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最新增修版】
提供最新照護須知、詳實圖文幫助判別病徵、就醫時機。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超過150,000冊,暢銷15年──
臺灣父母人手一本的必備育兒指南!
史上最大幅度更新、增量修訂
收錄最新科學照護知識,爸媽最安心!
從新生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一連串挑戰即將展開!嬰兒床要怎麼買?副食品何時給?無緣無故發燒、不小心撞到頭,要不要就醫?
新手爸媽別害怕,有經驗的爸媽更要看,黃瑽寧醫師將給您最專業的解答!本書提供最新的嬰幼兒照護須知與疾病介紹,詳實圖文幫助判別病徵、就醫時機。陪伴每位父母度過每一個育兒現場的慌亂與困惑,輕鬆帶出健康快樂的寶寶!
2025年最新增修版搶先看
★自費疫苗要不要打?
市面上自費疫苗琳瑯滿目,本書收錄8種自費疫苗,詳細說明其重要性、副作用、價格和接種時機,並結合黃醫師的專業建議,幫助家長全面掌握資訊!
★如何幫助孩子對抗炎熱?
炎夏高溫容易發生熱衰竭或中暑,但兩種狀況的嚴重程度和處理方式差很大!書中詳細解說熱衰竭與中暑成因、症狀、急救方式、預防方法,教父母正確判斷。
★兒童口腔保健全攻略
塗氟、吃氟錠、含氟牙膏,到底安不安全?牙刷與牙線的正確使用方法?倘若孩子會磨牙、張口呼吸又該怎麼辦?小朋友的牙齒保健知識全收錄,從小守護口腔健康!
★更多不可錯過的最新資訊
「肺炎黴漿菌」有哪些錯誤迷思?需不需要照骨齡?兒童扁平足、O型腿與X型腿,是發育時的正常狀況,還是需要矯正的疾病?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這本書統統找得到!
目錄
第一章 迎接寶寶的誕生
1 產前準備
2 寶寶出生後
3 疫苗Q & A
第二章 寶寶常見的各項表徵
1 頭髮、頭皮、頭骨
2 眼睛
3 耳朵
4 鼻子與呼吸
5 嘴脣與口腔
6 胸廓與乳頭
7 臍帶與肚臍
8 生殖器(男寶寶)
9 生殖器(女寶寶)
10 手和腳
11 排便
12 尿液
13 脹氣
14 腸絞痛
15 各種皮膚表徵
第三章 寶寶怎麼吃才健康?
1 五大原則,分辨正確的飲食建議
2 第一時期(零至六個月):母乳/配方奶
3 第二時期(四至十二個月):添加副食品
4 第三時期(一歲之後):餵食困難
第四章 孩子生病了!
1 發燒
2 熱痙攣
3 撞到頭
4 兒童頭痛
5 結膜炎(紅眼症)
6 腸病毒
7 感冒與流感
8 鼻竇炎
9 扁桃腺化膿
10 中耳炎
11 中耳積水
12 流鼻血
13 哮吼
14 咳嗽
15 急性細支氣管炎
16 肺炎
17 肺炎黴漿菌
18 川崎症
19 嘔吐
20 腹瀉
21 便祕
22 兒童腸套疊
23 泌尿道感染
24 玫瑰疹
25 需注意的皮膚病徵
26 熱衰竭和中暑
27 何時掛急診
28 小兒用藥安全
第五章 三大過敏症
1 氣喘
2 過敏性鼻炎
3 異位性皮膚炎
4 預防過敏性疾病
第六章 黃醫師的貼心叮嚀
1 預防嬰幼兒事故傷害
2 母嬰同床,有何不可?又為何不可?
3 小兒汽車安全座椅
4 小小孩看3C電子產品,害處多
5 我們居住在近視之城
6 尿床
7 睡覺時間到!
8 羞羞臉,你在幹什麼?──談嬰幼兒自慰動作
9 正確的洗手方法
10 增強兒童免疫力的省錢妙招
11 孩子嗆到時,「用力拍背」是正確的!
12 零食文化
13 塗氟,吃氟錠,含氟牙膏,安全嗎?
