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禮刑規範
老子確實過於早熟了,老子善於觀察自然,並用山川河流的道理來打量人世。
老子發現,萬事萬物雖然各有命運,但無不合於某種道理。自然有自然之道,人世有人世的道理,天道跟人道有所不同。人道多有逆天而行者,天道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裁決、審判、參照。所以常樅老師的教學很對老子的胃口,不僅要說出事實,而且要認清事後的常理常道。
老子還記得十來歲時打抱不平的故事。鄰里一個有權有勢的太爺,姓房還是姓國,似乎模糊了,他跟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大爺,似乎姓原,同一天生日。國太爺的生日過得熱熱鬧鬧,原大爺的生日過得冷冷清清。平時巴結不上的人們會在生日時正大光明地去送禮、去作客、去祝壽。人們都去恭維國太爺壽比南山,禮多禮少,禮輕禮重,都往國太爺家送,堆得屋子裡都放不下,但沒有人去祝願原大爺福如東海。
那一年,老子已經懂事。養父母事先外出,囑老子把禮物到時送到國家去,以表心意。老子在送禮的路上曾經一陣子高興,覺得自己長大了,「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老子能夠也將要見世上的大人物了。老子一路上想著該怎麼稱呼,聽說國太爺是吃俸祿的,是肉食者。在鄉下,吃公家糧吃官飯的人多讓人眼羨啊;面對他,老子是稱我好,還是稱鄙人的好呢。但快到國家時,看到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大家心知肚明地相互微笑,老子忽然感覺到那笑容的曖昧。而看到原大爺的兒子也提著一籃新鮮水果走來時,老子一下子明白人世應該有更有力的文字來刻畫人的真面目,來說出人生自然的真相:溜鬚拍馬,太糙了;巴結,太俗了;趨炎附勢,又太文了。
老子就是快到國家門口時停步,轉身的。老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舉動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國家的二少爺,一個胡作非為的惡少,聽說後覺得大失面子,帶人追趕老子,不少人也跟著去看熱鬧。國太爺聽說後怕自家孩子莽撞,也命下人駕車前往。
這個熱鬧的場面在曲仁里大概還是頭一次,人們都被前面疾步快走的老子領著,一直領到原大爺的家裡。當人們聽到老子把禮物交給原大爺,並向他祝壽時,震驚得半晌無語。國二爺氣得快瘋掉了,他想不到老子是這麼一個小瘋子,居然壞了大家習以為常的規矩,並給家徒四壁的原老頭子祝壽,這是什麼可笑的規矩。國二爺出人意料地沒有動手,只是要老子給他一個說法。
老子沒有半點恐懼。老子看著國太爺趕到,恭敬地揖拜敬禮後,用還顯稚嫩的聲音說出了這麼一番話:鄙人不是對國太爺不敬,鄙人也希望國太爺健康長壽。但大家都看到了,給國太爺家祝壽的人和禮品多的是,鄙人走到國家門口了,心意已到,不在乎鄙人的人和禮品到不到場。同樣是人,國太爺家的東西多得沒處放,但原大爺家窮得揭不開鍋,這難道就是人的規矩嗎?人們只知道挖凹地裡的土往高墳頭上添,只知道把黎民百姓活命的東西徵收徹底去堆積起來,或者去糟蹋做無用事。人們不知道山上的石頭是往山底下滾,不知道高處的岩土是往凹地裡補充。人往高處走是人的規矩,水土往低處平是天的規矩。我今天給國太爺祝壽符合了人的規矩,給原大爺祝壽符合了天的規矩。
沒有多少人聽懂我的話,但國太爺是懂了。
常樅老師也知道國太爺,他說國太爺還是一個人物,只是他們兩人來往不多。我後來一直想,為什麼人們長大了,會無緣無故地疏遠。常樅老師智慧,國太爺也絕非糊塗、庸人。只是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偶然讓人們失之交臂,再遇見也只能和而不同了。
國太爺同樣懷才不遇。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在朝政中失意的大夫,雖然在自己的領地裡仍作威作福,他的心裡還有著商、周以來數百年間大夫的尊嚴、是非感和榮譽,他的身上還流淌著大夫、士的血液。天下無道久矣,卻不意間聽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說出了天道、人道,國太爺感慨,也許他這一輩子也就夠了,大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滄海桑田,總會有人出現的,總會有人給這個世界安慰和保證的。
國太爺當著眾人的面稱讚老子,好啊,後生可畏,說出這麼淺顯而重要的話來,從今以後,大家也要這樣,周濟窮苦,相互幫助……這個後生了不起,會成為人物的!
