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被譽為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原名亞里斯多克勒斯,因為身體強壯,胸寬肩闊,體育老師為他取名「柏拉圖」,「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期師從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遊歷四方,曾經到埃及、小亞細亞、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元前387年,活動失敗以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一所學院,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豐富,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
在哲學思想上,柏拉圖繼承古希臘的思辨主義傳統,提出影響西方兩千多年的「理念」論。柏拉圖指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由理念引發出來。什麼是「理念」?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柏拉圖說,桌子這個概念就是理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所有木製、四個腿、一個面的東西稱為桌子,是因為它們分有桌子的理念。但是現實中的桌子都是不完美的,因為它們只是分有桌子這個理念的一部分,而不是佔有全部。就這樣,柏拉圖在現實的「現象世界」之外,又製造一個「理念世界」。這個理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人類感官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現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只是因為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且將它作為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的哲學對後世影響很大,懷海德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整部西方哲學史,只是柏拉圖主義的注腳。」
誰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斯塔基拉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西元前366年,亞里斯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後20年,亞里斯多德住在學院,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以後,由於學院的新首腦比較贊同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斯多德無法忍受,於是離開雅典。
關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師生之間的關係,有一句出自亞里斯多德之口的名言:「吾愛吾師,但是更愛真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現實的可感事物的依據,它們只是分有或是模仿理念的結果。亞里斯多德拋棄柏拉圖的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可感世界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它由質料和形式兩個部分組成。質料是每個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是每個事物的個別特徵。例如:這裡有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隻雞的形式就是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這隻雞死了,形式也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雞的質料。在這裡,質料雖然是前提,卻是不可缺少的載體。形式雖然是雞成為雞的內在原因,但是如果沒有質料,也無法成為一隻現實的雞。
亞里斯多德不僅在哲學上造詣很深,也精通天文學、動物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涉及古希臘人已經知道的各個學科。亞里斯多德對世界的貢獻,令人震驚。他撰寫一百七十多部著作,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夜晚睡在棺材裡的哲人是誰?
第歐根尼,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
第歐根尼主張自律,推崇透過簡單生活而獲得德行。晚上的時候,他睡在一個大甕裡,當時這種大甕是用來埋葬死人,就像是蜷曲身體睡在棺材裡。白天,他以行乞為生,一邊行乞,一邊宣揚友愛,這種友愛也包括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愛。他在活著的時候,就有許多人盡皆知的傳說。有一次,他白天在雅典街頭提著燈籠尋覓誠實的人,看到一個農民用手掬水喝,立刻拋掉僅存的生活用具——杯子。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達官貴人讓僕人幫他穿鞋,第歐根尼對他說:「他為你揩鼻涕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感到幸福,但是要等到你的雙手殘廢以後。」
第歐根尼說,他決定像一條狗一樣活下去,這就是他的哲學被稱為「犬儒」的原因,這個詞語在希臘語中含有「玩世不恭」的意味。這個詞語的意味,與當今理解的貶義不僅無關,而且正好相反。它是一種「德行」,這種德行可以在財物面前無動於衷,是追求從欲望之下解放出來的道德自由。
被譽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聖經是哪部書?
《自然的體系》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爾巴赫重要的哲學著作,被譽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聖經。全書分為上下卷,總共有31章,1770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1777年,曾經作為愛爾維修全集的第四卷在英國倫敦印行。1822年,在巴黎多墨爾書店出版此書的新刊本。中譯本由管士濱翻譯,兩卷分別於1964年和197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自然的體系》這部書中,霍爾巴赫充分利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概括總結前人的先進思想,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之中,第一次系統而全面地闡述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曾經屢次再版,並且被譯成多種文字。此書因為批判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教會,反對神學唯心主義,1770年8月,巴黎法院判處公開銷毀此書;11月,羅馬教宗將此書列入《禁書目錄》。
《自然的體系》系統而全面地闡述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以及有關政治、社會、倫理、宗教等方面的觀點。上卷是作者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的一般表述,其中提出的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觀點,闡明運動是物質的一種性質及其遵循的必然性規律,指出宇宙是一條因果無窮的鎖鏈,靈魂如果脫離肉體就會是僵死而無生氣的,並且否認有先天的觀念,主張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下卷是作者運用唯物主義原則對神學世界觀進行全面深入的批判。
霍爾巴赫的哲學是法國唯物主義的系統化,也可以說是其發展的總結。他全面發揮機械唯物主義原理,形成形而上學的自然哲學體系,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戰鬥無神論。
被稱為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的是什麼書?
