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故事
公孫丑是孟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向孟子提出問題。他問,假使老師你在齊國執掌政權,能不能做到像名臣管仲和晏子所成就的那種功業呢?
孟子聽了後,對公孫丑說,你真是標準的齊國人,只知道管仲、晏子這兩個歷史人物,好像天下就只有齊國這兩個人,才能創建了不起的功業似的,而不知道除了這兩個人以外,高明人物還多得是。孟子這句話,等於現在我們對人說:你真是一個英國人,只知道你們歷史上有個邱吉爾;或者說:你真是一個美國人,只知道你美國有個羅斯福而已。這就是描寫孟子的幽默,意思是說公孫丑坐井觀天,看到井口那一點點天空,就以為整個宇宙只有那麼大。
孟子幽默了公孫丑一下,然後又說:你知不知道過去曾經有人向曾子的孫子曾西說:「你和子路到底哪一個好?」曾西聽到這個問題,不安於座,在座上躬一躬上身,帶著恭敬的口吻說:「你怎麼拿我來跟子路比呢?連我的先祖大人曾子,對子路都是相當敬畏的,我怎麼可以和他相提並論?」於是這個人又問曾西:「那麼你和管仲比起來,哪一個比較好呢?」曾西聽了這句話,馬上轉成不大高興的臉色說:「你又怎麼把我去和管仲比呢?管仲得到一位頂好的領導人齊桓公的信任,而齊桓公自己對於齊國大小事情都不管,完全交給管仲,由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
在歷史上,一個好的領導人,對一個幕僚長相信到如此程度,的確也只有齊桓公對管仲,才做到如此之信任。所以齊桓公能夠做到春秋時候的五霸之一,甚至可說是五霸之首,並非偶然。更難得的是,他們兩人之間,原來是敵人,在戰場上面對面作戰時,管仲曾經對齊桓公射了一箭,剛好射在齊桓公的帶鈎上,幸好帶鈎上的一塊銅片抵住了箭鏃,沒有射到腹部,否則齊桓公可能早就被管仲射死了。講到管仲,使人聯想到,管仲與齊桓公之間的君臣際遇,與君臣相得之難。這種老闆與伙計之間主從相得的情形,真是一件太不尋常的事。至於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三個人之間的君臣知遇,以及在朋友情誼上相處得如此盡善盡美,的確難能可貴。尤其管鮑之交的知心知己,更成為千古美談。但也可以說,齊桓公與管鮑之間的相處,表面上固然有君臣的情感,而實際上,似乎還有一份朋友之間的真情感,這尤其是難上加難!我們如果拿後世西洋歷史中,大家所欽佩的德國威廉二世和俾斯麥來比,還不如反觀自己歷史上,齊桓公與管鮑之交的這一段史實。這的確是一個領導人事業成功的榜樣,說明君臣之間、朋友之間,必須要彼此信任,要同心協力,才能成就一件大事。
現在首先要討論大家所知道,且樂於稱道的「管鮑之交」的故事。
第一,管仲與鮑叔牙兩人的交情,在一開始可以說是很不對稱,在友道上來講,能夠相交實在太不容易。因為他們兩人結交當初,管仲是個窮小子,鮑叔牙是有錢的少爺。雖然說古往今來,闊少爺結交個把窮朋友,也是尋常事,但難在這個有錢有勢的鮑少爺,能夠完全不在乎管老弟的貧窮卑賤,居然情同手足,平等相待。
第二,管仲在少年時代的行為,是恃才傲物、放蕩不羈的一型;鮑叔牙是謹慎老實,比較賢良方正的一型。可是難在鮑叔牙能夠深切認識管仲、欣賞管仲,對管仲的所作所為不但原諒,而且絕不見怪。
第三,在這段時期,管仲和鮑叔牙合夥經商,想來當然是由管仲出主意,慫恿鮑叔牙拿錢去做生意的。但到了結帳分紅的時候,管仲不管三七二十一,任憑自己的意思,拿走了大部份。別人看不過去,替鮑叔牙叫屈,鮑叔牙不但不見怪,反而說,管仲家裡需要用錢,多拿一點去用,那有什麼關係呢!
可是這兩個人的交情中,所謂「管鮑分金」的事,還只是起頭的序幕。更難得、更有趣的是第二幕,又加上一個主角齊桓公,以及最後落幕的一場,更會使人拍案叫絕,真是可以耀古爍今了。其中經過的事實是這樣的:
公孫丑是孟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向孟子提出問題。他問,假使老師你在齊國執掌政權,能不能做到像名臣管仲和晏子所成就的那種功業呢?
