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過多的與消失的書之間,尋覓人與書相遇的故事
秦曼儀(台灣大學歷史暨研究所)
什麼是「書」?人類文明史上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書」?人們如何製造並取得「書」?人們如何使用和閱讀「書」?「書」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起了什麼樣的文化作用?在此數位資訊盛行的網路時代,在甚囂塵上地唱衰紙本書籍將步入歷史的時刻,這些由歐美書籍史家自20世紀六○年代以降陸續提出,並深入探究的問題,對於當前想要了解知識之物質載體和技術革新,之於閱讀產生何種影響的人而言,不僅不陳舊過時,反而具備啟發新思的推動力。
由法國史學界泰斗侯瑞‧夏提葉(Roger Chartier, 1945-)教授執筆的《書籍的秩序》,於1992年首度以法文版問世,英譯本兩年後出版。在20世紀邁入九○年代之際,Web才剛剛出現,網站和搜索引擎的使用尚未普及,作者卻在書中意味深遠地邀請讀者辨識和思考閱讀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尤其指引讀者可以從三個長期轉變的面向,以及此三個面向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入手探詢:「第一個面向是關於文本複製技術的「革命」(從手寫文化到印刷文化的轉移為其中最早的革命之一);第二個面向為書籍形式的改變(從捲軸書到西元初期幾個世紀的翻頁書是最根本的變化,還有其他發生在16-18世紀間較微小的改變,如印刷頁面視覺外觀的修改);第三個面向為閱讀技巧和閱讀模式大規模的改變。這三項分別為技術、形式,和文化的長期轉變,並不是以相同的步調發展,也各有其自身的轉捩點。今日閱讀史研究所提出,也是其所面對最為有趣的問題,便是這三項轉變之間的關係。」自九○年代末蓬勃發展至今的電子書宣告了文本複製技術和書籍形式上的革新;但夏提葉教授的這部作品提醒我們,若要捕捉屬於我們時代特有的、且正在發生變化的閱讀文化的故事,必須考慮千百年來由翻頁書構成的閱讀習慣、誕生於印刷書時代的著作權概念和法規、各種掌控書籍之秩序的建置,包括圖書館機構、分類系統、管制和查禁制度,是如何與書寫物的新式傳播與閱讀媒介產生衝突、抗衡與競爭,以及創造共存與調和等等有機的互動樣態。
《書籍的秩序》在出版後20年的今日,依然具引領讀者反思當前人文處境的洞見。本書作者於2006年榮獲法國學者最高成就「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其早期的學術養成背景,乃是領導法國史學界著手研究經濟局勢、社會結構、人口學、集體心態等必須從長時段歷程的視野,才能掌握特定社會或區域整體消長與變遷之意義的年鑑學派訓練。長時段的時間概念有助彰顯歷史上自發明書寫以來,書寫之物,尤其是書籍,其樣貌形式和複製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持久特性;夏提葉教授卻致力於識別在長期的手抄翻頁書時代或印刷書時代中的動態歷史,如文學作品在出版策略的考量或是印刷排版的製作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版本,以及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發生的多樣使用與閱讀的經驗。然而,這種以長時段歷程考察人文現象的史學底蘊,使得他在歷史知識的開拓上,不僅於其專長的歐洲近代書籍與閱讀史方面貢獻卓越,更領軍歐美史學界成就一部部貫穿西方上古至當代的《法國出版史》(Histoire de l’edition francaise, 1982-1986)、《西方世界閱讀史》(Storia della lettura nel mondo occidentale, 1995)等具學術典範地位的作品。
開拓歷史知識的可能性,取決於史家對於自身如何認識和書寫歷史的反省工作。在本書作者將個人研究興趣從教育史轉向書籍史的七○年代,法國史學界正值以多量並具同質特性的檔案資料為分析對象,借助量化統計方式,勾勒近代早期歐洲的識字率、書籍之生產量和社會分布的情形。當他認識到,既有的史學訓練其給定的觀點和分析之方法與模式不利於提出讀者如何使用和閱讀其讀物,這類關注人作為社會行動者與文化實踐者的問題意識之後,不斷地透過與其他人文研究領域的對話和史學實作的演練,逐一突破計量書籍史筆下不見讀者的閱讀經驗、不見作者之生存處境和創作的關係、不見書籍的內容、不見書籍之物質特性的困境。由是之故,他在本書的〈後記:《書籍的秩序》再思考〉一文中語重心長地強調:「作為歷史學家,必須持續不斷地檢視方法論與自身研究的關聯。」
法國史學界在1992年那一年當中,欣然迎接了三位開創書籍史研究新格局的學者,各自寫著的具方法論省思之作,除了本書之外,另外兩本的作者分別為美國學者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1939-)以及英國學者麥肯錫(Donald Francis McKenzie, 1931- 1999)。15年後,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的期刊編輯設定一座談會專題:「什麼是書籍史?」除了已逝的麥肯錫教授缺席之外,夏提葉教授、丹屯教授和關注傳播與接受史的英國學者彼得‧柏克(Peter
