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論語》——普遍可套用的「正確生活態度」指南書
作者(孔子的弟子們)、成書年(不詳)

  是眾所皆知中國哲學的最高傑作、最有名的書籍。以「子曰」開頭,就如同老師所開釋的意思,記錄著儒家祖師孔子的對話錄。「論語」意謂「討論的回應」,基本上記錄著孔子針對討論結果的回應內容,但也包含門下弟子的話語。
  據說將這些內容編輯彙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子以及後續的相同學派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等同於基督教創始者耶穌的談話也是由弟子們彙整成《聖經》;哲學之父蘇格拉底的談話也是弟子柏拉圖撰寫成書進而推廣。孔子本人並未參與撰寫。
  所以在孔子之後的時代還有加筆修正的部份也屬事實。漢代共有三種版本:從孔子宅邸牆壁挖鑿出來的《古論語》、在齊國流傳的《齊論語》以及原有的《魯論語》,而目前流通的係彙整各種版本而成。
  一言以蔽之,《論語》的主題就是追求身為人應有的正確生活態度。以下所引用的《論語》開頭的章節便清楚呈現這部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也就是對做學問、學習,每有機會就複習的話,所學的內容就會內化成知識,這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事情啊!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不為人理解時若能不發怒,就能說那樣的人具有才德吧!
  《論語》就是普遍可套用的「正確生活態度」指南書。


《墨子》——愛與和平的活動紀錄
作者(墨子與其弟子們)、成書年(不詳)

  雖然《墨子》似乎不是全由墨翟本人撰寫,不過與《論語》相同,並不是什麼問題。不要視為墨翟一人,而是墨家整個群體的思想活動紀錄更
為恰當。
  首先〈兼愛.非攻篇〉中記載著墨翟的基本理念。兼愛將血緣之愛降
格為有差別的愛,主張超越血緣的普遍之愛。倡導「兼愛交利」的「兼相
愛,交相利」就是墨子最出名的一段話。
  非攻是批判強國弱肉強食的風潮。「虧不足,而重有餘也」是非攻的典型。也就是採行從不足者奪取物品分給有餘者的做法,國家將會滅亡。
  其他還有〈節用篇〉、〈節葬篇〉、〈非樂篇〉是批判儒家的禮樂說;〈非命篇〉為批判儒家的天命論;〈明鬼篇〉、〈天志篇〉則是墨家群體的信念;〈尚同篇〉為墨家的組織論;〈尚賢篇〉闡述群體內的尊賢秩序。這「十論」分別論述墨子的十大主張。
  像是〈尚同篇〉的內容「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指用一隻眼睛看,不如用兩隻眼睛來得清楚;用一隻耳朵聽;不如用兩隻耳朵來得清楚。也就是管理組織必須仔細觀察現實、必須用心傾聽。
  有趣的是,除了像這樣陳述思想外,也可以從具體提到戰鬥方式、守城方法、限制兵器的方法等等感受到墨家是個戰鬥集團。此外,由於也有涉及幾何學、光學等的論文集,所以他們也具備了理工特質。

《孟子》——理想主義者的宣言
作者(孟子與其弟子們)、成書年(不詳)

  《孟子》是記錄孟子語錄的書籍,有孟子本人執筆的說法,也有由他的
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彙整而成的說法。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孟子起初是周遊各國,向國君倡導德的重要,卻不被崇戰的國君們接受,因而放棄轉而撰寫《孟子》七篇。
  朱熹認為《孟子》與《論語》並列,為四書之一,完成《孟子集注》的註釋本後便成為儒家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全部共有七篇,前三篇多為孟子遊說之際的記述,後四篇則是傳達孟子言論的思想論述。
  孟子的思想大致可分成兩個主軸,一為性善說;另一個為王道政治。性善說就是人性本善的想法。為了善的萌發而主張修養的必要。像是《孟子》提到以下內容: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指的是追求德就能得到,捨棄德就會失去。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人天生具備仁、義、禮、智、信這樣的德,要得到或是失去都與自己的念頭及努力相關。
  另一個主軸的王道政治,是立基仁、義兩種德目的政治。王道的相反就是以蠻力強迫的霸道,王道則是人人自律的政治。
  「以德行仁者王」這句話便很直接傳達那樣的概念。以德行仁政者,就是實行王道的就是真正王者。不過可惜的是,孟子的理想主義無法說服戰國時代的君王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