜樂;即使曾被遺棄,也可能迎來救贖的起點。
族群的融合啟示著,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而對災難的詮釋,也讓人看見苦難如何轉化為祝福與恩典。這段旅程,引領我們體會:要改變外在世界,必先更新自己的心;而世間的每一個現象,都值得以感恩與喜悅默觀。
書中不時穿插聖經經文與祈禱詞,不僅展現作者深厚的信仰根基,也為文字注入力量與方向。即使沒有宗教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時空的溫暖。他也引用狄諾修士的祈禱文,提醒朝聖者:「若我仍不認識那位納匝肋人耶穌是我生命的主,那麼這趟旅程只是徒勞。」
相隔一萬多公里的距離,兩條路卻在心靈中彼此呼應。「聖雅各之路」象徵千年的信仰探尋;「菊島天堂路」延續近百年的愛與奉獻。這是遠方與故鄉的交會,也是歷史與當下的覺醒。
作者從西班牙到澎湖,走過兩段跨越時空與文化的朝聖旅程;更跨越了心靈的疆界。《朝聖‧覺旅》邀請我們一同體會:真正的朝聖,不在於地點,也不在於終點,而在於人生一路上,不斷與愛與真理的相遇。
能夠參與編輯這本難得的朝聖著作,實在深感榮幸。西班牙聖雅各之路,也許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金錢;澎湖的朝聖之路,則更為親近且經濟實惠——正如陳醫師所說,同樣能觸及朝聖的核心目的。沿著書中的指引,我們不僅能追尋靈醫會與其他天主教神職人員醫病傳道的足跡,也能感受他們留下的愛與信仰。
西班牙朝聖的終點是聖地牙哥(聖雅各)大教堂;澎湖朝聖的終點,則是由眾人愛心匯聚、即將落成的澎湖惠民醫院。願有一天,我們都能踏上澎湖這趟旅程,親身領受這份祝福。
走在信仰與療癒同行的路上──尋回初心的生命筆記
文/陳建仁(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與宗座科學院院士)
二〇二五年是天主教的希望禧年,前教宗方濟各邀請教友以「希望的朝聖者」的身分、重新出發邁向成聖的未來道路。這不是一次短暫的慶典,而是一段激發內在更新、走向人群與信仰核心的旅程。在這充滿恩典的禧年,很榮幸能先睹為快地閱讀到陳仁勇醫師的《朝聖.覺旅》新書,深刻感受到呼應禧年精神的生命見證,真是天主賞賜的恩典!
仁勇既是一位醫者,也是一位朝聖者。他以溫潤的筆觸,記錄自己從西班牙聖雅各之路,走到台灣澎湖群島的成聖旅程。這不只是他地域的移動,更是靈魂的轉化。他在步行中放下日常的忙碌與醫者的身分,單純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和聖神的呼喚。每一段路途、每一次迷路與回頭的片刻,都與基督信仰重新相遇。
在書中,仁勇以醫者的眼觀看朝聖路上的風景與人群,也以信徒的心感受與人邂逅互動的恩典。他沒有誇耀旅途的辛苦困難,反而以圍爐夜話般的溫暖,分享朝聖途中的學習與領悟:放下控制、放慢腳步、重新體會「陪伴」的價值與「同行」的意義。他為陌生人貼上藥布、聆聽異鄉人的故事,讓他領悟醫療的本質,不僅是治病,更是同行與分擔。
看到澎湖篇章時,我深深感動於仁勇醫師對信仰與使命的毅然回應。他帶領我們走過被遺忘的老教堂,以及傳教士的殉道之地,在風沙中的愛裡,尋找信仰曾經播種過的麥粒痕跡。無論是仁愛修女遺留下來的托兒所、荒廢教堂中依然張開雙臂的聖像,或是夕陽光輝下的面海墓園,都讓讀者體會到「朝聖,不在路上,而在心上」,是一段與近人、與天主一路同行的生命歷程。澎湖以往的所有朝聖者,讓我們看見在荒涼中永不燃盡的信仰火花!