在過多的與消失的書之間,尋覓人與書相遇的故事
秦曼儀(台灣大學歷史暨研究所)
什麼是「書」?人類文明史上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書」?人們如何製造並取得「書」?人們如何使用和閱讀「書」?「書」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起了什麼樣的文化作用?在此數位資訊盛行的網路時代,在甚囂塵上地唱衰紙本書籍將步入歷史的時刻,這些由歐美書籍史家自20世紀六○年代以降陸續提出,並深入探究的問題,對於當前想要了解知識之物質載體和技術革新,之於閱讀產生何種影響的人而言,不僅不陳舊過時,反而具備啟發新思的推動力。
由法國史學界泰斗侯瑞‧夏提葉(Roger Chartier, 1945-)教授執筆的《書籍的秩序》,於1992年首度以法文版問世,英譯本兩年後出版。在20世紀邁入九○年代之際,Web才剛剛出現,網站和搜索引擎的使用尚未普及,作者卻在書中意味深遠地邀請讀者辨識和思考閱讀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尤其指引讀者可以從三個長期轉變的面向,以及此三個面向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入手探詢:「第一個面向是關於文本複製技術的「革命」(從手寫文化到印刷文化的轉移為其中最早的革命之一);第二個面向為書籍形式的改變(從捲軸書到西元初期幾個世紀的翻頁書是最根本的變化,還有其他發生在16-18世紀間較微小的改變,如印刷頁面視覺外觀的修改);第三個面向為閱讀技巧和閱讀模式大規模的改變。這三項分別為技術、形式,和文化的長期轉變,並不是以相同的步調發展,也各有其自身的轉捩點。今日閱讀史研究所提出,也是其所面對最為有趣的問題,便是這三項轉變之間的關係。」自九○年代末蓬勃發展至今的電子書宣告了文本複製技術和書籍形式上的革新;但夏提葉教授的這部作品提醒我們,若要捕捉屬於我們時代特有的、且正在發生變化的閱讀文化的故事,必須考慮千百年來由翻頁書構成的閱讀習慣、誕生於印刷書時代的著作權概念和法規、各種掌控書籍之秩序的建置,包括圖書館機構、分類系統、管制和查禁制度,是如何與書寫物的新式傳播與閱讀媒介產生衝突、抗衡與競爭,以及創造共存與調和等等有機的互動樣態。
《書籍的秩序》在出版後20年的今日,依然具引領讀者反思當前人文處境的洞見。本書作者於2006年榮獲法國學者最高成就「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其早期的學術養成背景,乃是領導法國史學界著手研究經濟局勢、社會結構、人口學、集體心態等必須從長時段歷程的視野,才能掌握特定社會或區域整體消長與變遷之意義的年鑑學派訓練。長時段的時間概念有助彰顯歷史上自發明書寫以來,書寫之物,尤其是書籍,其樣貌形式和複製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持久特性;夏提葉教授卻致力於識別在長期的手抄翻頁書時代或印刷書時代中的動態歷史,如文學作品在出版策略的考量或是印刷排版的製作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版本,以及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發生的多樣使用與閱讀的經驗。然而,這種以長時段歷程考察人文現象的史學底蘊,使得他在歷史知識的開拓上,不僅於其專長的歐洲近代書籍與閱讀史方面貢獻卓越,更領軍歐美史學界成就一部部貫穿西方上古至當代的《法國出版史》(Histoire de l’edition francaise, 1982-1986)、《西方世界閱讀史》(Storia della lettura nel mondo occidentale, 1995)等具學術典範地位的作品。
開拓歷史知識的可能性,取決於史家對於自身如何認識和書寫歷史的反省工作。在本書作者將個人研究興趣從教育史轉向書籍史的七○年代,法國史學界正值以多量並具同質特性的檔案資料為分析對象,借助量化統計方式,勾勒近代早期歐洲的識字率、書籍之生產量和社會分布的情形。當他認識到,既有的史學訓練其給定的觀點和分析之方法與模式不利於提出讀者如何使用和閱讀其讀物,這類關注人作為社會行動者與文化實踐者的問題意識之後,不斷地透過與其他人文研究領域的對話和史學實作的演練,逐一突破計量書籍史筆下不見讀者的閱讀經驗、不見作者之生存處境和創作的關係、不見書籍的內容、不見書籍之物質特性的困境。由是之故,他在本書的〈後記:《書籍的秩序》再思考〉一文中語重心長地強調:「作為歷史學家,必須持續不斷地檢視方法論與自身研究的關聯。」
法國史學界在1992年那一年當中,欣然迎接了三位開創書籍史研究新格局的學者,各自寫著的具方法論省思之作,除了本書之外,另外兩本的作者分別為美國學者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1939-)以及英國學者麥肯錫(Donald Francis McKenzie, 1931- 1999)。15年後,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的期刊編輯設定一座談會專題:「什麼是書籍史?」除了已逝的麥肯錫教授缺席之外,夏提葉教授、丹屯教授和關注傳播與接受史的英國學者彼得‧柏克(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