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海德格的雪茄煙霧:點燃的是存在
—— 抽雪茄不是享樂,是讓時間慢下來,好讓你看清自己還在不在
我喜歡抽雪茄。那是很有老錢儀式感的東西,煙很多,卻從不進入肺,只是在嘴裡繞一圈,然後安靜地離開。在一個空間中,它給人一種說不出口的優越感,像是站在什麼看不見的高處俯瞰世界。
記得有一次在桃園機場出境,我在免稅店收了盒「短邱」。沒忍住的拐進吸煙室點了一支。第一口煙吐出去,吵鬧的整房如突然被按下暫停鍵——安靜了起來。那雪茄有種不講道理的存在感。
煙霧中的「此在」覺醒
當別人飯後問想吃點什麼甜點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早已關上菜單,點上一根雪茄。這已遠超越了耍帥,而是在煙霧中召喚存在的重量。進入雪茄的世界會短暫的將現實放在一旁,開啟自己與世界的重新會面;吸入一口煙霧,吐出一聲沉思。
在《存在與時間》中「此在」(Dasein)這個關鍵概念表達了人之為人,在於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能追問它的意義。而這份追問將靜態的思考,轉化為一種活在當下的姿態。雪茄,配上海德格,正是這種姿態的體現。從選雪茄那刻起,儀式已經開始。你不能隨便抓一根就點,因為每一根都像一本等待你展開的哲學手稿。是短的還是長的?是粗的還是細的、是濃烈還是柔和?是古巴的還是新世界?你在選雪茄的時候,其實是在問:今晚,我想面對怎樣的自己?
點燃,雪茄不是隨便拉一防風打火機就了事。海德格會選用長火柴——讓火從靜止變成燃燒的那一分鐘,就像生命從沉睡甦醒的過程。他會緩緩轉動雪茄,讓火吻遍每一處茄頭的角落。這不是點燃,是請它進場。
第一口總是最誠實。煙霧飽滿而香醇,此時還沒有過多的尼古丁累積,如同初見世界時的新鮮與探索。而他會點一杯凍到冒汗的白麥生啤(注意,不是Whiskey)——不為微醺,而是漱口。讓舌頭回到乾淨的起點,讓第二口雪茄的味道,不被剛才那口牽絆。每一口都像重啟一次「此在」的詰問。
他不急著抽(避免暈煙),會觀察煙怎麼在空氣中彎曲、飄散、消失。他不會彈掉煙灰,而是等待最後那瞬間完好保存的灰燼自然落下,就像是在找尋時間的聲音。他靜靜地看著那根逐漸變短的雪茄,仿佛就是自己的人生,在鞠躬哈腰的社會裡,一寸一寸被燒完。
雪茄從來不是用來吸進肺裡,不像香菸那樣吸收、燃燒、佔據;它是短暫在口腔裡與你共舞的一段氣味哲學。煙霧在口腔裡繞過,化為存在的提問:你感受到它了嗎?你在那一瞬是否與世界同在?當你不吸入肺,煙霧便不佔有你,它只是來訪,而你是那扇敞開的門。這種「開放性」在你與煙之間建立一種短暫卻深刻的臨時關係,而不是支配關係。
而當最後燒到茄標時,海德格不會馬上起身。他會靜坐五分鐘,讓那股餘燼裡的存在感慢慢散去,直到一切再次歸零。他才會站起來,說一句:「我還在。」
抽雪茄不是行為,是儀式。
這一整段過程,就是對「真誠性」的實踐——你選擇抽雪茄,不是因為「社會人」告訴你該抽,而是因為你在這刻選擇活出你的方式。
真正的「此在」,就藏在每一次吸入與吐出的對話裡,每一次灰燼的剝落中,每一口啤酒裡被還原的初次見面。
#存在者的深夜時光機
畫面:你在啤酒吧裡高台獨坐,周圍嘰嘰喳喳幾個抽著細香煙。當你手中慢慢點燃雪茄,煙緩緩升起,典禮開始,喳喳嘰嘰們安靜了下來。這不是社交,是鄙視鏈頂端的降臨。你用一根雪茄向整場煙民致敬:你們在抽習慣,我抽態度。
騷文:「當他們還在抽香菸,我已經在抽哲學了。」
實踐指南—— 午夜的雪茄沉思儀式
與其說這是一套抽雪茄的步驟,不如說是一場午夜版的存在工作坊。將一根雪茄的時間作為冥想時刻,夾雜海德格式煙葉味版的哲學健康操。你不是來抽煙,是來把今天所有那些職場委屈、經驗老鳥送的臉色、社群尷尬的對話,像煙一樣吐出去。然後,再吸一口——不是吸進肺,是吸進靈感、情緒、以及「我其實值得活得更像我自己」的那股寧願費時間但也不氪金的氣場。
時間:等待那些嬌柔做作的溫室小花回家清貓砂、等待那些舉著「吸煙有害健康」道德大旗之人趕搭最後一班捷運而離開、以及等待你確信世界安靜得只剩下你和雪茄的時刻——這時差不多在23:42。
