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了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出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家,同時也主導了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複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才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出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出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出大乘佛教。此時回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啟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出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出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卷,分別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合適的經典,並為各卷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印度文明發源於南亞印度河流域,隨後擴展至南亞各地,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著豐富多元的成就。由古至今,印度文化的影響力遠超出印度次大陸,已可說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不容或缺的瑰寶。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這文明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繫。在印度社會,宗教情感和文化、思想、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虔誠的印度人依宗教儀軌作息、行事,時時如對神明。古代印度產生了印度教(Hinduism)與佛教這兩個重要的世界宗教,也蘊育出頗具有特色的耆那教(Jainism)。因此,印度古代文明經典的介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本文明經典叢書另外有專冊介紹佛教文明,本書選譯的經典僅以印度教為限。不過,本書內容除了宗教教義之外,也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制度等層面,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面向。
一、印度教及其特質
現今印度教的信徒約有十億人之多,人數僅次於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徒絕大多數居住於南亞與東南亞各國,但也隨著移民遷徙而散佈於世界各地。和發源於西亞的一神論宗教信仰不同,印度教相信多種神祇的存在,有為數眾多的聖典,更涵蓋包括婆羅門教、濕婆教(Shaivism)、毘師孥教(Vaishnavism)以及性力教(Shaktism)等教派。印度教包含不同的種族、文化、種姓制度和語言等,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對於「宗教」的定義。因此,有學者建議將印度教稱作是「印度教文明」。「文明」含括多種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體系,而印度教即是一個多元複雜的文明體系。
印度教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是源於印度次大陸,以遵循自然法則、探尋真理、尋求離苦得樂為人生目標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獻《黎俱吠陀》可見,古代印度的先民們有如自然之子般熱愛自然、敬拜自然。他們觀察自然界的日、月、山、河、風、火等自然物時,見到它們具有超越人類的强大力量,並把這些力量看作是神明。此外,他們也意識到宇宙間存在有更高的自然法則(ṛta),約束和調節著宇宙內種種的自然律動與生命循環,使得太陽規律地繞行天空、月亮周期性地圓缺變化。這個法則也約束著人們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們的種種善惡因果行為。吠陀時代的印度教徒進一步認定這法則應有其持有者,因而產生至上存在體「梵」(Brahman)的觀念,主張梵是世界的創造者、維持者與毀滅者,是靈魂的來處以及死後的歸宿。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了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出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家,同時也主導了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複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才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出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出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出大乘佛教。此時回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啟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出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出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卷,分別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合適的經典,並為各卷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印度文明發源於南亞印度河流域,隨後擴展至南亞各地,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著豐富多元的成就。由古至今,印度文化的影響力遠超出印度次大陸,已可說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不容或缺的瑰寶。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這文明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繫。在印度社會,宗教情感和文化、思想、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虔誠的印度人依宗教儀軌作息、行事,時時如對神明。古代印度產生了印度教(Hinduism)與佛教這兩個重要的世界宗教,也蘊育出頗具有特色的耆那教(Jainism)。因此,印度古代文明經典的介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本文明經典叢書另外有專冊介紹佛教文明,本書選譯的經典僅以印度教為限。不過,本書內容除了宗教教義之外,也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制度等層面,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面向。
一、印度教及其特質
現今印度教的信徒約有十億人之多,人數僅次於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徒絕大多數居住於南亞與東南亞各國,但也隨著移民遷徙而散佈於世界各地。和發源於西亞的一神論宗教信仰不同,印度教相信多種神祇的存在,有為數眾多的聖典,更涵蓋包括婆羅門教、濕婆教(Shaivism)、毘師孥教(Vaishnavism)以及性力教(Shaktism)等教派。印度教包含不同的種族、文化、種姓制度和語言等,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對於「宗教」的定義。因此,有學者建議將印度教稱作是「印度教文明」。「文明」含括多種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體系,而印度教即是一個多元複雜的文明體系。
印度教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是源於印度次大陸,以遵循自然法則、探尋真理、尋求離苦得樂為人生目標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獻《黎俱吠陀》可見,古代印度的先民們有如自然之子般熱愛自然、敬拜自然。他們觀察自然界的日、月、山、河、風、火等自然物時,見到它們具有超越人類的强大力量,並把這些力量看作是神明。此外,他們也意識到宇宙間存在有更高的自然法則(ṛta),約束和調節著宇宙內種種的自然律動與生命循環,使得太陽規律地繞行天空、月亮周期性地圓缺變化。這個法則也約束著人們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們的種種善惡因果行為。吠陀時代的印度教徒進一步認定這法則應有其持有者,因而產生至上存在體「梵」(Brahman)的觀念,主張梵是世界的創造者、維持者與毀滅者,是靈魂的來處以及死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