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於道
四書五經(上)
孔子是如何把《五經》盤紅的?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
必然會提到──「四書五經」
在我們的印象中,
「四書五經」不就是古代科考大綱嘛,
似乎與生俱來就是一本書。
其實,「五經」是五部經典,
「四書」也是四部作品的合稱。
而且,「五經」的出現比「四書」要早。
「五經」是指《易》、《書》、《詩》、《禮》、《春秋》,
成書的時間段大致如下:
《易》(三皇—商末周初)
《書》(五帝—春秋中期)
《詩》(西周—春秋中期)
《禮》(西周)
《春秋》(東周春秋時期)
《易》創造了一套符號系統,
來概括宇宙規律。
古人喜歡用天道來推演人事,
《易》也是古人用來卜問人事的書。
商朝人用烏龜殼占卜,
周朝則更流行用蓍草來預測吉凶。
《尚書》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演講錄及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
文辭最為古奧難懂,
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源頭。
《詩經》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
共收錄305首詩。
分為風、雅、頌三種。
風是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
反映了各地的風土民情,
其中包含大量愛情詩。
雅是周王室宮廷宴饗或朝會時的樂歌,
即所謂正聲雅樂。
頌是各國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
《禮》最初是指《儀禮》,
該書記載了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
告訴人們在這些場合應該有的儀容和行為舉止,
規約世道人心。
現在不少南方的鄉村擺婚宴,
還有新郎/新娘的大舅坐首席的習俗。
《春秋》是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記載了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
其間魯國與其他國家所發生的大事。
《易》、《書》、《詩》、《禮》、《春秋》這五本最早並不叫作「經」。
「經」的出現與春秋末期的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孔子。
春秋末期,
王道陵夷,禮崩樂壞,強凌弱,眾暴寡,
有識之士希望能夠改變這種社會狀況,
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春秋戰國救世三人組
老子──無為而治
墨子──兼愛非攻
孔子──為政以德
其中,
老子的著述被後世稱為《道德經》,
墨子的言論被編成《墨子》,
孔子則刪定《易》、《書》、《樂》、《詩》、《禮》、《春秋》六書,
並創建了儒家學派。
然而,對戰國時期到秦朝的政治產生確切影響的,
既非道、墨,也非儒家,而是法家。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
歷史從此進入戰國時期,
各國紛紛變法圖強。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
最終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天下後,
秦廷依然信奉法家的理念,
在六國故土強力推行秦律,
且施行嚴刑峻法,濫用民力,
致使秦朝滅亡。
劉邦建立漢朝後,
繼承了一部分秦制,
但他意識到了關東六國風俗各異,
便在郡縣推行漢律,
封國內則由藩王因地制宜實施相應的律法。
到了漢武帝時期,
西漢建國已經60餘年了,
真正的大一統提上了議程。
武帝用「推恩令」進行削藩,
完成政治上的統一;
用儒學進行教化,
完成文化上的統一。
既然把儒學定為官學,就要設立相應的職務。
西漢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
武帝給《易》和《禮》設置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官員),
與文、景二帝時期所立的《書》、《詩》、《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
五經博士
易經──哲學博士
尚書──政治學博士
禮經──倫理學博士
詩經──文學博士
春秋──歷史學博士
經過漢武帝蓋戳認定後,《易》、《書》
《詩》、《禮》、《春秋》就成了官方的經典了。
這就是「五經」的由來。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有疑問,
孔子明明刪定了「六經」,
《樂》哪裡去了呢?弄丟了。
先秦的字是刻在書簡上,
數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連綿戰火,
《樂》徹底失傳了。
其實不僅《樂》失傳了,
《書》、《詩》、《禮》、《春秋》當時也被燒了,
靠一些人口耳相傳才傳到了漢初。
這些經書多是用當時流行的「隸書」默寫出來,
所以叫「今文經」。
本來這樣也就沒事了,
但後來陸續發現了一些被埋藏的經傳,
如孔子舊宅壁中挖出了《尚書》、《禮記》等,
這些書是用先秦的古文寫的,
所以叫「古文經」。
古文經不但與今文經字體不一樣,
而且有些篇目和內容也不一樣。
這就意味著二者的區別不只是版本,還有思想。
漢哀帝時,