仁勇定義的「醫院,是為旅人與傷者而設的庇護之地」,不僅是對醫療空間的最佳注解,也是對醫療人員的生活見證,更是一次次選擇同理與陪伴的具體實踐。讓我更加欽佩仁勇的悲天憫人、不畏艱難的仁愛與勇氣,他是一位穿上基督的善醫!希望台灣的健康工作者,都有同樣的智慧、仁慈與勇敢!
《朝聖.覺旅》不只是旅途筆記,更是一本生命陪伴書,一盞靈魂明燈。讀者們會在其中看見自己,曾經面對的生活中的迷惘、疲憊、懷疑;但也會在字裡行間,重新拾起信心看到希望的方向、光明的未來,就像書中的黃箭頭一樣,提醒著我們仍然「有光可尋,有人同行」。
我特別感佩書中致敬的靈醫會會士,七十多年前,從海外遠赴澎湖的神父、修士與修女們,以生命、青春和心血在風沙飛揚之地努力耕耘福音與醫療,仁勇醫師更是全力承傳著靈醫會的真美善,實際參與澎湖惠民醫院的重建,讓信德、愛德與望德攜手前行,展現活躍的行動與使命。
合上書卷後的再三品味,我彷彿也與仁勇醫師一同走在朝聖之路,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熱淚盈眶。這一本平實卻深刻的《朝聖.覺旅》,邀請每一位讀者,不論身處人生的哪一階段,都要勇敢啟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真理與生命的道路。願讀者們在這本書中,找回初心,找到力量,學習愛與陪伴的語言,成為彼此的提燈者、偕行者、互相守護的天使、成聖的夥伴。
推薦序
橫跨東西文化朝聖之路的心靈映照
文/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朝聖,是一趟用雙腳丈量、也用心靈記錄的旅程。陳仁勇醫師的《朝聖.覺旅》,從西班牙聖雅各之路啟程——起於未知,卻始終朝向清楚的方向:敬神、愛人。沿途的教堂,有的宏偉壯麗,有的樸素簡約;它們在對比中映照出人性的傲慢與謙卑,也讓人想起那句古老格言:凡事皆有美善。
以教堂為核心、層層展開的洋蔥式城鎮,啟發我們: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祈克果)。橄欖枝與白鴿象徵和平,提醒我們:真正的正義,不在武力或革命,而在心靈的更新與仁愛的行動。書中的筆觸,有時引領我們進入哲人的沉思,有時捕捉飛鳥輕盈的身影,讓人明白——喜樂,原來是一種選擇。
對作者而言,旅程的終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抵達,更是一堂學習分享愛與恩典的生命課。
當足跡轉向菊島(澎湖),海風與浪聲延續了這條心靈之路。群島的風景與人情,包括散布其間的教堂與歷史遺跡,都在提醒我們:福音並未消失,只是暫被遺忘。即使身處恐懼與痛苦之中,仍能尋得平安與喜樂;即使曾被遺棄,也可能迎來救贖的起點。
族群的融合啟示著,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而對災難的詮釋,也讓人看見苦難如何轉化為祝福與恩典。這段旅程,引領我們體會:要改變外在世界,必先更新自己的心;而世間的每一個現象,都值得以感恩與喜悅默觀。
書中不時穿插聖經經文與祈禱詞,不僅展現作者深厚的信仰根基,也為文字注入力量與方向。即使沒有宗教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時空的溫暖。他也引用狄諾修士的祈禱文,提醒朝聖者:「若我仍不認識那位納匝肋人耶穌是我生命的主,那麼這趟旅程只是徒勞。」
相隔一萬多公里的距離,兩條路卻在心靈中彼此呼應。「聖雅各之路」象徵千年的信仰探尋;「菊島天堂路」延續近百年的愛與奉獻。這是遠方與故鄉的交會,也是歷史與當下的覺醒。
