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智慧貓頭鷹:林毓生、張灝與台灣自由主義的傳承
蕭高彥
一、楔子
近一兩年,林毓生與張灝兩位先生繼余英時先生之後相繼辭世,華人思想史學界痛失重要引頸人物,損失巨大。由於兩位均為殷海光先生的得意門生,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因此共同於四月主辦了「創造性轉化與幽暗意識──紀念林毓生院士與張灝院士論壇」,邀請學者對台灣自由主義的傳承以及公民社會與憲政民主等議題發表個人見解,以感念兩位院士的畢生貢獻。由於與談內容相當豐富,主辦單位與《思想》遂請與會者撰寫短文共同在《思想》發表,以資留念。身為晚輩,個人與張先生惜無一面之緣;與林先生則於本世紀初以來則有學術性的來往;故以下先以對林先生的回憶做為楔子,然後再以政治思想史工作者的角度,觀察兩位先生的學術貢獻。
林載爵先生在《思想》前一期的文章中生動描述了1975年,余英時先生與林毓生先生回到台灣並開始以中文為主撰寫論文之後,對台灣思想史發展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吾生也魯且較晚,無緣參與七○年代末期狂飆年代的盛會。然而時至今日,個人仍清晰地記得1981年6月,社團學長將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文章〈一個培育博士的獨特機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兼論為麼什麼要精讀原典?〉剪報貼在社辦公告欄時所引起的心靈震動。那年暑假,我將升大二,受到學長的影響,對於政治社會理論開始產生興趣。林先生於文中介紹社會思想委員會的知識訓練方法,認為研究生應依其興趣擬定研讀原典並與老師精讀和討論,從中培養學生潛移默化的「支援意識」,以便最後能在自己的研究議題中產生具有高度的問題意識和深入的解釋。林先生行文與其師殷海光先生風格相近,析理時明白透徹,需要說服讀者時,又能筆帶情感,娓娓道來:這樣的教育過程培養出「比慢」的精神,以期成就更高的學術目標。讀此文章,令人心馳神往!此後,筆者持續關注林先生發表的文字,尤其是他強調韋伯比較社會學重要性的篇章,更讓我在大學時期花了不少時間研讀。
與林毓生先生的實際互動始自2000年。由於國科會朱敬一與王汎森前後兩位人文處處長的大力支持,以及時報文教基金會余範英女士的鼎力相助,林先生開始執行「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計畫。錢永祥先生為該計畫之總襄贊,工作小組則包括沈松僑、蔡英文、陳弱水、李孝悌、江宜樺、謝世民與筆者,預計邀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學者共襄盛舉,冀望共同撰寫一部公民社會常用基本觀念的參考書,以建立華人世界公民社會的思想資源。由於林先生的學術權威與「奇力斯瑪」(charisma),方有可能邀集到當時許多中壯代學者共同參與,區分為「觀念」以及「歷史」兩組,分別處理公民社會核心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以及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雖然林先生希望作者們以辭典條目型論述的方式寫作,但由於當時華人世界的學術環境,參與計畫的學者們所提出來的仍是相當實質的綜合性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剛開始由各位作者自行投稿發表,之後集結成為《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上下兩卷,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此書後來成為該中心需求量最大的出版品。
個人在參與此計畫的過程中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多方交流,實為人生一大快事。在學術經驗累積方面,我撰寫〈共和主義〉一文,在此過程中,更對個人的學思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該文初稿發表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一期,當時,筆者的共和主義思想研究已經有部分的成果累積,發表了有關西塞羅、馬基維利與盧梭等思想家的文章。在其他部分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之際,我啣命必須拔高視界,轉而撰寫關於共和主義的思想史的通論,挑戰可謂巨大。幸而,當時以「民主共和主義」與「憲政共和主義」兩種現代共和主義典範作為對比進行論述,之後,藉由分析《聯邦論》與西耶斯思想與當代理論,加以印證,最終在2013年匯聚成《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一書,本文則擴大改寫成為全書的導論。由於台灣相當多學者是依著國科會計畫的執行節奏而進行論文寫作,往往會出現點狀的樣態,撰寫〈共和主義〉一文的經驗讓我得以克服這個癥結,建立了構思專書時所必須具備的綜觀全局、提綱挈領的思維認知。
除了參與計畫的互動,林先生並且擔任了筆者所隸屬的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單位評鑑,提出了許多中肯的評價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