14 刷牙和用牙線,對大人小孩皆重要
15 兒童磨牙
16 兒童張口呼吸
17 長高、照骨齡,與生長激素
18 生長痛和長高無關
19 有關性早熟──家長們別劃錯重點
附錄 我國現行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
試閱
作者序:永不停滯的育兒知識
十五年了。
當《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在二○一○年首次出版時,我從未想過這本書能陪伴如此多的家庭走過育兒的漫漫長路。如今,這本書邁入第十五年,而二○二五年的最新第四版,承載著更多醫學進展、家長回饋,以及我對育兒的初心與堅持。
這些年來,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聽到父母說:「從孩子出生就照你的書養。」而他們身邊的孩子,有的五歲、有的十歲,有的甚至已長成十五歲的青少年。這些話語彷彿時間的見證,讓我看見自己不僅是文字的傳遞者,更像一位好朋友,參與了無數家庭的育兒旅程。看著這些孩子們健康、自信的成長,是我人生路上最珍貴的回饋。
醫學從不停滯,育兒知識亦然。自二○一九年暢銷增訂版後,這六年間,新的疫苗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副食品觀念持續革新,兒童疾病與照護的研究也推陳出新。這次的第四版,我大幅更新內容,加上家長們在FB、YouTube、IG、Podcast,甚至AI聊天機器人中的提問,也都整合收錄進書本裡。有人好奇:「二○二五年了,少子化的今天,還有人在看育兒書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有,只是形式更多元了。喜歡紙本書的你,仍可享受翻閱的樂趣;偏好數位的你,也可以選擇電子書;甚至,如果你是習慣用AI查資料的新手爸媽,我也已將這本書的內容整合進「黃瑽寧AI醫師」資料庫中,讓每位父母在困惑時,都能像有一位醫師朋友在旁指引。
這十五年來,我要感謝無數與我萍水相逢的家長。你們的信任,督促我堅持以「實證醫學」為根基,確保書中每一句話都禁得起考驗。也要感謝我的家人,你們的愛與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後盾;感謝我的父親,作為我醫學路上的啟蒙導師;更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有機會以專業成為眾人的祝福,
而最大的祝福之一,就是你手上這本《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
不論你是第一次當爸媽,還是要將本書送給身邊的新手父母,真心的歡迎你,加入這段「用愛與知識陪伴孩子長大」的旅程。
讓我們一起,繼續輕鬆當爸媽,讓孩子更健康。
第一章 迎接寶寶的誕生
產前準備
新手爸媽恭喜了!您現在的心情可能又興奮又緊張,而且腦袋中充滿許多疑惑需要解答吧!每個親戚朋友都替你們高興,並且七嘴八舌的告訴您該準備這個、準備那個,好像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上網一看,更是不得了,網友介紹的東西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真不知該從何下手。
別慌張,本書一開始,就讓我來給新手爸媽們列一張清單,讓您在寶寶出生之前可以替他準備幾樣基本的東西。
1. 嬰兒床
寶寶出生以後,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會躺在嬰兒床上。因此一張好的嬰兒床,對寶寶與父母雙方都很重要。購買時要先想好將來嬰兒床要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丈量好長、寬、高,再去大賣場選購。嬰兒床建議放在大人的床邊,不只餵奶方便,也讓寶寶能看見父母,培養安全感。新手爸媽注意喔!根據二○一六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已經「不建議」父母讓嬰兒一個人睡在單獨的房間,而是在同一個房間共眠。
