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設計你的理想生活(節錄)

  一開始我是在最喜歡的作家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的著作《一週工作4小時》(The 4-Hour Workweek)中接觸到「生活方式設計」(Lifestyle Design)的概念。
  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而我將這本書付諸實踐後的轉變,更是難以置信。以下是我在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

  「黃金已經過時。『新富族』(New Rich)是那些拋棄延遲生活計畫的人,他們改用新富族的貨幣,也就是時間和彈性,來打造活在當下的豐富生活型態。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我們稱之為『生活方式設計』。」

  費里斯在書中描述了他環遊世界的冒險故事,以及如何在不為金錢煩惱的情況下享受自由,每週只需要工作幾個小時。起初我覺得他有些誇大,甚至有點脫離現實。世界上哪有這種好事,對吧?
  但現在,我深信每個人都應該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讓現實來配合我們、滿足我們的需求。
  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法,讓自己能專注於設計理想生活,卻總是不斷重回舊有的思維模式和壞習慣。
  然後,我終於找到了原因。

現實可以協商

  你聽過「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嗎?
  它的概念是,人類每天都會產生成千上萬個念頭,而研究顯示,其中有高達九○%每天都會重複。但很遺憾,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念頭往往負面且充滿恐懼,儘管多數都是無意識的。
神經語言程式學就是要練習有意識地察覺並修正這些限制性的信念,讓它們支持我們正在設計的人生,而不是破壞它。
  如果你夢想著改變世界、挑戰常規,或至少活出讓你真正滿意的人生,首先你必須「重塑大腦」。
  過去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一旦成年就會固定,不太可能再改變。幸運的是,如今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大腦是可塑的,也就是說它能適應改變。腦部可能有好幾種改變的方式,而我們最能掌控的就是緩慢且持續的改變。
  這個概念可以透過「預設神經路徑」(default neural pathway)來更清楚地理解。所謂的預設神經路徑,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形成的連結。舉例來說,每當你在工作中遇到挑戰,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失敗的後果,於是大腦就會開始恐慌。這就是所謂的「逃跑反應」(flight response)。但如果你不去思考失敗,而是想像成功的可能性呢?你會想像自己成長、學到新技能、獲得讚賞,甚至加薪。久而久之,你就會自然轉向這條新路徑,也就是所謂的「戰鬥反應」(fight response)。
  你的生活中現在有哪些「預設反應」其實可以重置、更新,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富足、更幸福呢?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且反覆,但隨著時間累積,小小的調整將會帶來深遠的改變。
我實踐這個概念的第一步,就是在環境裡擺放一些小小的正向提示。每當我注意到它們,我的潛意識思維就會稍微改變。我變得更認同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社會期待我成為的樣子。

放大人生格局的觸發機制

  我把這些放在日常環境裡的正向提示稱為「放大人生格局的觸發機制」(Play Bigger Triggers,以下稱為PBTs)。這個詞最初是伊凡.卡麥克爾(Evan Carmichael)告訴我的。
他是我的朋友也是導師,他的著作《服務至上》(Built to Serve)幫助我釐清並具體表達了我的人生目標。PBTs是我所知最強大的「大腦重塑工具」。
  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後,我就開始在便利貼上寫下激勵人心的語錄,並把它們貼在浴室的鏡子和我的工作區域。日復一日,每當我缺乏動力或感到恐懼時,就會讀那些便利貼。它們逐漸將我的大腦重塑成更積極、更有動力的狀態。
  這種效果讓我很滿意,所以我也在辦公室牆上掛了一些勵志的藝術作品,還買了一堆印有「思考不設限」這類標語的T恤。我甚至還把上網的密碼改成我最愛的勵志語錄縮寫。

什麼事讓你興味盎然?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會讓你充滿活力?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知道,設計理想生活是有可能的。雖然社會為大多數人制定了一套標準的人生藍圖,但不代表它一定適合你。你知道我在說什麼:

•    讀四年制大學,背上一大筆學貸
•    進大公司工作,拿到一張看起來很厲害的名片
•    二十幾歲就開始存退休金
•    從「企業階梯」一路往上爬,年紀越大就越忙
•    買昂貴的房子與車子,收入只勉強夠付帳單
•    幸運的話,六十五歲退休,此時才終於過上理想生活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讓你充滿動力,那就全力以赴吧。如果你覺得幸福,我當然沒話說。
  但如果不是,那就選別條路走吧。作家MJ.狄馬哥(MJ DeMarco)稱這種生活方式為「輪椅上的財富」,你不必對此妥協,因為你對人生的掌控權遠超過你的想像。我花了好久才明白這個事實。
上面那種「標準的人生藍圖」似乎會為生活帶來許多遺憾。不快樂的人鼓勵(甚至逼迫)你跟著走他們那條無聊的路,但一如我剛才所說,我一點也不想參與其中。這對我而言毫無意義。
  但是,如果你不確定什麼事會讓你感興趣或充滿熱情,該怎麼辦呢?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如何定義我的熱情,希望能激發你一些靈感。
  如同你在第一章讀到的,我向來不喜歡傳統教育的課堂氛圍。無論是高中時發現自己完全不寫作業也能通過AP微積分,或是大學時發現只要在宿舍裡用學校的無線網路連上點名系統就能遠距上課,我總是在尋找捷徑。
  有趣的是,儘管我不喜歡學校,但我熱愛學習。我總是在課堂之外自主學習新事物。自我成長社群中似乎有一種共識:學校教育讓你能夠謀生,而自我教育讓你致富。我一直強烈抵抗體制內的教育,卻被自我教育深深吸引。這是第一個線索。
  第二個線索來自我畢業後,對於辦公室工作心生抗拒。雖然同事都很友善,但辦公室環境實在令人分心。在大家到辦公室之前或離開之後,我總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偏好獨立工作的環境。更何況,我覺得事事都要請上司批准是一種限制,讓我無法自己做決策。大學時,我經營自己的生意,可以即時做出所有決策。雖然有時會害怕,但總比把風險交給別人來得好。創業真的適合我嗎?這麼早就要開始嗎?這第二個線索每天都在提醒我這個問題。
  隨著我接觸越來越多自我成長書籍和podcast,我學到了「有效拖延」(productive procrastination)的概念。這指的是,有時候你在拖延期間投入的非正事,比如副業或興趣,反而會激盪出真正的火花。一如那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錢不是問題,你會做什麼?」但即使沒有報酬,甚至你可能仍為錢苦惱,但你仍然已經投入了那些非正事。對我來說,我的非正事是閱讀自我成長書籍、實踐所學,並教導他人。這是第三個線索。
  我將這些線索納入考量、相信它們,並開始創造一個能滿足這些需求的生活。當然,我設計的生活方式並不符合社會期望,但沒關係。面對批評,我可以簡單地回應:「我正在設計一個讓我感到滿足的人生。」
  我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多做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少做消耗能量的事」難道人生真的有這麼簡單嗎?是的,我確信它就是這麼簡單。當你讓這個哲學指引你做出決策,生活就會開始變得更有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