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_李珠珢主場日記

【電子書】陪爸媽走到最後

  • 360
  • ※ 分享你的年度之書,送50元電子禮券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內容簡介

當父母身體漸漸衰退,我們卻常毫無準備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讓家庭陷入手足無措
照顧,不只是責任,更是一門愛的必修課

許多人總以為父母永遠堅強,直到有一天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才發現他們的身體其實正在悄悄老去。作者吳佳駿醫師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親身體會到照顧父母的迫切與艱難。2012年的那一天,他正在前往醫院值班的路上,母親突然來電:「你爸爸胸口很痛,還一直冒冷汗。」身為醫師的直覺立刻告訴他,這是心肌梗塞。他在焦急奔赴醫院的路途中,心中第一次真正體會到:父母並非是永遠可靠的支柱,他們也會需要我們的守護與陪伴。這段經歷,成為他投身撰寫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陪爸媽走到最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醫療手冊,而是一場有溫度的生命對話。全書結合了作者身為醫師的專業背景、子女的親身經歷,以及訪談長照人員、社工與家庭故事的真實案例,細膩描繪陪伴父母老去的種種挑戰。

書中提出了三個極具實用性的具體建議:
第一,學會「看見」。正視父母逐漸老去的現實,提早建立照顧知識,以避免慌亂失措。
第二,懂得建立「照顧防禦圈」。照顧是一場長跑,必須讓自己也能獲得喘息,才能持續照顧。
第三,勇敢進行「家族會議」。讓照顧成為全家共同的責任,而非單一成員的負擔。

全書更以五大部分全面剖析高齡照顧:從醫療現場、照顧者心理、父母角度、長照資源到臨終告別,幫助讀者少一些慌張,多一些安心;少一些遺憾,多一些圓滿。

本書特色

專業醫生與身為子女心境的雙重視角
作者吳佳駿醫師不僅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急診與臨床醫師,也是一位身處「三明治世代」的子女。他親身經歷父親突發心肌梗塞的驚險時刻,深刻體會到從醫師轉換成「病人家屬」的焦慮與無助。這樣的雙重身分,使他能以專業角度分析醫療現場的運作邏輯,同時也能以子女的身分,誠實描繪照顧親人的心理糾葛。讀者在書中既能學到如何判斷急診症狀、如何與醫師有效溝通,也能感受到一位兒子面對父母老病時的真情流露。這種結合專業與情感的雙重視角,是本書最獨特的價值所在。

三大具體建議,化繁為簡的行動指南
不同於一般高齡照護書籍多以政策或理論出發,本書特別強調可操作性。作者提出三大具體建議——「學會看見」、「建立照顧防禦圈」、「勇敢召開家族會議」,每一項都源自真實案例與臨床經驗。讀者不僅能理解原理,還能獲得清楚的步驟,例如:如何用「黃金三角」原則判斷父母是否該送急診、如何設計居家安全網、如何規劃家族會議流程。這些方法不僅簡單易懂,更能立刻應用在日常生活,讓照顧不再只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可以立即執行的智慧行動。

面對衰老與死亡的勇氣對話
許多人在談及衰老與死亡時,總是迴避與恐懼。然而,本書卻勇敢揭開禁忌,帶領讀者直視「最後一哩路」的現實。從急救與放手的兩難抉擇,到安寧療護的深層意義,再到如何設計一場「臨終畢業禮」,作者以誠懇的筆觸,分享自己從醫師與子女角色中得到的體悟。他不將死亡描繪為冰冷的結束,而是愛與理解的延續。這讓讀者在閱讀時,不僅獲得照顧知識,更能獲得心靈的安放。對於正面臨父母健康挑戰或即將面臨告別的子女而言,這是一份能帶來勇氣與力量的深情陪伴。

作者

吳佳駿-小吳醫師Ray
人生CEO創辦人

經歷:
急診室醫師
家庭與小兒科診所醫師
知識金礦創辦人

斜槓醫師、知識變現教練、《小吳醫生首度公開!知識變現金的網路經營術》及《預見50歲後的大小事》作者。

長年在各領域擔任不浮上檯面的行銷操盤者,包含:知識變現、投資理財、財務規劃、心靈成長。擅長快速學習,化繁為簡,對醫療、養生、網路創業和理財投資的核心原則有著獨到的深刻洞察。