場地:雪茄吧、啤酒吧、家裡陽台、或你心裡那個遠離社群平台的密閉角落。
從選一根雪茄開始,忘掉從價格開始選擇的公式,尋找氣味與你之間有默契的那個。像齊克果選憂鬱一樣慎重——你不是在找一支雪茄,而是在決定今晚將哪種版本的自己燒掉。
#雪茄慢火炖靈魂
畫面:你看著別人追劇、滑手機,而你安靜地抽著雪茄,像在等待三體人的回音。背景是一張燈光昏黃的木桌,桌上只有雪茄缸與一本哲學筆記。
騷文:「別人三倍快轉我慢燒。不需要被娛樂,而是在重構存在感。」
存在不能沾煙味—— 哲學型穿搭指南
在雪茄吧裡,穿錯材質,你會把整件毛衣燻成一口煙肉香的衣櫃。記住,毛料吸味,棉質留痕,唯有科技材質能與煙霧共處而不毀。這時的海德格風不會選毛衣,而是選擇穿上一件比利時安特衛普六君子(Antwerp Six)之一的Dries Van Noten。
Antwerp Six,是 1980 年代從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畢業的六位設計師,包括 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Dirk Bikkembergs、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 和 Marina Yee。他們以反叛的結構設計、實驗性的布料運用與對時尚規則的挑戰聞名,讓安特衛普成為國際時尚版圖上無法忽視的一點。
而Dries Van Noten 作為其中的詩人型角色,流著裁縫世家的血液,祖傳男裝精品店,祖父是裁縫師,在時尚領域就贏在人生的起跑點。他擅長用細膩的印花、東西方融合的手工藝與精準的剪裁,建構出既理性又充滿浪漫情調的服裝世界。
進入海德格的世界,上衣著Dries Van Noten的尼龍大衣(Crinkled-Nylon Trench Coat),搭配同品牌的短袖印花襯衫,表面冷靜內裡風騷。他的作品像一段不急著說完的哲學論述——每一層布料、每一個色彩組合,都有情緒在暗暗流動。穿上 Dries,就像在雪茄吧裡低頭讀海德格的中年詩人——低調卻氣場滿溢,讓人不必高聲,卻能被注意到。這個牌子不是來告訴你「我很有錢」,而是說「我這大叔有深度,而且不會無聊」。
下半身為 Incotex 的棉質斜紋褲,簡約而挺拔,斜紋布料既透氣又不易附著煙味,是存在主義者的靜謐選擇。腳踏一雙 Tod's 經典豆豆鞋不穿襪子,讓哲學家抽雪茄時的翹腿,能夠顯現出腳踝,代表著沉穩又不失優雅。而鞋子的橡膠顆粒不是為了走的遠,而是為了在當下踏得穩。
不帶什麼大後背包,因為存在不需要太多負擔。手上只拿一個皮革製的便攜雪茄盒,選用都彭(S.T. Dupont)型號183260的黑色&鉻色雙色,可裝2支雪茄,皮革與金屬拼接細節帶來極簡中見奢華的質感。
抽雪茄是短暫存在的儀式,不是把自己燻成三天散不了味的刑罰。穿上這些科技材質與低調奢華,才能用衣服說一句:我沒在裝深沉,我就是深沉本人。
起身開始—— 下載哲學儀式,在裝備中開機
你可以繼續滑手機,也可以現在立刻打開購物網站,搜尋「雪茄入門組」。不需要一次搞定,但你得開始行動。去找一間雪茄吧,選個週五深夜,或乾脆今天下班,直接繞去試聞幾款不同濃度的古巴雪茄(資本不夠雄厚的選擇非古即可)。
這不是消費主義的鼓吹,而是給自己一個召回自己的開端。
你不一定要成為雪茄達人,但你值得有一根專屬於你、只在午夜點燃的沉思之物。
買那件防煙的Dries Van Noten風衣、那雙 Tod's 豆豆鞋、或那支雪茄剪,啟動。不是為了炫耀,是為了確保想要在深夜裡告訴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的時候,手上有個能回答的煙霧。
問答環節—— 煙霧裡的存在快問快答
「思是一種道路,它讓存在到來。」(Das Denken ist ein Weg, der das Sein zum Vorschein bringt.)——馬丁·海德格爾,《什麼是哲學?》
🄠 問題:我是女生,可以抽雪茄嗎?
