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79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時空中的生活美學

中國文化,是以農業生產和農村聚落為基礎的文明系統。自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就發展出了定居的耕種農業。戰國以後,逐漸發展出精耕細作的小農制度。如同本書前言所說,中國的社會是建立在差序格局的基礎之上──人跟人之間,有一定的義務和權利關係。同樣,因為農業生產的緣故,人與自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迥異於採集和游牧的文化。後者所處的自然空間是移動的,不像定居的村落,與其四周的環境會保持持久而密切的相關。在這種情況下,人與自然之間也有一定的互動,人與周圍的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章將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作為主題來展開討論。

中國人制定的曆法,與季節變化的週期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是農業文化必有的現象。中國古代記載中,有「月令」一項。目前我們可見者,據說古代遺留下來的《夏小正》和《禮記》之中的「月令」,這兩段記載,大概還能反映戰國到漢初的情況。漢代又有《四民月令》一書傳世,記載了東漢農業形成的程序記事。這些材料,一般而言都包括每個月的天象:某個星座在這個時候,位置於天中;也包括氣象,例如寒冷、結冰、多雨、溫暖等等;以及物候:什麼作物開始成長了,什麼植物成熟了,甚至也包括燕子來了、鴻雁去了、水獺抓魚了、豺狼捕食了等等。這些數據,對於氣象學家而言,正是可以據此推測古代氣候的原材料,頗能反映中國北方在漢代前後,大概是什麼樣的生產條件。

中國古代的曆法中,有每個月天象和物候的安排,《禮記》「月令」就是這種農民曆。下面舉兩個月的原文,作為例證: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除了「月令」以外,《詩經.豳風》的「七月」,以一個春秋時代莊園女工的生活為例,描述當時農莊上的季節和活動。下面擷取三個月的敘述為例: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這三段敘述,其中有兩種曆法的混合:七月、四月等等,都是太陰月的次序;而「一之日」、「二之日」則是從十月歲首開始,安排一年之中月份的次序。

這一段詩文雖然是文學作品,按照季節的次序,各章的排列錯落有致,但也足夠反映,當時的人對於天下氣候、物候的關係的理解。詩文中也提到莊園中的生活和相應的儀式與典禮,讓我們可以理解一年四季的時序流轉,與人事之間的密切關係。

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年度是太陽年,歲實一年365.2425日太陰年,一月朔策一月29.530593日。十二個月份加起來,比太陽年短些。於是,陰陽合曆,兼顧了一年季節的安排,又以滿月時候當作「月半」,以月光還沒出現,當作每個月的第一日,當月光完全不見,當作這個月的最後一日。

中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按照太陽年的長度,分成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這種農民曆的安排,至今還在使用,其次序如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至、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安排,包括四項原則:

季節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降水量: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物候現象或農活: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其中包括季節、時序、農耕的物候和氣候的變化。這些記載足以顯示,中國人將大自然的時序,看作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而今日的城市生活,則遠離了農耕,房屋密集,甚至還有空調設備──自然的環境、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活動週期,都不在我們生活之中。於是,人對於大自然,不再有與自身息息相關的關懷和觀察。

回憶過去,農村生活是居住在田野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到傍晚的種種自然變化,規律著我們的生活。一年四季的變化,影響著我們農耕的條件,也影響整個小區的經濟。人的生存離不開四周的環境:黎明時刻,雞鳴狗吠催促大家起床;工作時,也正是趕上林鳥齊飛──尤其中國北方,遍地都是烏鴉,我還記得成千成萬的烏鴉,從林間齊鳴的噪音。農田四周,各種禽獸和昆蟲都在觸手可及的距離。冬季太暖時人雖然舒服,大家反而會擔心,因為明春的作物,可能就會遭遇蟲害。假若夏、秋太乾燥,人們就能預測:今年的收成就會不足。一天工作結束,農夫回家,沿路都會和夥伴彼此交換對於自然的觀察:烏鴉太多,是不是蜜蜂就少了?對我們的豆類和瓜類的收成,有多大的影響?最近牛在喘氣,是不是天氣太熱?牛的耕作時間,是否改在黃昏以後,補作中午休息的工作?農村裡面的長者,已經從工作中退休,可是他們還是經常交換意見,從經驗中推測,下一步的氣候以及對於農業的影響。所謂「共話桑麻」,是農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經驗。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即使城居的生活,平房四周也會有一些園圃,用來種植常見的植物,甚至於中庭石板上,一般人家也會留下一些空地,種植花樹、藤蘿。到今天,北京的四合院往往還遺留著中庭的葡萄架,以及花缸、梅樹、芭蕉等等。我家在無錫的三進老宅旁邊,有一個可以種植八百棵桑樹的大桑園,族內各房都可以在桑園之中,自闢一塊菜圃,種植瓜、豆、菜、蔬。我們家的天井之中,四角都種有觀賞植物;客廳和書房的窗外,一邊是一棵數百年的桂花樹,花開時,金紅蓋過屋頂,香滿四鄰;另一邊是一棵老梅樹,在有限空間之中曲屈伸展,夭矯如龍。一些廂房窗外的小小天井,只能透光,然而,在這密封的天井牆上,幾乎處處攀附著老藤,曲折委婉,宛然一幅圖畫。有些人家,即便沒有很多的園林空間,至少也會在案頭供奉假山和盆栽,將大自然縮成微型置於眼前。春天,燕子來了;夏末,燕子去了:《紅樓夢》中,林黛玉關心的大紫燕,在傳統的城居中,幾乎家家簷下都可見到。李清照所謂的「綠肥紅瘦」,也是家常可見──就是庭前的海棠、芭蕉、牡丹、竹叢等等。

傳統中國是農業國家,通常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是在農村中生活。他們綜合了太陽、太陰這兩個週期,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生產。除了月份和節氣以外,他們還必須考慮不同作物生長的季節,以及自己完租納稅的時節──納完了租稅,餘下的農作收穫,才是一般農業農民家庭的生活資源。於是,有幾個重要的節日,為了應付這些需要,而成為一年中的幾個大關口:春季之後的第一個收穫時節,就是五月五日的「端午」,在華中以南,這是收穫第一次農作物的時間,主要是蔬菜瓜果;在北方,則是冬天下種的麥子,到這時候要收穫了。

第二個關口,則是八月十五月圓之時,在全國各地正處秋收之際。而且,因為空氣乾燥,沒有水氣的蒙蔽,秋天的月色特別明亮。在收穫的時節,一家人經歷了漫長的勞作以後,在一個涼爽的月夜,可以愉快地團聚,這就是中秋節。這一個時期,對於城鎮中的商家而言也很重要,有的要準備接下來收購農產品的資本,也有的商家正在結算上半年的營收。

第三個關口,是農曆的十二月,在古代稱之為「臘」。古代的幾個國家或皇朝,各有自己的「臘」,漢代的「臘」在十月,後世則大致定於十二月。臘是古代一年的開始,因為到了這個時候,以政府立場而言,下一年度的收入,大概可以相當準確地估算出來;在這個時候,也可以編制下一年度的預算,結算這一整年的收穫。這相當於今天會計年度的起頭,前文所謂「一之日」、「二之日」,其「一」、「二」次序,就是會計年度的第一個月和第二個月。官方作如此的預算,商業行為也同樣在十二月份準備結今年的總帳,然後規畫明年的營運策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