目錄

序言:當照顧來敲門—寫給正在學習陪伴父母的你
第一篇 照顧初體驗,陪爸媽進醫院的指南
第一章 慌亂一夜:急診室的未知地圖
 無知是最大的危機
 假日孝子症候群
 什麼時候該送急診?八成狀況你也能判斷
 急診的急不是趕快的急
第二章 醫師的內心世界
 我是一個拆炸彈專家
 菜鳥醫生的誤診真相
 我差點讓病人斷氣
 健保底下的悲歌
第三章 門診病房要面對的大小事
 鄰居肚子的心跳
 開刀或不開刀,這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 過度爭取自己的利益,並不是一個最好的策略
 醫生最怕的三種病人
第四章 加護病房的悲歡離合
 氣切,到底要不要做?
 加護病房的特權
 醫療意外,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 你有統一發言人嗎?
第二篇 照顧,是一場心理轉化的旅程
第五章 從「我是子女」到「我是照顧者」的轉變
 三輪機車上的告別
 從手足無措到學會堅強:一段兒子的照顧旅程
 打造合適的照顧環境
 一個甜食的笑容
第六章 當照顧變成長跑
 隱性個案:照顧者的身心危機
 照顧的破口:每日在夾縫中喘息
 「親自照顧」vs「請人照顧」的抉擇
 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台灣與日本的對照
第七章 打造你的照顧防禦圈
 高齡照顧防禦圈
 心的堡壘:照顧自己的計畫不是奢侈,而是必需
 建立照顧防禦圈,從讓自己喘息開始
 知識就是力量:讓照顧不再埋頭苦幹
第八章 家族關係的拉扯
 當照顧變成一道算術題
 誰是「隱形照顧者」?
 家族會議:為何它是照顧家庭的必修課
 如何讓家族會議進行得更順暢
第三篇 照顧的路上會遇到的大小事
第九章 爸媽不認老該怎麼辦?暖心溝通的第一步
 別說「你要小心」:看見爸媽倔強背後的心事
 無聲的戰爭:當愛被扭曲成情緒勒索
 當父母彼此綑綁
 暖心溝通,重建愛與安全感
第十章 當身體不再聽話:理解失能、失智與跌倒
 無聲的巨變:看見它如何悄悄改寫爸媽的人生
 揭開失能的真面目:哪些疾病會導致爸媽「動不了」?
 當失智症來敲門
 別等疾病來敲門:我們如何為爸媽撐起健康的防護傘?
 年長者跌倒的沉默危機
 築起居家安全網:打造零跌倒風險的黃金防線
第十一章 爸媽不舒服,子女怎麼辦?—居家常見醫療照顧指南
 爸媽突然看到「鬼」?認識譫妄的警訊
 當爸媽發燒了:別急著退燒,先看清「火源」在哪!
 打針比較快好?藥物越多越好?
 別讓「小紅點」變「大黑洞」!居家預防與簡易傷口照護
第四篇 照顧接力:長照與照顧機構的尋路指南
第十二章 長照資源的入門指南
 當「孝順」成了無聲的重擔:長照服務,不只是請外勞
 家屬,我們是隊友!把長照變成共同照顧
 一通電話的轉捩點:從「1966」開始第一步
 長照不是「買時間」:理解服務項目的真義
第十三章 無名英雄的日常:長照人員的苦與樂
 甘苦與共:他們看見的「人生百態」與日常挑戰
 人力缺乏的無聲吶喊
 不只「幫忙洗澡」:長照人員的專業價值與心靈收穫
 最好的隊友:長照人員對家屬的真心話
第十四章 當居家照顧不再可能:如何挑選合適的照顧機構
 醫院的「畢業考」
 善用出院準備服務:選擇合適的機構照護
 實地考察心法:一份給你的「三看三問三感受」清單
第十五章 與父母共老:在家安養、機構享老的智慧選擇
 重塑愛的面貌:當孝道卸下重擔,心靈得以安放
 在家安老或機構享老?
 選擇了機構:有效溝通,陪伴父母適應新生活
 我的名字不只是「外籍看護」
第五篇 好好說再見:照顧的最後一哩路
第十六章 急診室的選擇難題
 困難的選擇:繼續急救或者放手?
 急救到底是什麼?
 愛的預先承諾:DNR與ACP(預立醫療決定)
 為什麼你不救他?
第十七章 安寧療護,讓生命不再有遺憾
 當治療不再是唯一的答案
 安寧不是放棄:為父母做出更有愛的選擇
 何時考慮安寧?決策的三大原則
 安寧療護帶來的改變:不只身體,還有心靈的轉變
第十八章 當死亡近在眼前
 當告別不再是恐懼,而是最溫暖的道別
 從哲學與文化視角看死亡
 面對死亡,我們重新學會如何去愛
 死亡的啟示與愛的延續——從生命手記開始
第十九章 為生命畫上溫柔的句點
 告別的藝術:設計一場「臨終畢業禮」
 穿越悲傷的旅程:給自己的溫柔療癒
 面對生命的終點:身體與心理的溫柔準備
 台灣臨終選擇的挑戰與準備
 穿越悲傷的旅程:給自己的溫柔療癒
終章:母親的最後一程
書末結語
致謝

