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讀書的價值

79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不會用語言思考

誠如前章曾提到過的,閱讀文章與寫文章完全是相反的行為。閱讀是往頭腦輸入,書寫則是從頭腦輸出,閱讀的文章與書寫的文章能用眼睛看見,是存在於現實中的,相對於此,存在於大腦中的事物,不僅是別人的,連自己腦中到底有多少東西都無法確切認知。因此不論輸入還輸出,都不可能像影印機那樣複印。此外,腦中所有的事物印象,因人而異,各有不同,若與他人討論這些,應該就能簡單想像吧。

依據文章的類別,在腦中造成的印象也會不同。以故事來說,文章雖只寫一部分,但腦中卻有著如電影般的動畫,或是偶爾會使用像是紙芝居(連環畫劇)來呈現靜止的畫面。電影與靜止畫的解析度應該也會因人而異。同樣的,用文章來寫故事時,一開始在腦中的形象是到什麼程度,也是因人而異。

我們無法窺看別人的大腦,就我來說,若能簡單地用數量來理解,就會在閱讀文章時,在腦中做出一百倍以上的想像。雖會因物而有差異,但若有需要,我會膨脹想像到一千倍左右。同樣地,要將腦中的影像寫成文章時,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會成為文字。就算想要多寫,全部寫完可會沒完沒了。因為無論多少都能寫。

即便不是故事的文章,只要是在講述事件,就能做出想像。此外,除卻這些,像是個人想法,也就是記述邏輯的,就我來說也還是會如影像式開展。這時候,因為是比故事更簡單的影像,有座標,所以會變成幾何學式的空間,又或者是像設計圖那樣的世界。

邏輯就是語言,所以我知道,很多人都無法產生想像的影像。我聽過好幾次這種話,理解這類人是比較多數派的。也就是說,很多人主張「人類是用語言在思考」。但很遺憾,我並非如此,或許對慣用語言思考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所無法想像的。

我的情況是,即使是用來表示抽象概念事物的語言,也會用圖形來想像。

一些像是樂高積木所組成的影像(動畫),會在我進行邏輯性思考時出現在腦中。雖大致很像立體空間,但可以隨喜好彎曲,也可以做出現實中做不到的變形。

數學也一樣,我會把數字想像成線段長度,把線段放在座標上,計算加法是把線段連接起來,計算減法是把線段並排再剪掉。也就是說,我是用幾何來想像數學的代數。慣用語言思考的人,應該可以理解數字也是語言吧。我對這些人究竟是怎麼做計算的感到很不可思議。或許就是像九九乘法表那樣,當成語言,背下結果吧。

累積知識的意義

那麼,我們回到讀書上。平常,藉由讀書可以將各種事物輸入大腦。稱為「知識」的資料很多,將許多這些資料儲存在腦中倉庫的人,稱為所謂的「知識分子」或「博學者」。

就像用「行走的字典」來形容什麼都知道的人,若能立刻展現出記得的知識,就會獲得周遭的尊敬。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這樣的。這些人會被稱為「老師」,渴望受到「老師」教導的人會群聚而來。

但是字典終歸是書。字典不會走路,不是活的。所以使用字典的人,必須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查詢。查字典可依照發音的規則,若至少能知道唸法,就能查到意義。國語辭典、百科全書跟中英字典等都是這樣(英文不是用唸法,必須要知道拼字法)。

以前的字典應該沒有像現代這麼普及吧。編纂很困難,也沒有印製完成方便配送的技術。所以「行走的字典」這類人被視為珍寶。

話說回來,為什麼要將知識輸入大腦呢?為什麼非得記在腦中呢?那是因為有時無法立刻翻查字典,如果周圍環境無人可問,知識就有儲存在腦中的價值。現在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什麼都可以輕鬆搜尋得到,所以降低了這分價值。

或許有人會說,即便不努力記住,只要買字典帶著不就好了嗎?許多依賴網路的現代人,看起來似乎都是以接近於此的方式在生活。

但事實並非如此。記住知識的意義不單只是存取知識這點而已。運用大腦思考時,可以用到這些知識。若要長時間仔細思考,必須向外界找參考資料,確認是否有用,也可以問人、和人討論,但若是一個人用腦思考時,就無法這樣仰賴外界。那麼什麼時候會一個人用腦思考呢?

「尋找靈感」的時候。

發想事物時,每個人的大腦會湧現出某些東西,而不會是輸入。不過,也不能立刻轉換為語言丟到外面,而是類似於輸出的前置作業。像是想出有趣的點子,或是想到解決問題的頭緒。這時候難道是完全從零的狀態突然靈光一閃嗎?並不是這樣的,而是現在或過去輸入的東西存在於大腦中,互相發生連結,才突然產生出新東西。
一般來說,所謂點子豐富的人,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很多人都是好奇心旺盛。這是因為他們平時就很積極輸入。不過話雖如此,若要說大量讀書就能湧現新發想,似乎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或許走過一定長度人生就會知道這些吧。

總之,因為隨時能檢索而不將知識記在腦中的人,不會有這樣的發想。果然還是因為具備自己的知識,或說是從那知識中自行建構一種理論,才會產生發想的。就這意義上來說,把知識記在腦中是有意義的。除了考試會出,或是可以將知識告訴他人這類原因,記在腦中的知識也會成為人類重要能力之一。

此外,所謂的發想,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於聯想。這並沒有直接的關連,只是莫名地就從相似之物中引伸而出。由於當下受到外界刺激,產生「有沒有什麼類似的事物」的想法,因與這類情形連結而引伸得出。我覺得,在人的大腦中,這樣的情形應該經常出現。

「好像在哪裡有與這相同的事物」這類既視感,就類似靈光一閃但還沒來的及抓住的感覺。因為那一閃而過的靈感,並不會立刻形成為語言。因為沒有形成,所以會覺得「好像似曾相似︙︙」。雖知道想到了,卻難以提出到底是想到了什麼。這就是視覺情境,或更進一步是別的感覺(例如嗅覺)。也有情況是單只是相似,覺得「沒錯沒錯,就和那時一樣」卻結束的,這種情況反而比較多。又或者是,不論怎麼想,都想不出來,亦即錯失了良機。就像想不起作過的夢,明明曾確實在自己腦中浮現,卻如輕煙般消失了。

可是,偶爾也會有「搞不好可以用那個方法?」或是「這是不是和那個有什麼關係呢?」的情況,若從這當中去思考,最後就能摸索出新點子。單是想到,就只是點子而已,至於派不派得上用場,不經過實際嘗試、稍微做點調查,又或是不經過計算確認那是否為正確,否則結果都不得而知。然而也有自己無法確認的,沒有知識,就不能判斷能不能用。可是在這階段,也可以尋求他人的協助,或是利用電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