領校秘書(大概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劉歆,
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缺不全,
請立古文經於學官(高等學府)。
漢哀帝正迷戀男寵董賢,並沒有理他。
隨後,王莽改制,提出「王田」的主張,
想將土地收歸國有,
他利用古文經《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
以為施政依據,
古文經學地位因此得以提高。
到了漢平帝時,
又設立了五個古文博士,
用來對抗今文派。
從此,就像《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分裂成氣宗和劍宗一樣,
儒家也分裂成今文派和古文派。
今文派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
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
主張通經致用,
以董仲舒、何休為代表,
最重《春秋公羊傳》。
而古文派崇奉周公,
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史料整理者,
偏重訓詁考據,
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
最重《周禮》。
不僅如此,
兩派學習五經的順序也不同。
今文派排成《詩》、《書》、《禮》、《易》、《春秋》,
由淺入深;
古文派則為《易》、《書》、《詩》、《禮》、《春秋》,
依時排序。
東漢時期,兩派對撕。
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贏得了天下後,
廢除古文,設立今文經十四博士,
再次確立今文經學在官學中的統治地位。
風水輪流轉,
東漢中期以後,古文派高手輩出,
以實力贏得高官,門下弟子幾千人,
勢力極盛。
古文派紛紛批評今文派附會讖緯,
流於妖妄。
到了東漢末期,
一位叫鄭玄的古文派高手,
直接把今文派給兼併了。
從此以後,
今文派就一蹶不振了。
然而,古文派獨霸天下的局面
並沒有能維持多久。
自漢末三國,到兩晉南北朝,
期間約四百年,戰亂紛繁。
世人少了建功立業之心,
多了人生無常之感。
這四百年間,
以《周易》義理和老莊思想為基礎的玄學、
從古印度傳入的佛學等相繼興起,
致使整個儒學的影響力都江河日下。
儒學不只是單純的知,還是一種規控政治運行的意識形態,
也是指導人們日常行為的價值倫理。
所以,儒學的衰落在當時直接影響到了
政治體系的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整個社會經年累月喪下去,
也不是辦法。
到了唐代中期,
韓愈、柳宗元等人
倡導開啓了儒學復興運動。
四書五經(上)
孔子是如何把《五經》盤紅的?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
必然會提到──「四書五經」
在我們的印象中,
「四書五經」不就是古代科考大綱嘛,
似乎與生俱來就是一本書。
其實,「五經」是五部經典,
「四書」也是四部作品的合稱。
而且,「五經」的出現比「四書」要早。
「五經」是指《易》、《書》、《詩》、《禮》、《春秋》,
成書的時間段大致如下:
《易》(三皇—商末周初)
《書》(五帝—春秋中期)
《詩》(西周—春秋中期)
《禮》(西周)
《春秋》(東周春秋時期)
《易》創造了一套符號系統,
來概括宇宙規律。
古人喜歡用天道來推演人事,
《易》也是古人用來卜問人事的書。
商朝人用烏龜殼占卜,
周朝則更流行用蓍草來預測吉凶。
《尚書》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演講錄及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
文辭最為古奧難懂,
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源頭。
《詩經》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
共收錄305首詩。
分為風、雅、頌三種。
風是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
反映了各地的風土民情,
其中包含大量愛情詩。
雅是周王室宮廷宴饗或朝會時的樂歌,
即所謂正聲雅樂。
頌是各國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
《禮》最初是指《儀禮》,
該書記載了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
告訴人們在這些場合應該有的儀容和行為舉止,
規約世道人心。
現在不少南方的鄉村擺婚宴,
還有新郎/新娘的大舅坐首席的習俗。
《春秋》是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記載了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
其間魯國與其他國家所發生的大事。
《易》、《書》、《詩》、《禮》、《春秋》這五本最早並不叫作「經」。
「經」的出現與春秋末期的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孔子。
春秋末期,
王道陵夷,禮崩樂壞,強凌弱,眾暴寡,
有識之士希望能夠改變這種社會狀況,
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春秋戰國救世三人組
老子──無為而治