蕭高彥
一、楔子
近一兩年,林毓生與張灝兩位先生繼余英時先生之後相繼辭世,華人思想史學界痛失重要引頸人物,損失巨大。由於兩位均為殷海光先生的得意門生,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因此共同於四月主辦了「創造性轉化與幽暗意識──紀念林毓生院士與張灝院士論壇」,邀請學者對台灣自由主義的傳承以及公民社會與憲政民主等議題發表個人見解,以感念兩位院士的畢生貢獻。由於與談內容相當豐富,主辦單位與《思想》遂請與會者撰寫短文共同在《思想》發表,以資留念。身為晚輩,個人與張先生惜無一面之緣;與林先生則於本世紀初以來則有學術性的來往;故以下先以對林先生的回憶做為楔子,然後再以政治思想史工作者的角度,觀察兩位先生的學術貢獻。
林載爵先生在《思想》前一期的文章中生動描述了1975年,余英時先生與林毓生先生回到台灣並開始以中文為主撰寫論文之後,對台灣思想史發展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吾生也魯且較晚,無緣參與七○年代末期狂飆年代的盛會。然而時至今日,個人仍清晰地記得1981年6月,社團學長將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文章〈一個培育博士的獨特機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兼論為麼什麼要精讀原典?〉剪報貼在社辦公告欄時所引起的心靈震動。那年暑假,我將升大二,受到學長的影響,對於政治社會理論開始產生興趣。林先生於文中介紹社會思想委員會的知識訓練方法,認為研究生應依其興趣擬定研讀原典並與老師精讀和討論,從中培養學生潛移默化的「支援意識」,以便最後能在自己的研究議題中產生具有高度的問題意識和深入的解釋。林先生行文與其師殷海光先生風格相近,析理時明白透徹,需要說服讀者時,又能筆帶情感,娓娓道來:這樣的教育過程培養出「比慢」的精神,以期成就更高的學術目標。讀此文章,令人心馳神往!此後,筆者持續關注林先生發表的文字,尤其是他強調韋伯比較社會學重要性的篇章,更讓我在大學時期花了不少時間研讀。
與林毓生先生的實際互動始自2000年。由於國科會朱敬一與王汎森前後兩位人文處處長的大力支持,以及時報文教基金會余範英女士的鼎力相助,林先生開始執行「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計畫。錢永祥先生為該計畫之總襄贊,工作小組則包括沈松僑、蔡英文、陳弱水、李孝悌、江宜樺、謝世民與筆者,預計邀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學者共襄盛舉,冀望共同撰寫一部公民社會常用基本觀念的參考書,以建立華人世界公民社會的思想資源。由於林先生的學術權威與「奇力斯瑪」(charisma),方有可能邀集到當時許多中壯代學者共同參與,區分為「觀念」以及「歷史」兩組,分別處理公民社會核心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以及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雖然林先生希望作者們以辭典條目型論述的方式寫作,但由於當時華人世界的學術環境,參與計畫的學者們所提出來的仍是相當實質的綜合性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剛開始由各位作者自行投稿發表,之後集結成為《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上下兩卷,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此書後來成為該中心需求量最大的出版品。
個人在參與此計畫的過程中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多方交流,實為人生一大快事。在學術經驗累積方面,我撰寫〈共和主義〉一文,在此過程中,更對個人的學思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該文初稿發表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一期,當時,筆者的共和主義思想研究已經有部分的成果累積,發表了有關西塞羅、馬基維利與盧梭等思想家的文章。在其他部分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之際,我啣命必須拔高視界,轉而撰寫關於共和主義的思想史的通論,挑戰可謂巨大。幸而,當時以「民主共和主義」與「憲政共和主義」兩種現代共和主義典範作為對比進行論述,之後,藉由分析《聯邦論》與西耶斯思想與當代理論,加以印證,最終在2013年匯聚成《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一書,本文則擴大改寫成為全書的導論。由於台灣相當多學者是依著國科會計畫的執行節奏而進行論文寫作,往往會出現點狀的樣態,撰寫〈共和主義〉一文的經驗讓我得以克服這個癥結,建立了構思專書時所必須具備的綜觀全局、提綱挈領的思維認知。
除了參與計畫的互動,林先生並且擔任了筆者所隸屬的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單位評鑑,提出了許多中肯的評價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