《純粹理性批判》出版於1781年,在1787年再版,並且進行一些修改,是著名的批判三部曲《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在康德看來,純粹經驗基於經驗帶給人類知識,但是實踐經驗不是基於經驗,而是「先驗」,它假設人類的自由意志以及上帝和道德。因此,康德試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又具有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所有經驗的理性;所謂「批判」,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瞭解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界限,才可以避免獨斷論和懷疑論,進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透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說明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透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然後透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地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為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原名亞里斯多克勒斯,因為身體強壯,胸寬肩闊,體育老師為他取名「柏拉圖」,「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期師從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遊歷四方,曾經到埃及、小亞細亞、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元前387年,活動失敗以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一所學院,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豐富,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
在哲學思想上,柏拉圖繼承古希臘的思辨主義傳統,提出影響西方兩千多年的「理念」論。柏拉圖指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由理念引發出來。什麼是「理念」?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柏拉圖說,桌子這個概念就是理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所有木製、四個腿、一個面的東西稱為桌子,是因為它們分有桌子的理念。但是現實中的桌子都是不完美的,因為它們只是分有桌子這個理念的一部分,而不是佔有全部。就這樣,柏拉圖在現實的「現象世界」之外,又製造一個「理念世界」。這個理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人類感官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現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只是因為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且將它作為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的哲學對後世影響很大,懷海德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整部西方哲學史,只是柏拉圖主義的注腳。」
誰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斯塔基拉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西元前366年,亞里斯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後20年,亞里斯多德住在學院,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以後,由於學院的新首腦比較贊同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斯多德無法忍受,於是離開雅典。
關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師生之間的關係,有一句出自亞里斯多德之口的名言:「吾愛吾師,但是更愛真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現實的可感事物的依據,它們只是分有或是模仿理念的結果。亞里斯多德拋棄柏拉圖的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可感世界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它由質料和形式兩個部分組成。質料是每個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是每個事物的個別特徵。例如:這裡有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隻雞的形式就是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這隻雞死了,形式也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雞的質料。在這裡,質料雖然是前提,卻是不可缺少的載體。形式雖然是雞成為雞的內在原因,但是如果沒有質料,也無法成為一隻現實的雞。
亞里斯多德不僅在哲學上造詣很深,也精通天文學、動物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涉及古希臘人已經知道的各個學科。亞里斯多德對世界的貢獻,令人震驚。他撰寫一百七十多部著作,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夜晚睡在棺材裡的哲人是誰?
第歐根尼,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
第歐根尼主張自律,推崇透過簡單生活而獲得德行。晚上的時候,他睡在一個大甕裡,當時這種大甕是用來埋葬死人,就像是蜷曲身體睡在棺材裡。白天,他以行乞為生,一邊行乞,一邊宣揚友愛,這種友愛也包括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愛。他在活著的時候,就有許多人盡皆知的傳說。有一次,他白天在雅典街頭提著燈籠尋覓誠實的人,看到一個農民用手掬水喝,立刻拋掉僅存的生活用具——杯子。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達官貴人讓僕人幫他穿鞋,第歐根尼對他說:「他為你揩鼻涕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感到幸福,但是要等到你的雙手殘廢以後。」
第歐根尼說,他決定像一條狗一樣活下去,這就是他的哲學被稱為「犬儒」的原因,這個詞語在希臘語中含有「玩世不恭」的意味。這個詞語的意味,與當今理解的貶義不僅無關,而且正好相反。它是一種「德行」,這種德行可以在財物面前無動於衷,是追求從欲望之下解放出來的道德自由。
被譽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聖經是哪部書?
《自然的體系》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爾巴赫重要的哲學著作,被譽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聖經。全書分為上下卷,總共有31章,1770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1777年,曾經作為愛爾維修全集的第四卷在英國倫敦印行。1822年,在巴黎多墨爾書店出版此書的新刊本。中譯本由管士濱翻譯,兩卷分別於1964年和197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自然的體系》這部書中,霍爾巴赫充分利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概括總結前人的先進思想,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之中,第一次系統而全面地闡述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曾經屢次再版,並且被譯成多種文字。此書因為批判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教會,反對神學唯心主義,1770年8月,巴黎法院判處公開銷毀此書;11月,羅馬教宗將此書列入《禁書目錄》。
《自然的體系》系統而全面地闡述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以及有關政治、社會、倫理、宗教等方面的觀點。上卷是作者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的一般表述,其中提出的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觀點,闡明運動是物質的一種性質及其遵循的必然性規律,指出宇宙是一條因果無窮的鎖鏈,靈魂如果脫離肉體就會是僵死而無生氣的,並且否認有先天的觀念,主張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下卷是作者運用唯物主義原則對神學世界觀進行全面深入的批判。
霍爾巴赫的哲學是法國唯物主義的系統化,也可以說是其發展的總結。他全面發揮機械唯物主義原理,形成形而上學的自然哲學體系,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戰鬥無神論。
被稱為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的是什麼書?
《純粹理性批判》出版於1781年,在1787年再版,並且進行一些修改,是著名的批判三部曲《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在康德看來,純粹經驗基於經驗帶給人類知識,但是實踐經驗不是基於經驗,而是「先驗」,它假設人類的自由意志以及上帝和道德。因此,康德試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又具有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所有經驗的理性;所謂「批判」,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瞭解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界限,才可以避免獨斷論和懷疑論,進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透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說明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透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然後透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地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為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