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哲學的不可承受之輕
看待哲學的態度,不論是敞開心扉還是有所保留,都和與哲學過招的經驗以及最初幾次接觸哲學的過程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如果第一次接觸哲學思想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開一本名為《純粹理性批判》的書,亦即康德於一七八一年發表的首部代表作,你的心中必定會醞釀某種感想:除非奇蹟出現,否則以常理而論,這本書很難得到你的認同與好感,因此不難想像的是,它會使你原本有心鑽研哲學的意圖因而煙消雲散。倘若最初翻閱的是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就算相較於康德的作品難度不見得降低很多,但至少會讓你感到輕鬆一些。
許多好比出自康德、叔本華、尼采這些哲學大師之手的畢生巨作,愈是鑽研深入、引人入勝,就通常愈是艱深晦澀、難以實用,這也難怪相當多哲學家並非以其內容稍嫌沒完沒了的畢生巨作成名,反而是以其短篇論文和易於領悟、妙趣橫生的作品名聞遐邇。因此,讓叔本華開始聲名大噪的是《短文集與文學作品補遺》,而非《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使康德一舉成名的也並非《純粹理性批判》,而是《美與崇高感情的觀察》。
無庸置疑地,複雜的哲學文本不僅能夠訓練思考力,而且深具啟迪性。因此,雖然一般人對於現象學或結構主義論文均感深奧難解,卻有一些崇拜哲學之人光是斗膽著手分析這些文章,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所以的熱忱。絕對不可忘卻,哲學也是可以非常人性化與平易近人的,萬一你從未認同這樣的說法,觀念上的修正就能發揮奇效,使你無後顧之憂、放寬心情地認識哲學。
讓我們記住「哲學」的定義為「鍾愛智慧」!在家用哲學藥箱的範疇內,隨時能夠意識到這個名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畢竟,本書接下來的內容將持續談及如何掌控令人困擾不堪的問題,並且藉助「睿智的思考」調適自己的心境。
哲學並非只是樹立漫無頭緒且難窺全貌的思想體系,亦非只是讓人傷透腦筋地思考飽足感和先前所吃的香腸麵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食用許多麵包真的是導致飽足感的原因嗎?或者,這純粹只是兩個可察覺的現象碰巧發生在同一時刻,而且這些頻繁的巧合產生一種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的假象。
能夠對人生提供具體諮詢的哲學,是以孕育「對智慧的愛」、通達睿智、培養穩健沈著的心境、進而提升身心健康為首要目標。
若是談及哲學就擺出一副敬謝不敏的表情,多半是因為幾乎不曾思考哲學的起源。經常被遺忘的是,哲學誕生於古希臘的學術酒宴,亦即款待賓客的筵席;這些筵席經常以鋪張奢華著稱,而且偏好在清爽的傍晚、尤其是在露天下展開氣氛輕鬆的會談。賓客一邊享用豐盛的美酒與橄欖,一邊在酒酣耳熱之際針對先前訂定的論題依序自由發言;可想而知,縱然有時討論的主題頗為嚴肅,整個場景卻可說是非常活潑愉快。
後來在古羅馬時期,哲學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視為複雜不堪之事,社會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市民喜歡聘用哲學家做為交談的對象和人生問題的諮詢顧問。除此之外,在市集廣場、最高法院、體育館,尤其在公共浴池,總是環繞著討論哲學的熱絡氣氛;深思熟慮、鑽研世界與心靈的哲學家,以及精彩的趣聞軼事和流言蜚語的講述者,同樣備受大眾喜愛。
總而言之,一開始,哲學與某種程度上的人生觀緊密相連,而且人們多以幽默感和泰然之心相待;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哲學逐漸演變成非常嚴肅且隸屬學術領域的課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仍能隨心所欲地研討關於愛情、男女、幼教、理財、與奴隸相處之道或最佳治國之法,但是他們特別喜歡思考有關青少年成長和克服各種人性弱點的問題。