作者從西班牙到澎湖,走過兩段跨越時空與文化的朝聖旅程;更跨越了心靈的疆界。《朝聖‧覺旅》邀請我們一同體會:真正的朝聖,不在於地點,也不在於終點,而在於人生一路上,不斷與愛與真理的相遇。
能夠參與編輯這本難得的朝聖著作,實在深感榮幸。西班牙聖雅各之路,也許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金錢;澎湖的朝聖之路,則更為親近且經濟實惠——正如陳醫師所說,同樣能觸及朝聖的核心目的。沿著書中的指引,我們不僅能追尋靈醫會與其他天主教神職人員醫病傳道的足跡,也能感受他們留下的愛與信仰。
西班牙朝聖的終點是聖地牙哥(聖雅各)大教堂;澎湖朝聖的終點,則是由眾人愛心匯聚、即將落成的澎湖惠民醫院。願有一天,我們都能踏上澎湖這趟旅程,親身領受這份祝福。
試閱
02
扇貝和黃箭頭
自助旅行最煩惱的問題就是迷路和找路。在智慧型手機不普遍的時代,偶爾在台灣路上會遇到背包客,手拿地圖望著路標,露出滿臉困惑的表情。現代背包客就輕鬆多了,但是也需不時掏出手機,確認谷歌地圖指示的方向和路線。然而因為Camino特有的路標和指引,大部分的人即使沒有拿地圖,或不看手機,也很少迷路。
令我好奇的是,一路上,在需要的時候,不論在荒郊野外或是在大都市,指向聖雅各的路標就會及時出現。每當我走到一條小路的岔口,駐足猶豫,望向路的這一端或另一端,就會在牆上或牆角發現Camino 的標示。有時在彎彎曲曲的山路走了好幾公里,沒有路標,也沒有路人,心生疑惑時,就會在路旁的樹叢下看到刻有扇貝的石柱,或在石頭上發現黃色的箭頭。在城市街頭雜亂的路標中,即使看不懂西班牙文的路標,也會很容易的找到朝聖路的記號。這應該歸功於Camino 路上化繁為簡和適時出現的指示標記:扇貝和黃箭頭。
雖然幾百公里的路上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路標和指引,大部分的標示和台灣各地繁雜的路標差不多,和Camino 不一定有關。但是走了幾天之後, 朝聖客的腦袋就會自然而然被植入路標辨識系統的神經迴路,成為求生本領,能很快就認出前住聖地牙哥的符號:在紛亂的路標中發現扇貝,或是在山間小徑發現畫在不起眼的石頭或木板上的黃箭頭。
一千多年來累積的傳統和創意,加上西班牙各縣市添加的地方特色,沿路可看到各式各樣的路標:嵌在老教堂的石欄杆上,因百年歷史而模糊不清的貝殼圖案;標注有市政名稱加上相當奢華雕塑的青銅貝殼,鑲在路面的花崗石上;有當代藝術家的鋼雕標示,指引 朝聖客走向聖地牙哥。沿路欣賞到各種特殊藝術造型的標示,也是安撫 朝聖客惶恐心情的要素。而最常見的是水泥碑藍底黃色扇貝的圖案,和適時出現的黃漆箭頭。有時會附上特殊的標示,像是歐盟和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的符號,或是到聖地牙哥還有幾公里。
為什麼扇貝成為Camino 的標誌有許多說法,最常傳頌的故事是:雖然〈使徒行傳〉記載,聖雅各殉道死於耶路撒冷,但在他死後,門徒們將他的遺體用船運到西班牙。後來人們在海邊發現聖雅各的遺體,令人敬畏的是,使徒全身被貝殼包住,所以沒有損壞。於是扇貝成為聖雅各的標記,也成為 朝聖客的護身符。
扇貝符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們自中世紀就一直盡忠職守,為 朝聖客指引方向。黃箭頭卻是在一九八六年才出現,而其由來竟然是出自一位神父的努力。
