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盛清時期宮廷圖書用紙

79特價316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第一章 盛清時期宮廷藏書、編書與刻書機構
圖書典籍代表一個朝代文化興盛的象徵之一,各個朝代的宮廷藏書更是廣浩如煙海;宮廷圖書的興盛與衰亡,往往伴隨一個朝代的開始和終結,新興的王朝在舊王朝所奠基的文化上建立,承襲了舊朝代的人民、土地,對於舊王朝的宮殿建築、珍貴寶藏和代代累積的宮廷藏書,也一併接收並期許更完善的文化制度。因此歷代帝王不遺餘力地興盛文化事業,同時豐富宮廷藏書。
一、宮廷藏書
先秦時期,宮廷已有保存珍貴圖書文物的金匱石室,有所謂的「學在官府、官守其書」,意味能擁有藏書資格的只有官府;春秋戰國之後知識普及,開始出現私人藏書;漢武帝時獨尊儒家,開啟獻書之路,漢成帝時為弘揚文化事業,也廣求天下遺書,這之間僅僅百餘年,漢代皇室就建立著名的石渠閣、天祿麒麟閣、蘭台及東觀等宮廷藏書,無論書品或內容宮廷藏書皆為當時之最。石渠閣為蕭何所造,建立在未央宮殿北,典藏入關所得秦朝圖籍,在石渠閣下方,以礱石為渠,藉以導水,以此命名石渠閣。天祿麒麟閣在石渠閣正東方,為蕭何監修未央宮時所造,主要典藏秘書並處賢才,劉向、劉歆父子及揚雄曾先後於此校書、讀書。東漢建都洛陽,宮城分為南宮與北宮兩部分,東觀位於南宮,為大臣奉旨修書之地,而蘭台所藏宮中圖書則由御史中丞掌管,東觀與蘭台是東漢禁中著名藏書地點。隋代以秘閣、觀文殿和嘉則殿等宮廷藏書最有名,隋文帝曾下令廣徵遺書,凡獻書一卷者,賞絹一匹;使隋代宮廷藏書初具規模。而隋煬帝熱衷於文化事業,他曾組織儒臣將秘閣中的珍本抄寫數部至數十部副本,並在宮中裝幀完成再入藏秘閣。觀文殿位於洛陽宮中,於東西兩側廂房設立書庫,分藏各類典籍;而嘉則殿位於長安,藏書豐富。隋煬帝對宮廷藏書不遺餘力的蒐羅,他曾命儒臣分類整理藏書,刪除重複並加以校對藏書,光是嘉則殿藏書就號稱三十七萬卷,加以校對並刪除重複的藏書後,尚有精品三萬七千餘卷,之後皆為唐朝所繼承。
唐中葉始設集賢殿書院,該書院發展乃從隋代掌管圖集的秘書之職而來,是唐朝宮廷最重要的藏書處所之一,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命儒臣在乾元殿東廂繕寫經、史、子、集四部類宮廷藏書,以充實內府收藏。開元六年(718)乾元殿改為麗正修書院,開元十二年(724)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唐代宮廷藏書至開元十九年(731)已有八萬九千卷,絕大多數為精校的宮廷善本,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分藏四庫;且其中包含頗多宋、齊、梁、陳、周、隋的宮廷舊藏,並有貞觀、永徽、乾封及咸亨舊本。宋代繼承前朝皇家書室之珍本圖書,為宮廷藏書的基礎。其後接收五代十國的宮廷藏書並廣徵天下遺書後,使藏書量大增。宋初沿襲唐制設昭文館(改弘文館為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等三館,並將宮廷藏書集中在三館,宋太宗剛即位時別建新三館於左生龍門東北舊輅書院原址上,太平興國三年(978),將三館總名為崇文院。崇文院之東為昭文書庫、西為史館書庫、集賢書庫位於南方。其中史館書庫又細分為經、史、子、集四庫,再加上昭文書庫與集賢書庫,合稱為崇文六庫,此六庫藏有珍本古籍包含正副本約八萬餘卷。
元朝皇室繼承了宋、金宮廷舊藏,崇文閣為元朝重要的皇家藏書之所。奎章閣是元代有名的皇家書室,建造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坐落於皇宮興聖宮大殿興聖殿西廡。設置奎章閣之目的為讓儒臣進呈經史諸書、講論學問以明帝王之道;奎章閣也因此收藏豐富的書畫圖籍。明代接收了元代宮廷藏書;其中包含宋、遼、金的宮廷藏書,這些藏書如數運載至南京。明成祖遷都至北京,建造北京紫禁城後,在紫禁城東華門內重建文淵閣,下令將南京文淵閣舊藏之珍本古籍,運回北京入藏文淵閣。此時明成祖命儒臣將宮廷藏書編纂成一部大型類書,最初名為《文獻大成》,其後更廣採各類圖書約七、八千種,永樂六年(1408)將此書改稱《永樂大典》,全書歷時五年完成,正文有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和目錄六十卷,共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字數約三億七千萬字左右。這部大型類書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面向,蒐集頗多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至嘉靖、隆慶年間另摹副本一份,原本存於南京,正本藏於文淵閣,副本藏於皇史宬。
