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序一

哲學翻轉的一小步‧生命翻轉的一大步

李明書君的《從《論語》與《雜阿含經》看感官欲望》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論著。

首先,主要的課題,「感官欲望」,切要於一般的眾生經營生存活動的重大事實之一,值得關切與探討。其次,跨越儒家與佛家,呈現廣包且多樣的看法。第三,整部論著紮根在基礎的教法,儒家以《論語》為主要依據,佛家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第四,從《論語》與《雜阿含經》汲取有關感官欲望的經證,這在有關《論語》與《雜阿含經》的諸多研究當中,頗具耳目一新與發人深省的效果。第五,方法上,不停留在文獻爬梳的層次,而是拉出修學義理的高度,尤其強調在感官欲望的實踐,如此方法的運用,一方面,不陷落在感官欲望之現實的泥淖,另一方面,從感官欲望打開可翻轉錘鍊的關鍵,進而鋪陳儒家與佛家在翻轉感官欲望的條理與典型,這在方法學的考量,相當值得激賞。

一則簡短的推薦序並不足以道盡這一本論著的價值與優點,個人有幸得以先行預覽全書並且多次往返討論,特別樂意藉此序言推薦予具緣的讀者。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耀明
2016年1月9日

推薦序二

儒佛會通與身心安頓

儒佛皆為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學問,也就是邀請所有人皆能實踐地參與生命之自我實現,而不是做為一客觀者對生命進行客觀之認知。問題的重點在,人之實踐乃是以人的身分實踐,此中人無法脫離身體及其感官欲望而實踐,然而實踐之重點之一,又是在人之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自我超越,此時必然對身體及感官欲望有一超越。此中即有生命實踐與感官欲望間關係安頓問題,此亦即是李明書先生本書的根源問題所在。

即就理論意義而言,生命實踐與身體感官欲望之間的問題並不難解。人之所以為人,不能缺少現實生命,不能沒有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便只是無知覺的死人或是純精神的精靈。同時,人也不能沒有生命的自覺與超越性,此孟子所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此即與一般生物之生命區隔。人之自覺乃是在一生命情境中自覺,也就是在心靈與身體共在的情境下自覺,自覺與實踐無法捨棄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自覺亦無從開始。然而,人雖在生命情境中自覺,但不必因此受此情境之決定與限制,而可以因自覺而獲得超越與自由。易言之,我們雖然由身體之感官欲望提供了生命之情境,但是一旦當吾人自覺地接受此情境時,也表示吾人有能力對此情境加以反省、轉化、創造。我們必須接受飲食男女的生命情境,但是卻可以選擇回應飲食男女之方式,此即修養論的基本精神所在。修養論不必取消身體及感官欲望,而是在接受的同時進行反省一自覺與超越。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如上帝般的絕對自由,而是就吾人為一有限存在而充分自覺、自我超越、自我主宰的自由。因此,生命自覺與此身體感官欲望乃是不即不離之關係。不即,是說生命自覺與感官欲望有別;不離,是指生命自覺乃是在感官欲望中實現。果如此,此心靈自覺與感官欲望之關係亦可獲初步之安頓。

然而,若就實踐意義而言,問題的關鍵正在此不即不離的關係上。因為不即,因此人便誤以為可以完全捨離感官欲望而成就生命自覺,此即會否定身體及感官欲望之存在價值,由此落入空見。因為不離,是以人乃混淆心靈自覺與身體感官欲望之差別及其主從關係,由此而落入有見。因此,如何理想地安頓此不即不離之關係,便是修養實踐的入手處所在。就儒家而言,孟子所謂「唯大人始能踐其形」最具代表性。孟子雖有大體小體之分,然而並不因此排斥小體的價值,而強調人唯有能充分自覺、實踐,始能將小體的價值予以充分實現,此所謂「踐形」。「生之謂性」的身體感官欲望,唯有在良知四端的充分自覺下,才能顯示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而不僅是一實然之事實。就佛教而言,雖一切法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空。然此中之「一切」即已預設了多相,此多相正是由身體感官欲望加以分別執取所建構者,此即唯識所變現者也。因此,「轉識成智」並不是「去識成智」,而是即此識而加以轉化,此方為大圓境智之密義所在。進而言之,則《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之說,亦正是重申此生滅門亦不可去,身體感官欲望亦不必去也。天台宗之一念三千,佛性不斷惡法,皆是此義之引申發揮。

本書將重心放在《論語》與《雜阿含經》之比較,以此展示儒佛二教身體感官欲望之態度與安頓之道。全書問題意識明確,論證清晰,文證充分,說明作者對此問題有深刻之反省與掌握,具有相當之學術價值與成果。筆者忝為明書之指導教授之一,雖與明書時有論學,然其論文之成果自多是明書努力之成果。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吾在明書的論文中見識了此義之不虛,也期待明書提供更深入、更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明書之努力正是以此自覺,此所謂誓願無量,法輪常轉,願與明書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暨校長
高柏園
2015年8月1日
序於大崙光明山 華梵大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