出生於Camino 路途中薩里亞鎮 (Sarria )的厄里亞神父 (Elias Valina Sampedro ),在一九五九年被派遣到塞伯雷洛 (O Cebreiro )教區。塞伯雷洛也是Camino 途中的山中小村落,仍保存著早期凱特人特有的矮圓石牆、椎形茅草屋頂的房屋。厄里亞神父對這條中世紀曾風光一時、卻逐漸被遺忘的朝聖路很有情感,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聖雅各朝聖路的歷史。他決定要重新振興這條日漸蕭條的古道,他不僅自己寫文章宣揚這條由法國到聖雅各朝聖之旅的歷史和古蹟,並號召各地教友同好,一起來發掘Camino 的原始路徑。
他知道夢想要實現,必須有具體的行動,於是親自去探查路線,親自整理修正朝聖路上的標示,在需要的地方加上黃色箭頭指引。不論在野外或是市區,只要是需要的地方,畫在牆上、地上、樹上、石頭上,黃箭頭不只醒目,且很方便用油漆標示。
也許是由於他那種愚公移山的精神令人感動,許多 朝聖客和西班牙的在地人也加入路標的整修和設立,這正是為什麼路標總是在需要的地方出現。
當在地人對這條古道的歷史產生認同感時,Camino 的生命再次活躍,人潮也逐漸熱絡。接著天主教的領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二年親臨聖地牙哥大教堂主持彌撒,並呼籲教友回到朝聖路上。他也於一九八九年,在聖地牙哥旁的喜樂山舉辦天主教世界青年日。一九九三年,Camino 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古蹟,及歐洲第一條文化之路。一九八五年只有六百多人走的朝聖路,現在每年有幾十萬人踏上Camino。
我在塞伯雷洛的教堂旁看到厄里亞神父的紀念碑,教堂每晚都為 朝聖客們舉行祝福敬拜,當晚的祝禱後,神父還特別送一顆很有紀念價值的「黃箭頭的黑色小石頭」給 朝聖客。
▌還是會迷路
雖然朝聖路的標示那麼清楚,但是我也有幾次走錯了路。迷路雖然不會影響生命安全,也不致露宿荒郊野外,但是在疲憊飢渴的時候,枉走了幾公里的岔路,對 朝聖客也是刻骨銘心的懲罰。歸納起來,迷路主要有三個原因,通常都是自以為是的結果。
第一種情況是在郊外,或在岔路口沒有注意路標,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走,選擇自以為是的那一條,等走了幾公里後,發現怎麼再也看不到黃箭頭或貝殼的路標,才驚覺已走錯路了,只好又拖著酸痛的雙腿回頭走。
其次是沒有注意路標,而誤認前方的背包客是同路人,跟著別人背後走。其實他們可能也是新手,或是他們並不是朝聖客,是要到別處的背包客。等跟了一段路,到發現路旁再也看不到扇貝或黃箭頭,才知道跟錯了人。
第三種迷路的情況則更離奇,在路標清楚的大都市走失了。例如在伯爾戈斯和萊昂市區,路旁不只有栩栩如生的藝術雕像,也有裝潢精緻的高級商店,更有金碧輝煌的教堂和宏偉的建築,在目不暇給的情況下,我腦中設定的黃色箭頭和扇貝辨識系統突然被癱瘓。我又再次跟著感覺走,自以為是的認定前面那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Camino 的標示,等走到了目標,才發現Camino 是在城市的另一頭。
這三種情況綜合來說就是,單憑著自己的感覺,不注意Camino 的指引,必定會誤入歧途。
▌歷史與人生的路標
許多人在旅遊出發前,都會認真的做功課,選哪種交通方式方便又省錢,住哪個旅館便宜又舒適。但是在生命的旅程上,我們卻常常跟著感覺走。是沒有可靠的旅遊指南? 或是我們沒有仔細的去尋找,或是沒有確實的遵守?