🄐 回答:當然可以,雪茄沒有性別,只有節奏。你可以選擇細長型的 Petite Coron 尺寸(如Cohiba Siglo、Cohiba Red Dot Petite Corona)或 Demi-Tasse尺寸(如Romeo y Julieta Mini Club、Davidoff Demi-Tasse),燃燒時間短、氣味優雅,適合想要慢慢進入沉思節奏的夜晚。別讓「抽雪茄是男子漢」這種陳舊腐爛到發臭的老派敘事綁住你——沒有人說過抽雪茄要有喉結。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那個瞬間,跟世界真誠地待在一起。
🄠 問題:我不抽雪茄,可以喝酒代替嗎?
🄐 回答:可以。人生這麼荒謬,不配來點微醺都對不起社會的編排。但別喝到茫,哲學是拿來凝視人生,不是灌醉自己。不抽雪茄的你,可以站旁邊吸個二手,也算參與——存在有時候就是靜靜地看別人裝深沉,然後偷偷被嗆到,也算是一種靈魂共鳴。
🄠 問題:雪茄不是很貴嗎?
🄐 回答:你買過的那些沒靈魂的奶茶也不便宜。這是投資不是消費,是花錢買你自己的時間感。
🄠 問題:這不就是妥妥的裝逼嗎?
🄐 回答:如果你問了這問題,恭喜你,這正是哲學的起點。香水也是裝、高跟鞋也是裝、水餃墊也是裝,你不但要裝,還要要繼續裝,直到找到能裝出「自己」的方式。
我們總是忙著填滿時間,卻很少停下來問:在這一刻,我的存在感有多濃?
抽雪茄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與世界拉開距離,讓思緒有空間呼吸。每一口煙霧都是對日常的暫停鍵,是對自動駕駛生活模式的一場逃離。
我們思考「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當一個毫無察覺的生存機器。煙霧飄散的時候,你沒有在做別的事,也沒有在取悅任何人——你只是在那裡,陪自己。
這一刻,不是為了產出、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記住自己是個人,不是程序。
所以,別再問「我還在嗎」,問問看:「我今天,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口呼吸?」
雪茄不是遮蔽世界,而是照見你已經不再問的問題。
—— 抽雪茄不是享樂,是讓時間慢下來,好讓你看清自己還在不在
我喜歡抽雪茄。那是很有老錢儀式感的東西,煙很多,卻從不進入肺,只是在嘴裡繞一圈,然後安靜地離開。在一個空間中,它給人一種說不出口的優越感,像是站在什麼看不見的高處俯瞰世界。
記得有一次在桃園機場出境,我在免稅店收了盒「短邱」。沒忍住的拐進吸煙室點了一支。第一口煙吐出去,吵鬧的整房如突然被按下暫停鍵——安靜了起來。那雪茄有種不講道理的存在感。
煙霧中的「此在」覺醒
當別人飯後問想吃點什麼甜點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早已關上菜單,點上一根雪茄。這已遠超越了耍帥,而是在煙霧中召喚存在的重量。進入雪茄的世界會短暫的將現實放在一旁,開啟自己與世界的重新會面;吸入一口煙霧,吐出一聲沉思。
在《存在與時間》中「此在」(Dasein)這個關鍵概念表達了人之為人,在於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能追問它的意義。而這份追問將靜態的思考,轉化為一種活在當下的姿態。雪茄,配上海德格,正是這種姿態的體現。從選雪茄那刻起,儀式已經開始。你不能隨便抓一根就點,因為每一根都像一本等待你展開的哲學手稿。是短的還是長的?是粗的還是細的、是濃烈還是柔和?是古巴的還是新世界?你在選雪茄的時候,其實是在問:今晚,我想面對怎樣的自己?