清朝入主中原後,即為明代豐富宮廷藏書的繼承者,同時也接收了所典藏之歷代皇宮藏書。關於清朝宮廷藏書,最初分別庋藏於昭仁殿、養心殿、景福宮、乾清宮、摛藻堂、皇史宬等處。根據任繼愈研究,清朝統治者提倡文治的一個顯著特徵,即皇帝努力使自己成為文人,自世祖福臨起,清朝的皇帝都必須讀書;為彰顯稽古右文,清朝宮廷藏書的地點、規模皆超越前代;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該建築修建之始即為專門藏書、或該機構職司即是管理藏書,如紫禁城內的內閣大庫、國史館、武英殿、方略館、昭仁殿、五經粹室、摛藻堂、養心殿;盛京宮內之崇謨閣、敬典閣、鳳凰樓、翔鳳閣、西七間樓及典藏《四庫全書》的南北七閣等。另一種則在皇帝、皇妃、皇子生活及處理事務的地方,陳設數量不等的書籍,為皇家人讀書創造方便取閱的條件,因此整個皇宮及皇帝所到之地,例如紫禁城內、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玉泉山、盤山、西苑、景山等地,總計近百處、星羅棋布無處無書。
宮廷藏書在封建社會中,乃為實施文治理念的一個重要標誌。清朝皇帝們熟讀歷代儒家書籍,尤其從書中啟發諸多治國理念。這點從明代邱濬《大學衍義補》中,可非常清楚綜理出許多脈絡,諸如提倡文治、蒐書藏書,建立書庫並管理藏書等。該書中卷九六〈世好文願治之君哉〉:
唐分書為四類,曰經、史、子、集。而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者,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初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至武德初有書八萬卷,重復相揉。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顔師古繼為秘書監,請購天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藏於內庫。玄宗命馬?素為脩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尋置脩書院,其後大明宫光順門外東都,明福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給麻紙五千番,季給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兔千五百皮為筆材,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安祿山之亂尺簡不藏元載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又命拾遺苖發等使江淮括訪至文宗時鄭覃侍講進言經籍未備,因詔秘閣搜採,於是四庫之書復完分藏于十二庫。
這一段話,藏有許多資訊,也不難看出清朝宮廷修纂圖書,尤其大部叢書《四庫全書》之書名、分類、蒐藏購書之理念,甚至分藏貯存於七閣之概念,而標題『世好文願治之君哉』更是盛清時期非常重要的治國理念。
清朝政府實行文治,而其前代留下的藏書又有限,因此必須向全國廣為徵集圖書。順治繼位之初,就曾多次下令廣蒐天下有關前朝史事的檔冊、典籍。康熙四年(1665)又以修《明史》為由,諭禮部搜採明季史書「前於順治五年九月內,有旨纂修明史,因缺少天啟甲子、丁卯兩年實錄,及戊辰年以後事跡,令內外衙門速查開送,至今尚未查送。爾部即再行內外各衙門,將彼時所行事跡及奏疏、諭旨、舊案俱著查送。在內部院,委滿漢官員詳查,在外委該地方能幹官員詳查。」康熙二十五年(1686)又諭禮部及翰林院,「凡經史子集等善本,宜廣為訪輯,蒐羅網失。命各省出示曉諭,如得遺書酌價購買,亦可雇覓書手繕寫進呈,藏書家有自願進獻者,也一併繳京師,用充秘府,以廣見聞而咨掌故,並副稽古右文之至意。」但是,清朝的徵書活動,乃以乾隆朝規模為最大,乾隆皇帝在剛登基時,即為表彰學術,廣充天祿、石渠之藏,先後校正《十三經》和《二十一史》,此二部叢書之校勘皆使用明代北監本為底本。然當時查找武英殿庫存書籍,並無此二書,根據主辦此事之官員奏疏等檔案記載,當時內府藏書並不豐富。因此四處遍查舊板兼諭王公大臣如家有舊本盡速進呈,又飭江南等各省督撫購求明初及秦昌以前監板經史等;又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頒發徵書之諭,開啟更大規模徵書活動。
綜觀盛清時期,為了充實宮廷藏書,皇帝們皆以威逼及嚴催之辭為主,提出具體的歸還保證,又設立書局利用書商查訪、倍價採購等方式,輔以切實有效之獎勵措施,以打消獻書疑惑。所謂獎勵措施,即對進獻精醇之本者,由皇帝御筆評?題識於簡端,優先發還。其次,對私人進書百種以上者,獎勵內府刻書,並將其姓名附載於各書提要之末,諭令給進書五百種以上之浙江藏書家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及江蘇馬裕等四家,賞給《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對進書一百種以上的藏書家周厚堉等人及朝紳紀昀等人,皆賞給內府所印之《佩文韻府》初印本各一部,以示嘉獎。
