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公元550年)譯。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守培法師不忍佛法滅亡。所以發心疏解《起信論》。希望能「糾正邪正。明白是非。續佛慧命。開人正眼」。
本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守培法師不忍佛法滅亡。所以發心疏解《起信論》。希望能「糾正邪正。明白是非。續佛慧命。開人正眼」。
本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目錄
付刊言
起信論妙心疏序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懸義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卷上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卷下
起信論料簡駁議
附錄:不同桃李混芳塵——淺談守培法師的人品與德操
起信論妙心疏序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懸義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卷上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卷下
起信論料簡駁議
附錄:不同桃李混芳塵——淺談守培法師的人品與德操
序/導讀
付刊言
人生昧本來。不識歸家路。今日之哲學科學競爭。皆要了解宇宙人生緣起之理。此理不明。宇宙黑暗。而人妄作妄為。苦因苦果。無有了期。佛教原是解決宇宙人生緣起之教。現因各宗陳列。以偽亂真。學者如入五里霧中。重增迷悶。佛教各宗者。餘宗且不論。空有二宗互相反對。後人不能判決邪正。乃曰。二宗皆是。又云。佛教本有空有兩輪。嗚呼佛教危矣。夫猶如「人」。甲說頭上足下。口橫鼻直。乙云。頭下足上。口直鼻橫。互相是非。丙者評曰。二說皆是。如是人的真相為偽所亂而不明矣。佛法亦猶是也。假使認識真人者。雖千人萬人必同一說。絕無二說之理。《法華》云:「唯此一是實。餘二則非真。」《楞嚴》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佛佛道同」、「佛法絕對」。豈有異相哉。難曰佛法既可以人比。亦可以獸比。曰馬。獸也。鹿。獸也。比如有。佛法也。空。佛法也。有何不可乎。答。馬鹿可並立。有空不可並立。法喻不齊。若曰馬有。獸也。馬空。獸也。鹿有。獸也。鹿空。獸也。比如一切法有。佛法也。一切法空。佛法也。如是法喻相齊。淆訛益顯矣。如是須知佛教之經論。無相反對者。假使有某經某論互相是非謂是各宗不同者。即是不識正法者。更有經論對於自宗不能融通詆為偽造者。此即破壞正法者。《起信論》與法相宗相牴觸。法相詆為偽造。其實法相非但與《起信論》相牴觸。與一切佛經皆牴觸。以佛經皆令眾生捨生死、趣涅槃。法相云。捨生死外別無真實法故。余不忍佛法滅亡。所以疏《起信論》。糾正邪正。明白是非。續佛慧命。開人正眼。無奈人微言輕。不能動眾人之聽。是以疏雖成。置之高閣已十多年矣。今夏上海圓明講堂。圓瑛老法師請講《起信論》。余乘此發揮疏旨。聞者莫不動容。咸謂此疏有印行之必要。余聞之而已。適有世界佛教居士林。陳慧根。楊欣蓮居士等。發心代募印金。一呼百應。印金已足。余思一切事各有因緣。此疏因緣已熟。余何敢吝焉。乃將此疏稿付諸印所而印行焉。
民國三十六年秋 玉山守培述
人生昧本來。不識歸家路。今日之哲學科學競爭。皆要了解宇宙人生緣起之理。此理不明。宇宙黑暗。而人妄作妄為。苦因苦果。無有了期。佛教原是解決宇宙人生緣起之教。現因各宗陳列。以偽亂真。學者如入五里霧中。重增迷悶。佛教各宗者。餘宗且不論。空有二宗互相反對。後人不能判決邪正。乃曰。二宗皆是。又云。佛教本有空有兩輪。嗚呼佛教危矣。夫猶如「人」。甲說頭上足下。口橫鼻直。乙云。頭下足上。口直鼻橫。互相是非。丙者評曰。二說皆是。如是人的真相為偽所亂而不明矣。佛法亦猶是也。假使認識真人者。雖千人萬人必同一說。絕無二說之理。《法華》云:「唯此一是實。餘二則非真。」《楞嚴》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佛佛道同」、「佛法絕對」。豈有異相哉。難曰佛法既可以人比。亦可以獸比。曰馬。獸也。鹿。獸也。比如有。佛法也。空。佛法也。有何不可乎。答。馬鹿可並立。有空不可並立。法喻不齊。若曰馬有。獸也。馬空。獸也。鹿有。獸也。鹿空。獸也。比如一切法有。佛法也。一切法空。佛法也。如是法喻相齊。淆訛益顯矣。如是須知佛教之經論。無相反對者。假使有某經某論互相是非謂是各宗不同者。即是不識正法者。更有經論對於自宗不能融通詆為偽造者。此即破壞正法者。《起信論》與法相宗相牴觸。法相詆為偽造。其實法相非但與《起信論》相牴觸。與一切佛經皆牴觸。以佛經皆令眾生捨生死、趣涅槃。法相云。捨生死外別無真實法故。余不忍佛法滅亡。所以疏《起信論》。糾正邪正。明白是非。續佛慧命。開人正眼。無奈人微言輕。不能動眾人之聽。是以疏雖成。置之高閣已十多年矣。今夏上海圓明講堂。圓瑛老法師請講《起信論》。余乘此發揮疏旨。聞者莫不動容。咸謂此疏有印行之必要。余聞之而已。適有世界佛教居士林。陳慧根。楊欣蓮居士等。發心代募印金。一呼百應。印金已足。余思一切事各有因緣。此疏因緣已熟。余何敢吝焉。乃將此疏稿付諸印所而印行焉。
民國三十六年秋 玉山守培述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