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臺。予案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①:「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誌》②,亦云:「賦《臨終歌》而卒。」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與謂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釋
①李陽冰:字仲溫,李白的堂叔。在寶應元年(七百六十二年)擔任當塗令,李白前往投靠他。他為李白的詩集寫了序。
②李華:字遐叔,天寶年間官至監察御史,後來去官歸隱。為李白寫過墓誌。
譯文
世間有很多傳聞說李白在當塗的採石磯,因為喝醉了酒在江上泛舟的時候,看到江中月亮的影子就俯身去撈取,結果掉入水中淹死了,所以採石磯有了捉月臺。我查看了李陽冰所寫的太白《草堂集序》,裏面說:「李陽冰曾經在當塗學習禮樂,太白先生病重,詩文稿件有萬卷,都是親手收集且尚未修訂的,他躺在病床上將這些書簡交給了我,讓我作序。」另外,李華所寫的《太白墓誌》中也說:「太白寫完《臨終歌》就去世了。」這才知道世間所流傳的都是不可信的,大概和說杜甫是因為喝了白酒,吃了牛肉塊脹死的一樣滑稽可笑。

曹操用人
原文
曹操為漢鬼蜮①,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實後世之所難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恐關中諸將為害,則屬司隸校尉鍾繇以西事②,而馬騰、韓遂遣子入侍。當天下亂離,諸軍乏食,則以棗祗、任峻建立屯田,而軍國饒裕,遂芟③群雄。欲復鹽官之利,則使衛覬鎮撫關中,而諸將服。河東未定,以杜畿為太守,而衛固、范先束手禽戮④。并州初平,以梁習為刺史,而邊境肅清。揚州陷於孫權,獨有九江一郡,付之劉馥而恩化大行。馮翊困於鄜盜,付之鄭渾而民安寇滅。代郡三單于,恃力驕恣,裴潛單車之郡,而單于詟服。方得漢中,命杜襲督留事,而百姓自樂,出徙於洛、鄴者,至八萬口。方得馬超之兵,聞當發徙,驚駭欲變,命趙儼為護軍,而相率還降,致於東方者亦二萬口。凡此十者,其為利豈不大哉!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操無敵於建安之時,非幸也。
注釋
①鬼蜮(音同玉):陰險的人。
②以西事:管理西邊邊防的事務。
③芟(音同删):消滅,削平。
④禽戮:被擒住被殺害。
譯文
曹操是漢朝陰險的小人,是君子所不齒的,但是他瞭解並善於任用手下的人才,實在是後代的人難以超越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謀臣,一起成就大業,這就不用稱讚和評說了。至於剩下的人,有智慧的就授予一個官職,有權變的就讓他分管一個郡,不管官職的大小,都能讓他們卓然有成,各司其職。曹操擔憂關中的將領們將要禍害關中,就派司隸校尉鍾繇去管理西邊邊防的事務,結果馬騰、韓遂派他們的兒子進入宮中侍奉。當時天下大亂,軍隊缺少糧食,就讓棗祗、任峻開墾耕種農田,最後國家富饒豐裕,於是將群雄消滅。恢復鹽務管理的利益時,就派遣衛覬去鎮守安撫關中,結果將領們都十分信服。河東還沒有平定的時候,就派遣杜畿去那裏擔任太守,讓衛固、范先無法抵抗被擒被殺。並州剛剛平定的時候,就派遣梁習去那裏擔任刺史,讓邊境因此而得以安定。揚州被孫權佔據的時候,只剩下九江一個郡,曹操將權力全部交託給了劉馥,結果恩德教化得到了廣泛施行。馮翊被鄜州的盜寇困住的時候,曹操就讓鄭渾去處理這件事,結果百姓得以安定,盜賊被消滅。代郡的三個單于,依仗著權勢無理驕橫恣意生事,裴潛只乘坐著一輛車進入代郡,讓單于心中十分佩服。剛到漢中的時候,就委派杜襲負責留守的事宜,結果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有八萬多人從洛陽、鄴地搬到了這裏居住。得到馬超的軍隊沒多久的時候,馬超軍隊聽說要把他們發配到其他地區,都十分惶恐打算兵變,曹操任命趙儼為護軍,結果馬超的軍隊相繼帶領回來歸降,送到東方的人口也有兩萬之多。上面所描述的十件事所帶來的益處難道不夠大嗎?張遼在合肥將孫權打跑,郭淮在陽平抵禦了蜀國的軍隊,徐晃在樊城打敗了關羽,這些都是以少勝多,解決了重要的憂患。曹操在建安時期沒有對手,不只是僥倖而已。
孫臏減灶
原文
孫臏勝龐涓之事,兵家以為奇謀,予獨有疑焉,云:「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方師行逐利,每夕而興此役,不知以幾何人給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龐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齊士卒亡者過半。」則是所過之處必使人枚數之矣,是豈救急赴敵之師乎?又云:「度其暮當至馬陵①,乃斫大樹,白而書之②,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遂伏萬弩,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鑽火燭之③。讀未畢,萬弩俱發。」夫軍行遲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④?古人坐於車中,既云暮矣,安知樹間之有白書?且必舉火讀之乎?齊弩尚能俱發,而涓讀八字未畢。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為之,而不精考耳。