清朝的宮廷藏書,由內務府統一管理,因此也稱為內府藏書。其宮廷藏書三大來源即前朝遺書、民間藏書和當代敕修書籍。於是皇家藏書網絡因此得以形成,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的繁榮發展後,為清朝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各類藏書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包含宋代至清代各種版本,並發揮了典藏、鑑賞、閱讀、編纂和國家藏書之性質。在乾隆年間達於鼎盛,為了入藏即將抄寫完成的《四庫全書》,在文華殿後面,原來明代聖濟殿舊址處,仿浙江范氏天一閣建造文淵閣。其造型與范氏天一閣幾乎一模一樣,而規模卻更宏大。根據《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十二》「乾隆三十九年命于文華殿後規度方為所宜創建文淵閣,用貯四庫書籍凡三萬六千冊……文淵閣制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層階兩折而上,瓦用青綠色、閣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御河水注之」。可見當時文淵閣的建築恢弘且受到皇家極度重視。
《養吉齋叢錄》卷二提及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文淵閣以藏四庫全書,當時有領閣事二名,以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以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充。包含直閣事六員;校理十六員以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修撰、編修、檢討及科甲出身之內閣侍讀等官兼充。「派內務府大臣一員兼充提舉閣事司啟閉,又充直閣校理等官者。如升至不應兼充之官,即開缺。惟紀昀、陸錫熊、陸費墀初兼直閣,事後洊升至侍郎尚書。仍兼充。……皆曠典」。上述可見清朝時文淵閣為典藏《四庫全書》,許多官員都因此身兼數職,有些還因此升職,可見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之重視與用心。
宮廷藏書在乾隆時發展到巔峰,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月十五日寅著的一份奏摺中寫道「竊照奉旨發往揚州天寧寺行宮及鎮江金山行宮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案奉辦理軍機剳知該鹽政派員至武英殿領取,敬謹如式裝潢,收貯署內,以俻臨時陳設等因,今已領賚到揚。」 這份奏摺擬在天寧寺、金山兩處行宮內仿照寧波天一閣規模各建一書閣寶藏古今圖書集成以保永久事。寅著提出
奴才與運司署內廯舍均未寬間,署外又居民稠密於收貯恭俻陳設之書,似覺未為慎重,伏查寶藏書籍處所宜於高敞透風,以袪潮濕,且須附近有水,更為有俻無患。奴才潛在杭州織造任內,欽奉傳諭至寧波范懋柱家細看貯書之天一閣,將其閣制地形并裝修櫥式繪圖貼說盪樣進呈,旋蒙聖鑒於大內暨圓明園熱河行宮均建新閣永為藏書秘府,今天寧寺金山兩處行宮,聖駕時巡駐蹕陳設圖書供俻宸覽,亦應於行宮內就高寬之處,彷彿天一規模鼎建書閣永遠寶藏」。
由這份奏摺可確知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當時的宮廷藏書觀念因為天一閣藏書而產生變化,在取經天一閣建築特色之後,對藏書保存觀念有更進一步之了解,尤其是藏書需在高處通風之處,而且要避開潮濕。鄰近水邊則易於滅火。其二,這份奏摺也成為點燃未來要貯藏《四庫全書》的南三閣之火苗;其中揚州天寧寺即成為後來之文匯閣,鎮江金山即是文淙閣。
明清紫禁城成為後來的故宮博物院,民國十四年(1925)成立,也設立故宮圖書館,全面接收清宮所藏圖書文獻。古書約有五十萬冊,雖經歷天災人禍的影響,實際古書數量遠不只此,但這些係歷朝宮廷舊藏,皆具有精美華貴的品相與質感;從書品、紙張到裝潢皆具有鮮明之宮廷特色,其中更有許多皇室秘藏的珍稀孤本,為皇室所獨有且從未昭示於世人。這批古書約有十五萬冊珍貴善本於抗戰時期南遷,輾轉運往臺灣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圖書館所藏古書約四十萬冊,其中善本約十餘萬冊。
依據向斯《書香故宮:中國宮廷善版》中提及故宮博物院所藏宮廷善本,第一需考量其皇室特色,第二才是參酌國內外制定善本之標準。清朝所藏宮廷善本,主要包含皇帝御筆寫經、臣工寫經、內府寫本、內府刻本、宮廷戲本、抄本、輿圖、建築圖樣、陳設檔、明清刻本、佛經、道經、滿蒙文等各民族語寫本、刻本等。由上述可知,宮廷善本判斷首要基準為是否具有皇室特色,這些具有皇室特色的古書除上述之皇室特藏外,還包含服飾小樣、宮廷照片等;御製、御纂、御注、御選、欽定、敕纂、敕修等書;內府稿本、底本、寫刻本等;因歷代宮廷纂修圖書出自皇宮,因此在紙、墨、裝幀、裝飾、護書用品等皆具有鮮明皇宮印記。今將向斯所提宮廷善本數量統計如;可見出武英殿刻本將近四萬冊,數量最多。而皇帝御筆及臣工精抄、宮廷戲本及陳設檔等皆充滿皇家特色。誠如任繼愈所言,清朝前期文化和學術有很大發展,宮廷藏書藏以致用的目的更顯著,主要有三大效用,一為編書提供豐富的材料;二為學術著述提供豐富的資料;三為輯佚、校勘和注釋提供版本資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