哲學最初不僅蘊涵了交談中的思想互動、靈感啟發和美學,更是一種生活藝術。最主要是,哲學自始便不斷追尋適當的生活方式、正確的生存立足之道、合乎禮儀的飲食與示愛,而且同時達到豁達與滿足的境界。
哲學與生活藝術究竟有多麼密切的關聯,稍稍回顧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便可一目瞭然:迪歐根納斯(Diogenes)無視禮俗,退出社會,在一個桶子中愜意地生活,不問世事。不僅身為哲學家、亦堪稱為雕塑家的蘇格拉底喜歡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尋求真理,他鍥而不捨地尋找較他更具智慧的人,卻總是心灰意冷。還有追求解脫人生困苦、不愧為生活藝術家的伊比鳩魯,他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花園」,也就是建立共同生活的哲學社群。
甚至較為嚴格的哲學家,如刻苦勤奮的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即使偶爾對政治事務野心勃勃,也未曾喪失對人生之美的鑑賞力,亞里斯多德對錦衣綢緞、珠寶首飾愛不釋手便是一例。大約在四十九歲時,亞里斯多德成立了自己的學院,名為「逍遙學院」;從那時起,他定期在學校中聚集門生,一起在柱廊下漫步,同時交換思想與心得。
柏拉圖對韻文情有獨鍾,他在尚未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家之前曾嘗試寫詩。身為自己所設學院的院長,柏拉圖始終如一地將所有成員視為朋友,並且強調彼此建立一種情誼真摯的心靈連繫,今人則稱之為「柏拉圖式愛情」;然而,柏拉圖對於學院的業務經營事宜則憎惡不已。
除此之外,東方哲學在其發源時期亦明顯兼具了平易近人與不繁瑣的特質,道家思想的創始者老子早在大約西元前六百年便推崇素樸、恬靜與自然無為的生活。老子特別崇尚以冥思來體悟存在,之後並由門生傳承後世。
總結
認為哲學是一件複雜不堪的事實在不合情理,相反地,你儘管放鬆心情,以平常心認識哲學。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尤其被視為一門生活藝術,指引人們善用智慧去面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問題。在家用哲學藥箱中,讀者將得知哲學無異為一種簡便良方,帶領你找到通往幸福與美滿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對智慧的愛」能讓你臨危不亂,在艱難的時刻仍不忘微笑以對。
症狀6野心勃勃
「出自妄想的需求則沒有終點可言。」
整體而言,野心不一定屬於陋習,具有雄心壯志的人甚至經常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與聲望,因為他們畢竟多半是事業成功之人。他們的成就究竟如何非凡,功過難定,在此亦不予分析評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野心與追求功名利祿脫離不了關係,對於心靈的平和與心神的安寧幾乎毫無助力。
愛情,可愛的愚蠢;野心,嚴重的愚蠢。──尚福爾
尚福爾將野心和愚蠢等量齊觀,連愛情也是;然而,他用可愛描述愛情,卻完全視野心為嚴重的錯誤。假若你是具有雄心大志的人,想必對此嗤之以鼻;況且,適度的野心也是必要的,難道尚福爾能在完全沒有野心的情況下完成《座右銘與思想》這部作品嗎?
欲找出尚福爾將野心冠上愚蠢之名的原因,必須考慮到他並不關心什麼是社會肯定的價值,而是僅止於探討涉及個人利益或損失的事。如果野心可以列入你自己的人格特點之一,或許你該提出疑問:你的野心是否純粹只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贏得外界的承認與肯定。換言之,你很想實現某一特殊目標,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還是期望以功成名就為跳板,進而使自己受到別人肯定、歡迎與讚賞?