注釋
①度其暮:估量著快天黑了。
②白而書之:將樹皮削去,然後在白色的樹幹上寫上字。
③燭:動詞,照亮。
④不差晷刻:時間不差分毫。
譯文
孫臏打敗龐涓這件事,很多軍事家都認為是運用了巧妙的計謀,我卻對這件事有所疑問,事說:「齊國的軍隊進入魏國的境內,建造了十萬個爐灶,第二天又建造了五萬個爐灶,第三天又建造了兩萬個爐灶。」在軍隊行進追逐的時候,齊國的軍隊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不知道要用多少人來供給,難道每個人都要建造一個灶台嗎?龐涓行軍了三天而後高興地說:「齊國的士兵已經有一半戰亡了。」那麼就是說,軍隊所經過的地方一定會派人去清點這些灶台的數量,這難道是拯救危難而追趕敵人的軍隊該做的事嗎?又說:「估量著天快黑的時候龐涓的軍隊將會到達馬陵,砍去了大樹的外皮,在上面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於是埋伏了萬名弓箭手在這裏,命令晚上看到火把就射箭。龐涓果然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來到了那棵被砍去外皮的樹木之下,看到了上面寫的字,點火照著查看。還沒有讀完,萬箭齊發。」軍隊行軍的速度,是他人無法預料的,孫臏又如何知道龐涓的軍隊將會在傍晚的時候到達,在時間上做到不差分毫的呢?古人坐在車裏,既然說是天黑的時候,又怎麼知道樹上有字,而且一定會舉著火把看這些字呢?齊國的弓箭手能夠在同時發射弓箭,而龐涓卻連八個字都讀不完。這些都是讓人不能深信啊。應該是好事的人編造的,而後人沒有精心地考證啊。

文章小伎
原文
「文章一小伎①,於道未為尊。」雖杜子美有激而云,然要為失言,不可以訓。文章豈小事哉!《易·賁》之彖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稱帝堯煥乎有文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詩》美衛武公,亦云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聖賢,桀、紂、幽、厲之昏亂,非《詩》《書》以文章載之,何以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傳?孔子至言要道,託《孝經》、《論語》之文而傳。曾子、子思、孟子傳聖人心學,使無《中庸》及七篇之書,後人何所窺門戶?老、莊絕滅禮學,忘言去為,而五千言與《內篇》、《外篇》極其文藻。釋氏之為禪者,謂語言為累,不知大乘諸經可廢乎?然則詆為小伎,其理謬矣!彼後世為詞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華而落其實,流宕自遠,非文章過也。杜老所云「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②」,「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多指詩而言,所見狹矣!
注釋
①伎:技巧。
②致身:磨練的意思。
譯文
「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雖然這兩句詩是因為杜子美(杜甫)有所感觸而寫下的,但是應該算是失言,不可以當做效仿的對象。文章怎麼能算是小事呢!《易·賁》的《彖》辭裏寫道:「剛與柔互相交錯,形成了天文,用文明的準則來立身處事,形成了人文。觀看天上星辰的運轉,通過觀察從而知曉一年四季時令的變化;瞭解人間的詩書禮樂這類的章法,以此來教化治理天下。」
孔子稱讚帝堯制定的禮儀制度光芒四射。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得到並聽聞。」《詩經》中稱讚衛武公,也說了善於寫文章。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這些君主的賢明,夏桀、殷紂王、周幽王、周厲王這些君主的昏庸,如果沒有《詩經》、《尚書》這些書籍用文章的方式記錄下來,怎麼會流傳下來呢?伏羲畫了八卦圖,周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寫了《十翼》這篇文章,怎麼可能會流傳下來呢?孔子的至理名言,正是因為依託於《孝經》、《論語》中的文字才能流傳下來。曾子、子思、孟子傳播儒家的思想,假如沒有《禮記》的《中庸》和七篇《孟子》這些書,後世的人又從哪裏能夠瞭解呢?老子、莊子主張消滅禮義之學,戒多言谨無為,五千字的《道德經》和分為內、外篇的《莊子》又極力追求辭藻華美。佛門弟子參禪,說語言是種累贅,不知道大乘的諸多經書是不是可以廢棄了?這樣把寫文章詆毀為一件小事,道理實在是太過荒謬了!那些後世寫文章的人,慢慢開始注重文章的表面形式卻忘記了文章的根本,追求華麗的辭藻而忘記了文章的本質,照這樣下去寫文章將會變得越來越遠離根本,這不是文章自身的過錯。杜甫所說的「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這類的,大部分是針對詩歌而講的,他的見識是多麼狹隘啊。

詩文當句對
原文
