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宮敬叔說:國家圖書館館長
我是魯國大夫,也是孔子的學生。當年,父親孟僖子要求我與兄長一定要跟隨老師學習。
我們聽從父親的建議,跟在老師身邊學習。老師的學問是那麼的豐富,但是老師吸取學問,卻從來沒有滿足過。
有一天,我去拜見老師,老師對我說:「我聽說老子學識淵博,這不就是上天為我安排的老師嗎?我們倆一起去拜訪他吧!」
我看見老師的眼裡閃耀著希望的光采,立刻去為他想辦法。
於是我去見國君,請求國君給我們一點資助。國君立刻答應給予車一輛、馬兩匹,童僕、車夫三四人,有了這些我們就能啟程了。
我隨著老師,帶著一隻大黑雁當作禮物,從魯國到周都洛陽去,要去見這位傳說中一身學問的人。
老子這時候,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管理一大堆典籍,他親自熱情的接待我們。這位白髮蒼蒼的學究,不修邊幅,兩眼炯炯有神,卻又親切和善得像神仙一樣。他那一身的學問,一定是長久泡在書堆裡,浸染出來的。
這是老師第二次見老子,卻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仰慕已久的學者。
「好多年不見,先生還記得我嗎?」老師向老子行禮問候。
「記得,記得,怎麼會不記得呢?仲尼先生。」老子也跟老師回禮。
老師要我把大黑雁送上,我也立刻行拜見禮;老子收下雁子,抱在懷裡,笑得好開心哪!
「呵呵呵,你們千里迢迢帶著牠,真是有人情味的禮。我先好好的欣賞欣賞牠,過幾天,再放牠回到大自然去吧。」
老師迫不及待的向老子請教:「現在,我正擔任中都這個地方的縣宰。中都這個地方,禮樂崩壞,官吏貪汙、收賄,百姓好勇鬥狠,不知禮儀。我想要用周朝的禮、樂來治理中都,讓官吏清廉、百姓知道退讓,先生能不能教導我呢?」
「少了禮儀,人與禽獸就沒有什麼分別了。可是仲尼先生,對於周禮,我也只知道一些,並不完全通曉。」
這時候,老師拱手請老子喚他「仲尼」就行了。老師知道老子的學問深厚,這是他謙虛的說詞。
於是老師從日常生活中的宴客開始問起,主人應該坐在什麼位置,客人應該坐在什麼位置;飲食的禮儀、喝酒的禮儀,迎接客人、送別客人的禮貌;孝敬父母、為人子女應有的禮節……
一件一件、大大小小的事,老師詳細詢問,老子也就他所知道的,仔仔細細的回答。
老師在周都洛陽,也參觀了「明堂」,那是天子舉行大典的地方,四周有許多先聖帝王的畫像,旁邊有他們的事跡記錄,老師在那兒徘徊很久。
離開周都洛陽的時候,老子親自送行。他握著老師的手,親切的跟老師說:「我聽說富貴的人為人送行,都會送一些錢財;有仁德的人為人送行,則是送幾句言語。我不是富貴的人,就私下把自己當作有仁德的人,那麼,我就送你幾句話吧!」
老師和我都振奮起精神來,我們這一趟的目的,不就是聽聽老子的話,吸取他的學問嗎?
於是我們靜靜的聆聽。
「頭腦靈活又看得深入的人,常常把自己困住,原因就是喜歡評論別人;口才好又有學問的人,往往容易遭遇到危險,原因就是喜歡揭發別人的錯誤。」別
老師仔細聆聽老子的話,不斷的點頭。
老子又繼續說:「不要讓別人討厭自己,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節呀!」
老師低下頭,仔細的記住這些話,謙虛的跟老子說:「孔丘恭敬的接受先生教誨。」
老師從洛陽回到魯國之後,推行他從老子那兒學來的周禮,他的學說受到更多的尊重,來跟隨老師學習的弟子,也越來越多,我大略的算一算,超過三千人呢!
