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首章,以「形上學」開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開宗以明義,說「道」與「名」。「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論語》說「士志於道」,也說「必也正名乎」;而道路與名分的轉接點,就在禮制。老子在孔子之後,對「道」與「名」,做出超越的反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若可道,已非常道;「名」若可名,已非常名。
「可道」的「道」,當動詞用,依「夫子自道也」來解,當「言說」解,依「道之以德」來解,當「引導」解。兩說同時成立,問何以言說?是為了引導;問如何引導?要通過言說。言為心聲,言說有心,引導有為,因為已加入了心知人為,就不再是恆常之「道」的本身了。故人生的道路,假如可以通過言說去引導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了。
「可名」的「名」,也當動詞用,不論宗教教義,或哲學體系,甚至是人間禮制,都要給天下人「名」分;由「名」定「分」,位在怎麼樣的「名」,就要盡到怎麼樣的「分」。《論語》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謂的「正名」。如何「正名」?就在盡分。君臣正名盡分,父子也要正名盡分,家齊國治,不就天下平了嗎?故可名的「名」,就在「名」的規定中,賦予「分」的價值內涵;此規定中賦予內涵的「可名」,已加入了心知人為的成分,就不再是恆常之「名」的本身了。故生命的內涵,假如可以通過規定去賦予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內涵了。
再上下兩句貫串下來,「名」由「道」來,人走在怎麼樣的人生「道路」上,就會活出怎麼樣的「名分」內涵來,《莊子‧齊物論》有云:「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由《莊子》解《老子》,最為貼切。「道」是思想體系,給出「物」的存在分位,「道」要「行之」而「成」,「物」要「謂之」而「然」;「行之」是實踐,「謂之」是評價,你做了什麼?你才是什麼!什麼都不做,也就什麼都不是。道行之有「成」,物謂之得「然」,「然」就是活出一生的價值內涵。
《莊子‧齊物論》說:「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也說「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可於「道」,然於「名」,皆人生道路與價值內涵的認可與判定。問題在,要「可」於「道」的自身,要「然」於「物」的自身,而不是心知人為的認可與判定。故「可道」與「常道」,「可名」與「常名」,是超越的區分;「可道」不再是「常道」,「可名」不再是「常名」了,此由「可道」、「可名」的遮撥,而彰顯「常道」、「常名」的自身,在不可說中說,在說它不是什麼中,說它是什麼,由「遮」而「詮」,是謂遮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無」與「有」,皆是「道體」的存在性格。「道」有兩面向,一邊是「無」,一邊是「有」。因為「道體」是超越在萬物之上的「無」,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不是,它是無限,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始」;「道體」又是內在於萬物之中的「有」,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是,它在天地間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生成之「母」。
天地是總稱,萬物是散說,「道體」一直擔負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生成作用,所以我們就給它「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稱號。前者是「道」,後者是「名」;因「道」的行,而有「道」的名。「做了什麼」是「道」,「才是什麼」是「名」,此「名」就是道的「然」。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首段說「道體」的「常」,接著說「道體」的「無」跟「有」;此段則連貫前二者說「道體」的「常無」與「常有」。因為「道體」是恆常的「無」,「道體」又是恆常的「有」。
「欲」是生命主體的意向,「觀」是生命主體的觀照;「觀其妙」與「觀其徼」的「其」,皆是指涉「道體」。「道體」是超越的「常無」,吾心虛靜觀照,可以照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道體」又是內在的「常有」,吾心虛靜觀照,也可以同時照現「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
「徼」,王弼注:「歸終也。」從「始」之根源說妙用,從「母」之生成說歸終,陪伴萬物走完生命的全程。
此「觀」是直觀,直接看到,不必通過中介;因為中間的媒介,一者是彰顯,二者是遮蔽,彰顯的同時是遮蔽;有如兩地間的中介橋梁,會通的同時是障隔。只有解消「可道」與「可名」的中介橋引,才可以直接看到「常道」與「常名」的本身。
此經由生命主體的心靈修養,觀照體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與「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將「道體」的生成原理,引向人間;開啟了人道可以走向天道的大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涉的是「道體」的「無」,與「道體」的「有」;「同出」是同出於「道體」,「異名」是不同的稱號。「無」是根源之「始」,「有」是生成之「母」。「同謂之玄」,是從「道體」而言,它既是「無」,又是「有」。「玄」是玄妙奧藏,不可思議。人間萬象是「無」,就不能是「有」;是「有」,也就不能是「無」。「道體」是「無」,而不死於「無」;是「有」,而不滯於「有」。無而「不無」,是無而「有」;有而「不有」,是有而「無」。
此「無而有」,又「有而無」,不構成矛盾。因為「無」不是存在樣態的描述,說什麼都沒有,而是化解心知執著的修養。「無而有」是「無」的修養,可以成全「有」的美好;「有而無」是「有」的美好,要靠「無」的功夫來保存。
「同出而異名」是一而二,「同謂之玄」是二而一;「玄之又玄」就是「無而有」與「有而無」之雙向圓成的生成妙用。「眾妙之門」,「眾妙」指涉的是天地萬象;「門」指涉的是道的生門。
一切的存在,都從「道」的「玄門」出來,又回到「道」的「玄門」裡去;它既是「始」,又是「終」。它既是根源,又是生成,有如人間的「家門」,一家人的一生,就從家門出來,又回到家門裡去;而「道體」就是天地萬物的「家」,它的「無」,給出我們活出一生的空間;它的「有」,陪伴我們活出一生的美好,這一又無、又有的玄妙,就是老子所體現的生成原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