朝聖路上的標示讓我想起舊約聖經〈詩篇〉的那句話:「你的話言是我路上的光,腳前的燈。」以色列是令人好奇的民族,他們雖然過去不如埃及、巴比倫、古希臘、羅馬帝國那麼強盛,然而當這些大國都已經在歷史的洪流裡消失,他們輝煌的宮殿只剩下考古的遺跡,但以色列人的信仰與文化卻得以存留至今。一個亡國近兩千多年的民族,居然還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信仰,而且在一九四八年復國。如果他們是上主的選民,上主應該會用什麼樣的機制,維持這個沒有國土國家的民族的存留? 是先知憂國憂民的忠告,還是上主話語的傳承?
三千多年前以色列人由埃及進入巴勒斯坦時,摩西、約書亞和歷代的先知一再告戒以色列人:這部法律書總不要離開你的口,你要日夜默思,好叫你能謹守奉行其中所記載的一切。即使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和皇宮早已毀壞得無影無蹤。以色列人仍謹記聖言,妥善的保持並傳承上主交待先知的話語,因而整個民族才得以存留。
但是猶太人那麼多的律法和規定,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馬太福音〉記載有位律法專家挑戰耶穌,問說: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 耶穌四兩撥千斤的回答:你應全心,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就是:你應當愛人如己。全部法律和規定都繫於這兩條誡命之上。這個簡單扼要的答案給記性差或不喜歡背誦的人一個很好的摘要,就像Camino 一路上的扇貝和黃箭頭,讓我們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傳統裡,完成朝聖的雅各們常會得到一個扇貝帶回家,這個曾經保護聖雅各遺體的貝殼,就是要提醒回去的 朝聖客,記得上主在保護你,你也要如此善待鄰人 (也就是身邊的人)。兩片貝殼象徵可保護你一生的「敬神、愛人」生活原則。在朝聖路上,如果也能學會,把「敬神、愛人」的辨識系統安置到腦袋裡,在人生的道路遇到岔路而徬徨時,作為抉擇的依據準則,這也許是最大的收獲。
每個民族、每個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正確的指引,才不會迷失在紛紛擾擾的世界和生活之中。在生活和工作繁忙的人生路上,我們都需要不斷的提醒和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許多台灣人遇到困難的抉擇,常會去算命,或是到廟裡拜拜抽籤,尋求指引。即使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仍可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廟裡,高舉香火,期待他也不太熟悉的神明指點和保護,因為他們知道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感覺,這是華人悠久且優良的傳統。但是,現代人卻不認識自己所拜的神明,而只相信抽籤和算命。
幾千年前,戰國時代,憂國憂民的屈原因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心煩意亂,不知所從,而去找太卜,尋求指引。有趣的是,掌占卜的專家聽完屈原的請求後,誠摯的回答說:龜策無法解決你的疑難,你必須用誠摯的心靈去行使你的意願。後來屈原投汨羅江,以死相諫。兩千多年後,華人只能吃粽子紀念屈原悲壯的犧牲,而繼續試圖利用抽籤算命來解決人生的疑難。
也許,如果太卜告訴屈原的是「用你誠摯的心靈,去行使上天的旨意」,事情可能會有轉折。但是上天的旨意是什麼? 人們常以為有燒香拜拜、有受洗、佩掛護身符,就可以一路受神照顧,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基督徒或是非基督都會做錯、都會遇到困難,不管有沒有受洗、有沒有拜拜,一樣都有人生病或車禍。但是怎樣的指引,我們才能找到方向,走出困境?
