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第一章 周易概說
主 旨
研讀本章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一、了解易經的名義、成書時代及價值。
二、明瞭易經的符號及文字結構。
三、了解卦爻辭用詞特色及常用字彙。
摘 要
本章共分三節。
第一節說明易的定義是「變易」,成書於「西周武王時代」,作者可能是周公的部屬。寫作目的在指導統治階級的各級領導人,如何在各種時機或狀況下,和諧完成任務。
第二節分析易經中八卦與六十四卦符號的形成,以及卦名、卦辭、爻辭等文字部分的結構。
第三節闡釋易經卦爻辭的用詞特色及常用字彙之涵義。
一般人提到「易經」,就立刻聯想到占卜、命相、風水、氣功……等等,好像世界上最艱奧難懂的學問都和它有關係,甚至還有人說它探討宇宙的起源,是人類史前另一個文明遺留下來的產物,總之,它的神祕業已引起世人普遍的好奇。
在近代,也有部分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利用易經的陰陽思想探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以及電腦的「二進位觀念」,也有利用易經的「八卦」 「河圖洛書」來印證最新的數學理論。
其實,這些都與最原始的易經無關。真正的易經是西周初年的產物,那時,從文字上看不出陰陽思想、沒有八卦方位,也沒有河圖洛書,許多玄妙的理論都是後代子孫所逐漸發明。可是縱使是真正易經的本身,歷代的解釋還是眾說紛紜,原因是:
一、對「易」這個字的意義,缺乏統一而明確的界定。
二、易經成書時代不明,導致後代學者各以自己當代的思想解釋。
三、易經用抽象的「符號」及簡短的「文字」來表示意思,結構迥異於其他經書,無法從上下文推測真正涵義。
四、易經共分六十四個「卦」,每卦之下又分六個「爻」,由於無法確知「卦」及「爻」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對各卦、爻下所附的卦辭及爻辭文字無法正確詮釋。
五、卦爻辭文字的用詞十分特殊,或用事物象徵,或僅說明結果,不分析原因,理解困難。
由於上述五個原因,使得易經變得神祕異常,為解開易經的神祕面紗,本章以下各節就從上述各點為您一一作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節 周易的成書
一、「易」是什麼?
「易」這個字,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觀甲骨文及大部分金文的字形,都作或形,一點兒也不像蜥易,但金文伯家文簋作,形狀倒也有些兒類似。古文字學大師李孝定先生在所著《甲骨文字集釋》中,引孫詒讓的意見說:
卜辭‘易’字當從孫說,訓‘更’,‘易日’即‘更日’,‘易齒’即‘更齒’。據此,則「易」有「變更」的意思。顯然的,「易」在殷商時的最原始意義是「變易」。
在西周時,「易」字已有「簡易」和「變易」兩個意思。例如〈尚書‧大誥〉說:「爾時罔敢易法」、意思是:你平素就不敢輕忽法律,「易」字作「簡易、容易、輕易」解。至於《尚書‧酒誥》的「祗保越怨不易」,意為「只安於怨不改」,「易」字還是解作「變易」。
可見,在西周,「易」除了「變易」外,又多了「簡易」這個意思。
東漢鄭玄時,則擴大「易」的涵義為三:「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又增加了「不易」這第三個意思。
近人高亨據清儒朱駿聲「三易之易讀為覡」的說法,認為古代「覡」「易」同音,覡本男巫,掌占筮之事,所以男巫所掌之筮事,就稱為「覡」。
釋「易」為「覡」,明顯的是基於歷代公認的「易是卜筮之書」而來。
「易」在先秦有兩種稱呼,有的稱為「易」,有的稱為「周易」。稱「周易」的較少,單稱「易」者較多;稱「周易」的原因,有兩種說法,鄭玄認為是「易道周普,?所不備」,稱讚易的道理十分周延,《易緯》則說「因代以題周」,認為「周易」是周代的卜筮書,用來和夏朝的「連山」殷朝的「歸藏」區別的。原來,在《周禮》春官論太卜及筮人的職務時,確實已有「連山」「歸藏」的易書:「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巫人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利用「周」字來識別。
稱《周易》為「易經」,首見於〈莊子‧天運〉:「丘治易詩書禮樂六經」。但這兒的「經」,指的是一般書籍,直到漢武帝獨尊孔子,於建元五年(西元前一三六年)置五經博士後,「經」才成為儒家典籍的專名,「易經」的稱呼,應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第一章 周易概說
主 旨
研讀本章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一、了解易經的名義、成書時代及價值。
二、明瞭易經的符號及文字結構。
三、了解卦爻辭用詞特色及常用字彙。
摘 要
本章共分三節。
第一節說明易的定義是「變易」,成書於「西周武王時代」,作者可能是周公的部屬。寫作目的在指導統治階級的各級領導人,如何在各種時機或狀況下,和諧完成任務。
第二節分析易經中八卦與六十四卦符號的形成,以及卦名、卦辭、爻辭等文字部分的結構。
第三節闡釋易經卦爻辭的用詞特色及常用字彙之涵義。
一般人提到「易經」,就立刻聯想到占卜、命相、風水、氣功……等等,好像世界上最艱奧難懂的學問都和它有關係,甚至還有人說它探討宇宙的起源,是人類史前另一個文明遺留下來的產物,總之,它的神祕業已引起世人普遍的好奇。
在近代,也有部分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利用易經的陰陽思想探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以及電腦的「二進位觀念」,也有利用易經的「八卦」 「河圖洛書」來印證最新的數學理論。
其實,這些都與最原始的易經無關。真正的易經是西周初年的產物,那時,從文字上看不出陰陽思想、沒有八卦方位,也沒有河圖洛書,許多玄妙的理論都是後代子孫所逐漸發明。可是縱使是真正易經的本身,歷代的解釋還是眾說紛紜,原因是:
一、對「易」這個字的意義,缺乏統一而明確的界定。
二、易經成書時代不明,導致後代學者各以自己當代的思想解釋。
三、易經用抽象的「符號」及簡短的「文字」來表示意思,結構迥異於其他經書,無法從上下文推測真正涵義。
四、易經共分六十四個「卦」,每卦之下又分六個「爻」,由於無法確知「卦」及「爻」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對各卦、爻下所附的卦辭及爻辭文字無法正確詮釋。
五、卦爻辭文字的用詞十分特殊,或用事物象徵,或僅說明結果,不分析原因,理解困難。
由於上述五個原因,使得易經變得神祕異常,為解開易經的神祕面紗,本章以下各節就從上述各點為您一一作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節 周易的成書
一、「易」是什麼?
「易」這個字,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觀甲骨文及大部分金文的字形,都作或形,一點兒也不像蜥易,但金文伯家文簋作,形狀倒也有些兒類似。古文字學大師李孝定先生在所著《甲骨文字集釋》中,引孫詒讓的意見說:
卜辭‘易’字當從孫說,訓‘更’,‘易日’即‘更日’,‘易齒’即‘更齒’。據此,則「易」有「變更」的意思。顯然的,「易」在殷商時的最原始意義是「變易」。
在西周時,「易」字已有「簡易」和「變易」兩個意思。例如〈尚書‧大誥〉說:「爾時罔敢易法」、意思是:你平素就不敢輕忽法律,「易」字作「簡易、容易、輕易」解。至於《尚書‧酒誥》的「祗保越怨不易」,意為「只安於怨不改」,「易」字還是解作「變易」。
可見,在西周,「易」除了「變易」外,又多了「簡易」這個意思。
東漢鄭玄時,則擴大「易」的涵義為三:「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又增加了「不易」這第三個意思。
近人高亨據清儒朱駿聲「三易之易讀為覡」的說法,認為古代「覡」「易」同音,覡本男巫,掌占筮之事,所以男巫所掌之筮事,就稱為「覡」。
釋「易」為「覡」,明顯的是基於歷代公認的「易是卜筮之書」而來。
「易」在先秦有兩種稱呼,有的稱為「易」,有的稱為「周易」。稱「周易」的較少,單稱「易」者較多;稱「周易」的原因,有兩種說法,鄭玄認為是「易道周普,?所不備」,稱讚易的道理十分周延,《易緯》則說「因代以題周」,認為「周易」是周代的卜筮書,用來和夏朝的「連山」殷朝的「歸藏」區別的。原來,在《周禮》春官論太卜及筮人的職務時,確實已有「連山」「歸藏」的易書:「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巫人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利用「周」字來識別。
稱《周易》為「易經」,首見於〈莊子‧天運〉:「丘治易詩書禮樂六經」。但這兒的「經」,指的是一般書籍,直到漢武帝獨尊孔子,於建元五年(西元前一三六年)置五經博士後,「經」才成為儒家典籍的專名,「易經」的稱呼,應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