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第1章―觀光〉
我在二〇一四年刊行了《脆弱的連結》這本小書。在此書中我提案了村人、旅人、觀光客這樣的三分法。人為了要豐富地活下去,最重要的是既不單單歸屬於特定共同體的「村人」;也不是完全不屬於任何共同體的「旅人」。基本上,屬於特定的共同體之同時,又時而興起地也去探訪其他共同體之「觀光客」意味的生命形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論述出乎預料地引發極大反響。我想,大概是因為觀光客這種既不是「內部」也不是「外部」之第三個存在樣式之稱呼方式,是存在著可以解釋為人生論或是自我啟發的餘地之故吧!實際上,當年出版社是以如此意涵去打廣告的。
但是,只要是啃過一些思想或批評的讀者,應該會感受到這類說法太過於平常普遍。實際上,在《脆弱的連結》一書中雖未曾提及,但我的觀光客論是以山口昌男有名的「中心—邊緣」圖式為首,從思想史與批評史各式各樣的論述獲得啟發所打造而成的。
而原本更早於這些論述之前,我受到強烈影響的批評家柄谷行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在某個時期的他,不斷闡述著由於「共同體」過於封閉是不行的、是需要由「外部」而來的「他者」的。我的論述正是將柄谷如此的論述加以更新後的產物。《脆弱的連結》一書的觀點在此點而言,本質上並非是新的東西。
雖說如此,如果開始議論本質是如何又如何的話,自古代希臘以來,完全沒有什麼是新東西的觀點,才是所謂的哲學。毋寧說,作為哲學書之《脆弱的連結》的本質,是在於將那般不新的主題重新使用新的標題加以敘述。亦即,或許才是這本書在不是本質的創意上之本質。快速地脫線添加說明的話,本質正是非本質、非本質正是本質這般扭曲的關係,實際上從遙遠的古時候就被視為問題。可以說,本質與非本質之間的決定不可能性,正是哲學的「本質」。這正是我大學時代研究的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主張。
無論如何,《脆弱的連結》一書之觀光客論的本質,某種程度就在於其非本質性的形態上。會如此說,原因在於我在這本專書中企圖打造的概念,用一句話說明之,是將至目前為止以「他者」或「遊牧民」這類飄散著左翼性、文學性、政治性味道的浪漫語言所論述的概念,將它們與商業性、即物性、世俗性的語言連結一起所打造而成。如此的嘗試,就我所知,僅僅限於《脆弱的連結》與這本專書而已。觀光客論與他者論或許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即便如此,主張「他者是重要的」與主張「觀光客是重要的」二者的語氣是極大不同的。因而,本書正是認為在今日其語氣上的差異是重要的、才是應該理論性地定位其差異意味之基礎所在所寫出來的一本書。
我們在這本書中,將會陸續地遇見各式各樣的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而且包含當中被舉出來或是沒有被列舉出來的人們。在這七十年來,人文系所謂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就是他們全部無一例外地長年以來用盡心機不斷改變手法地持續訴求「要珍惜他者呀!」當然,如果仔細察看,他們所掌握的「他者」意涵也有著各樣不同的差異。德國人的尤爾根.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就說法國人的德希達所思考的他者概念太過抽象;或者美國人的理查.羅蒂(Richard McKay Rorty)他認為尤爾根.哈伯瑪斯和德希達二者間的論爭才會招致看不到真正的他者。可說各種論點是相互歧異的。但是,即便如此,有某種程度影響力的思想家在認為我們都應該尊重他者、應該尊重共同體的外部之觀點上是一致的。這恐怕是二十世紀前半之際,在國族主義高漲的終點處,一連串接續爆發的大戰產生出龐大死者的人類所抵達之終點處最低限度的共通倫理。不可以總是只想著自己的國家——這樣的論調是一直到最近之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的(至少在公的場域被訴求的)基本原理。
我在二〇一四年刊行了《脆弱的連結》這本小書。在此書中我提案了村人、旅人、觀光客這樣的三分法。人為了要豐富地活下去,最重要的是既不單單歸屬於特定共同體的「村人」;也不是完全不屬於任何共同體的「旅人」。基本上,屬於特定的共同體之同時,又時而興起地也去探訪其他共同體之「觀光客」意味的生命形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論述出乎預料地引發極大反響。我想,大概是因為觀光客這種既不是「內部」也不是「外部」之第三個存在樣式之稱呼方式,是存在著可以解釋為人生論或是自我啟發的餘地之故吧!實際上,當年出版社是以如此意涵去打廣告的。
但是,只要是啃過一些思想或批評的讀者,應該會感受到這類說法太過於平常普遍。實際上,在《脆弱的連結》一書中雖未曾提及,但我的觀光客論是以山口昌男有名的「中心—邊緣」圖式為首,從思想史與批評史各式各樣的論述獲得啟發所打造而成的。
而原本更早於這些論述之前,我受到強烈影響的批評家柄谷行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在某個時期的他,不斷闡述著由於「共同體」過於封閉是不行的、是需要由「外部」而來的「他者」的。我的論述正是將柄谷如此的論述加以更新後的產物。《脆弱的連結》一書的觀點在此點而言,本質上並非是新的東西。
雖說如此,如果開始議論本質是如何又如何的話,自古代希臘以來,完全沒有什麼是新東西的觀點,才是所謂的哲學。毋寧說,作為哲學書之《脆弱的連結》的本質,是在於將那般不新的主題重新使用新的標題加以敘述。亦即,或許才是這本書在不是本質的創意上之本質。快速地脫線添加說明的話,本質正是非本質、非本質正是本質這般扭曲的關係,實際上從遙遠的古時候就被視為問題。可以說,本質與非本質之間的決定不可能性,正是哲學的「本質」。這正是我大學時代研究的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主張。
無論如何,《脆弱的連結》一書之觀光客論的本質,某種程度就在於其非本質性的形態上。會如此說,原因在於我在這本專書中企圖打造的概念,用一句話說明之,是將至目前為止以「他者」或「遊牧民」這類飄散著左翼性、文學性、政治性味道的浪漫語言所論述的概念,將它們與商業性、即物性、世俗性的語言連結一起所打造而成。如此的嘗試,就我所知,僅僅限於《脆弱的連結》與這本專書而已。觀光客論與他者論或許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即便如此,主張「他者是重要的」與主張「觀光客是重要的」二者的語氣是極大不同的。因而,本書正是認為在今日其語氣上的差異是重要的、才是應該理論性地定位其差異意味之基礎所在所寫出來的一本書。
我們在這本書中,將會陸續地遇見各式各樣的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而且包含當中被舉出來或是沒有被列舉出來的人們。在這七十年來,人文系所謂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就是他們全部無一例外地長年以來用盡心機不斷改變手法地持續訴求「要珍惜他者呀!」當然,如果仔細察看,他們所掌握的「他者」意涵也有著各樣不同的差異。德國人的尤爾根.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就說法國人的德希達所思考的他者概念太過抽象;或者美國人的理查.羅蒂(Richard McKay Rorty)他認為尤爾根.哈伯瑪斯和德希達二者間的論爭才會招致看不到真正的他者。可說各種論點是相互歧異的。但是,即便如此,有某種程度影響力的思想家在認為我們都應該尊重他者、應該尊重共同體的外部之觀點上是一致的。這恐怕是二十世紀前半之際,在國族主義高漲的終點處,一連串接續爆發的大戰產生出龐大死者的人類所抵達之終點處最低限度的共通倫理。不可以總是只想著自己的國家——這樣的論調是一直到最近之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的(至少在公的場域被訴求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