天性驅使的需求有其極限,出自妄想的需求則沒有終點可言,因為妄想本身沒有目標。──塞內卡
俗語有所謂「野心腐蝕人性」。雖然偶爾一點點的野心不致有危害之虞──即使是這個推論也值得我們質疑──然而眾所皆知的是,野心過盛絕對談不上健康。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的企圖心與目標,並且自問本身的努力追求是否為了滿足天性所需,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理想;還是誠如塞內卡所言,我們期許的心願不過是出於妄想的一手推波助瀾,過度旺盛的野心經常透過非分之想造成。原則上,創造成就非凡的功名事業當然不是荒謬之舉;除此之外,具強烈企圖心的人經常必須付出龐大的心血與代價。
若是亟欲打破四百公尺賽跑的世界記錄,除了跑步優越的條件之外,還必須擁有強烈的企圖心,才能和其他競爭對手一較高下。事實上,「野心」不討喜的其中一面便是隨之而來的競爭心。當事情涉及戰勝對手時,野心絕對可能釀成人際之間的問題,最嚴重時甚至讓人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儘管野心較貪婪顯得更高雅,其黑暗面在人群社會中卻不亞於貪婪。然而,伴隨野心而來的卻也是龐大無比的膽量,因為野心並不屬於心智怠惰貧乏之人,而是屬於心智堅強剛毅之人;而群眾如雷的掌聲與喝采更鼓動、壯闊了野心,一發不可遏抑。──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之見妙趣橫生。他指出,相較於懶散而軟弱者,堅強而精力旺盛者更容易受制於野心。之前我們也曾經提過,企圖心強的人通常具有遠大的志向,而個性堅強的人渾身充滿毅力與實踐的衝勁,一心想要將許多目標付諸實現。使野心日漸澎湃洶湧、進而轉為幾乎無可救藥的一個因素,便是「群眾如雷的掌聲」和當事人獲得的褒獎。不妨回憶一下那些轟動的盛況:頂尖的運動員或著名的藝人受到群眾熱情迎接與尊崇的浩大場面。這也難怪有時伴隨野心而來的是狂妄。
千萬別因此誤解,就算某些因素可構成事物的上下關聯,仍不表示這些因素一定會同時產生。這也就是說,你可以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卻不見得是個自我膨脹的狂人;反之,你也許自視過高,卻沒有一點雄心抱負;尤其可能的是,你具有高遠大志,卻不會因此被野心吞噬。
假如野心導致緊張壓力、危及人際關係、促使心肌梗塞發生,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你的健康,那才算是到了真正危險的程度。若是冥頑不靈地對目標窮追不捨,耗盡人生一大半時間,使得許多事情因而停滯不前,這就大有問題了。在這種情形下,你可以進行以下思考:是否也有某些途徑能夠引導你邁向成功,不需野心的助力或只需一點點「健康無害的野心」?
人類受到狂熱之情的暴虐,野心卻鎮壓人們內心的其他狂熱,暫時賦予人們一切崇高美德的假象。──拉布呂耶爾
拉布呂耶爾認為,野心喜歡用美德做為避人耳目的掩護。一個人是否樂於工作、是否純粹只是勤奮又全神貫注的工作者,或是受到野心的驅使才如此,從外表上確實難以看出。乍看之下,胸懷凌雲壯志開創前景之人完全不受其他狂熱情感所累,而且專心致志。不過,野心當然也無法防止愚蠢的行徑,企圖心強且受痼癖、恐懼、暴力性情或欲求折磨的人比比皆是。
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克服病態的野心呢?下列幾個思索方向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幫助:有可能在不受野心的驅使下實現自己的目標嗎?對自己的工作滿腔熱忱並全心投入的人,如醫生、畫家、物理學家或母親等,就一定懷有野心嗎?或是與野心完全無關?假若不僅能檢視自己的目標,還能慎加注意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否較容易使心情保持輕鬆、愉快與泰然?儘管如此,依然能夠一路平步青雲嗎?