點燃,雪茄不是隨便拉一防風打火機就了事。海德格會選用長火柴——讓火從靜止變成燃燒的那一分鐘,就像生命從沉睡甦醒的過程。他會緩緩轉動雪茄,讓火吻遍每一處茄頭的角落。這不是點燃,是請它進場。
第一口總是最誠實。煙霧飽滿而香醇,此時還沒有過多的尼古丁累積,如同初見世界時的新鮮與探索。而他會點一杯凍到冒汗的白麥生啤(注意,不是Whiskey)——不為微醺,而是漱口。讓舌頭回到乾淨的起點,讓第二口雪茄的味道,不被剛才那口牽絆。每一口都像重啟一次「此在」的詰問。
他不急著抽(避免暈煙),會觀察煙怎麼在空氣中彎曲、飄散、消失。他不會彈掉煙灰,而是等待最後那瞬間完好保存的灰燼自然落下,就像是在找尋時間的聲音。他靜靜地看著那根逐漸變短的雪茄,仿佛就是自己的人生,在鞠躬哈腰的社會裡,一寸一寸被燒完。
雪茄從來不是用來吸進肺裡,不像香菸那樣吸收、燃燒、佔據;它是短暫在口腔裡與你共舞的一段氣味哲學。煙霧在口腔裡繞過,化為存在的提問:你感受到它了嗎?你在那一瞬是否與世界同在?當你不吸入肺,煙霧便不佔有你,它只是來訪,而你是那扇敞開的門。這種「開放性」在你與煙之間建立一種短暫卻深刻的臨時關係,而不是支配關係。
而當最後燒到茄標時,海德格不會馬上起身。他會靜坐五分鐘,讓那股餘燼裡的存在感慢慢散去,直到一切再次歸零。他才會站起來,說一句:「我還在。」
抽雪茄不是行為,是儀式。
這一整段過程,就是對「真誠性」的實踐——你選擇抽雪茄,不是因為「社會人」告訴你該抽,而是因為你在這刻選擇活出你的方式。
真正的「此在」,就藏在每一次吸入與吐出的對話裡,每一次灰燼的剝落中,每一口啤酒裡被還原的初次見面。
#存在者的深夜時光機
畫面:你在啤酒吧裡高台獨坐,周圍嘰嘰喳喳幾個抽著細香煙。當你手中慢慢點燃雪茄,煙緩緩升起,典禮開始,喳喳嘰嘰們安靜了下來。這不是社交,是鄙視鏈頂端的降臨。你用一根雪茄向整場煙民致敬:你們在抽習慣,我抽態度。
騷文:「當他們還在抽香菸,我已經在抽哲學了。」
實踐指南—— 午夜的雪茄沉思儀式
與其說這是一套抽雪茄的步驟,不如說是一場午夜版的存在工作坊。將一根雪茄的時間作為冥想時刻,夾雜海德格式煙葉味版的哲學健康操。你不是來抽煙,是來把今天所有那些職場委屈、經驗老鳥送的臉色、社群尷尬的對話,像煙一樣吐出去。然後,再吸一口——不是吸進肺,是吸進靈感、情緒、以及「我其實值得活得更像我自己」的那股寧願費時間但也不氪金的氣場。
時間:等待那些嬌柔做作的溫室小花回家清貓砂、等待那些舉著「吸煙有害健康」道德大旗之人趕搭最後一班捷運而離開、以及等待你確信世界安靜得只剩下你和雪茄的時刻——這時差不多在23:42。
場地:雪茄吧、啤酒吧、家裡陽台、或你心裡那個遠離社群平台的密閉角落。
從選一根雪茄開始,忘掉從價格開始選擇的公式,尋找氣味與你之間有默契的那個。像齊克果選憂鬱一樣慎重——你不是在找一支雪茄,而是在決定今晚將哪種版本的自己燒掉。
#雪茄慢火炖靈魂
畫面:你看著別人追劇、滑手機,而你安靜地抽著雪茄,像在等待三體人的回音。背景是一張燈光昏黃的木桌,桌上只有雪茄缸與一本哲學筆記。
騷文:「別人三倍快轉我慢燒。不需要被娛樂,而是在重構存在感。」
存在不能沾煙味—— 哲學型穿搭指南
在雪茄吧裡,穿錯材質,你會把整件毛衣燻成一口煙肉香的衣櫃。記住,毛料吸味,棉質留痕,唯有科技材質能與煙霧共處而不毀。這時的海德格風不會選毛衣,而是選擇穿上一件比利時安特衛普六君子(Antwerp Six)之一的Dries Van Noten。
Antwerp Six,是 1980 年代從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畢業的六位設計師,包括 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Dirk Bikkembergs、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 和 Marina Yee。他們以反叛的結構設計、實驗性的布料運用與對時尚規則的挑戰聞名,讓安特衛普成為國際時尚版圖上無法忽視的一點。
而Dries Van Noten 作為其中的詩人型角色,流著裁縫世家的血液,祖傳男裝精品店,祖父是裁縫師,在時尚領域就贏在人生的起跑點。他擅長用細膩的印花、東西方融合的手工藝與精準的剪裁,建構出既理性又充滿浪漫情調的服裝世界。
