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好想消失:父母會傷人,但你值得被愛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受虐者總是努力追求著與他人一起生活之類的事情,想藉此找回「社會存在」。我接下來將闡述他們的治療方法,讓他們的腳步可以暫且停下來。

在此我想傳達的重點是,受虐者(或受虐兒)與一般的精神治療或心理輔導,並沒有辦法通用。

這是因為相關領域的所有治療方法,都是建立在「正常的」母子關係為前提所衍生出來的。如果將這些療法用在他們身上的話,不僅沒辦法幫助他們恢復,反而還增加了他們的痛苦,這樣的情況可說是相當常見(這一點我特別想要傳達給針對具有專業知識的讀者)。

擁有受虐經驗的異邦人,因為無法融入社會之中,所以被深沉的孤獨所包圍,然而他們在生活之中卻也是徹底遵守社會規則的優等生。這些長大成人的異邦人,因為被疲倦感壓垮,所以來到我的診所。

此類的症狀,按照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應該會被判定為憂鬱症、恐慌症,或是多重人格的解離性障礙等等,被診斷為人格解離的情況也所在多有。

然而,他們的症狀,常會超出以一般心理正常的狀態為前提的「精神醫學診斷標準(ICD-10)」。他們對於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感,會讓症狀有所改變。換一種較為易懂的說法,就是在診斷標準的各種症狀之中,再加上慢性的過度緊張狀態及過勞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倦怠症」。他們的症狀因此而改變,進而成為非典型的案例。

所以,我在說明他們的病情時,都會提到「你所罹患的是憂鬱症,不過是屬於非典型的重症。」或者是「你的情況是憂鬱症再加上嚴重的慢性過勞。」

i. 受虐者的憂鬱症,以及抗憂鬱症藥物的效果

對於受虐者的憂鬱症來說,抗憂鬱藥物幾乎沒有什麼效用。

一般的憂鬱症患者,只要服藥一、兩個星期,就能看出恢復的徵兆。最新研發的抗憂鬱藥物甚至可以更快顯現出效果。但是那些藥對他們沒有用。

一般來說,藥物對於「憂鬱」都具有一定的效用,但是就專家的觀點來看,對於某些「憂鬱」症狀,藥物並沒有辦法發揮效果。比方說年輕族群罹患輕度「憂鬱症」,藥物就較難產生效果,另外有一個更容易讓人了解的例子,就是具有悲傷傾向的憂鬱症,吃藥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可言。所謂具悲傷傾向的憂鬱症,是當自己失去身邊最重要的人時所產生的憂鬱症。例如失去了最愛的丈夫或妻子;因為突如其來的事故或疾病而失去了孩子等等。這種失去摯愛的經驗,會讓人陷入憂鬱狀態,並維持長達幾個月以上。失去食慾、無法入睡,甚至體重也逐漸下滑。這樣的症狀完完全全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標準,是貨真價實的憂鬱症,然而藥物對於具有悲傷傾向的憂鬱症沒有任何作用。

仔細想想或許也的確如此。一個失去愛妻的男人,應該不可能在服用了抗憂鬱藥物兩個星期之後,就可以掛著滿臉笑容跟大家說:「我心情變好了,食慾也增加了,已經沒有問題了。」

話題再次回到異邦人的身上,抗憂鬱的藥物對他們來說同樣沒有效用。理由並非他們失去了生命中最愛的人,反而是因為他們自出生以來,從不曾遇上自己最愛的人。我在治療他們的過程中,會在初期少量投以抗憂鬱的藥物當作嘗試,倘若沒有顯現效果,就不再使用抗憂鬱藥物,處方箋改以藥效和緩的安定劑或安眠藥為主,我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這樣的決定。

ii. 認知行為療法的困難處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精神療法,經常和抗憂鬱藥物並行,在治療憂鬱症時常會雙管齊下。

不過我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對於他們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主要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是基於確立「自我認同」(社會存在)為前提的治療方式。同樣的,對於青春期前的孩子,或者是正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認知行為療法幾乎都無法發揮效用。關於這些細節,精神科醫生應該都知之甚詳吧。