具有野心之人不妨再想像一下這些有趣的相關問題:野心提供給我的保護是什麼?好處在哪裡?我能獲得什麼?我的野心有無意義可言?不無可能的是,野心確實有存在的必要;如此一來,你可能握有充分而正當的理由,便不必過早放棄自己的雄心壯志了。
看待哲學的態度,不論是敞開心扉還是有所保留,都和與哲學過招的經驗以及最初幾次接觸哲學的過程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如果第一次接觸哲學思想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開一本名為《純粹理性批判》的書,亦即康德於一七八一年發表的首部代表作,你的心中必定會醞釀某種感想:除非奇蹟出現,否則以常理而論,這本書很難得到你的認同與好感,因此不難想像的是,它會使你原本有心鑽研哲學的意圖因而煙消雲散。倘若最初翻閱的是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就算相較於康德的作品難度不見得降低很多,但至少會讓你感到輕鬆一些。
許多好比出自康德、叔本華、尼采這些哲學大師之手的畢生巨作,愈是鑽研深入、引人入勝,就通常愈是艱深晦澀、難以實用,這也難怪相當多哲學家並非以其內容稍嫌沒完沒了的畢生巨作成名,反而是以其短篇論文和易於領悟、妙趣橫生的作品名聞遐邇。因此,讓叔本華開始聲名大噪的是《短文集與文學作品補遺》,而非《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使康德一舉成名的也並非《純粹理性批判》,而是《美與崇高感情的觀察》。
無庸置疑地,複雜的哲學文本不僅能夠訓練思考力,而且深具啟迪性。因此,雖然一般人對於現象學或結構主義論文均感深奧難解,卻有一些崇拜哲學之人光是斗膽著手分析這些文章,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所以的熱忱。絕對不可忘卻,哲學也是可以非常人性化與平易近人的,萬一你從未認同這樣的說法,觀念上的修正就能發揮奇效,使你無後顧之憂、放寬心情地認識哲學。
讓我們記住「哲學」的定義為「鍾愛智慧」!在家用哲學藥箱的範疇內,隨時能夠意識到這個名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畢竟,本書接下來的內容將持續談及如何掌控令人困擾不堪的問題,並且藉助「睿智的思考」調適自己的心境。
哲學並非只是樹立漫無頭緒且難窺全貌的思想體系,亦非只是讓人傷透腦筋地思考飽足感和先前所吃的香腸麵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食用許多麵包真的是導致飽足感的原因嗎?或者,這純粹只是兩個可察覺的現象碰巧發生在同一時刻,而且這些頻繁的巧合產生一種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的假象。
能夠對人生提供具體諮詢的哲學,是以孕育「對智慧的愛」、通達睿智、培養穩健沈著的心境、進而提升身心健康為首要目標。
若是談及哲學就擺出一副敬謝不敏的表情,多半是因為幾乎不曾思考哲學的起源。經常被遺忘的是,哲學誕生於古希臘的學術酒宴,亦即款待賓客的筵席;這些筵席經常以鋪張奢華著稱,而且偏好在清爽的傍晚、尤其是在露天下展開氣氛輕鬆的會談。賓客一邊享用豐盛的美酒與橄欖,一邊在酒酣耳熱之際針對先前訂定的論題依序自由發言;可想而知,縱然有時討論的主題頗為嚴肅,整個場景卻可說是非常活潑愉快。
後來在古羅馬時期,哲學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視為複雜不堪之事,社會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市民喜歡聘用哲學家做為交談的對象和人生問題的諮詢顧問。除此之外,在市集廣場、最高法院、體育館,尤其在公共浴池,總是環繞著討論哲學的熱絡氣氛;深思熟慮、鑽研世界與心靈的哲學家,以及精彩的趣聞軼事和流言蜚語的講述者,同樣備受大眾喜愛。
總而言之,一開始,哲學與某種程度上的人生觀緊密相連,而且人們多以幽默感和泰然之心相待;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哲學逐漸演變成非常嚴肅且隸屬學術領域的課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仍能隨心所欲地研討關於愛情、男女、幼教、理財、與奴隸相處之道或最佳治國之法,但是他們特別喜歡思考有關青少年成長和克服各種人性弱點的問題。