挑選嬰兒床的第一步,是檢查這張床是否有經過安全標章的認證。這是新手家長最重要的第一個習慣,未來不論是挑玩具,挑嬰兒用品,先檢查是否具備所謂「一箭穿心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認證標章」,把安全放在美觀或功能性之前,才是負責任的好大人。臺灣目前有「家用嬰兒床及折疊嬰兒床」安全標準,也有「家用嬰兒搖床與搖籃」安全標準,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商品,只要不符合規定的,最好不要買,也不要接收他人的恩典好意。舉例來說,嬰兒床的床欄間距應要小於六公分才算合格,若間距過寬,可能會發生寶寶的頭卡在床欄的慘劇。
嬰兒床墊如果是整套的,應該與床的內緣大小一致,才不至於產生過大空隙;如果要另外購買嬰兒床墊,必須與床的內緣符合,如果大小差太多,寶寶的手腳可能會卡在床與床墊的縫隙之間,造成危險。另外床墊不可以太厚,需薄於七‧五公分,以減少嬰兒窒息的風險。
不建議在嬰兒床邊使用海綿護欄,因為當寶寶躺著的時候,護欄會阻擋寶寶的視野,影響視力發育,也可能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我知道寶寶會翻身的時候會撞到床欄,但請放心,不會有什麼危險的。臺灣蚊子多,掛蚊帳是OK的,但其他玩具則要特別小心,不要在嬰兒床上放枕頭,厚棉被,有繩索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嬰兒窒息或猝死風險的物品。
由於居家空間狹小,有些家庭會考慮使用嬰兒床中床,或防嬰兒翻身的固定枕,但這些的產品並沒有安全標準可把關,因此不建議使用。總之在寶寶四到六個月大之前,還無法三百六十度翻身,嬰兒床就是愈乾淨、愈單純愈好。另外,如果是為了親餵母奶方便,在有條件的狀況下母嬰同床是可以的,有關哺乳時母嬰同床的條件,請看以下聊聊天專欄。
BOX:黃醫師聊聊天
嬰兒睡眠環境的小建議:
1. 還在追奶、頻繁哺乳的母親,可以把嬰兒床靠在大人床邊,或者在有條件下母嬰同床。
2. 必須確保床墊硬度適中,並移除厚重棉被等危險物品。
3. 寶寶1歲內不建議父嬰同床,同房不同床則沒問題。
4. 3歲前不建議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睡房間。
5. 最危險莫過於抱著嬰兒在沙發上睡著。
2. 嬰兒澡盆
如果家裡有「非常乾淨」的水槽,也可以取代嬰兒澡盆,好處是大人幫寶寶洗澡時可以不用彎腰駝背。澡盆的選購原則與嬰兒床一樣,先認安全標章,曾經就有標榜多功能特別加蓋的澡盆,造成嬰兒夾傷的事件。
我喜歡有防滑設計的澡盆,內防滑跟外防滑都做,甚至現在還有附水溫監測的澡盆,避免洗澡水太熱,設計真的很貼心。
3. 奶瓶
雖然說母乳最好,可是誰也沒把握自己的母乳可以多到不需要奶瓶。奶瓶的種類五花八門,教新手爸媽看了不頭暈也難。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奶瓶材質要買玻璃的,還是塑膠的?玻璃奶瓶的好處是導熱快,隔水加熱或者用冷水冷卻的速度都比較快,並且不管是沸水消毒或者沖泡,都不用擔心化學物質溶入奶水當中。我個人認為以安全和與餵奶效率而言,玻璃奶瓶是首選。但玻璃奶瓶有兩個缺點,第一是容易打破,第二是比較重,出門攜帶時不方便。
塑膠材質的就完全相反,材質輕、不會打破,但就有微量化學物質滲入之虞。塑膠瓶有PC、PP、PES、PPSU、Silicone等材質,挑選時重點在於耐熱溫度(PC<PP<PES、PPSU<Silicone<不銹鋼),耐熱溫度愈高,化學物質溶解的機率也愈低,理論上也是比較安全的。PC材質已經被證實會溶出較高的塑化劑,因此已經被淘汰,至於PP雖然便宜又安全,但是比較容易變質。現在還有第三種,是不銹鋼材質的奶瓶,不銹鋼奶瓶的缺點是,從外表看不到寶寶喝剩多少奶,但我覺得這也是優點:本來就不需要強迫寶寶每次都乾杯喝光光。
奶瓶嘴的形狀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孔洞最好先選小圓洞式,太大的孔洞容易讓寶寶嗆到。理論上小圓洞的奶瓶嘴可以一路用到一歲,中途不需要再更換,但要記得時常清洗奶瓶嘴底部的「通氣孔」,以免堵塞導致寶寶吸不到奶。額外的廣告噱頭看看就好,比如防脹氣、母乳實感、去舌苔等附加功能等等,畢竟寶寶脹氣與奶瓶並無直接關係,而再怎麼標榜母乳實感也與真正的乳房不一樣。
總而言之,我給新手爸媽的建議是:在家選擇非塑膠的材質(健康安全無慮),出門才使用耐熱度較高的塑膠奶瓶、挑小圓孔,一開始以親餵母奶為主,先買兩個奶瓶備用,之後全瓶餵的家庭大約需要六個奶瓶輪替。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