我再稍微詳細說明一下治療無法產生效果的理由。

人們往往都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況,好比說負面思考模式,或是習慣以悲觀的角度看事情,而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透過改變客觀的認知來達成目的的治療方式。

比方說,有一個年輕的男子在公司裡受到上司的嚴厲指導,面對強大的壓力導致罹患憂鬱症。像這種時候,以認知行為療法來說,可想而知他的壓力來源就是受到上司超過必要程度的指導。如果狀況沒有減輕,那麼他在日常生活中就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知上的習慣(也就是錯誤的認知=認知的扭曲),這就是原因所在。治療的時候要讓他了解到自己的習慣,並且加以修正。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他來說,就算上司什麼話都還沒說,他都會感覺自己好像被念了句「你這個沒用的傢伙」。這是因為他在面對長官時,會有產生被害妄想症的傾向。

因此,當他聽到上司詢問:「那件工作你完成了嗎?」對他來說聽起來就像是「還沒有做嗎?真是一個沒用的傢伙啊。」都還沒被說什麼,壓力就已經不斷累積。

這就是「錯誤的認知」。因此,他對自己的評價會相當低落,始終保持在緊張的狀態下,不停責怪自己,並容易衍生成憂鬱症。

為了要導正他的錯誤認知,我們得先站在客觀的立場來分析他的人際關係,確認他的上司是不是真的對他罵過「沒用的傢伙」這句話。另一方面,也要請他回憶一下,當自己將工作完成的時候,是否曾獲得任何評價?是否曾得到一句「辛苦了」之類的慰問?同時,也要將上司實際對他說過的話記錄下來。經過一番客觀的分析之後,他發現到「其實自己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差勁,難不成是自己的認定太過強烈了……」這表示他注意到自己在認知方面產生了扭曲(負面思考的習慣)。

帶著這樣的想法,重新回到職場上,結果意外發現上司的個性其實相當溫和,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樣……上司所帶來的壓力消失了,也就不會再犯憂鬱症了。

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概要。

不過,這個療法有一個默許的前提,就是接受治療的人,必須像個大人一般建立起自我認同(社會存在)。

以這個例子來看,前提是他與上司之間的關係以外,其他的部分都不會有負面傾向,保持著正面往來的人際關係。比方說跟朋友之間的友善關係、擁有相同興趣的夥伴,或是與在地人之間的交流等等,都可以維持安定的信賴感。跟朋友相處的時候,就算被說「你真是個沒用的傢伙」,也可以用「我比你好多了」來加以回應,所以不會有受到迫害的感覺。然而,跟上司之間的關係,卻會自動讓他自己化身成被害者(自主思考)。他能夠察覺到兩者之間的差異,就等於是知道自己有「認知上的扭曲」。

能夠注意到自己有所扭曲,就表示自己也擁有不曾受到扭曲的正常認知。總之,能夠知道自己在職場上有認知扭曲,前提就是在別的地方可以保持正常的認知狀態。如果說一切都是扭曲的,那就沒辦法察覺了。在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之中,任誰都會有不順利的時候。不過,總是會在其他的關係之中適應得很好。這就表示自我認同(社會存在)已然確立。

另一方面,在受虐的情況下長大的人,就沒有類似這種「某些人際關係處理得相當好,但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變得不順利」的情形。對他們來說,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之中他們都是被孤立的,都是負面的,都是受害的一方。所以儘管接受了認知療法,還是無法察覺認知上的扭曲狀況。

iii. 內觀療法的困難處

內觀療法對他們來說也沒有效果。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療法必須建立在正常母子關係(依附關係成立)的前提下。

內觀療法就是像坐禪一樣,全程安靜地坐著,仔細回想自己的過去,並藉此整理自己的心情。具體來說,就是從小學開始一直到現在,以三年為一個單位區分出來,然後針對每一個不同的時期思考以下問題,首先是:

1. 仔細回想媽媽對你所做過的事情。接下來,
2. 回想你對媽媽作過的事情。
3. 最後回想曾經給媽媽帶來什麼困擾。

治療的效果如下:

首先,仔細回想「媽媽對你所做過的事情」,如此一來就可以了解到,雖然一路以來都打算要靠著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但其實身旁的親人或其他人提供了許多幫助,這樣的觀點可以修正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如此一來可以了解到自己是在父母親的細心照料下長大的,再次確認父母親的疼愛之情,並且能意識到自己受到保護,對於自己的肯定也能提高……接著進入「對媽媽作過的事情」,心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

然而不可諱言的,對於受到母親虐待的人來說,這樣的治療方式無法展現效果,甚至我們可以說這麼做只會帶來痛苦而已。因為接受治療的他們,會因為無法得到母親的愛感到自責,導致自己痛苦不堪。

內觀療法也是對一般心理發展健全,或是能夠確立自我認同的人有用。

在內觀療法的施行細則中也明白點出「不適用於受到父母親虐待,或是父母所給予的困擾太多的人」。不過,有很多受虐者並沒有察覺自己受到虐待,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受虐,會坦白地將經歷說出來的人也很少。因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這個療法的例子也很多。「自我了解」可以解除症狀,恢復存在感

異邦人因為對自己本身的存在抱持著不確定性,所以精神療法無法發揮效果。對他們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讓他們對於存在的不確定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雖然說精神療法及心理療法有數百種以上不同的方法及流派,但是共同的特點就是「了解真實自我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就是用來了解被深埋的自我、自己隱藏起來的部分、不被看見的自我,還有自己不讓他人看見的部分,並藉以修正錯誤的認知。

能夠看清楚從以前到現在從未了解過的真實自我,就能進一步「接受自己」,並藉此讓自己從過去那些令人困擾的認知或生活方式中解放出來,獲得真正的療癒。

那麼,就精神層面來看,「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指的就是「離開」。

小孩子要了解自己成長的家(住宅),就是從外面看到自己的家,並且深知可以還回去的時候。離家後,才會首次得知自己的家跟朋友的家是不同的,這一來可以讓人確切知道自己有家。

跟精神療法及心理療法最大的不同處就在於,這個方式可以讓人知道自我認識的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離開自己多遠」的差異。

比方說進食方面的障礙,若是能了解母子之間的衝突糾葛,就有辦法加以治療。所謂的衝突有跟母親之間的對立,以及親密關係。此處的「了解」,就是透過母子「離開」彼此,分開之後才會驚訝地發現到,原來彼此住在同一屋簷下,而且喜愛與憎恨的事情都一樣。如此一來,父母可以離開小孩而獨立,孩子也可以離開父母,病症就能迎刃而解。

憂鬱症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讓自己遠離截至目前為止都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認知的方法,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藉此了解認知(過往的認知)方面的扭曲狀態。

異邦人的治療方法,不是透過了解母子之間的衝突糾葛,也不是了解人際關係方面的錯誤認知。他們的治療方法是要讓他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性(不安定的社會存在)。

不過,剖析懵懵懂懂的自己,其實也包含對過去的破壞。因此想要了解自己,就得要從不知名的地方直接面對隱藏的恐懼、憤怒、悲傷,以及絕望。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不想知道,以及不想離開的逃避心情。異邦人會不想離開好不容易總算保留下來的「存在」價值。那是因為如果選擇放手了,自己就等於一無所有了。要治療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就等於是要讓他們離開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存在,這是比治療母子衝突或認知療法還要辛苦許多的任務。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情,但又害怕知道了之後,好不容易活到現在的自己會徹底崩壞。身體糾結、心神扭曲,狀況非常混亂,存在感異常動搖,患者自己都可以清楚感受到強烈的暈眩感。但是,想要治癒的心情能夠讓人超越一切,讓人踏上尋找真實自我的路程。

一直等到陰霾終於散去,就能撥開雲霧見青天,世界也會變得更加明亮。

「單純的了解」可以讓人改變生活方式,更可以讓人重建存在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