哲學最初不僅蘊涵了交談中的思想互動、靈感啟發和美學,更是一種生活藝術。最主要是,哲學自始便不斷追尋適當的生活方式、正確的生存立足之道、合乎禮儀的飲食與示愛,而且同時達到豁達與滿足的境界。
哲學與生活藝術究竟有多麼密切的關聯,稍稍回顧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便可一目瞭然:迪歐根納斯(Diogenes)無視禮俗,退出社會,在一個桶子中愜意地生活,不問世事。不僅身為哲學家、亦堪稱為雕塑家的蘇格拉底喜歡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尋求真理,他鍥而不捨地尋找較他更具智慧的人,卻總是心灰意冷。還有追求解脫人生困苦、不愧為生活藝術家的伊比鳩魯,他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花園」,也就是建立共同生活的哲學社群。
甚至較為嚴格的哲學家,如刻苦勤奮的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即使偶爾對政治事務野心勃勃,也未曾喪失對人生之美的鑑賞力,亞里斯多德對錦衣綢緞、珠寶首飾愛不釋手便是一例。大約在四十九歲時,亞里斯多德成立了自己的學院,名為「逍遙學院」;從那時起,他定期在學校中聚集門生,一起在柱廊下漫步,同時交換思想與心得。
柏拉圖對韻文情有獨鍾,他在尚未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家之前曾嘗試寫詩。身為自己所設學院的院長,柏拉圖始終如一地將所有成員視為朋友,並且強調彼此建立一種情誼真摯的心靈連繫,今人則稱之為「柏拉圖式愛情」;然而,柏拉圖對於學院的業務經營事宜則憎惡不已。
除此之外,東方哲學在其發源時期亦明顯兼具了平易近人與不繁瑣的特質,道家思想的創始者老子早在大約西元前六百年便推崇素樸、恬靜與自然無為的生活。老子特別崇尚以冥思來體悟存在,之後並由門生傳承後世。
總結
認為哲學是一件複雜不堪的事實在不合情理,相反地,你儘管放鬆心情,以平常心認識哲學。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尤其被視為一門生活藝術,指引人們善用智慧去面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問題。在家用哲學藥箱中,讀者將得知哲學無異為一種簡便良方,帶領你找到通往幸福與美滿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對智慧的愛」能讓你臨危不亂,在艱難的時刻仍不忘微笑以對。
症狀6野心勃勃
「出自妄想的需求則沒有終點可言。」
整體而言,野心不一定屬於陋習,具有雄心壯志的人甚至經常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與聲望,因為他們畢竟多半是事業成功之人。他們的成就究竟如何非凡,功過難定,在此亦不予分析評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野心與追求功名利祿脫離不了關係,對於心靈的平和與心神的安寧幾乎毫無助力。
愛情,可愛的愚蠢;野心,嚴重的愚蠢。──尚福爾
尚福爾將野心和愚蠢等量齊觀,連愛情也是;然而,他用可愛描述愛情,卻完全視野心為嚴重的錯誤。假若你是具有雄心大志的人,想必對此嗤之以鼻;況且,適度的野心也是必要的,難道尚福爾能在完全沒有野心的情況下完成《座右銘與思想》這部作品嗎?
欲找出尚福爾將野心冠上愚蠢之名的原因,必須考慮到他並不關心什麼是社會肯定的價值,而是僅止於探討涉及個人利益或損失的事。如果野心可以列入你自己的人格特點之一,或許你該提出疑問:你的野心是否純粹只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贏得外界的承認與肯定。換言之,你很想實現某一特殊目標,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還是期望以功成名就為跳板,進而使自己受到別人肯定、歡迎與讚賞?