進入海德格的世界,上衣著Dries Van Noten的尼龍大衣(Crinkled-Nylon Trench Coat),搭配同品牌的短袖印花襯衫,表面冷靜內裡風騷。他的作品像一段不急著說完的哲學論述——每一層布料、每一個色彩組合,都有情緒在暗暗流動。穿上 Dries,就像在雪茄吧裡低頭讀海德格的中年詩人——低調卻氣場滿溢,讓人不必高聲,卻能被注意到。這個牌子不是來告訴你「我很有錢」,而是說「我這大叔有深度,而且不會無聊」。
下半身為 Incotex 的棉質斜紋褲,簡約而挺拔,斜紋布料既透氣又不易附著煙味,是存在主義者的靜謐選擇。腳踏一雙 Tod's 經典豆豆鞋不穿襪子,讓哲學家抽雪茄時的翹腿,能夠顯現出腳踝,代表著沉穩又不失優雅。而鞋子的橡膠顆粒不是為了走的遠,而是為了在當下踏得穩。
不帶什麼大後背包,因為存在不需要太多負擔。手上只拿一個皮革製的便攜雪茄盒,選用都彭(S.T. Dupont)型號183260的黑色&鉻色雙色,可裝2支雪茄,皮革與金屬拼接細節帶來極簡中見奢華的質感。
抽雪茄是短暫存在的儀式,不是把自己燻成三天散不了味的刑罰。穿上這些科技材質與低調奢華,才能用衣服說一句:我沒在裝深沉,我就是深沉本人。
起身開始—— 下載哲學儀式,在裝備中開機
你可以繼續滑手機,也可以現在立刻打開購物網站,搜尋「雪茄入門組」。不需要一次搞定,但你得開始行動。去找一間雪茄吧,選個週五深夜,或乾脆今天下班,直接繞去試聞幾款不同濃度的古巴雪茄(資本不夠雄厚的選擇非古即可)。
這不是消費主義的鼓吹,而是給自己一個召回自己的開端。
你不一定要成為雪茄達人,但你值得有一根專屬於你、只在午夜點燃的沉思之物。
買那件防煙的Dries Van Noten風衣、那雙 Tod's 豆豆鞋、或那支雪茄剪,啟動。不是為了炫耀,是為了確保想要在深夜裡告訴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的時候,手上有個能回答的煙霧。
問答環節—— 煙霧裡的存在快問快答
「思是一種道路,它讓存在到來。」(Das Denken ist ein Weg, der das Sein zum Vorschein bringt.)——馬丁·海德格爾,《什麼是哲學?》
🄠 問題:我是女生,可以抽雪茄嗎?
🄐 回答:當然可以,雪茄沒有性別,只有節奏。你可以選擇細長型的 Petite Coron 尺寸(如Cohiba Siglo、Cohiba Red Dot Petite Corona)或 Demi-Tasse尺寸(如Romeo y Julieta Mini Club、Davidoff Demi-Tasse),燃燒時間短、氣味優雅,適合想要慢慢進入沉思節奏的夜晚。別讓「抽雪茄是男子漢」這種陳舊腐爛到發臭的老派敘事綁住你——沒有人說過抽雪茄要有喉結。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那個瞬間,跟世界真誠地待在一起。
🄠 問題:我不抽雪茄,可以喝酒代替嗎?
🄐 回答:可以。人生這麼荒謬,不配來點微醺都對不起社會的編排。但別喝到茫,哲學是拿來凝視人生,不是灌醉自己。不抽雪茄的你,可以站旁邊吸個二手,也算參與——存在有時候就是靜靜地看別人裝深沉,然後偷偷被嗆到,也算是一種靈魂共鳴。
🄠 問題:雪茄不是很貴嗎?
🄐 回答:你買過的那些沒靈魂的奶茶也不便宜。這是投資不是消費,是花錢買你自己的時間感。
🄠 問題:這不就是妥妥的裝逼嗎?
🄐 回答:如果你問了這問題,恭喜你,這正是哲學的起點。香水也是裝、高跟鞋也是裝、水餃墊也是裝,你不但要裝,還要要繼續裝,直到找到能裝出「自己」的方式。
我們總是忙著填滿時間,卻很少停下來問:在這一刻,我的存在感有多濃?
抽雪茄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與世界拉開距離,讓思緒有空間呼吸。每一口煙霧都是對日常的暫停鍵,是對自動駕駛生活模式的一場逃離。
我們思考「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當一個毫無察覺的生存機器。煙霧飄散的時候,你沒有在做別的事,也沒有在取悅任何人——你只是在那裡,陪自己。
這一刻,不是為了產出、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記住自己是個人,不是程序。
所以,別再問「我還在嗎」,問問看:「我今天,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口呼吸?」
雪茄不是遮蔽世界,而是照見你已經不再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