不是拜了神、上了教堂或走朝聖路就能保證走上正路,也不是自稱基督教徒就是好人。沒有宗教信仰就會迷失方向。在法國作家卡繆的《瘟疫》一書中,潘尼洛神父認為瘟疫是天譴,是神要處罰人們犯罪的手段。但李爾醫師以無神論的角度反駁說,疾病、苦難是偶發的、無意義的,人們只能以勇氣去面對和接受。他號召一群無神論的人組成抗疫小組,他們互助合作,留在疫區救苦救難。
恰巧由Camino 回台後兩年多,全世界就暴發新冠肺炎,各地的教會熱心開展防治照顧的工作。但我也看到許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不畏傳染病,自願投身防疫救援的工作。同時我也看到一些口頭上敬神、卻心中無神的信徒,他們不只無法愛人,甚至藉著信仰的口號趁火打劫,發災難財。扇貝和黃箭頭不只是放在心裡的號誌,而是行動的指引。
在人生的岔路上,如果我們不注意上主的話語,仔細思考話語中的指引,自以為是,或是跟錯人,就會迷路。如同在Camino,我們若只跟著感覺走,而忽略黃箭頭和扇貝的指引,可能就此走上歧路。
扇貝和黃箭頭
自助旅行最煩惱的問題就是迷路和找路。在智慧型手機不普遍的時代,偶爾在台灣路上會遇到背包客,手拿地圖望著路標,露出滿臉困惑的表情。現代背包客就輕鬆多了,但是也需不時掏出手機,確認谷歌地圖指示的方向和路線。然而因為Camino特有的路標和指引,大部分的人即使沒有拿地圖,或不看手機,也很少迷路。
令我好奇的是,一路上,在需要的時候,不論在荒郊野外或是在大都市,指向聖雅各的路標就會及時出現。每當我走到一條小路的岔口,駐足猶豫,望向路的這一端或另一端,就會在牆上或牆角發現Camino 的標示。有時在彎彎曲曲的山路走了好幾公里,沒有路標,也沒有路人,心生疑惑時,就會在路旁的樹叢下看到刻有扇貝的石柱,或在石頭上發現黃色的箭頭。在城市街頭雜亂的路標中,即使看不懂西班牙文的路標,也會很容易的找到朝聖路的記號。這應該歸功於Camino 路上化繁為簡和適時出現的指示標記:扇貝和黃箭頭。
雖然幾百公里的路上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路標和指引,大部分的標示和台灣各地繁雜的路標差不多,和Camino 不一定有關。但是走了幾天之後, 朝聖客的腦袋就會自然而然被植入路標辨識系統的神經迴路,成為求生本領,能很快就認出前住聖地牙哥的符號:在紛亂的路標中發現扇貝,或是在山間小徑發現畫在不起眼的石頭或木板上的黃箭頭。
一千多年來累積的傳統和創意,加上西班牙各縣市添加的地方特色,沿路可看到各式各樣的路標:嵌在老教堂的石欄杆上,因百年歷史而模糊不清的貝殼圖案;標注有市政名稱加上相當奢華雕塑的青銅貝殼,鑲在路面的花崗石上;有當代藝術家的鋼雕標示,指引 朝聖客走向聖地牙哥。沿路欣賞到各種特殊藝術造型的標示,也是安撫 朝聖客惶恐心情的要素。而最常見的是水泥碑藍底黃色扇貝的圖案,和適時出現的黃漆箭頭。有時會附上特殊的標示,像是歐盟和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的符號,或是到聖地牙哥還有幾公里。
為什麼扇貝成為Camino 的標誌有許多說法,最常傳頌的故事是:雖然〈使徒行傳〉記載,聖雅各殉道死於耶路撒冷,但在他死後,門徒們將他的遺體用船運到西班牙。後來人們在海邊發現聖雅各的遺體,令人敬畏的是,使徒全身被貝殼包住,所以沒有損壞。於是扇貝成為聖雅各的標記,也成為 朝聖客的護身符。
扇貝符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們自中世紀就一直盡忠職守,為 朝聖客指引方向。黃箭頭卻是在一九八六年才出現,而其由來竟然是出自一位神父的努力。
