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吾人深知孫中山先生終生所懷抱的革命宗旨,殆為創建一個名實相符的民主共和國。此一目標,自決心傾覆清廷之日起以迄逝世,從未稍變。在「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之中,中山先生明確的表示「予自乙酉(一八八五年)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由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註1)那個時候,他革命的意志已經是要創建「民」國,而無稱王稱帝的個人英雄主義意識。復於一八九四年檀香山興中會及一八九五年香港興中會會員誓詞中,也可見到「創立合眾政府」之詞句。一九○五年正月, 孫中山重訂致公堂新章規程及在比京與留歐學生組織革命團體誓詞,則改為「創立民國」四字。(註2)同年七月正式成立於東京的中國同盟會入會誓詞亦沿用之。(註3)無論稱「合眾政府」或「民國」,都與此前中國國體政體不同。這無異把西洋民主政治思想引起中國,在中國的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制度史上,誠為曠古創舉。
民前六年十月十七日(一九○六年十二月二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民報一週年紀念會演講「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時,中山先生說:「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將來民族革命實行以後,現在的惡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掃而盡,卻是還有那惡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試想明太祖驅除蒙古,恢復中國,民族革命已經做成,他的政治卻不過依然同漢、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後,復被外人侵入,這由政體不好的原故。……研究政治革命的工夫,觨費經營,至於著手的時候,卻是同民族革命並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並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註4)由這一段話,我們知道中山先生矢志革命的主要目的,乃是為了要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的政治,「民主立憲」在他之意,也就是「民主共和」。所以,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改變國體,妄想當「中華帝國」皇帝時,中山先生不得不再起革命,而感慨萬千的說:「嗟夫!以先烈無量之頭顱,無量之熱血,所獲得之共和兩字空名,行將歸於消滅,可可忍,孰不可忍?深恐國體變更,國運亦隨之而斬矣。此正吾人振作奮發,急起直追,起兵除奸,捨身救國之秋也。」(註5)此一史實,正好印證了上述:「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一句話。基於以上之分析,吾人敢大膽而肯定的說,建立「民主共和」的現代化民主中國之政治體系,乃是中山先生積四十年奔走革命的終極目標。而「政權思想」正是他整套民權主義政治思想之重心所在!
作者主修政治科學,對這位改變中國政治面貌的靈魂人物之政治哲學,頗感濃厚興趣。在研讀其遺著遺言時,宛然活見其人,倍覺他人格的崇高與思想的珍貴。前此,吾人曾對其「政黨思想」試作研究,作品榮獲「中正學術著作獎」,於是信心倍增,今特繼以研究其「政權思想」。主要目的是:
(一)對中山先生所要建立的「民主立憲」國家政治體系內人民參政的理論根據,試作分析。藉以瞭解其政權思想之精義所在,以及達成其「全民政治」或「眾民政治」的政權思想之目標的方法。
(二)檢視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內涵,是否合於一般政治學原理,及現代世界政治潮流,並評斷其價值。
(三)基於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立場,檢討我國現行人民參政制度諸問題,並提出個人一些觀念,從而推出促進我國政治現代化之途徑。
(四)在民國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中山先生書三民主義「自序」中,勉勵大家「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註6)可見他極盼望讀者同志能對其各種理論「匡補闕遺」。然則,作者個人學植尚淺,何敢出此?是以,謹藉研究之便,旁涉有關書籍及論文,印證各國學者理論及政治事實,試將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體系,做比較有系統的整理而已。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達成第一節所述各種研究目的,作者採用下列幾種方式進行本論文之研究工作:
(一)分析研究法(Analytical approach)──中山先生之著作,不能以現代嚴謹的學術作品之尺度來衡量,因為中山先生是一位書生革命家及思想家,而不是一位政治學家,他沒有唸過政治學系,他是一個醫生。所以他的思想,我們只能從他的演講詞,及有關論著、宣言、文告,和部份函電中看出來。要研究其政權思想內涵,必須採用分析研究法,俾使在浩如煙海之文字中,分析其相關之理論,從而做有系統的組織和研究,並做合於邏輯的排比和解釋,以發現其價值所在。這個工作是相當艱鉅的。
(二)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approach)──社會科學的研究,比較方法是頗為重要的,而研究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尤須與中外古今思想家或學者,甚至政客、野心家、獨裁者之觀念,作適當的比較,庶幾能得知其異同,從而看出中山先生思想的特點。本研究,為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部份,作者當然必須注意及此。是以,在研析中山先生論著、演講詞之外,也須廣為蒐集各家有關理論,用為比較之資料。此外,如眾所週知,我國之政治建設係以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為根據的,在人民參政的制度上,與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亦須從事比較之工作,才知理論與現實之關係,而研究之本身也才富於意義。
(三)法學研究法(Legal approach)──一種思想與理論合用與否之判斷,須經實踐乃可知其然,是以,為瞭解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是否適於運用在我國政治行為之上,吾人必須從法律學上探討有關規定及顳運作之精神。至於,我國未及實踐之理論,也應採取法學研究法,以便吸收外國過去及現代法制上所作實踐之經驗資料(Empirical data),才能明白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體系是否完全合於今日世界政治新趨向?藉此研究,我們才能對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作新的價值判斷,以及力求更新,而賦於時代意義。
此外,在必要時,也運用到現代行為科學的方法及理論,以解釋中山先生的政權思想。作者深信,藉上述幾種方法,當有助於本人對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闡揚。