墨子──兼愛非攻
孔子──為政以德
其中,
老子的著述被後世稱為《道德經》,
墨子的言論被編成《墨子》,
孔子則刪定《易》、《書》、《樂》、《詩》、《禮》、《春秋》六書,
並創建了儒家學派。
然而,對戰國時期到秦朝的政治產生確切影響的,
既非道、墨,也非儒家,而是法家。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
歷史從此進入戰國時期,
各國紛紛變法圖強。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
最終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天下後,
秦廷依然信奉法家的理念,
在六國故土強力推行秦律,
且施行嚴刑峻法,濫用民力,
致使秦朝滅亡。
劉邦建立漢朝後,
繼承了一部分秦制,
但他意識到了關東六國風俗各異,
便在郡縣推行漢律,
封國內則由藩王因地制宜實施相應的律法。
到了漢武帝時期,
西漢建國已經60餘年了,
真正的大一統提上了議程。
武帝用「推恩令」進行削藩,
完成政治上的統一;
用儒學進行教化,
完成文化上的統一。
既然把儒學定為官學,就要設立相應的職務。
西漢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
武帝給《易》和《禮》設置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官員),
與文、景二帝時期所立的《書》、《詩》、《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
五經博士
易經──哲學博士
尚書──政治學博士
禮經──倫理學博士
詩經──文學博士
春秋──歷史學博士
經過漢武帝蓋戳認定後,《易》、《書》
《詩》、《禮》、《春秋》就成了官方的經典了。
這就是「五經」的由來。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有疑問,
孔子明明刪定了「六經」,
《樂》哪裡去了呢?弄丟了。
先秦的字是刻在書簡上,
數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連綿戰火,
《樂》徹底失傳了。
其實不僅《樂》失傳了,
《書》、《詩》、《禮》、《春秋》當時也被燒了,
靠一些人口耳相傳才傳到了漢初。
這些經書多是用當時流行的「隸書」默寫出來,
所以叫「今文經」。
本來這樣也就沒事了,
但後來陸續發現了一些被埋藏的經傳,
如孔子舊宅壁中挖出了《尚書》、《禮記》等,
這些書是用先秦的古文寫的,
所以叫「古文經」。
古文經不但與今文經字體不一樣,
而且有些篇目和內容也不一樣。
這就意味著二者的區別不只是版本,還有思想。
漢哀帝時,
領校秘書(大概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劉歆,
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缺不全,
請立古文經於學官(高等學府)。
漢哀帝正迷戀男寵董賢,並沒有理他。
隨後,王莽改制,提出「王田」的主張,
想將土地收歸國有,
他利用古文經《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
以為施政依據,
古文經學地位因此得以提高。
到了漢平帝時,
又設立了五個古文博士,
用來對抗今文派。
從此,就像《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分裂成氣宗和劍宗一樣,
儒家也分裂成今文派和古文派。
今文派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
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
主張通經致用,
以董仲舒、何休為代表,
最重《春秋公羊傳》。
而古文派崇奉周公,
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史料整理者,
偏重訓詁考據,
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
最重《周禮》。
不僅如此,
兩派學習五經的順序也不同。
今文派排成《詩》、《書》、《禮》、《易》、《春秋》,
由淺入深;
古文派則為《易》、《書》、《詩》、《禮》、《春秋》,
依時排序。
東漢時期,兩派對撕。
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贏得了天下後,
廢除古文,設立今文經十四博士,
再次確立今文經學在官學中的統治地位。
風水輪流轉,
東漢中期以後,古文派高手輩出,
以實力贏得高官,門下弟子幾千人,
勢力極盛。
古文派紛紛批評今文派附會讖緯,
流於妖妄。
到了東漢末期,
一位叫鄭玄的古文派高手,
直接把今文派給兼併了。
從此以後,
今文派就一蹶不振了。
然而,古文派獨霸天下的局面
並沒有能維持多久。
自漢末三國,到兩晉南北朝,
期間約四百年,戰亂紛繁。
世人少了建功立業之心,
多了人生無常之感。
這四百年間,
以《周易》義理和老莊思想為基礎的玄學、
從古印度傳入的佛學等相繼興起,
致使整個儒學的影響力都江河日下。
儒學不只是單純的知,還是一種規控政治運行的意識形態,
也是指導人們日常行為的價值倫理。
所以,儒學的衰落在當時直接影響到了
政治體系的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整個社會經年累月喪下去,
也不是辦法。
到了唐代中期,
韓愈、柳宗元等人
倡導開啓了儒學復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