天性驅使的需求有其極限,出自妄想的需求則沒有終點可言,因為妄想本身沒有目標。──塞內卡
俗語有所謂「野心腐蝕人性」。雖然偶爾一點點的野心不致有危害之虞──即使是這個推論也值得我們質疑──然而眾所皆知的是,野心過盛絕對談不上健康。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的企圖心與目標,並且自問本身的努力追求是否為了滿足天性所需,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理想;還是誠如塞內卡所言,我們期許的心願不過是出於妄想的一手推波助瀾,過度旺盛的野心經常透過非分之想造成。原則上,創造成就非凡的功名事業當然不是荒謬之舉;除此之外,具強烈企圖心的人經常必須付出龐大的心血與代價。
若是亟欲打破四百公尺賽跑的世界記錄,除了跑步優越的條件之外,還必須擁有強烈的企圖心,才能和其他競爭對手一較高下。事實上,「野心」不討喜的其中一面便是隨之而來的競爭心。當事情涉及戰勝對手時,野心絕對可能釀成人際之間的問題,最嚴重時甚至讓人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儘管野心較貪婪顯得更高雅,其黑暗面在人群社會中卻不亞於貪婪。然而,伴隨野心而來的卻也是龐大無比的膽量,因為野心並不屬於心智怠惰貧乏之人,而是屬於心智堅強剛毅之人;而群眾如雷的掌聲與喝采更鼓動、壯闊了野心,一發不可遏抑。──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之見妙趣橫生。他指出,相較於懶散而軟弱者,堅強而精力旺盛者更容易受制於野心。之前我們也曾經提過,企圖心強的人通常具有遠大的志向,而個性堅強的人渾身充滿毅力與實踐的衝勁,一心想要將許多目標付諸實現。使野心日漸澎湃洶湧、進而轉為幾乎無可救藥的一個因素,便是「群眾如雷的掌聲」和當事人獲得的褒獎。不妨回憶一下那些轟動的盛況:頂尖的運動員或著名的藝人受到群眾熱情迎接與尊崇的浩大場面。這也難怪有時伴隨野心而來的是狂妄。
千萬別因此誤解,就算某些因素可構成事物的上下關聯,仍不表示這些因素一定會同時產生。這也就是說,你可以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卻不見得是個自我膨脹的狂人;反之,你也許自視過高,卻沒有一點雄心抱負;尤其可能的是,你具有高遠大志,卻不會因此被野心吞噬。
假如野心導致緊張壓力、危及人際關係、促使心肌梗塞發生,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你的健康,那才算是到了真正危險的程度。若是冥頑不靈地對目標窮追不捨,耗盡人生一大半時間,使得許多事情因而停滯不前,這就大有問題了。在這種情形下,你可以進行以下思考:是否也有某些途徑能夠引導你邁向成功,不需野心的助力或只需一點點「健康無害的野心」?
人類受到狂熱之情的暴虐,野心卻鎮壓人們內心的其他狂熱,暫時賦予人們一切崇高美德的假象。──拉布呂耶爾
拉布呂耶爾認為,野心喜歡用美德做為避人耳目的掩護。一個人是否樂於工作、是否純粹只是勤奮又全神貫注的工作者,或是受到野心的驅使才如此,從外表上確實難以看出。乍看之下,胸懷凌雲壯志開創前景之人完全不受其他狂熱情感所累,而且專心致志。不過,野心當然也無法防止愚蠢的行徑,企圖心強且受痼癖、恐懼、暴力性情或欲求折磨的人比比皆是。
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克服病態的野心呢?下列幾個思索方向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幫助:有可能在不受野心的驅使下實現自己的目標嗎?對自己的工作滿腔熱忱並全心投入的人,如醫生、畫家、物理學家或母親等,就一定懷有野心嗎?或是與野心完全無關?假若不僅能檢視自己的目標,還能慎加注意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否較容易使心情保持輕鬆、愉快與泰然?儘管如此,依然能夠一路平步青雲嗎?
具有野心之人不妨再想像一下這些有趣的相關問題:野心提供給我的保護是什麼?好處在哪裡?我能獲得什麼?我的野心有無意義可言?不無可能的是,野心確實有存在的必要;如此一來,你可能握有充分而正當的理由,便不必過早放棄自己的雄心壯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