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AI
有段時間,大家熱烈討論AI 會不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會不會支配人類等話題,彷彿AI 是即將大舉入侵地球的外星人。
最近這樣的討論已經稍微冷卻下來。
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理解AI的本質,而是AI已經在社會上紮根。
或許大家認為AI統治人類的那一天不遠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AI的發展和社會的趨勢吧。
首先,AI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大家認為它比人類更聰明,甚至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關於更聰明這一點,要看如何解釋「聰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I在訊息處理方面比人類優秀。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大部分思維活動都是訊息處理,那麼AI就比人類更聰明。
不過,就創造性思維而言,目前看來,人類優於AI。
如果我們認為創造力也是一種想法的組合,那麼它就與訊息處理無異。而且,已經有AI能夠繪製和撰寫出媲美人類的作品了,因此很難說哪一方更優秀。
那麼,AI是否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呢?
答案眾說紛紜。
哲學界也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稱之為「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並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因此說它是個千古大哉問也不為過。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
而大規模的討論,是從近代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以後開始的。
身心二元論主張身體和心靈是兩種不同的實體。
他證明心,即意識,是世上一種特殊的存在,且是不容質疑、確確實實的存在。
於是說出最著名的金句:「我思故我在。」
當時,笛卡兒也探討了機器人問題,並認為:「機器人沒有意識。」
但如果機器人擁有意識,就會出現一種搭載AI的「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叫人害怕。
笛卡兒甚至進行人體解剖來探究心靈,可惜未能得出結論。
而現代,人們開始熱議科學能否創造出心靈。
現代的心靈哲學有兩種主要觀點。
一種是所謂的「一元論」(Monism),例如「唯物一元論」便主張整個世界,包括心靈在內,都是由物理實體所構成。
這種觀點也稱為「唯物主義」。唯物一元論認為整個世界都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
另一種觀點是「二元論」(Dualism),認為心靈是異於物質的非物理實體,世界由非物理實體和物理實體所構成。
戴維.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1926-2014年)
有些哲學家採取了一元論以外的觀點。
澳大利亞哲學家戴維.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了「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這種觀點不問心靈的本質為何,而是用心靈的功能來定義。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心靈的狀態只不過是一種功能。
例如心痛,不過是有刺激反應的功能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因此,即便它是一種人造腦部纖維物質產生的刺激反應,只要疼痛功能本身得到實現,那麼疼痛就會真實發生。也就是說,如果對一種類似人工大腦的物質進行刺激並產生反應,那麼這種反應就表示疼痛的功能獲得實現。
馬庫斯.加布里埃爾(Markus Gabriel,1980- 年)
相對於功能主義,二元論則對這種只要模擬人類大腦便能產生心靈的看法提出異議。
德國哲學家馬庫斯.加布里埃爾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他斷言:「我們的心並不等同於大腦。」心更為複雜,應有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科學家仍試圖將精神與大腦看成同一種東西,因為他們想把一切放進他們所構思的故事中。
因此,一旦我們相信AI有心靈,我們就會陷入這樣的故事中。
加布里埃爾提出警告,這只會使我們失去自由。
我們不知道AI是否有心靈,但如果有,心靈將成為科學可以製造的東西。
這意味著人類心靈已經成為科學控制的對象。
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狀況發生,我們必須繼續宣揚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而且,即使AI擁有心靈,我們也無法確定那顆心是否和人類一樣。
因為即使是人與人之間,也無法看見彼此的內心。
這樣一來,無論AI的智慧多麼發達,它也注定永遠只是一個物體,永遠與人類不同。
有段時間,大家熱烈討論AI 會不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會不會支配人類等話題,彷彿AI 是即將大舉入侵地球的外星人。
最近這樣的討論已經稍微冷卻下來。
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理解AI的本質,而是AI已經在社會上紮根。
或許大家認為AI統治人類的那一天不遠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AI的發展和社會的趨勢吧。
首先,AI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大家認為它比人類更聰明,甚至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關於更聰明這一點,要看如何解釋「聰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I在訊息處理方面比人類優秀。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大部分思維活動都是訊息處理,那麼AI就比人類更聰明。
不過,就創造性思維而言,目前看來,人類優於AI。
如果我們認為創造力也是一種想法的組合,那麼它就與訊息處理無異。而且,已經有AI能夠繪製和撰寫出媲美人類的作品了,因此很難說哪一方更優秀。
那麼,AI是否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呢?
答案眾說紛紜。
哲學界也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稱之為「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並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因此說它是個千古大哉問也不為過。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
而大規模的討論,是從近代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以後開始的。
身心二元論主張身體和心靈是兩種不同的實體。
他證明心,即意識,是世上一種特殊的存在,且是不容質疑、確確實實的存在。
於是說出最著名的金句:「我思故我在。」
當時,笛卡兒也探討了機器人問題,並認為:「機器人沒有意識。」
但如果機器人擁有意識,就會出現一種搭載AI的「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叫人害怕。
笛卡兒甚至進行人體解剖來探究心靈,可惜未能得出結論。
而現代,人們開始熱議科學能否創造出心靈。
現代的心靈哲學有兩種主要觀點。
一種是所謂的「一元論」(Monism),例如「唯物一元論」便主張整個世界,包括心靈在內,都是由物理實體所構成。
這種觀點也稱為「唯物主義」。唯物一元論認為整個世界都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
另一種觀點是「二元論」(Dualism),認為心靈是異於物質的非物理實體,世界由非物理實體和物理實體所構成。
戴維.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1926-2014年)
有些哲學家採取了一元論以外的觀點。
澳大利亞哲學家戴維.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了「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這種觀點不問心靈的本質為何,而是用心靈的功能來定義。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心靈的狀態只不過是一種功能。
例如心痛,不過是有刺激反應的功能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因此,即便它是一種人造腦部纖維物質產生的刺激反應,只要疼痛功能本身得到實現,那麼疼痛就會真實發生。也就是說,如果對一種類似人工大腦的物質進行刺激並產生反應,那麼這種反應就表示疼痛的功能獲得實現。
馬庫斯.加布里埃爾(Markus Gabriel,1980- 年)
相對於功能主義,二元論則對這種只要模擬人類大腦便能產生心靈的看法提出異議。
德國哲學家馬庫斯.加布里埃爾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他斷言:「我們的心並不等同於大腦。」心更為複雜,應有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科學家仍試圖將精神與大腦看成同一種東西,因為他們想把一切放進他們所構思的故事中。
因此,一旦我們相信AI有心靈,我們就會陷入這樣的故事中。
加布里埃爾提出警告,這只會使我們失去自由。
我們不知道AI是否有心靈,但如果有,心靈將成為科學可以製造的東西。
這意味著人類心靈已經成為科學控制的對象。
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狀況發生,我們必須繼續宣揚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而且,即使AI擁有心靈,我們也無法確定那顆心是否和人類一樣。
因為即使是人與人之間,也無法看見彼此的內心。
這樣一來,無論AI的智慧多麼發達,它也注定永遠只是一個物體,永遠與人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