出生於Camino 路途中薩里亞鎮 (Sarria )的厄里亞神父 (Elias Valina Sampedro ),在一九五九年被派遣到塞伯雷洛 (O Cebreiro )教區。塞伯雷洛也是Camino 途中的山中小村落,仍保存著早期凱特人特有的矮圓石牆、椎形茅草屋頂的房屋。厄里亞神父對這條中世紀曾風光一時、卻逐漸被遺忘的朝聖路很有情感,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聖雅各朝聖路的歷史。他決定要重新振興這條日漸蕭條的古道,他不僅自己寫文章宣揚這條由法國到聖雅各朝聖之旅的歷史和古蹟,並號召各地教友同好,一起來發掘Camino 的原始路徑。
他知道夢想要實現,必須有具體的行動,於是親自去探查路線,親自整理修正朝聖路上的標示,在需要的地方加上黃色箭頭指引。不論在野外或是市區,只要是需要的地方,畫在牆上、地上、樹上、石頭上,黃箭頭不只醒目,且很方便用油漆標示。
也許是由於他那種愚公移山的精神令人感動,許多 朝聖客和西班牙的在地人也加入路標的整修和設立,這正是為什麼路標總是在需要的地方出現。
當在地人對這條古道的歷史產生認同感時,Camino 的生命再次活躍,人潮也逐漸熱絡。接著天主教的領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二年親臨聖地牙哥大教堂主持彌撒,並呼籲教友回到朝聖路上。他也於一九八九年,在聖地牙哥旁的喜樂山舉辦天主教世界青年日。一九九三年,Camino 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古蹟,及歐洲第一條文化之路。一九八五年只有六百多人走的朝聖路,現在每年有幾十萬人踏上Camino。
我在塞伯雷洛的教堂旁看到厄里亞神父的紀念碑,教堂每晚都為 朝聖客們舉行祝福敬拜,當晚的祝禱後,神父還特別送一顆很有紀念價值的「黃箭頭的黑色小石頭」給 朝聖客。
▌還是會迷路
雖然朝聖路的標示那麼清楚,但是我也有幾次走錯了路。迷路雖然不會影響生命安全,也不致露宿荒郊野外,但是在疲憊飢渴的時候,枉走了幾公里的岔路,對 朝聖客也是刻骨銘心的懲罰。歸納起來,迷路主要有三個原因,通常都是自以為是的結果。
第一種情況是在郊外,或在岔路口沒有注意路標,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走,選擇自以為是的那一條,等走了幾公里後,發現怎麼再也看不到黃箭頭或貝殼的路標,才驚覺已走錯路了,只好又拖著酸痛的雙腿回頭走。
其次是沒有注意路標,而誤認前方的背包客是同路人,跟著別人背後走。其實他們可能也是新手,或是他們並不是朝聖客,是要到別處的背包客。等跟了一段路,到發現路旁再也看不到扇貝或黃箭頭,才知道跟錯了人。
第三種迷路的情況則更離奇,在路標清楚的大都市走失了。例如在伯爾戈斯和萊昂市區,路旁不只有栩栩如生的藝術雕像,也有裝潢精緻的高級商店,更有金碧輝煌的教堂和宏偉的建築,在目不暇給的情況下,我腦中設定的黃色箭頭和扇貝辨識系統突然被癱瘓。我又再次跟著感覺走,自以為是的認定前面那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Camino 的標示,等走到了目標,才發現Camino 是在城市的另一頭。
這三種情況綜合來說就是,單憑著自己的感覺,不注意Camino 的指引,必定會誤入歧途。
▌歷史與人生的路標
許多人在旅遊出發前,都會認真的做功課,選哪種交通方式方便又省錢,住哪個旅館便宜又舒適。但是在生命的旅程上,我們卻常常跟著感覺走。是沒有可靠的旅遊指南? 或是我們沒有仔細的去尋找,或是沒有確實的遵守?
朝聖路上的標示讓我想起舊約聖經〈詩篇〉的那句話:「你的話言是我路上的光,腳前的燈。」以色列是令人好奇的民族,他們雖然過去不如埃及、巴比倫、古希臘、羅馬帝國那麼強盛,然而當這些大國都已經在歷史的洪流裡消失,他們輝煌的宮殿只剩下考古的遺跡,但以色列人的信仰與文化卻得以存留至今。一個亡國近兩千多年的民族,居然還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信仰,而且在一九四八年復國。如果他們是上主的選民,上主應該會用什麼樣的機制,維持這個沒有國土國家的民族的存留? 是先知憂國憂民的忠告,還是上主話語的傳承?
