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聖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字說文】
信言:真實可信的話。善者:善良的人。辯:巧辯、能說會道。博:廣博、淵博。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滿。邏輯上,聖人通道、如道,積必有滿。而聖人虛空,不盈,因此解為不自滿。既以為人已越有:助人利人,自己反而更充實。既以與人已越多:越能寬厚待人,自己收穫就越多。利而不害:使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白話釋義】
第81章 聖人的言行之道
真實的話,不必動聽;動聽的話,未必真實。善者不辯,善辯者未必善;知者不博,博者未必知。聖人不自是,越予人者,越自足;越厚人者,越有餘。天道利而不害,聖人行而不爭。
【哲學闡釋】
本章為《道德經》之收官,老子在此總結其一以貫之的“無爭、無為、不盈”之道。真理常質樸無華,善者不辯,智者不誇。聖人之德所以充盈,並非因積私而自滿,而在於樂予、寬人,故其越予越豐,越與越盈。
天道運行,潤物無聲,不奪不爭;聖人行道,施而不圖,成而不居。此章將老子的思想還歸於“道” 的本原:無為而成,無爭而勝,以 “德” 為根,以 “道” 為體,昭示人類行為與社會秩序的內在動力。
“不積” 非拒儲物,乃不執于滿;惟其不以已有為足,方能不斷生髮、日新日進。 “為人” 者,利他而非圖己; “與人” 者,厚道而非爭功。此中精神,與佛家的 “無我” 、儒家的 “仁者愛人” 、基督教的 “愛人如己” ,實有歸同之妙。
放眼西方哲思,尼采雲:“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彰顯意志的鍛煉;康得言:“頭頂星空,心中道德律”,標舉超越功利的內在法則。而老子則以溫和深遠的語言啟示世人:“助人非損己,乃通大道”。
終章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結,合人道于天道,寓修為于自然,寄理想人格於無聲潤物之間。仁而不奪,行而不爭,成事而不居,正與天地同流,與道合一。
正是:不言之教清如水,不爭之德潤無聲。越予越得非為己,大道虛懷納眾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字說文】
信言:真實可信的話。善者:善良的人。辯:巧辯、能說會道。博:廣博、淵博。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滿。邏輯上,聖人通道、如道,積必有滿。而聖人虛空,不盈,因此解為不自滿。既以為人已越有:助人利人,自己反而更充實。既以與人已越多:越能寬厚待人,自己收穫就越多。利而不害:使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白話釋義】
第81章 聖人的言行之道
真實的話,不必動聽;動聽的話,未必真實。善者不辯,善辯者未必善;知者不博,博者未必知。聖人不自是,越予人者,越自足;越厚人者,越有餘。天道利而不害,聖人行而不爭。
【哲學闡釋】
本章為《道德經》之收官,老子在此總結其一以貫之的“無爭、無為、不盈”之道。真理常質樸無華,善者不辯,智者不誇。聖人之德所以充盈,並非因積私而自滿,而在於樂予、寬人,故其越予越豐,越與越盈。
天道運行,潤物無聲,不奪不爭;聖人行道,施而不圖,成而不居。此章將老子的思想還歸於“道” 的本原:無為而成,無爭而勝,以 “德” 為根,以 “道” 為體,昭示人類行為與社會秩序的內在動力。
“不積” 非拒儲物,乃不執于滿;惟其不以已有為足,方能不斷生髮、日新日進。 “為人” 者,利他而非圖己; “與人” 者,厚道而非爭功。此中精神,與佛家的 “無我” 、儒家的 “仁者愛人” 、基督教的 “愛人如己” ,實有歸同之妙。
放眼西方哲思,尼采雲:“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彰顯意志的鍛煉;康得言:“頭頂星空,心中道德律”,標舉超越功利的內在法則。而老子則以溫和深遠的語言啟示世人:“助人非損己,乃通大道”。
終章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結,合人道于天道,寓修為于自然,寄理想人格於無聲潤物之間。仁而不奪,行而不爭,成事而不居,正與天地同流,與道合一。
正是:不言之教清如水,不爭之德潤無聲。越予越得非為己,大道虛懷納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