跟老師去見老子,我的收穫也不少哇!
我是魯國大夫,也是孔子的學生。當年,父親孟僖子要求我與兄長一定要跟隨老師學習。
我們聽從父親的建議,跟在老師身邊學習。老師的學問是那麼的豐富,但是老師吸取學問,卻從來沒有滿足過。
有一天,我去拜見老師,老師對我說:「我聽說老子學識淵博,這不就是上天為我安排的老師嗎?我們倆一起去拜訪他吧!」
我看見老師的眼裡閃耀著希望的光采,立刻去為他想辦法。
於是我去見國君,請求國君給我們一點資助。國君立刻答應給予車一輛、馬兩匹,童僕、車夫三四人,有了這些我們就能啟程了。
我隨著老師,帶著一隻大黑雁當作禮物,從魯國到周都洛陽去,要去見這位傳說中一身學問的人。
老子這時候,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管理一大堆典籍,他親自熱情的接待我們。這位白髮蒼蒼的學究,不修邊幅,兩眼炯炯有神,卻又親切和善得像神仙一樣。他那一身的學問,一定是長久泡在書堆裡,浸染出來的。
這是老師第二次見老子,卻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仰慕已久的學者。
「好多年不見,先生還記得我嗎?」老師向老子行禮問候。
「記得,記得,怎麼會不記得呢?仲尼先生。」老子也跟老師回禮。
老師要我把大黑雁送上,我也立刻行拜見禮;老子收下雁子,抱在懷裡,笑得好開心哪!
「呵呵呵,你們千里迢迢帶著牠,真是有人情味的禮。我先好好的欣賞欣賞牠,過幾天,再放牠回到大自然去吧。」
老師迫不及待的向老子請教:「現在,我正擔任中都這個地方的縣宰。中都這個地方,禮樂崩壞,官吏貪汙、收賄,百姓好勇鬥狠,不知禮儀。我想要用周朝的禮、樂來治理中都,讓官吏清廉、百姓知道退讓,先生能不能教導我呢?」
「少了禮儀,人與禽獸就沒有什麼分別了。可是仲尼先生,對於周禮,我也只知道一些,並不完全通曉。」
這時候,老師拱手請老子喚他「仲尼」就行了。老師知道老子的學問深厚,這是他謙虛的說詞。
於是老師從日常生活中的宴客開始問起,主人應該坐在什麼位置,客人應該坐在什麼位置;飲食的禮儀、喝酒的禮儀,迎接客人、送別客人的禮貌;孝敬父母、為人子女應有的禮節……
一件一件、大大小小的事,老師詳細詢問,老子也就他所知道的,仔仔細細的回答。
老師在周都洛陽,也參觀了「明堂」,那是天子舉行大典的地方,四周有許多先聖帝王的畫像,旁邊有他們的事跡記錄,老師在那兒徘徊很久。
離開周都洛陽的時候,老子親自送行。他握著老師的手,親切的跟老師說:「我聽說富貴的人為人送行,都會送一些錢財;有仁德的人為人送行,則是送幾句言語。我不是富貴的人,就私下把自己當作有仁德的人,那麼,我就送你幾句話吧!」
老師和我都振奮起精神來,我們這一趟的目的,不就是聽聽老子的話,吸取他的學問嗎?
於是我們靜靜的聆聽。
「頭腦靈活又看得深入的人,常常把自己困住,原因就是喜歡評論別人;口才好又有學問的人,往往容易遭遇到危險,原因就是喜歡揭發別人的錯誤。」別
老師仔細聆聽老子的話,不斷的點頭。
老子又繼續說:「不要讓別人討厭自己,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節呀!」
老師低下頭,仔細的記住這些話,謙虛的跟老子說:「孔丘恭敬的接受先生教誨。」
老師從洛陽回到魯國之後,推行他從老子那兒學來的周禮,他的學說受到更多的尊重,來跟隨老師學習的弟子,也越來越多,我大略的算一算,超過三千人呢!
跟老師去見老子,我的收穫也不少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