序/導讀

序言:當照顧來敲門——寫給正在學習陪伴父母的你

一通電話,改變了人生軌道

2012年的一天,我的人生軌道徹底被改變了。
那時,我正搭著公車前往急診室值班。途中,母親的一通電話突然響起。我原以為只是日常問候,卻沒想到話筒那頭傳來急切的聲音:「你爸爸胸口很痛,還一直冒冷汗。」
那一刻,我腦中一片空白。身為醫師的直覺立刻告訴我,這是心肌梗塞。我立刻要母親帶父親前往急診,並且瘋狂打電話找到代班醫師,隨後匆忙下車攔計程車,以近乎狂飆的速度趕往醫院。在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中,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但願還來得及。
幸運的是,父親最後並無大礙,順利做完心導管支架。然而,那次驚心動魄的經歷,卻讓我深深意識到——我們習慣仰賴、視為堅強後盾的父母,隨著年歲漸長,其實正一步步邁向需要我們守護與照料的階段。
這樣的體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決定卸下繁忙的大醫院醫師身分,成為能掌控自由時間的斜槓醫師,因為我意識到,我需要時間,去學習如何陪伴父母老去。

三明治世代的無解題

回望社會現況,台灣已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並行的時代,我們這一代人,往往身處「三明治世代」:一方面要養家育兒,另一方面當父母生病時,還必須承擔起照顧責任。時間有限、資源不足、情感糾葛,交織出沉重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許多人總是在父母病倒的那一刻,才驚覺毫無準備,只能手忙腳亂。於是,照顧逐漸成為家庭裡的「無解題」。
 誰要承擔主要照顧責任?
 如果有工作無法抽身,該怎麼辦?
 請不起看護,只能自己咬牙硬撐時,該如何是好?
 為什麼父母總是有這麼多要求,卻難以體諒子女的辛苦?
這些問題若沒有提前思考,往往會在關鍵時刻演變成衝突,甚至導致家庭悲劇。

一場真誠的對話,一本有溫度的指南

因此,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份冷酷的操作手冊,而是一場真誠的對話。它將陪伴你從不同面向,逐步認識「照顧」的全貌。
我將以我身為醫師的專業,以及身為子女的親身體驗,結合我所訪談的長照專業人士、社工、牧師與家庭的真實故事,帶你穿透迷霧,看見問題的核心。
 第一篇:從醫療現場出發—我會帶你走進急診室、加護病房與一般病房,拆解醫師、病人與家屬之間的思維差異,教你如何與醫師合作,共同照顧父母。
 第二篇:在照顧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心理問題一直被忽略,你將看見手足之間的糾葛、照顧者的心力交瘁,並學會如何化解衝突、建立支持系統。
 第三篇:照顧父母的角度—我們從父母被照顧的心裡想法開始,到了解失能、失智與常見醫療照顧的方法,學會理解父母的世界,並找到最溫柔的陪伴方式。
 第四篇:了解長照與照顧機構—你將了解長照政策與照顧機構的運作模式,學習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減輕身心負擔。
 第五篇:面對終點的挑戰—最後,我們將共同面對安寧與臨終的議題,學會如何在生命的最後一程,與父母好好道別、不留遺憾。
這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個完美解答,而是希望帶來方向、陪伴與勇氣。我想先幫助你建立心理準備,理解在照顧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哪些情境。你會了解陪伴中的許多衝突都是因為立場不同所導致,並學習如何練習同理,帶著愛去化解矛盾。
願你能在字裡行間,找到更多理解與同理的力量,並在陪伴父母的路上,少一些慌張,多一些安心;少一些遺憾,多一些圓滿。
因為照顧,從不是一個人的功課,而是全家人共同的學習,也是一門關於愛的必修課。