第一節 研究目的
吾人深知孫中山先生終生所懷抱的革命宗旨,殆為創建一個名實相符的民主共和國。此一目標,自決心傾覆清廷之日起以迄逝世,從未稍變。在「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之中,中山先生明確的表示「予自乙酉(一八八五年)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由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註1)那個時候,他革命的意志已經是要創建「民」國,而無稱王稱帝的個人英雄主義意識。復於一八九四年檀香山興中會及一八九五年香港興中會會員誓詞中,也可見到「創立合眾政府」之詞句。一九○五年正月, 孫中山重訂致公堂新章規程及在比京與留歐學生組織革命團體誓詞,則改為「創立民國」四字。(註2)同年七月正式成立於東京的中國同盟會入會誓詞亦沿用之。(註3)無論稱「合眾政府」或「民國」,都與此前中國國體政體不同。這無異把西洋民主政治思想引起中國,在中國的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制度史上,誠為曠古創舉。
民前六年十月十七日(一九○六年十二月二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民報一週年紀念會演講「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時,中山先生說:「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將來民族革命實行以後,現在的惡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掃而盡,卻是還有那惡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試想明太祖驅除蒙古,恢復中國,民族革命已經做成,他的政治卻不過依然同漢、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後,復被外人侵入,這由政體不好的原故。……研究政治革命的工夫,觨費經營,至於著手的時候,卻是同民族革命並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並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註4)由這一段話,我們知道中山先生矢志革命的主要目的,乃是為了要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的政治,「民主立憲」在他之意,也就是「民主共和」。所以,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改變國體,妄想當「中華帝國」皇帝時,中山先生不得不再起革命,而感慨萬千的說:「嗟夫!以先烈無量之頭顱,無量之熱血,所獲得之共和兩字空名,行將歸於消滅,可可忍,孰不可忍?深恐國體變更,國運亦隨之而斬矣。此正吾人振作奮發,急起直追,起兵除奸,捨身救國之秋也。」(註5)此一史實,正好印證了上述:「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一句話。基於以上之分析,吾人敢大膽而肯定的說,建立「民主共和」的現代化民主中國之政治體系,乃是中山先生積四十年奔走革命的終極目標。而「政權思想」正是他整套民權主義政治思想之重心所在!
作者主修政治科學,對這位改變中國政治面貌的靈魂人物之政治哲學,頗感濃厚興趣。在研讀其遺著遺言時,宛然活見其人,倍覺他人格的崇高與思想的珍貴。前此,吾人曾對其「政黨思想」試作研究,作品榮獲「中正學術著作獎」,於是信心倍增,今特繼以研究其「政權思想」。主要目的是:
(一)對中山先生所要建立的「民主立憲」國家政治體系內人民參政的理論根據,試作分析。藉以瞭解其政權思想之精義所在,以及達成其「全民政治」或「眾民政治」的政權思想之目標的方法。
(二)檢視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內涵,是否合於一般政治學原理,及現代世界政治潮流,並評斷其價值。
(三)基於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立場,檢討我國現行人民參政制度諸問題,並提出個人一些觀念,從而推出促進我國政治現代化之途徑。
(四)在民國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中山先生書三民主義「自序」中,勉勵大家「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註6)可見他極盼望讀者同志能對其各種理論「匡補闕遺」。然則,作者個人學植尚淺,何敢出此?是以,謹藉研究之便,旁涉有關書籍及論文,印證各國學者理論及政治事實,試將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體系,做比較有系統的整理而已。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達成第一節所述各種研究目的,作者採用下列幾種方式進行本論文之研究工作:
(一)分析研究法(Analytical approach)──中山先生之著作,不能以現代嚴謹的學術作品之尺度來衡量,因為中山先生是一位書生革命家及思想家,而不是一位政治學家,他沒有唸過政治學系,他是一個醫生。所以他的思想,我們只能從他的演講詞,及有關論著、宣言、文告,和部份函電中看出來。要研究其政權思想內涵,必須採用分析研究法,俾使在浩如煙海之文字中,分析其相關之理論,從而做有系統的組織和研究,並做合於邏輯的排比和解釋,以發現其價值所在。這個工作是相當艱鉅的。
(二)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approach)──社會科學的研究,比較方法是頗為重要的,而研究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尤須與中外古今思想家或學者,甚至政客、野心家、獨裁者之觀念,作適當的比較,庶幾能得知其異同,從而看出中山先生思想的特點。本研究,為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部份,作者當然必須注意及此。是以,在研析中山先生論著、演講詞之外,也須廣為蒐集各家有關理論,用為比較之資料。此外,如眾所週知,我國之政治建設係以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為根據的,在人民參政的制度上,與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亦須從事比較之工作,才知理論與現實之關係,而研究之本身也才富於意義。
(三)法學研究法(Legal approach)──一種思想與理論合用與否之判斷,須經實踐乃可知其然,是以,為瞭解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是否適於運用在我國政治行為之上,吾人必須從法律學上探討有關規定及顳運作之精神。至於,我國未及實踐之理論,也應採取法學研究法,以便吸收外國過去及現代法制上所作實踐之經驗資料(Empirical data),才能明白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體系是否完全合於今日世界政治新趨向?藉此研究,我們才能對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理論作新的價值判斷,以及力求更新,而賦於時代意義。
此外,在必要時,也運用到現代行為科學的方法及理論,以解釋中山先生的政權思想。作者深信,藉上述幾種方法,當有助於本人對中山先生政權思想之闡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