三千多年前以色列人由埃及進入巴勒斯坦時,摩西、約書亞和歷代的先知一再告戒以色列人:這部法律書總不要離開你的口,你要日夜默思,好叫你能謹守奉行其中所記載的一切。即使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和皇宮早已毀壞得無影無蹤。以色列人仍謹記聖言,妥善的保持並傳承上主交待先知的話語,因而整個民族才得以存留。
但是猶太人那麼多的律法和規定,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馬太福音〉記載有位律法專家挑戰耶穌,問說: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 耶穌四兩撥千斤的回答:你應全心,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就是:你應當愛人如己。全部法律和規定都繫於這兩條誡命之上。這個簡單扼要的答案給記性差或不喜歡背誦的人一個很好的摘要,就像Camino 一路上的扇貝和黃箭頭,讓我們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傳統裡,完成朝聖的雅各們常會得到一個扇貝帶回家,這個曾經保護聖雅各遺體的貝殼,就是要提醒回去的 朝聖客,記得上主在保護你,你也要如此善待鄰人 (也就是身邊的人)。兩片貝殼象徵可保護你一生的「敬神、愛人」生活原則。在朝聖路上,如果也能學會,把「敬神、愛人」的辨識系統安置到腦袋裡,在人生的道路遇到岔路而徬徨時,作為抉擇的依據準則,這也許是最大的收獲。
每個民族、每個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正確的指引,才不會迷失在紛紛擾擾的世界和生活之中。在生活和工作繁忙的人生路上,我們都需要不斷的提醒和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許多台灣人遇到困難的抉擇,常會去算命,或是到廟裡拜拜抽籤,尋求指引。即使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仍可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廟裡,高舉香火,期待他也不太熟悉的神明指點和保護,因為他們知道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感覺,這是華人悠久且優良的傳統。但是,現代人卻不認識自己所拜的神明,而只相信抽籤和算命。
幾千年前,戰國時代,憂國憂民的屈原因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心煩意亂,不知所從,而去找太卜,尋求指引。有趣的是,掌占卜的專家聽完屈原的請求後,誠摯的回答說:龜策無法解決你的疑難,你必須用誠摯的心靈去行使你的意願。後來屈原投汨羅江,以死相諫。兩千多年後,華人只能吃粽子紀念屈原悲壯的犧牲,而繼續試圖利用抽籤算命來解決人生的疑難。
也許,如果太卜告訴屈原的是「用你誠摯的心靈,去行使上天的旨意」,事情可能會有轉折。但是上天的旨意是什麼? 人們常以為有燒香拜拜、有受洗、佩掛護身符,就可以一路受神照顧,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基督徒或是非基督都會做錯、都會遇到困難,不管有沒有受洗、有沒有拜拜,一樣都有人生病或車禍。但是怎樣的指引,我們才能找到方向,走出困境?
不是拜了神、上了教堂或走朝聖路就能保證走上正路,也不是自稱基督教徒就是好人。沒有宗教信仰就會迷失方向。在法國作家卡繆的《瘟疫》一書中,潘尼洛神父認為瘟疫是天譴,是神要處罰人們犯罪的手段。但李爾醫師以無神論的角度反駁說,疾病、苦難是偶發的、無意義的,人們只能以勇氣去面對和接受。他號召一群無神論的人組成抗疫小組,他們互助合作,留在疫區救苦救難。
恰巧由Camino 回台後兩年多,全世界就暴發新冠肺炎,各地的教會熱心開展防治照顧的工作。但我也看到許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不畏傳染病,自願投身防疫救援的工作。同時我也看到一些口頭上敬神、卻心中無神的信徒,他們不只無法愛人,甚至藉著信仰的口號趁火打劫,發災難財。扇貝和黃箭頭不只是放在心裡的號誌,而是行動的指引。
在人生的岔路上,如果我們不注意上主的話語,仔細思考話語中的指引,自以為是,或是跟錯人,就會迷路。如同在Camino,我們若只跟著感覺走,而忽略黃箭頭和扇貝的指引,可能就此走上歧路。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