試閱

第八章 家族關係的拉扯

當照顧變成一道算術題

在台灣,高齡化的浪潮席捲而來,隨之浮現的是許多家庭內部隱而不現的裂痕。
當父母年邁,健康亮起紅燈,照顧的責任往往會像一道突如其來的算術題,精準地落在每個手足面前,強迫他們計算、分配,甚至爭奪。這道題算的不只是金錢和時間,更是愛和責任,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家庭情感帳。
我曾見過一個家庭,三兄妹原本感情融洽。大哥在國外發展,事業有成;二姊是家庭主婦,住在離父母最近的城市;小弟則在本地工作,但經濟狀況不算寬裕。當母親突然中風,生活無法自理時,這道照顧的算術題,便無情地擺在了他們面前。
起初,大家口徑一致:「媽媽最重要,我們一起照顧!」但現實的壓力很快就撕開了溫情的面紗。
二姊理所當然地成了主要照顧者,她每天在醫院和家中奔波,學習如何餵食、拍背、協助復健。她的時間被照顧切割得支離破碎,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品質急速下降。每當她向大哥和小弟提及母親的狀況或照顧的辛勞時,大哥總是在電話那頭說:「妹妹辛苦了,我會匯錢過去。」而小弟則會抱怨:「我最近手頭緊,只能多出力了。」
金錢和時間,在不對等的付出中,悄悄地變成了傷害手足情感的利刃。
大哥認為自己遠在國外,事業繁忙,無法親力親為,所以匯錢是自己最大的貢獻。他覺得自己已經「出錢了」,就是盡到了孝道。然而,他忽略了金錢無法買到的是「陪伴」與「在場」。母親在病床上需要的不只是錢,更是身邊子女的體溫和眼神的交流。二姊在獨自面對的夜晚,需要的也不只是一筆冰冷的匯款,更是一句真心的「你還好嗎?」,或是一個能讓她暫時喘息的替代方案。
而小弟,因為經濟上的壓力,選擇了「多出力」。他確實花費了部分時間協助,但更多時候,他的「出力」只是短暫的探望,或是偶爾幫忙跑腿。當二姊希望他能分擔更多時,他總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沒錢,難道連力氣都要被你們榨乾嗎?」這讓二姊感到深深的委屈,彷彿她的時間和精力在小弟眼中一文不值。
這場無形的算術題,讓二姊感到被剝奪、被犧牲。她看著大哥遠在天邊,用金錢買斷了照顧的責任;看著小弟在身邊,卻又總有藉口推卸。她逐漸感到怨恨,覺得自己才是那個被家庭壓垮的人。
這種「算術式」的照顧,最終導致了家庭關係的崩裂。三兄妹不再像過去那樣頻繁聯繫,每次通話都充滿了潛在的火藥味。母親的病情成了敏感詞,稍微提及,就可能引爆一場爭吵。
這份痛苦,不只落在主要照顧者身上,也蔓延到其他手足。大哥雖然有錢,卻時常感到內疚,因為他知道金錢無法彌補他不在場的空缺。小弟雖然出力,卻也活在被指責的壓力下,同時面對經濟與情感的雙重困境。
一個家庭的悲劇,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因為在愛的面前,加入了「計較」。當照顧變成一道算術題,每個人都試圖計算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家庭的溫暖便會逐漸散去,只留下冰冷的數字與難以癒合的裂痕。
照顧父母,從來就不應該是一場只用金錢和時間衡量的算術遊戲。它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同理與溝通,才能讓愛的連結在困難中依然堅韌。
聊聊你的想法:
 你的家庭中,手足之間是如何看待「金錢付出」與「時間付出」的?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平衡?
 在你的家庭中,是否有人曾感受到自己是「被剝奪」或「被犧牲」的主要照顧者?
 你認為如何才能打破「照顧是一道算術題」的迷思,讓手足之間能更有效地分擔責任?

誰是「隱形照顧者」?
在醫院,我們醫師已經習慣了見證生命的脆弱,但家庭照顧的心酸是遠超出我們一般想像的,這是一位醫師親身經歷的故事。
那天,一位中風臥床已久的伯伯被推進急診室。他的狀況很差,看起來隨時都可能離開。陪在他身旁的是一位長照服務員,這讓我感到奇怪,因為通常這種情況都會是家屬親自陪同。
在詢問病史時,長照服務員告訴我:「伯伯的主要負責人是他的嫂嫂,她等等就會來。」
不久後,這位伯伯的妻子氣喘吁吁地趕到。特別的是,她是位泰國籍配偶,嫁來台灣已經好幾年。當我試著跟她討論病人的狀況,甚至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DNR)」時,她卻顯得不知所措,不斷地說:「我不能做決定,要等大姑來。」
這讓我更困惑了,她不是主要負責人嗎?
於是她告訴我,在這個家庭裡,她是地位最低的人。家中的大小事,都由大姑做主。大姑不喜歡她,覺得她是外籍新娘,不配有發言權。而她,也只能在家庭的夾縫中求生存。
不久後,大姑來了。她一進門,就開始對這位泰國媳婦指責:「妳是怎麼照顧我弟弟的?怎麼會讓他感染成這樣?」但她唸完、罵完後,過一陣子就匆匆忙忙地離開。
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在照顧伯伯的是這位泰國媳婦,但她一點發言權都沒有。
她一個人,除了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甚至是先生的弟弟中風後,也是她在照顧!她要照顧兩位中風的家人,卻連為他們做決定的權利都沒有。
她,就是這個家庭中,最鮮明的「隱形照顧者」。
後來,我忍不住跟這位泰國媳婦聊了起來。我問她:「妳後悔嫁來台灣嗎?」她說:「不後悔。」
她告訴我,她的先生曾經在泰國工作,兩人相戀後,先生承諾會娶她回台灣,並為她打造一個溫暖的家。他真的飛去泰國好幾次,向她的父母求親。她被這份真誠所感動,才毅然決然地嫁來台灣。
她相信,婚姻就是一場承諾,既然嫁了,就要好好照顧先生與家人。即使面對丈夫中風,她沒有任何怨言的照顧,而且當她提起家庭,像是她的小孩,很成熟,正在大學半工半讀,讓她感到很驕傲。
這個故事讓我對「隱形照顧者」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體會。他們可能是住在父母身邊、每天都得親力親為的子女,也可能是像這位泰國媳婦一樣,在一個沒有發言權的家庭裡默默地付出所有,讓人感動。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默默付出的「隱形照顧者」呢?你有想過該怎麼對待他們呢?
陪伴心語:
這段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也看到了家庭的複雜。它讓我重新思考,到底誰才是那個最愛家庭的人?是那位有血緣關係的姊姊,還是那位在家庭夾縫中默默付出的媳婦?
這也讓我反思,在我們的家庭中,是否也存在著這樣一位「隱形照顧者」?他們或許不是你的手足,或許不是你的親人,但卻在默默地為你的家庭付出。而我們,是否也曾因為忽略他們的存在,造成了無形的傷害?