國太爺的話不僅讓我身價倍增,聲名大噪,他還給大家講了以前的老禮。那些老禮、老規矩,既有定制,又有人們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言行方式。比如,一家人吃飯前,得到屋外大路上看看,有沒有行人來,不能讓外出走路的人餓著,得把他請進家裡一起用飯。比如,過年過節,得想著周圍的人,有沒有困難的,要幫有困難的人度過難關……
當然,也有人說風涼話,說什麼小老子真有眼光,原大爺是堯舜帝四岳的後代,後來淪落成「原」了,小老子是來燒冷灶的……
老子從國太爺那裡學到了不少禮,老子想,那些禮才是天道和人道的完美結合啊。哪像現在,繁文縟節的禮完全成了人道的多餘,成了天道的反面。
老子還從國太爺那裡知道了「刑不上大夫」的真正含義。禮法和刑法各有適用對象。刑法是針對或說規範庶人百姓的,百姓犯法就拖到「市」裡解決,公之於眾,以儆效尤
老子確實過於早熟了,老子善於觀察自然,並用山川河流的道理來打量人世。
老子發現,萬事萬物雖然各有命運,但無不合於某種道理。自然有自然之道,人世有人世的道理,天道跟人道有所不同。人道多有逆天而行者,天道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裁決、審判、參照。所以常樅老師的教學很對老子的胃口,不僅要說出事實,而且要認清事後的常理常道。
老子還記得十來歲時打抱不平的故事。鄰里一個有權有勢的太爺,姓房還是姓國,似乎模糊了,他跟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大爺,似乎姓原,同一天生日。國太爺的生日過得熱熱鬧鬧,原大爺的生日過得冷冷清清。平時巴結不上的人們會在生日時正大光明地去送禮、去作客、去祝壽。人們都去恭維國太爺壽比南山,禮多禮少,禮輕禮重,都往國太爺家送,堆得屋子裡都放不下,但沒有人去祝願原大爺福如東海。
那一年,老子已經懂事。養父母事先外出,囑老子把禮物到時送到國家去,以表心意。老子在送禮的路上曾經一陣子高興,覺得自己長大了,「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老子能夠也將要見世上的大人物了。老子一路上想著該怎麼稱呼,聽說國太爺是吃俸祿的,是肉食者。在鄉下,吃公家糧吃官飯的人多讓人眼羨啊;面對他,老子是稱我好,還是稱鄙人的好呢。但快到國家時,看到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大家心知肚明地相互微笑,老子忽然感覺到那笑容的曖昧。而看到原大爺的兒子也提著一籃新鮮水果走來時,老子一下子明白人世應該有更有力的文字來刻畫人的真面目,來說出人生自然的真相:溜鬚拍馬,太糙了;巴結,太俗了;趨炎附勢,又太文了。
老子就是快到國家門口時停步,轉身的。老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舉動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國家的二少爺,一個胡作非為的惡少,聽說後覺得大失面子,帶人追趕老子,不少人也跟著去看熱鬧。國太爺聽說後怕自家孩子莽撞,也命下人駕車前往。
這個熱鬧的場面在曲仁里大概還是頭一次,人們都被前面疾步快走的老子領著,一直領到原大爺的家裡。當人們聽到老子把禮物交給原大爺,並向他祝壽時,震驚得半晌無語。國二爺氣得快瘋掉了,他想不到老子是這麼一個小瘋子,居然壞了大家習以為常的規矩,並給家徒四壁的原老頭子祝壽,這是什麼可笑的規矩。國二爺出人意料地沒有動手,只是要老子給他一個說法。
老子沒有半點恐懼。老子看著國太爺趕到,恭敬地揖拜敬禮後,用還顯稚嫩的聲音說出了這麼一番話:鄙人不是對國太爺不敬,鄙人也希望國太爺健康長壽。但大家都看到了,給國太爺家祝壽的人和禮品多的是,鄙人走到國家門口了,心意已到,不在乎鄙人的人和禮品到不到場。同樣是人,國太爺家的東西多得沒處放,但原大爺家窮得揭不開鍋,這難道就是人的規矩嗎?人們只知道挖凹地裡的土往高墳頭上添,只知道把黎民百姓活命的東西徵收徹底去堆積起來,或者去糟蹋做無用事。人們不知道山上的石頭是往山底下滾,不知道高處的岩土是往凹地裡補充。人往高處走是人的規矩,水土往低處平是天的規矩。我今天給國太爺祝壽符合了人的規矩,給原大爺祝壽符合了天的規矩。
沒有多少人聽懂我的話,但國太爺是懂了。
常樅老師也知道國太爺,他說國太爺還是一個人物,只是他們兩人來往不多。我後來一直想,為什麼人們長大了,會無緣無故地疏遠。常樅老師智慧,國太爺也絕非糊塗、庸人。只是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偶然讓人們失之交臂,再遇見也只能和而不同了。
國太爺同樣懷才不遇。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在朝政中失意的大夫,雖然在自己的領地裡仍作威作福,他的心裡還有著商、周以來數百年間大夫的尊嚴、是非感和榮譽,他的身上還流淌著大夫、士的血液。天下無道久矣,卻不意間聽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說出了天道、人道,國太爺感慨,也許他這一輩子也就夠了,大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滄海桑田,總會有人出現的,總會有人給這個世界安慰和保證的。
國太爺當著眾人的面稱讚老子,好啊,後生可畏,說出這麼淺顯而重要的話來,從今以後,大家也要這樣,周濟窮苦,相互幫助……這個後生了不起,會成為人物的!
國太爺的話不僅讓我身價倍增,聲名大噪,他還給大家講了以前的老禮。那些老禮、老規矩,既有定制,又有人們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言行方式。比如,一家人吃飯前,得到屋外大路上看看,有沒有行人來,不能讓外出走路的人餓著,得把他請進家裡一起用飯。比如,過年過節,得想著周圍的人,有沒有困難的,要幫有困難的人度過難關……
當然,也有人說風涼話,說什麼小老子真有眼光,原大爺是堯舜帝四岳的後代,後來淪落成「原」了,小老子是來燒冷灶的……
老子從國太爺那裡學到了不少禮,老子想,那些禮才是天道和人道的完美結合啊。哪像現在,繁文縟節的禮完全成了人道的多餘,成了天道的反面。
老子還從國太爺那裡知道了「刑不上大夫」的真正含義。禮法和刑法各有適用對象。刑法是針對或說規範庶人百姓的,百姓犯法就拖到「市」裡解決,公之於眾,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