唐人詩文,或於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蓋起於《楚辭》「惠烝蘭藉」、「桂酒椒漿」、「桂掉蘭枻」、「斫冰積雪」。自齊、梁以來,江文通、庾子山諸人亦如此。如王勃《滕王閣序》一篇皆然。謂若「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龍光牛斗」,「徐孺陳蕃」,「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鶴汀鳧渚」,「桂殿蘭宮」,「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天高地迥」,「興盡悲來」,「宇宙盈虛」,「丘墟已矣」之辭是也。于公異《破朱泚露布》亦然。如「堯、舜、禹、湯之德」,「統元立極之君」,「臥鼓偃旗」,「養威蓄銳」,「夾川陸而左旋右抽」,「抵丘陵而浸淫布濩」,「聲塞宇宙」,「氣雄鉦鼓①」,「貙兕作威」,「風雲動色」,「乘其跆藉②」,「取彼鯨鯢③」,「自卯及酉」,「來拒復攻」,「山傾河泄」,「霆鬥雷馳」,「自北徂南」,「輿屍折首」,「左武右文」,「銷鋒鑄鏑」之辭是也。杜詩「小院廻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書簽藥裏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犬羊曾爛漫,宮闕尚蕭條」,「蚊龍引子過,荷芰逐花低」,「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百萬傳深入,寰區望匪他」。「象床玉手,萬草千花」,「落絮遊絲,隨風照日」,「青袍白馬,金谷銅駝」,「竹寒沙碧,菱刺藤梢」,「長年三老,捩開頭④」,「門巷荊棘底,君臣豺虎邊」,「養拙干戈,全生糜鹿」,「舍舟策馬,拖玉腰金」,「高江急峽,翠木蒼藤」,「古廟杉松,歲時伏臘」,「三分割據,萬古雲霄」,「伯仲之間,指揮若定」,「桃蹊李徑,梔子紅椒」,「庾信羅含,春來秋去」,「楓林桔樹,復道重樓」之類,不可勝舉。李義山一詩,其題曰《當句有對》云:「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乾。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其他詩句中,如「青女素娥」,對「月中霜裏」;「黃葉風雨」,對「青樓管弦」;「骨肉書題」,對「蕙蘭蹊徑」;「花鬚柳眼」,對「紫蝶黃蜂」;「重吟細把」,對「已落猶開」;「急鼓疏鐘」,對「休燈滅燭」;「江魚朔雁」,對「秦樹嵩雲」;「萬戶千門」,對「風朝露夜」。如是者甚多。
注釋
①鉦(音同正)鼓:鉦和鼓。都是古代行軍或者歌舞的時候用來指揮進退、動靜的樂器。
②跆藉:踐踏。
③鯨鯢(音同尼):原指鯨魚,這裏指兇狠的對手或者敵人。
④捩(音同列):扭轉,轉動。
譯文
唐朝人所寫的詩文,總有一句是自成對偶的,這叫做「當句對」。這是出自《楚辭》裡的「蕙烝蘭藉」、「桂酒椒漿」、「桂棹蘭枻」、「斫冰積雪」這些句子。自齊、梁朝以來,江淹、庾信這些詩人所寫的詩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再如唐朝王勃所寫《滕王閣序》這篇文章也是如此。像「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龍光牛斗」,「徐孺陳蕃」,「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鶴汀鳧渚」,「桂殿蘭宮」,「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天高地迥」,「興盡悲來」,「宇宙盈虛」,「丘墟已矣」這類的詞句。于公異所寫的《破朱泚露布》也是如此。像其中的「堯、舜、禹、湯之德」,「統元立極之君」,「臥鼓偃旗」,「養威蓄銳」,「夾川陸而左旋右抽」,「抵丘陵而浸淫布濩」,「聲塞宇宙」,「氣雄鉦鼓」,「貙兕作威」,「風雲動色」,「乘其跆藉」,「取彼鯨鯢」,「自卯及酉」,「來拒復攻」,「山傾河泄」,「霆鬥雷馳」,「自北徂南」,「輿屍折首」,「左武右文」,「銷鋒鑄鏑」這樣的詞句就是這樣。杜甫所寫的詩像「小院廻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書簽藥裏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犬羊曾爛漫,宮闕尚蕭條」,「蚊龍引子過,荷芰逐花低」,「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百萬傳深入,寰區望匪他」。「象床玉手,萬草千花」,「落絮遊絲,隨風照日」,「青袍白馬,金谷銅駝」,「竹寒沙碧,菱刺藤梢」,「長年三老,捩開頭」,「門巷荊棘底,君臣豺虎邊」,「養拙干戈,全生糜鹿」,「舍舟策馬,拖玉腰金」,「高江急峽,翠木蒼藤」,「古廟杉松,歲時伏臘」,「三分割據,萬古雲霄」,「伯仲之間,指揮若定」,「桃蹊李徑,梔子紅椒」,「庾信羅含,春來秋去」,「楓林橘樹,復道重樓」這類的當句對,也是多得數不過來。李商隱曾經寫過一首詩,題目是《當句有對》,裏面寫道:「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乾。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他其他的詩句中,有「青女素娥」,對「月中霜裏」;「黃葉風雨」,對「青樓管弦」;「骨肉書題」,對「蕙蘭蹊徑」;「花鬚柳眼」,對「紫蝶黃蜂」;「重吟細把」,對「已落猶開」;「急鼓疏鐘」,對「休燈滅燭」;「江魚朔雁」,對「秦樹嵩雲」;「萬戶千門」,對「風朝露夜」。這樣的句子還有許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