家族會議:為何它是照顧家庭的必修課?
在許多家庭裡,矛盾往往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因為缺乏好的對話方式。尤其在面對父母照護、金錢分擔或責任安排時,情緒的高張常常讓討論淪為爭吵。
有人憤憤不平,有人心懷委屈,最後沒有共識,只有裂痕。
想像一下,一個家庭就像一艘船,父母是船長,子女是船員。當船長年邁無法掌舵時,船員們必須共同接手。但如果每個船員都各行其事,甚至互相指責誰划得不夠快、誰的方向不對,這艘船很可能就會偏離航道,甚至擱淺。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我們需要一個工具:家族會議。
家族會議不是簡單的聚餐聊天,而是一種有結構、有規則的對話方式。它的核心目的,是將「情緒的碰撞」轉化為「合作的行動」。
家族會議,為何如此重要?
許多家庭因為不願面對問題,選擇將照顧的壓力積壓在某些人身上。這就好比在房子的角落堆滿了雜物,表面看似整潔,實則暗藏隱憂。當堆積到一個臨界點,只需一點火花,就能引發熊熊大火,燒毀多年的親情。家族會議,就是定期清理雜物,避免火災發生的工具。
避免單一決策者的壓力
我曾遇到一位主要照顧失智母親的大姊,她幾乎犧牲了所有的個人時間,把生活重心都放在母親身上。小弟偶爾會抱怨她管太多,而遠在國外的大哥只會匯錢,不聞不問。大姊雖然嘴上說沒關係,但長期的壓力讓她身心俱疲,甚至開始出現失眠和焦慮的症狀。
有一次,母親不小心跌倒送醫,大哥卻只打電話問「是不是妳沒顧好?」這句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大姊終於在電話中崩潰大哭,長年累積的委屈一次爆發。
這就是沒有家族會議的後果。在許多家庭中,往往會有一位「主要照顧者」或「主導者」,默默承受大部分的責任。這樣不僅造成不公平,也容易讓主要照顧者產生怨懟,最終導致像大姊一樣的崩潰。家族會議能將這些壓力分攤,讓責任不再落在一個人的肩上。
讓隱形問題浮現
很多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難處和不滿,但因為害怕衝突、害怕被指責,平常不會直接說出口。這些隱形問題就像是潛伏在水面下的冰山,平時看不見,卻會在小事情上爆發。
例如,小弟可能因為經濟壓力,不敢說自己無法負擔額外費用,只能在言語上表達不滿;遠距的子女可能因為工作繁忙,難以抽身,卻又被其他手足指責「不盡孝」,心裡充滿愧疚卻無從解釋。家族會議提供了一個安全場域,讓彼此有機會開誠布公地表達,將這些無聲的痛苦和誤解攤開來,而不是讓它們在陰暗的角落滋生。
將模糊的善意化為具體的行動
許多家人都願意付出,但沒有明確的分工,善意就會變成無效的承諾,甚至成為新的爭執點。
「我願意幫忙啊!」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但什麼時候幫?怎麼幫?幫什麼?如果沒有說清楚,就容易變成:「上次說要幫忙,結果呢?」「不是說好要來,怎麼又沒出現?」
會議的目標,就是讓「我願意幫忙」變成「我會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做多久」。例如,不是說「我會多回來陪媽媽」,而是說「我每個月的第二個週末會回來,負責媽媽的洗澡和晚餐」。這種具體化,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也讓其他手足對彼此的貢獻有清晰的認知,避免誤會和不滿。
家族會議,是什麼?
家族會議,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家庭的健康檢查」。它是一個家族定期舉辦討論家庭重要議題的會議;它可以嚴肅地討論,誰是以後照顧父母的負責人、該如何分工;也可以輕鬆地討論家族要不要安排出遊。
但它不是隨意的聊天,而是一種有目的、有結構的正式對話。它需要明定時間與規則,讓整體順利進行。缺乏規矩的會議,只會淪為混亂的抱怨大會。為了確保會議的效率與尊重,我們需要:
固定時間
例如每月一次,避免只在爆發衝突時才談。定期性的會議,能讓問題在萌芽階段就被討論,而不是累積成難以解決的巨石。
主持人角色
由一位中立的人(可輪流擔任)來引導,確保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並控制會議的節奏。主持人不是裁判,而是引導者。
每次會議有固定結構
要事先規劃主題,會中彼此溝通,取得共識,最後留下紀錄。
禁止打斷與指責
這是最基本的尊重。讓彼此的聲音能被完整聽見,即便不同意,也要先傾聽完畢,再表達自己的觀點。
家族會議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修煉。它考驗著手足之間的情感智慧,也鍛鍊著我們將愛轉化為行動的能力。當我們學會用更成熟的方式面對照顧的挑戰,家庭的連結將會更加緊密。
聊聊你的想法:
 你的家庭是否曾因為缺乏有效溝通,而導致照顧上的矛盾與衝突?
 你認為舉辦家族會議,能為你的家庭帶來哪些改變?
 邀請家人參與家族會議,你覺得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你會如何克服?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925534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分享你的年度之書,送50元電子禮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