孟子聽了後,對公孫丑說,你真是標準的齊國人,只知道管仲、晏子這兩個歷史人物,好像天下就只有齊國這兩個人,才能創建了不起的功業似的,而不知道除了這兩個人以外,高明人物還多得是。孟子這句話,等於現在我們對人說:你真是一個英國人,只知道你們歷史上有個邱吉爾;或者說:你真是一個美國人,只知道你美國有個羅斯福而已。這就是描寫孟子的幽默,意思是說公孫丑坐井觀天,看到井口那一點點天空,就以為整個宇宙只有那麼大。
孟子幽默了公孫丑一下,然後又說:你知不知道過去曾經有人向曾子的孫子曾西說:「你和子路到底哪一個好?」曾西聽到這個問題,不安於座,在座上躬一躬上身,帶著恭敬的口吻說:「你怎麼拿我來跟子路比呢?連我的先祖大人曾子,對子路都是相當敬畏的,我怎麼可以和他相提並論?」於是這個人又問曾西:「那麼你和管仲比起來,哪一個比較好呢?」曾西聽了這句話,馬上轉成不大高興的臉色說:「你又怎麼把我去和管仲比呢?管仲得到一位頂好的領導人齊桓公的信任,而齊桓公自己對於齊國大小事情都不管,完全交給管仲,由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
在歷史上,一個好的領導人,對一個幕僚長相信到如此程度,的確也只有齊桓公對管仲,才做到如此之信任。所以齊桓公能夠做到春秋時候的五霸之一,甚至可說是五霸之首,並非偶然。更難得的是,他們兩人之間,原來是敵人,在戰場上面對面作戰時,管仲曾經對齊桓公射了一箭,剛好射在齊桓公的帶鈎上,幸好帶鈎上的一塊銅片抵住了箭鏃,沒有射到腹部,否則齊桓公可能早就被管仲射死了。講到管仲,使人聯想到,管仲與齊桓公之間的君臣際遇,與君臣相得之難。這種老闆與伙計之間主從相得的情形,真是一件太不尋常的事。至於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三個人之間的君臣知遇,以及在朋友情誼上相處得如此盡善盡美,的確難能可貴。尤其管鮑之交的知心知己,更成為千古美談。但也可以說,齊桓公與管鮑之間的相處,表面上固然有君臣的情感,而實際上,似乎還有一份朋友之間的真情感,這尤其是難上加難!我們如果拿後世西洋歷史中,大家所欽佩的德國威廉二世和俾斯麥來比,還不如反觀自己歷史上,齊桓公與管鮑之交的這一段史實。這的確是一個領導人事業成功的榜樣,說明君臣之間、朋友之間,必須要彼此信任,要同心協力,才能成就一件大事。
現在首先要討論大家所知道,且樂於稱道的「管鮑之交」的故事。
第一,管仲與鮑叔牙兩人的交情,在一開始可以說是很不對稱,在友道上來講,能夠相交實在太不容易。因為他們兩人結交當初,管仲是個窮小子,鮑叔牙是有錢的少爺。雖然說古往今來,闊少爺結交個把窮朋友,也是尋常事,但難在這個有錢有勢的鮑少爺,能夠完全不在乎管老弟的貧窮卑賤,居然情同手足,平等相待。
第二,管仲在少年時代的行為,是恃才傲物、放蕩不羈的一型;鮑叔牙是謹慎老實,比較賢良方正的一型。可是難在鮑叔牙能夠深切認識管仲、欣賞管仲,對管仲的所作所為不但原諒,而且絕不見怪。
第三,在這段時期,管仲和鮑叔牙合夥經商,想來當然是由管仲出主意,慫恿鮑叔牙拿錢去做生意的。但到了結帳分紅的時候,管仲不管三七二十一,任憑自己的意思,拿走了大部份。別人看不過去,替鮑叔牙叫屈,鮑叔牙不但不見怪,反而說,管仲家裡需要用錢,多拿一點去用,那有什麼關係呢!
可是這兩個人的交情中,所謂「管鮑分金」的事,還只是起頭的序幕。更難得、更有趣的是第二幕,又加上一個主角齊桓公,以及最後落幕的一場,更會使人拍案叫絕,真是可以耀古爍今了。其中經過的事實是這樣的: